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赵鼎诗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建康上元作①赵鼎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②,回首东风泪满衣。【注】①本词作于北宋灭亡,宋室南迁时期,此时词人南渡到了建康。上元:元宵节。②华胥梦:指的是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的景象。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感叹时序推移之快,小桃枝上的花蕊已经显露出春色,一个“惊”字传达出词人内心的欣喜。B.过元宵本是欢快之事,词人却发出了“天涯海角悲凉地”的悲慨,这突显了词人内心的悲痛之深。C.“分明一觉华胥梦”中的“分明”二字表现了词人梦醒之后的清醒,以及意识到这种清醒后的悲哀。D.本词与姜夔《扬州慢》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往昔之盛景来反衬今日之荒凉,强化词人的情感。2.本词结尾两句与杜甫《蜀相》的尾联都提到了“泪”,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行香子赵鼎草色芊绵,雨点阑斑。糁飞花、还是春残。天涯万里,海上三年。试倚危楼,将远恨,卷帘看。举头见日,不见长安。谩凝眸、老泪凄然。山禽飞去,榕叶生寒。到黄昏也,独自个,尚凭阑。注:1138年,面对金国的进攻,南宋大臣多主张割地求和;赵鼎坚决反对,遭到秦桧忌恨。秦桧做宰相后,将他一贬再贬,最后流放到吉阳军(今海南三亚)。赵鼎最终绝食而死。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头见日,不见长安”中的“长安”实际上是指南宋的都城临安,这是作者的一种委婉的说法。B.“天涯万里,海上三年”概括了作者被贬谪到海南的三年生活,万里之遥,三年之久,语甚沉痛。C.“山禽飞去,榕叶生寒”描写了作者凭栏远眺所见的景色,山鸟飞去,榕叶生在寒冷的环境之中。D.“谩凝眸”是说枉自定睛远望,不能慰己胸怀,所以紧跟着的就是“老泪凄然”,这七个字写尽其复杂心理。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寒食书事赵鼎①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②家。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一樽竟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注①赵鼎:南宋贤相,支持岳飞抗金并荐其为统帅,后因与秦桧论议不合而罢相,连续被贬谪,绝食而卒。本诗作于他被贬潮州期间。②庞老:庞德,东汉末年隐士,不肯出山,但清明节会携全家上坟祭扫。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出地点、时间,偏远僻静的村子里,农家门口即便清静冷落,也还插着柳条,标记寒食节到来,与诗歌题目照应。B.颔联对仗工整,语言朴实,运用庞老的典故,点明广东、广西一带虽然不遵循寒食节禁烟的习俗,但也像庞德一样全家扫墓祭祖。C.“麦饭”指粗糙的祭品。五、六两句寓情于景,运用对比的手法,意在突出宫廷无情、山野有趣,表达诗人对乡野生活的喜爱之情。D.作者被贬后生活寂寞、无人来访,门前长满青苔,通过喝酒来排遣心中郁结,率性而为,对傍晚城墙上传来的笳声置之不理。6.本诗通过描绘山野村头的春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颈联、尾联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蝶恋花·河中作赵鼎①尽日东风吹绿树。向晚②轻寒,数点催花雨。年少凄凉天付与。更堪春思萦离绪。临水高楼携酒处。曾倚哀弦,歌断黄金缕③。楼下水流何处去。凭栏目送苍烟暮。【注释】①赵鼎,解州闻喜人。宋时解州隶属河中府(治蒲州,今山西永济)。这首词作于崇宁五年(1106)赵鼎中进士前。②向晚:傍晚。③黄金缕:原指初生的鹅黄色柳条,此处也指离别之曲,乐府有《杨柳枝》曲。7.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日东风吹绿树”描绘了东风吹拂大地,树上绿意盎然的景象,点明了时令。B.“向晚轻寒”一句,写傍晚时分,空气中伴着轻微的寒意,点名了具体的时间。C.“年少”本是青春与欢乐的时节,词人却把它和“凄凉”连在一起,并且认为这是“天付与”的,体现了词人的宿命思想。D.结尾句写高楼上,凭栏远望,寄托遥思,不觉暮烟四合。最后一句以景结情,有着悠悠不尽的意味。8.后人评价赵鼎这首早年词“情致缠绵”,请结合相关词句分析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缠绵的情致。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蝶恋花·一朵江梅春带雪赵鼎①长道县和元彦修梅词。元彦修,钱塘人,名时敏。坐张天觉党,自户部员外郎谪监长道之白石镇②。一朵江梅春带雪。玉软云娇,姑射肌肤洁。照影凌波微步怯。暗香浮动黄昏月。谩道广平心似铁。词赋风流,不尽愁千结。望断江南音信绝。陇头行客空情切。【注】①赵鼎,南宋名相,山西闻喜县人。此词写于赵鼎与秦桧在对金人议和问题上意见不合,被贬谪知绍兴途经长道县时。②长道县白石镇:南宋岷州治所,今甘肃定西市岷县境内。③“广平”即唐人宋璟,璟封广平郡公,其为人贞操劲节,《旧唐书》说他“在官清严,人吏莫有犯者。”人称之曰“铁肠石心”。曾写过一篇风华旖旎的《梅花赋》。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于仄声韵中选用了哽咽决绝的入声,借之倾吐了胸中积郁之情。B.“一朵江梅春带雪”,形色俱备。又拟作姑射山女神,勾魂摄魄地刻绘了梅花形象。C.本词整个上片写梅,“畅而不拘”“明而不晦”,属咏物词作的上品。D.末尾“望断江南”“陇头行客”表现出羁旅他乡的词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10.前人评此诗,“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点绛唇·春愁宋 赵鼎①香冷金炉,梦回鸳帐馀香嫩。更无人问。一枕江南恨。消瘦休文②,顿觉春衫褪。清明近。杏花吹尽。薄暮东风紧。注释:①赵鼎(1085-1147),字元镇,号得全居士,南宋政治家、词人。宋徽宗崇宁五年举进士。宋绍兴四年任尚书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次年为宋高宗时的宰相。他积极主张抗击金国,反对与金国议和,在朝中与秦桧进行过激烈的较量,最终绝食自杀。②休文:即梁沈约,是一个多愁多病的才子。据载,沈约病中日益消瘦,以至“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香冷金炉,梦回鸳帐馀香嫩”这两句说的是,金炉中,香已冷,绣着鸳鸯的帐帷低垂着,一切都是那么闲雅,那么静谧。一个“嫩”字以通感的手法写出了余香之幽微,若有若无。B.“一枕江南恨”中,“恨”以一“枕”修饰,犹如用“一江”、“一舟”来修饰“愁”,化抽象为具体事物,组接无理但化合巧妙。C.作者以“消瘦休文”自比,“顿觉春衫褪”以比喻的手法突出“消瘦”的程度,衣服觉宽,人儿憔悴、苦涩之中有着执着。D.最后三句以景作结,含不尽之意,一个“紧”字通俗而生动,表现力很强,既写出了东风紧吹的力度,又写出了词人“一任罗衣贴体寒”,守住春色不放的深情。12.“一枕江南恨”包含了哪些“恨”?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浪淘沙·九日会饮分得雁字 ①赵鼎②霜露日凄凉。北雁南翔。惊风吹起不成行。吊影苍波何限恨,日暮天长。为尔惜流光。还是重阳。故人何处舣③危樯。寄我相思千点泪,直过潇湘。[注]①九日会饮分得雁字:指在重阳节宴饮时写诗分到了“雁”的题目。②赵鼎(1085-1147):字元镇,南宋中兴贤相。这首词是作者南渡后所作。③舣:停船靠岸。13.下列对这首词有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词的首句“霜露日凄凉”交代了时间与地点。“凄凉”二字,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B.这首词的上片写北雁南飞、惊风吹起、雁阵不成行列,处境苍凉,是对“雁”的直接描写。C.上片运用反衬手法,用“霜露”“惊风”“日暮天长”等反衬出大雁的孤寂、凄凉的处境。D.“吊影苍波何限恨”是拟人手法,说雁“何限恨”,把雁人格化,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E.下片中的“重阳”与题目中的“九日”相照应,是本词的“词眼”,点明了主题和情感。14.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花心动·偶居杭州七宝山国清寺冬夜作[宋]赵鼎①江月初升,听悲风、萧瑟满山零叶。夜久酒阑,火冷灯青,奈此愁怀千结。绿琴三叹朱弦绝,与谁唱、阳春白雪。但遐想、穷年坐对,断编遗册。西北欃枪②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慨念少年,横槊风流,醉胆海涵天阔。老来身世疏篷底,忍憔悴、看人颜色。更何似、归欤枕石漱石③。【注】①赵鼎:历经靖康之难,南渡后曾两度拜相,被后世誉为南宋中兴贤相之首。②欃枪:彗星的别名,古人认为是凶星,喻指叛乱、动乱。③枕石漱石:语出《世说新语》,意指隐居生活。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夜宿山寺,从视觉、听觉和心理感受等角度营造出凄清冷寂的环境氛围,寓情于景。B.酒阑人静,词人想抚琴排遣孤独,奈何琴弦却断了,只能通过看书来消解对友人的思念。C.词人将自己年少时的横槊风流、意气风发,与年老时的四处漂泊、面容憔悴进行了对比。D.现实中,词人过着看人脸色的生活,这和自己想象中枕石漱石的隐居生活有较大的差距。16.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作者“愁”的原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洞仙歌赵鼎【注】空山雨过,月色浮新酿。把盏无人共心赏。漫悲吟、独自捻断霜须,还就寝、秋入孤衾渐爽。 可怜窗外竹,不怕西风,一夜潇潇弄疏响。奈此九回肠,万斛清愁,人何处、邈如天样。纵陇水、秦云阻归音,便不许时闲,梦中寻访。【注】赵鼎:南渡名臣,在朝中与秦桧进行过激烈的较量,由于高宗赵构偏袒秦桧,致使赵鼎被罢谪岭南,后绝食而死。此词作于岭南贬所。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开头三句写新雨初过,山月朗照,新酒飘香,杯浮月影,可惜无人共赏B.独酌、悲吟、孤卧这三个连续性的生活细节,表明作者处境艰难,日子难捱。C.“人何处,邈如天样”中的“人”,不是指家中亲人、朝中故旧,而是指皇帝。D.结处三句,用“纵”“便”两个虚词,表达出作者到梦中去寻求归路的悲愤。18.本词描写方面颇有特色,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小重山赵鼎漠漠晴霓和雨收。长波千万里,拍天流。云帆烟棹去悠悠。西风里,归兴满沧州。谩道醉忘忧。荡高怀远恨,更悲秋。一眉山色为谁愁。黄昏也,独自倚危楼。1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波千万里,拍天流”与李白的“唯见长江天际流”都描写了水天相接之景,展现出旷远的意境。B.“云帆烟棹去悠悠”紧承其前面两句,转而描写水面的船只,自然而然地引出“归兴满沧州”。C.上片侧重于描写,下片侧重于抒情,上片所写之景起到了为下片抒情做铺垫的作用。D.“黄昏也,独自倚危楼”描绘了一幅黄昏高楼独倚图,突出了词人的孤独,揭示了词人愁苦的根源。20.“一眉山色为谁愁”一句有哪些妙处 请简要赏析。答案1.A 2.①本词结尾两句写词人梦醒后泪流满面,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故国山河沦陷的悲痛之情。②《蜀相》尾联写杜甫感念诸葛亮的功绩,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诸葛亮功业未遂的痛惜之情。【导语】这首词通过描绘元宵节的景象,抒发了词人对故国沦亡的深切悲痛。词中“天涯海角悲凉地”与“华胥梦”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词人对昔日繁华的怀念与现实的无奈,结尾“泪满衣”更是情感的高潮,表达了深沉的哀思。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一个‘惊’字传达出词人内心的欣喜”错误,“惊”字表现词人在流离中突然意识到时序变迁的震惊与怅惘,结合注释中“北宋灭亡,宋室南迁”的背景,词人身处异乡,触景生情,更多是悲凉而非欣喜。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鹧鸪天·建康上元作》创作于北宋灭亡、宋室南迁时期,词人赵鼎南渡到建康,词人背井离乡。“华胥梦”是比喻北宋曾经的全盛时期,而如今就像一场梦一样虚幻。“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词人从对过去全盛时的回忆中醒来,回到当下的悲凉现实,强烈的对比让他不禁泪流满面。这里的“泪”,表达了他对故国深深的思念之情,也饱含着对故国山河沦陷的悲痛。 ②《蜀相》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到成都游武侯祠时所作。“出师未捷身先死”指的是诸葛亮为了兴复汉室,多次出师北伐曹魏,但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不幸在五丈原病逝,展现了他抱憾而终的悲壮一生。“长使英雄泪满襟”中“泪满襟”有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有对诸葛亮功业未遂的痛惜之情。诸葛亮一生致力于恢复汉室,却未能成功,这种壮志未酬的遗憾让杜甫深感惋惜,同时也借诸葛亮的遭遇抒发了自己在乱世中壮志难酬的感慨。3.C 4.①作者以“天涯万里,海上三年”“谩凝眸、老泪凄然”等抒发被长期贬谪海上的孤独、落寞。②“试倚危楼,将远恨” 饱含了对权奸的愤怒之情。③“举头见日,不见长安”和“尚凭阑”等写出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贞及怀才不遇之情。【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榕叶生在寒冷的环境之中”错误,“生寒”的意思是绿色的榕叶让作者内心升起寒意,更加悲凉。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三句写春末景色:草木繁密茂盛,小雨淅沥,花朵飘零。景色凄美,渲染出悲凉惨淡的氛围。“天涯万里,海上三年”概括了被贬谪到海南的三年生活。下片“谩凝眸”“老泪凄然”,这七个字直抒胸臆,将内心的孤独凄凉、落寞悲伤之情倾泻而出。“山禽飞去,榕叶生寒”以悲景写悲情,“到黄昏也,独自个,尚凭阑”,作者凭栏竟然“到黄昏也”,且是“独自个”,可见,纵使凭栏无用,作者也要痴痴凝眸远眺家国。全词写的是登楼远眺故都,抒发的是长期遭贬谪、希望终成失望的极度悲伤之情以及对故乡、故都的思念之情。以“天涯万里,海上三年”“谩凝眸、老泪凄然”等抒发被长期贬谪海上的孤独、落寞。“试倚危楼,将远恨” 饱含了对权奸的愤怒之情。“举头见日,不见长安”和“尚凭阑”等写出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贞、怀才不遇。5.C 6.(1)山溪野径梨花淡然开放,岭南民间一派清新生活景象,衬托出汉寝唐陵的荒凉,寄寓了诗人对南宋投降派的不满。(2)酒樽青苔相伴,诗人在寂寞中怀念中原,因北方大好河山沦落而痛心忧国。(3)“莫管”一句看似洒脱,实则逃避痛楚,说明爱国情怀深埋心底,矢志不渝。【解析】5.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意在突出宫廷无情、山野有趣,表达诗人对乡野生活的喜爱之情”错误,汉寝唐陵已无人祭拜,而山溪旁的梨花依旧年年开放,世事变迁,人力无奈,暗诫宋高宗不要重蹈汉唐灭亡的覆辙。故选C。6.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诗颈联承前句上坟而宕开一笔,联想起前朝的皇家陵墓,竟无人祭祀,只有周围山溪野径旁如雪的梨花在默哀。诗人言下之意为,那些生前显赫的人物,死后连边远之地的村民也不如。以此观之,人生在世,功名爵禄不过是过眼云烟,毫不足取。因此尾联表明人生态度:放任自适,有酒即醉,醉了就藉苔而卧,不管它暮色复临,时光流逝,不管它城头悲笳,似怨似慕。即便如此,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以及深沉的爱国之情依然显露无遗。诗人以风俗的不同表明所处的荒僻,暗示贬谪之怨恨和怀乡之深情,又以上坟风俗古今之殊,表达对世道的愤慨不平和对国事的忧虑。【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7.C 8.①春尽花落的孤寂落寞的心情。东风吹拂,虽然树已绿,但傍晚还有些轻寒,微雨催落枝头残花,诗人孤独一人,心中不免发出无限的孤寂落寞之情。②无尽的思远怀人之情。青春年少是欢乐时节,但上天却让年少的自己“凄凉”无比,心中充满着难以忍受的思念与离愁别绪。③人去楼空的凄凉伤感之情。曾经相伴喝酒,倚弦听歌的高楼如今携酒再来却是孤独只身,相依相伴之处却也是离别之处。④思人不见得无奈与悲痛之情。望见楼下不知流向何处的流水,诗人凭栏远眺,望尽天涯,不见思念之人,却只有满眼的日暮苍烟。【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体现了词人的宿命思想”错,“年少凄凉”四字蕴含无限伤感,“年少”本是青春和欢乐的时节,但词人却感到凄凉,完全是为“春思”和“离绪”所困,而主因则在于词人多情。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1)开头三句,描写整日吹拂的东风吹醒了沉睡的大地,树上绿意渐染。傍晚泛着轻微的寒气,一场初春的细雨洒落下来,催促着春花早日开放。点明时令,又以春尽花落、孤独寂寞的时空环境写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2)“年少凄凉天付与。更堪春思萦离绪”,意为:年少的他容易心生悲凉。“年少”本是青春和欢乐的时节,但词人却感到凄凉,完全是为“春思”和“离绪”所困,而主因则在于词人多情,这里表达了无尽的思远怀人之情;(3)“临水高楼”三句,紧接上片的“离绪”而转向怀人。在临水的高楼之上,与这位女子饮酒作别。他以丝竹伴唱,一曲赋别。楼下的流水将会流到哪里去呢?这三句是追叙往事,在“临水高楼”这昔游之地回忆当年送别时的情景,这里表达了凄凉伤感之情。(4)最后两句意为:他在高楼上凭栏远望,目送着流水和人远去,直到掩入那苍茫的烟波暮色之中。结句“凭栏目送苍烟暮”,其意为凭高极目,远望水流人去的天际,寄托遥思,不觉暮烟四合.感伤离别之情,就寓于久久痴望中,有着悠悠不尽的余味。9.D 10.①上片咏物,借临江傲雪又冰清玉洁的白梅,寄寓词人自己的清高孤傲。②“谩道”三句用典,借贞操劲节而“愁千结”的宋璟倾吐词人胸中积郁的愤激之情。③末尾两句照应词前小序,兼叙元彦修事含蓄表现词人贬谪意和对朝廷的牵挂。【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表现出羁旅他乡的词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错误。照应词前小序,借元彦修事含蓄表现词人贬谪意和对朝廷的牵挂。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以及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意思是“借助酒来排遣心中的积郁”,这个“酒”在诗中就是表现手法,“块垒”指诗人的情感。“蝶恋花”本唐教坊曲,多用仄声韵,其声情缠绵而凄婉。赵鼎此词,更于仄声韵中选用了“雪、洁、怯、月、铁、结、绝、切”等哽咽决绝的入声,借之倾吐了胸中积郁的愤激之情。虽然是一首和作,却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的块垒,无一丝应酬的痕迹。这首词写的是梅花。赵鼎此词上片用拟人化的手法,勾魂摄魄地刻绘了梅花的精神。“一朵江梅春带雪”,当然是白梅了。诗人把它拟作姑射山上的女神,“肌肤洁”“玉软云娇”“暗香浮动”都写出了白梅的精神,诗人上片托物言志,借临江傲雪又冰清玉洁的白梅,寄寓词人自己的清高孤傲。“谩道”三句用典。“谩道广平心似铁”,“广平”即唐人宋璟,璟封广平郡公,其为人贞操劲节。从词前小序,知道这词写于长道县。时间当在赵鼎与秦桧因为在对金人议和问题上意见不合,闹翻了,赵被贬谪知绍兴的途中。赵鼎为宋室名相,当初曾荐用秦桧,后来却被秦桧逼迫得绝食自杀。临终自书铭旌云:“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何等忠义,何等刚烈。很有梅花的冰清玉洁的傲寒精神,故此处借贞操劲节而“愁千结”的宋璟倾吐词人胸中积郁的愤激之情。结尾处“望断江南音信绝,陇头行客空情切”两句照应词前小序中元彦修谪监长道之白石镇一事。“陇头行客”,含蓄表现了词人遭遇贬谪之意;“望断江南”“音信绝”“空情切”则抒发对朝廷的牵挂。11.C 12.①孤独之恨。金炉中,香已冷,这种寂静的环境散处处暗含着一种无法排遣的孤独;词人梦中醒来,愁绪不散,欲说梦境,却又无人相慰问。(从上片看)②伤春之恨。清明将近,杏花已被吹落殆尽,春色将老,在这种清寒的境界里,作者独立无语,不觉又是黄昏,顿感东风阵阵夹寒意,词人借眼前之景,传达出了对明日春色的担忧。(从标题、最后三句)③伤时之恨(为国事担忧)。梦中的情形历历在目,眼前也是一片祥和,但江南这宁静的背后是满目疮痍的大宋江山,是自己无路可走的境遇,词人的恨是一种国恨家恨,伤春愁春只是表层含义,对国事的担忧,对个人境遇的哀叹才是其深层含义。【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顿觉春衫褪’以比喻的手法突出‘消瘦’的程度”说法错误,不是“比喻”手法,是运用夸张手法突出“消瘦”的程度。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词内容,分析诗词情感能力。分析诗词情感,注意以诗词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词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词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一枕江南恨”包含了哪些“恨”。题干已经指出“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仔细阅读全词,词的上片“香冷金炉,梦回鸳帐馀香嫩。更无人问。一枕江南恨”写春梦醒来独自愁。“香冷金炉,梦回鸳帐馀香嫩”这两句说的是金炉中,香已冷,绣着鸳鸯的帐惟低垂着,一切都是那么闲雅,那么静谧,那么温馨。一个“嫩”字以通感的手法写出了余香之幽微,若有若无。但这种宁静而温馨的环境又似乎处处暗含着一种无可排解的孤独和感时伤怀的愁绪,这愁绪犹如那缕缕余香,捉摸不到,又排遣不去。“更无人问,一枕江南恨”,这说的是午梦醒来,愁绪不散,欲说梦境,又无人相慰相问。写得是孤独之恨。下片以“消瘦休文”自比。“顿觉春衫褪”以夸张的手法突出“消瘦”的程度,“春衫裉”即春衫宽。这两句说的是衣服觉宽,人儿憔悴、苦涩之中有着执着。词人到底因何而消瘦、憔悴呢?“清明近,杏花吹尽,薄暮东风紧”这三句点明原因,清明将近,杏花已被吹落殆尽,春色将老,在这种清寒的境界里,作者独立无语,不觉又是黄昏,顿感东风阵阵夹寒意,再结合体“春愁”,可知词人借眼前之景,传达出了对明日春色的担忧,写的是伤春之恨。在结合注释①内容,词人由眼前一片祥和之景想到了大宋的江山,江南这宁静的背后是满目疮痍的大宋江山,是自己无路可走的境遇,所以词人的恨是一种国恨家恨,伤春愁春只是表层含义,对国事的担忧,对个人境遇的哀叹才是其深层含义。【点睛】对于诗词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解答,考生结合注释、标题对词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不难得出答案。13.BD 14.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对亲友团聚的思念,对国家残破的痛惜。光阴逝去,佳节又至,故人不知在何处漂泊,请大雁给漂泊在潇湘的故人们带去“我”无尽的思念。【解析】13.试题分析:A项,“交代了时间与地点”不当,“霜露日凄凉”只交代了时间,没有交代地点。C项,“反衬手法”不当,是景物烘托的手法,“霜露”“惊风”“日暮天长”都是凄凉之景,属于正衬。E项,“词眼”不当,“词眼”一般指全词中最精彩和关键性的字或句子;“点明了主题和情感”不当,暗示了主题和情感。故选BD。点睛: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其中A项鉴赏诗歌首句及诗歌的感情基调,B项重点考查对诗歌意象及描写手法的鉴赏,C项重点鉴赏诗歌的烘托手法,D项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E项重点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思想情感的分析概括。解答时可找出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同时注意给出的注释的信息,联系教材中出现的该作者的做品来分析探讨。本题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思考,一是主体意象的寓意,“雁”的意象,包含有思乡念远,时光流逝、岁暮等含义;还包含有孤寂的因素;二是环境的烘托,通过对典型环境的描写,来抒发情怀,如本词中对秋景的描绘,与传统的“悲秋”情结相吻合;三是结合注释提示,本文是南渡期间作品,因此包含有家国情怀。15.B 16.①漂泊异乡,环境凄清冷寂;②酒阑人静,却无处排遣孤独、寂寞;③西北叛乱不止,山河破碎,国家动荡不安;④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B.“对友人的思念”错,曲解文意。作者偶居杭州七宝山国清寺,夜深无眠,孤身一人处在凄清冷寂的环境氛围之中,内心不由得生出孤独寂寞之情。根据“与谁唱”可知,诗人正是无处排遣这种孤寂之情,而非对友人思念。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根据“听悲风、萧瑟满山零叶”“千万乡关,梦遥吴越”,可知,诗人身处异乡萧瑟凄冷的环境之中,心中有感而发,生出漂泊异乡、孤独寂寞之愁;根据“夜久酒阑”“愁怀千结”“与谁唱”可知,诗人夜深无眠,酒尽阑珊,却无人可以诉说,不禁生出无处排遣孤独、寂寞;根据“西北欃枪未灭”可知,西北战火未熄,家国还处于动荡之中,山河破碎,愁从中来;根据“慨念少年,横槊风流,醉胆海涵天阔。老来身世疏篷底”可知,诗人年少时横槊风流、意气风发,年老时四处漂泊、孤独无依,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不得不让诗人忧愁感叹。17.C 18.①多用细节。全词独饮无绪、悲吟断须、孤衾独卧、夜阑不寐、闻风吹竹、一怀愁绪、梦寻旧乡的动作细节,写出了一个凄凉人难度凄凉夜的全过程,真实感人。②富有层次。描写细腻有层次,上片三个连续性的细节描写,下片先是景物描写,后是心理描写,描写层层深入,而且每一种描写都作了精细的刻画。③景物描写。乐哀、动静、虚实手法的运用:上片“空山雨过,月色浮新酿”是乐景衬哀情;下片“可怜窗外竹,不怕西风,一夜潇潇弄疏响”是以动衬静;“陇水秦云”是虚写,“空山雨过,月色浮新酿”“可怜窗外竹,不怕西风,一夜潇潇弄疏响”是实写。【解析】17.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比如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等等,将选项回归诗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C项,“不是指家中亲人、朝中故旧,而是指皇帝”错误。“人何处”的“人”应是“不止是”说家中的亲人、朝中的故旧,“主要的”还是指九重之上的高宗皇帝。封建时代的臣子,一旦得罪远谪,总是寄希望于皇帝能够回心转意把他召回。赵鼎尝两任宰相,高宗曾对他言听计从,称为“真宰相”他为国专以固本为先根本固而后敌可图,仇可复,对南宋的中兴事业有所建树。虽被远贬,而此志不衰,希望回朝续展长才。故选C。18.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找准答题区间。答题过程三步走:应先指出其所用手法,继而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手法,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解答此题时注意结合词句:(1)“漫悲吟、独自捻断霜须”中“漫”“ 捻”运用行为方法的细节描写。(2)多角度多侧面充分地展示情感,比如有环境描写“空山雨过,月色浮新酿”“可怜窗外竹,不怕西风,一夜潇潇弄疏响”;还有“把盏无人共心赏。漫悲吟、独自捻断霜须,还就寝、秋入孤衾渐爽”等一连串承接性的动作行为;更有心理活动,如“把盏无人共心赏”“奈此九回肠,万斛清愁,人何处、邈如天样。纵陇水、秦云阻归音,便不许时闲,梦中寻访”。(3)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动静、视听结合,虚实相生,乐哀相衬:如“空山雨过,月色浮新酿”是视觉中的动态实写乐景,“一夜潇潇弄疏响”是听觉中的动态实写哀景。总之:全词基本上采用了铺叙的手法,不以剪裁工巧取胜,而以描写深刻细腻见长,按时间顺序叙述,以行动、心理描写推进,精细、鲜明、轻巧,含而不露。【点睛】诗歌鉴赏描写方法:1.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2.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3.声与色的结合(绘形绘色)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4.虚与实的结合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5.点与面的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19.D 20.(1)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比作眉,并将山人格化,生动地表现了山如眉蹙之状;(2)融情于景,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愁苦心境。【解析】19.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揭示了词人愁苦的根源”理解错误。根据全词内容可知,词人愁苦的根源在于羁旅他乡、思归不得归。故选D。20.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一眉山色”抓住“山色”和“眉”的共性形成比喻,“山色”能“愁”是拟人,分析比喻可从本体和喻体的特征入手,点明表达效果为“生动形象”。分析拟人应从以“山”传诗人之情入手,山水本无情,在作者描述下山河为之所愁,从而把这种“愁”描述得更加悲切。【点睛】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主要有动静衬,以乐景衬哀情等;联想和想像(虚实结合),对比。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