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蒋捷诗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梅花引·荆溪阻雪〔宋〕蒋捷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1.下列对作品理解与分析正确的是( )A.从体裁看属于长调,语言清新淡雅,用词委婉B.上片侧重于借景抒情,营造出孤寂清冷的氛围C.下片侧重于直抒胸臆,抒发对故友的思念之情D.全词以景起以景结,以乐景衬哀情增强感染力2.本词以“白鸥问我”展开对话,别具特色。请以此为角度写一则文学短评。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虞美人·梳楼蒋捷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羁旅异乡,登楼远眺,杨柳、细雨、归舟等景物都是词人眼中所见。B.以“丝丝”描摹杨柳和雨,既抓住了春天景物的特点,又富有音韵之美。C.楼太小,愁太多,因而楼藏不住愁,这样写暗含比喻和对比,形象生动。D.海棠花鲜艳绽放,词人以此春天之美景反衬哀情,更增添词人思归之愁。4.明代杨慎《词品》云:“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而这首词做到了平淡而入调,请以“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两句为例,分别赏析说明。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融合时间和空间,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B.下阕写词人遁入空门,早已内心平静,忘怀人生,表达冷漠和决绝的心境,其中痛苦,可谓字字千钧。C.结尾两句越过词人自身境遇,展现出新的感情境界,内容包涵之广,感情蕴藏之深,令人感叹。D.本词为词人一生写照,从少年到晚年,东奔西走、四方漂流,包孕一腔旅恨、万种离愁,读来使人凄然。6.本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声声慢·秋声蒋捷①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②,丽谯③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彩哝、多少蛩④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注]①蒋捷:宋末元初词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后,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本词作于宋亡之后。②二十五点:指更点。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所以叫更点。③丽谯:华丽的高楼。④蛩:俗名蟋蟀。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词通篇咏秋声,由“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十个“声”字,以“声”字为韵,一韵到底,层层铺叙,谱写了一曲悲凉凄婉的交响曲。B.“黄花”即“黄菊”,开头三句点明这是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凄凉”是把词中各种声音串联起来的线索。C.下片“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用时间的悄然流逝和军营中人马骚动暗示了有外敌入侵,国家战事紧急的现状。D.“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彩哝、多少蛩声”,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秋虫伴着那捣衣的女子整夜“碎哝哝”地诉着愁,曲折表达出词人内心的愁苦。8.本词以秋夜中的数种声音入笔,意味独特。词人以秋声写出了自己怎样的心声?请联系全词概括并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一剪梅 宿龙游朱氏楼[宋]蒋捷小巧楼台眼界宽。朝卷帘看,暮卷帘看。故乡一望一心酸,云又迷漫,水又迷漫。天不教人客梦安。昨夜春寒,今夜春寒。梨花月底两眉攒,敲遍栏干,拍遍栏干。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阕点明登临,楼台虽小,视野却开阔,词人登楼眺望,内心酸楚,忧愁之感油然而生。B.作者创设独特的时空情境,“宽对应“小”,拉开视野的宽度,“暮”呼应“朝”,拓展时间的长度。C.下阕写春天寒气袭人,让人难以安歇,词人不堪忍受春寒,故站在月下面对洁白的梨花双眉紧蹙。D.词中重复展现敲打栏杆这一细节,一“敲”一“拍”,一遍一遍,突出其愁之浓,其情之切。10.请从手法运用与情感表达方面对词中“敲遍栏干,拍遍栏干”进行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首句“一片春愁待酒浇”点出全词“春愁”的主题。“一片”,极言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表现了他愁绪之浓。B.上片后五句描绘“舟过吴江”的情景。“摇”字,带出主人公的动荡漂泊之感;“招”字,透出主人公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C.下片首先点明“归家”的情思,然后通过想象归家后的“调笙”“烧香”等温暖生活场景,衬托出主人公思归的急迫心情。D.下片中“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为具体,以植物的颜色变化,显示出时光的奔驰,抒发了年华易逝、功业无成的感叹。12.这首词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味。请简要分析“余音绕梁”效果产生的原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贺新郎·兵后寓吴①蒋捷深阁帘垂绣。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万叠城头哀怒角,吹落霜花满袖,影厮伴、东奔西夫。望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鸭、到著黄昏后。一点点,归杨柳,相看只有山如旧,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明日枯荷包冷饭,又过前头小阜。趁未发、且尝村酒,醉探枵囊毛锥②在,问邻翁,要写牛经③否,翁不应,但摇手。【注】①兵后寓吴:1276年元军占领苏州、常州和临安后,词人离开家乡宜兴,流寓苏州一带。②枵(xiāo)囊:无钱的空口袋。毛锥:毛笔。③牛经:关于养牧牛的书。1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描绘温馨幸福的生活场景,后文描写艰辛困窘的漂泊生活,一虚一实,表达了作者的悲痛之情。B.“万叠”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戍角悲鸣不已,与姜夔(扬州慢)中“清角吹寒”句意境相似。C.羡慕寒鸦有巢可归,反衬作者居无定所的境遇,与秦观的名句“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用法如出一辙。D.看“如旧”江山,叹“浮云”“苍狗”,其中蕴含的情感深沉悲苦,交织着作者乱世之伤与流离之叹。14.有评价认为蒋捷这首词“以小说家的笔调”表现了当时动荡的时局,请结合词的下片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尾犯·寒夜蒋捷①夜倚读书床,敲碎唾壶②,灯晕明灭。多事西风,把斋铃频掣。人共语、温温芋火,雁孤飞、萧萧桧雪。遍阑干外,万顷鱼天,未了予愁绝。鸡边长剑舞,念不到、此样豪杰。瘦骨棱棱,但凄其衾铁。是非梦、无痕堪忆,似双瞳、缤纷翠缬。浩然心在,我逢着、梅花便说。注:①蒋捷:南宋遗老,拒仕元朝,隐居终老于竹山。②敲碎唾壶:晋朝大将军王敦每次酒后都边吟咏曹操的诗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边用铁如意敲打唾壶,壶口尽碎。15.下面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倚读书床,敲碎唾壶,灯晕明灭”这句话运用王敦敲碎唾壶的典故表达救国无方之痛。B.“雁孤飞、萧萧桧雪”大雁孤飞,萧萧的桧树也披霜带雪,借景抒情营造了清丽的氛围。C.“遍阑干外,万顷鱼天,未了予愁绝”阑干外,鱼鳞般的万顷云天,消除不了心中愁绪。D.“瘦骨棱棱,但凄其衾铁”描写自身现状,其中“棱棱”既状身体之消瘦又状气骨之嶙峋。16.古典诗词研究专家陈祥耀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是:“激昂敛归凄婉,凄婉不掩激昂”,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并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洞仙歌·对雨思友蒋捷世间何处,最难忘杯酒。惟是停云①想亲友。此时无一盏,千种离愁。西风外,长伴枯荷衰柳。去年深夜语,倾倒书窗,窗烛心悬小红豆。记得到门时,雨正萧萧②,嗟今雨、此情非旧。待与子、相期采黄花,又未卜重阳,果能晴否?【注】①停云:陶渊明《停云》诗,自序云“思亲友也”,诗有“霭霭停云,濛濛时雨”之句。②萧萧:风雨之声。1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先点出“想亲友”之情,接着以“此时无一盏,千种离愁”说明此情之重。B.上阕西风、枯荷、衰柳等意象营造出清冷寥落的意境,以此衬托词人的孤独寂寞。C.“窗烛心悬小红豆”运用比喻,将黑夜中的灯火比作红豆,使人感到温暖与愉悦。D.下阕以反问作结,引发读者对“能否天晴”的浪漫想象,既呼应标题,也含蓄抒情。18.这首词围绕“雨”多次转换时空,表达思友之情。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玉楼春·桃花湾①马迹蒋捷秦人②占得桃源地,说道花深堪避世。桃花湾内岂无花?吕政③马来拦不住。明朝与子穿花去,去看霜蹄剜石处④。茫茫秦事是耶非?万一问花花解语。【注】①桃花湾:非指今湖南常德之桃花源,当指今江苏苏州境内之水湾。或谓在桃花坞一带。②秦人:秦始皇时代之避世者。③吕政:秦始皇。秦始皇姓嬴,名政。因传言其为吕不韦之子,故后世嘲称其为“吕政”。④剜石处:马蹄踏石留下之印迹。1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由秦人避世的桃花源写到现实里的桃花湾,委婉地暗示了社会的动荡。B.词人打算携友人去桃花湾看马蹄留下的印迹,字里行间显露出一颗避世之心。C.“万一问花花解语”沿袭了欧阳修词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一句的伤心之意。D.本词上下阕各有侧重,上阕是对桃花源的叙写,下阕是对历史事件的沉思。20.本词的上下阕都提及桃花湾的“花”,其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沁园春·为老人书南堂壁蒋捷①老子平生,辛勤几年,始有此庐。也学那陶潜,篱栽些菊,依他杜甫,园种些蔬。除了雕梁,肯容紫燕,谁管门前长者车②?怪近日,把一庭明月,却借伊渠。鬓边白发纷如,又何苦招宾约客欤?但夏榻宵眠,面风欹枕,冬檐昼短,背日观书。若有人寻,只教僮道,这屋主人今自居。休羡彼,有摇铜宝辔,织翠华裾。【注】①蒋捷,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南宋覆灭后,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其气节为时人所重。②长者车:显贵者所乘之车。21.下列对本诗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起句写自己历经艰辛后终于安定下来,流露出苦尽甘来的快乐情绪。B.下阕描写自己夏日榻上安眠,冬季背日看书,意在凸显文人的风雅趣味。C.“休羡彼”三字说得肯定坚决,表达出老人“甘心老是乡”的精神追求。D.本词语言诙谐幽默,生动活泼,虽多处用典,但诗意不显艰涩,通俗易懂。22.《雨村词话》言:“蒋竹山词堆金砌玉,独《沁园春·为老人书南堂壁》甚有奇气。”请结合本词内容简要分析“奇”在何处。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霜天晓角[宋]蒋捷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檐牙,支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2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截取生活的一个侧面,用独白和对话的形式,生动展示人物心理活动,颇具生活气息。B.词中主人公应是深居闺房的女子,从对折花人的态度,可看出她善良、温和、爱美。C.此词一共用了七个“折”字,这样大量的重复用字,是诗词创作的大忌,应尽量避免。D.这首词是一首小令,语言口语化、生活化,自然亲切。内容新颖,情趣盎然,让人读来有耳目一新之感。24.这首词写主人公对折花人的态度变化极有层次,请结合全词分析。答案1.B 2.本词开篇借白鸥之问,将“白鸥”这一意象拟人化,以虚写实,营造对话场景,也深化了孤寂愁闷的氛围意境;以“身留”“心留”的疑问开篇,表面写舟滞雪阻的困境,实则暗含词人漂泊无依的故国之思与精神坚守的矛盾;白鸥是词人寄托心情的意象,通过白鸥的“问”,自然引出下文的愁绪,为全词孤寂怀旧的情感,也以“心留”之问暗示家国沦丧的孤愤;这种对话形式打破常规叙事,构思新颖独特,串起词人的情感脉络,既引发读者对词人内心世界的思考,又使词人因阻雪滞留的无奈与往昔回忆的怅惘,在对话中缓缓流露,韵味深长。【导语】这首《梅花引·荆溪阻雪》以白鸥设问开篇,巧妙构建主客对话结构。上阕“风拍小帘灯晕舞”以动态光影烘托孤寂,下阕“寒水空流”“黄云漠漠”的苍茫意象与“湿透木棉裘”的体感细节交织。全词通过“身留”与“心留”的矛盾、“梦也梦也”的叠词喟叹,将羁旅愁绪推向“梅花似我愁”的物我合一境界,展现宋词婉约派“清空骚雅”的审美特质。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语言清新淡雅”错误,语言风格上,“冷清清”“漠漠黄云”等词句直白质朴,“锁眉头”“忆旧游”亦属口语化表达,并非“清新淡雅”。C.“下片侧重于直抒胸臆”错误。由“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可知,通过梦境难续、寒水空流的意象传达思念,属借景抒情,是间接抒情。D.“以景起以景结,以乐景衬哀情”错误。全词以“白鸥问我”的对话起笔,非纯写景;结尾“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以梅花伴雪的冷寂景象收束,是哀景衬哀情,非“乐景衬哀情”。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给诗歌写文学短评的能力。词的开篇“白鸥问我泊孤舟”,词人赋予白鸥以人的思维与语言,将其拟人化,构建出人与鸥的对话场景。荆溪之上,孤舟被雪所阻,白鸥的发问打破了周遭的寂静,却更反衬出词人的孤独。“身留”“心留”的疑问,以虚写实,既点明了被风雪困于舟中的现实处境,又进一步深化了孤寂愁闷的氛围,为全词奠定了悲愁的基调。“是身留,是心留”的疑问,表面上探讨的是滞留的原因,实则暗藏深意。“身留”指因风雪而不得不停留的客观困境,“心留”则暗示着词人对故国的眷恋与坚守。紧锁的眉头,透露出他漂泊无依的痛苦,以及在精神上对故国的忠诚与现实无奈之间的矛盾,委婉地表达出深沉的家国之思与孤愤之情。白鸥作为词人情感寄托的意象,其“问”成为情感抒发的重要线索。由白鸥的疑问引发词人对自身处境的思考,进而自然地引出“忆旧游”的感慨,将思绪从眼前的困境延伸至往昔。随后对“旧游”的追忆、对梦境不可得的怅惘,以及因风雪更添的愁绪,都在白鸥之问的牵引下,层层展开,使得全词孤寂怀旧的情感表达连贯而自然。以对话形式开篇,突破了传统诗词的叙事模式,构思新颖独特。白鸥的提问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词人情感的闸门,也引发了读者对词人内心世界的好奇与探究。词人因阻雪滞留的无奈、对往昔的追忆与怅惘,在一问一答之间缓缓流露,这种叙事方式不仅使情感表达更加细腻,还增添了词作的韵味,使读者更易沉浸其中,感受词人复杂的心境。3.A 4.第一句:“几度”强调次数之多,“飞去”运用比拟,这一句语言平淡,却形象地写出了词人思归之情的执著与急切。第二句:“晚风寒”寓情于景,渲染词人的思归之愁;“才……又”两个词语连贯转折,强调思归之愁难以排遣;这一句语言平淡,却写出了词人因思归而产生的矛盾、痛苦。【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杨柳、细雨、归舟等景物都是词人眼中所见”错。词中“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是词人的想象,因此“归舟”不是词人眼中所见。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通观全词,本词字字锤炼,用句精巧,词中语言清新素淡,雕琢之下,不失平淡之本色。具体来看“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意为“梳妆楼太小了,藏不下我的许多闲愁,闲愁好几回同云飞去寻觅一只送我回乡的轻舟”。这两句中,词人写愁,不写愁多,只说“楼忒小”,如此平淡的语言,使无法捉摸的愁情具体化、形象化,愁之多,愁之浓重,不言而喻。“几度”一句,特设“云”“舟”以写归思,“几度”强调次数之多,“飞去”运用比拟,不说自己思归,却说“愁”飞出小楼,随云驾雾去“觅归舟”,这一句语言平淡,却形象地写出了词人思归之情的执著与急切。“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意为“海棠花淋雨后更红艳,好像有意靠近绿栏杆。可我刚刚卷起红帘子,偏偏又碰上晚来风寒”。这两句中,前句用反衬手法,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的艳丽之景衬托凄凉多愁,突出离乡之人的孤独和思乡之苦。后句承“花消遣”而来,词人写的是雨中海棠。词人羁旅已久,韶华已逝,思乡欲归,心境黯然。然而目触之处却是竞相红艳的红海棠,对比之下,更增添心中伤愁。貌似红绿的场景,实际上却暗含了凄凉之意。“才……又”两个词语连贯转折,何况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又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呢,强调思归之愁难以排遣。这一句语言平淡,却写出了词人因思归而产生的矛盾、痛苦。5.B 6.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按时间顺序,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慨叹目前的境况。从歌楼中少年写到客舟中壮年,再写到“鬓也星星”的老年,表达了时光易逝,漂泊孤苦,孤独寂寞的情感。【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下阕写词人遁入空门,早已内心平静,忘怀人生,表达冷漠和决绝的心境”理解有误,词人并没有遁入空门,只是寄居僧庐,虽“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掩听雨人心中的不平静。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写作思路的能力。作者按时间顺序选取了三个具有特点的阶段。即少年、中午、晚年听雨的不同感受来写。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一个“昏”字,把那种“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这时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凄凉。第二幅画面:“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大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雨图,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这里的“客舟”不是《枫桥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惊起一滩鸥鹭”里的游船,而是孤独的天涯羁旅,孤独、忧愁、怀旧时时涌在心头。这时的雨伴随着断雁的叫声。这一个“断”字,联系了诸多意境,同断肠联系在一起,同亲情的斩断联系在一起,有一种人生难言的孤独和悔恨。“客舟”及其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映现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尔奔曲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而今听雨”的画面,是一幅显示他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己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感伤,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这首词以“听雨”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选取作者一生三个典型片断,凸显词人晚年悲苦凄凉的境遇和心情。同是听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际遇,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7.C 8.①对故友亲人的思念。故人不在,思念中恍惚错把“檐玲声”当成故人腰间的佩玉声;邻家未熄的灯火处又传来捣衣声,砧声入耳勾起对亲人的思念。②对故国家园的难忘。时值秋日,北雁南飞,“雁声”悲切,横空而过,引起了词人对故国的怀念。③对国家灭亡的伤痛。秋夜漫漫难捱直至曙光渐现,“豆雨声、风声、更声、铃声、彩角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这些凄凉秋声,声声入耳,层层紧逼,特别是“彩角声”、“胡笳声”更是刺耳惊心,亡国之痛无处诉说。【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暗示了有外敌入侵,国家战事紧急的现状”理解错误,这些声音表明,元朝已经统治了全国,暗示了国破家亡。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首先分析题干“词人以秋声写出了自己的心声”,其实就是分析情感。回答此题,抓住意象及其特点是关键。这首词写了“雨声”“风声”“更鼓声”“檐铃声”“彩角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等九种“秋声”。把“檐铃声”想象成故人腰间的佩玉声,是通过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思念;“砧声”,邻家未熄的灯火处又传来捣衣声,砧声代表对亲人的思念;“彩角声”“笳声”,代表战乱,结合注解可推知词人所表达的是亡国之痛,这些征战之声写出了时代动乱的局势,勾起了自己的亡国之痛;“雁声”,如要把愁绪分一半给“雁声”,时值秋日,北雁南飞,“雁声”悲切,横空而过,“雁声”引起了对故国的怀念,是通过拟人表达亡国之苦无处诉说的凄凉,借以表达对故国的思念等。【点睛】正确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感情,首先要求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其次要能正确分析句子结构和词性,有时还要注意词句的修辞。一般的解题思路:1.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2.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3.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9.C 10.①运用了动作描写,借拍打栏干来排遣胸中的抑郁苦闷之气。②思想感情方面, 词人一次次登楼望乡,一次次心酸肠断,拍遍了栏干,抒发的是故国难回、天涯无归路的哀愁。【解析】9.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C项,“让人难以安歇,词人不堪忍受春寒,故站在月下面对洁白的梨花双眉紧蹙”说法错误。根据词意,由“天不教人客梦安”可知,词人难以安歇,是因为被乡愁所困才难以入眠,才感觉春寒,词人也是因乡愁难遣才蹙眉。故本题选C项。10.试题分析:题干是“请从手法运用与情感表达方面对词中‘敲遍栏干,拍遍栏干’进行赏析。”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与手法的对比鉴赏能力。解答时可分析词中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本词中“敲遍阑干,拍遍阑干”,“敲”“拍”都是动词,词句描写的是诗人的动作,结合词的“故乡一望一心酸”“天不教人客梦安”可知,词人抒发的是故国难回的思乡之情和客居在外的漂泊哀愁之感。由此就可以总结出诗人运用动作描,借拍打栏干来排遣胸中的抑郁苦闷之气。【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1.D 12.①采用逐句押韵的格式,读来朗朗上口,节奏铿锵;“江上舟摇”与“楼上帘招”,“风又飘飘”与“雨又萧萧”,“银字笙调”与“心字香烧”,“红了樱桃”与“绿了芭蕉”等语句四字相叠,句式整齐,加强了词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增添了“余音绕梁”的美感。②开篇点出诗人心中连绵不断的愁情;然后借风雨渲染了漂泊之愁;又通过直接抒情和衬托手法表达了思归之情;最后通过自然界的变化表达了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深沉感喟。全词或叙事中带情,或写景中含情,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好似一支婉转悠扬的抒情曲。【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词作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抒发了年华易逝、功业无成的感叹”错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作内容、把握诗歌特点的能力。“江上舟摇”“楼上帘招”“风又飘飘”“雨又萧萧”“银字笙调”“心字香烧”“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每句都是四个字,句式非常的整齐;从押韵的角度看,每句尾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并且“飘飘”“萧萧”又运用了叠词,这些都增加了节奏感和表现力,增添了“余音绕梁”的美感。本词第一句写到“一片春愁待酒浇”,写到自己心中连绵不断的愁情,一个“愁”字奠定了本词的感情基调。然后后文不断地渲染,“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中借风雨渲染了漂泊之愁。“何日归家洗客袍”写出了自己渴望回到自己的家乡,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银字笙调,心字香烧”用在家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型的香衬托诗人的思归之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全词或叙事中带情,或写景中含情,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好似一支婉转悠扬的抒情曲。13.C 14.①有情节元素,记叙漂泊生活中的琐事,“醉酒消愁,向口袋探去,却空无分文,只好卖文谋生”,写出了流浪无依、觅食无门的辛酸。②有人物刻画,如“翁不应,但摇手”, 反映了在田垄荒芜、牲畜被宰的农村,农民满腹气愤而又无话可说的苦闷,也透露了当时人民在外族高压政策下敢怒而不敢言的心理情态。【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用法如出一辙”错。秦观的名句“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只是借写这样黯淡的景物来贴合此时此地人物的离别心情,并不是反衬作者居无定所的境遇。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从情节上看,词的下片记叙漂泊生活中的琐事,词人在尚未出发前,去尝尝村酒,醉酒后准备去付酒资,用手摸摸口袋,里面除了毛笔之外,已是空无一文。词人想帮邻翁写《牛经》来偿付酒资。可是邻翁摇摇手,表示拒绝。这一细节描写,写出了流浪无依、觅食无门的辛酸,反映出农民忙于逃命、无心耕耘的现状,也把词人当时穷困潦倒的狼狈窘境暴露无遗。从人物刻画上看,“明日枯荷包冷饭,又过前头小阜”,明天将带上枯干的荷叶包着的冷饭,越过前面那座小山,设法谋生,以便糊口。“趁未发、且尝村酒”从困境中显现出达观的态度。村酒饮罢,囊中依旧羞涩。“醉探枵囊毛锥在,问邻翁、要写《生经》否,翁不应,但摇手”,微醉中探手枵囊,幸喜那唯一的谋生工具毛锥还在。他询问邻近的老翁:“需要抄写《牛经》么 ”老翁只是摇手。词人东奔西走的目的和结果,在这几句话中描写的惟妙惟肖,反映了在田垄荒芜、牲畜被宰的农村,农民满腹气愤而又无话可说的苦闷,也透露了当时人民在外族高压政策下敢怒而不敢言的心理情态。15.B 16.全词营造了凄凉的氛围,从环境角度营造冬季孤寂寒冷的氛围,从自身角度追思亡国的悲哀,抒写亡国之痛;但激昂之气仍内蕴其中,多处运用典故含蓄表达壮心不已的豪壮之气,读来让人振奋和感喟。【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清丽”错,“雁孤飞、萧萧桧雪”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氛围。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首先理解“凄婉”和“激昂”的含义,从中找到诗句解读:从凄婉的角度看,“孤雁飞,萧萧桧雪”该句刻画出一幅冬季孤寂寒冷的月夜图,失群孤雁,不断哀鸣,萧萧的桧树也披霜带雪。作者通过这些典型的景物描写,营造了凄凉的氛围。衬托了作者悲哀的情绪;“遍阑干外,万顷鱼天,未了予愁绝。”阑干以外,却是状如鱼鳞的万顷云天,却也消除不了心中的牢愁。自然界的严冷,象征着当时遗民的政治处境;“瘦骨棱棱,但凄其衾铁。”“棱棱”既状身体消瘦,又状气骨嶙峋,点明学不成“豪杰”的原因在于身躯之消瘦和生活之穷困,充满了凄婉之情;“是非梦、无痕堪忆,似双瞳、缤纷翠缬”追思亡国之痛,已经没有什么回忆,好像双眼受乱花迷惑,进一步抒写内心的凄婉。从激昂的角度看,“夜倚读书床,敲碎唾壶”我靠着床读书,在暗淡灯光下,和朋友对谈,说到激昂处,击碎唾壶。运用王敦敲碎唾壶的典故,表达亡国之后,救国无方的愤激心情;“鸡边长剑舞”写晋代志士祖逖闻鸡起舞以锻炼报国的典故,借古来壮士的凌云豪气抒写内心的激昂;“浩然心在,我逢着、梅花便说”表达出作者坚持民族气节的豪情。“梅花”是坚持民族气节、遗民、志士的象征。亡国之事已成过去,作者北定中原的“浩然”之心依然存在,但由于元朝已经建立,作者的“壮心”不能当众倾吐,只能对着“梅花”诉说。这首词,紧紧围绕的是一片凄凉的氛围,而激昂之情,恰如雷电一般撕开乌云的一角,让人感到亮的存在和希望之所在。可以说“激昂敛归凄婉,凄婉不掩激昂”。17.D 18.①从现在到过去。词人从眼前的濛濛细雨,回忆起去年友人雨夜登门,两人畅谈至深夜的情景。②从过去到现在。词人的思绪再从去年的“风雨萧萧”回到当下,今昔对比,抒发不能与友人相会的凄凉之情。③从现在到未来。下阕最后,词人揣测重阳日是否会天晴,含蓄地表达对与友人再会的期盼。【导语】这首《洞仙歌》以雨为媒,巧妙串联时空流转:上阕写当下秋雨孤寂,借停云典、枯荷衰柳烘托离愁;下阕忆去年夜雨倾谈的温馨,又转至未来重阳采菊的期许。蒋捷通过虚实相生的笔法,完成对友情的三重叩问。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反问”错,“待与子、相期采黄花,又未卜重阳,果能晴否?”“待”表示期待未来,“相期采黄花”指约定重阳采菊,“未卜重阳,果能晴否”担心天气是否晴朗,是词人对未来天气与重逢可能性的不确定追问,由以上可知“果能晴否”是疑问。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世间何处,最难忘杯酒。惟是停云想亲友”,词人开篇即以“停云”典故点明“想亲友”主题,而“西风外,长伴枯荷衰柳”的眼前景(枯荷衰柳伴西风,濛濛时雨)触发对友人的思念,自然引出下文对往事的追忆,从现在到过去。词人由眼前“濛濛时雨”的实景,回忆起“去年深夜语,倾倒书窗,窗烛心悬小红豆”的往事——去年友人冒雨深夜登门,两人对坐书窗彻夜长谈,窗烛如红豆般明灭闪烁,细节中透出知音相契的温暖。②“记得到门时,雨正萧萧,嗟今雨、此情非旧”,词人以“记得”二字将思绪从去年的“风雨萧萧”拉回当下,今昔对比中暗含凄凉:去年友人冒雨而来,温馨对坐,今朝“雨正萧萧”却独对空窗,从过去到现在。“嗟今雨”一语双关,既呼应陶渊明《停云》“濛濛时雨”之典,又以“此情非旧”直抒胸臆——同是听雨,去岁有友人倾谈之乐,今朝唯余千种离愁,时空交错中强化了物是人非的孤寂感,抒发不能与友人相会的凄凉之情。③“待与子、相期采黄花,又未卜重阳,果能晴否?”,词人以“待与子”将思绪投向未来,从眼前“濛濛细雨”联想到重阳采菊之约,以“果能晴否”的揣测作结,从现在到未来。雨天采菊待晴日,而“未卜重阳”的模糊预期,恰似与友人重逢的渺茫希望。此句以问句收束,既含重阳相聚的期许,又暗藏天公不作美的隐忧,将思友之情延伸至对未来时空的怅惘中。19.C 20.(1)“花”是叙事主体。桃花湾以“花”著称,词人欲“与子穿花去”,这强化了“花”的意象,于自然的叙事中凸显了“桃源地”的美好。(2)“花”是抒情载体。①“避世”与“拦不住”形成对比,引出“桃花湾内岂无花”的反问,点明了词人对于在乱世中能做到真正避世的怀疑。②“万一问花花解语”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导语】这首词以桃花湾为意象载体,上阕用秦人避世典故暗讽时局,下阕通过“穿花看蹄”的浪漫想象转入历史沉思。“花”的意象贯穿始终,既是避世屏障(“花深堪避世”),又是历史见证(“问花花解语”),在虚实交织中完成从空间逃逸到时间叩问的升华,体现宋末文人特有的沧桑感与哲思深度。19.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内容与写作技巧的赏析能力。C.“沿袭了欧阳修词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一句的伤心之意”分析错误,此处并无伤心之意。“万一问花花解语”是借花来对历史发出疑问,带有一种对历史真相的探寻和对世事变幻的感慨,并非单纯的伤心之情。故选C。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古代诗歌意象和写景技巧的能力。首先,要明确“花”这一意象于整首词中的作用:一是作为叙事主体,二是作为抒情载体。其次,要明确桃花湾是以“花”著称的,且词人欲“与子穿花去”,这就强化了“花”作为叙事主体的意象韵味,于自然的叙事中凸显了“桃源地”的美好。最后,就抒情的层面而言,先要明确词人赋在“花”上的情感,即词人对于在乱世中能做到真正避世的怀疑;再明确末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即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21.B 22.①用语奇。词中“学那”“依他”,将陶谦、杜甫视若常人,将自己称作“老子”,语调狂放爽快,显出“奇气”。②形象奇。词人白发纷如,栽菊种蔬,面风背日,蔑视权贵,安享隐居生活,显得狂放不羁、随性悠闲,显出“奇气”。③精神奇。一般的亡国词人作品多充满悲愤痛苦之情,但本词以隐居田园生活的快乐,表现亡国遗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显出“奇气”。【导语】蒋捷这首《沁园春·为老人书南堂壁》描绘了隐居生活的自在与满足,表达了不追求荣华富贵、甘于简朴和自然生活的心态。词中借景抒情,语言诙谐幽默,生动传神,虽多处用典,却平易近人,表现了词人独特的情趣和高洁的情操。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及赏析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B.“意在凸显文人的风雅趣味”错。下阕“但夏榻宵眠,面风欹枕,冬檐昼短,背日观书”虽然描写了词人的闲适生活,但并非意在凸显文人的风雅趣味,而是表达了词人对这种归隐的闲适平淡生活的满足和享受。故选B。2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诗词的能力。①用语奇。在这首词中,蒋捷的用语显得非常独特,充满了“奇气”。结合“老子平生,辛勤几年,始有此庐”可知,开篇即以“老子”(自称,带有一种自嘲与自豪并存的口吻)自称,显示出一种不拘小节的豪放气质。这种自称在古代文学中并不常见,尤其是在表达个人情感和生活态度的诗词中,更显独特。结合“也学那陶潜,篱栽些菊,依他杜甫,园种些蔬”可知,这里用“也学那”“依他”来称呼历史上的两位大诗人陶潜和杜甫,仿佛他们只是自己的邻居或朋友,可以随意模仿和学习。这种轻松、随性的语气,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平等态度,在宋代词人中并不多见,显示出蒋捷的狂放与不拘一格。②形象奇。蒋捷在这首词中塑造了一个独特的自我形象,这个形象充满了“奇气”。白发纷如,栽菊种蔬:词人描绘自己头发已经花白,却仍然忙于在篱笆边栽种菊花,在园子里种植蔬菜。这种形象与传统文人追求的闲适、高雅生活有所不同,更接近于普通农夫的生活状态,显示出词人对于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于物质享受的淡泊。面风欹枕,背日观书:在夏天的夜晚,词人躺在枕头上,面对着清风入眠;在冬天的白天,他背对着阳光,静静地阅读书籍。这种生活状态既表现了词人的随性悠闲,也显示出他对于自然和知识的热爱。蔑视权贵:词中“除了雕梁,肯容紫燕,谁管门前长者车?”一句,表达了词人对权贵的蔑视。他不关心门前是否有显贵者的车马经过,只关心自己的小园和生活中的点滴乐趣。这种狂放不羁、随性悠闲的态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难得和“奇”。③精神奇。蒋捷在这首词中表现出的精神气质同样充满了“奇气”。亡国遗民的坚贞不屈:作为南宋的遗民,蒋捷在南宋覆灭后选择了隐居不仕。这首词虽然表面上写的是田园生活的悠闲和自在,但背后却透露出词人对故国的深深怀念和对新朝的不妥协态度。这种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在当时的文人中并不多见,显示出蒋捷的独特精神气质。以乐写哀的深沉情感:与一般亡国词人作品中充满的悲愤痛苦之情不同,蒋捷在这首词中更多地表现了隐居田园生活的快乐和满足。然而,这种快乐和满足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哀愁和无奈。词人通过以乐写哀的手法,将自己的亡国之痛和对现实的无奈巧妙地隐藏在了田园生活的描绘之中,使得整首词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忧伤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23.C 24.主人公和折花人对立(一个提防一个折花)——同意折花人折花——告诉对方什么地方的花好,怎样来折——告知对方怎样插才最美。【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是诗词创作的大忌,应尽量避免”错,这样大量的重复用字,是词人有意为之,通过“重复”来增强语言的复沓美。故选C。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中人物心理的能力。“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点明她看见窗纱上映出人影,心里想,这是谁来折花呢?她没有怀疑这人会来干别的,首先想到的是来折花,则她爱花之心切,便可想而知。既然爱花,尤其爱自家的花,当然要护花而不愿让人攀折。所以这一联是主人公诘问折花人,主人公和折花人对立(一个提防一个折花)。“折则从他折去”,她转而又想,虽然不知来折花的是谁,可既来折花,想必也爱花,“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那就“折则从他折去”吧。据此可知主人公同意折花人折花。“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她告诉折花人,靠近屋檐边的花枝最好,折时要把手伸得高些。从这番话中可知,主人公是告诉对方什么地方的花好,怎样来折。“须插向、鬓边斜”,言这些好花最适合美人插戴,“花面交相映”,方能相得益彰。只是戴的时候,要斜着插在鬓边,才更显得别有风韵。据此可知主人公告知对方怎样插才最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