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李纲诗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寓宁国县圃中桃李杂花盛开感而赋诗(其一)李纲春光不为干戈薄,花县纵观桃李开。可惜繁华劳剪刻,莫教风雨便残摧。溪山有意相辉映,蜂蝶多情自往来。应笑逐臣心似铁,客中扶病亦登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写战火不休,但春花如期而放,诗人面对春光美景,登台游赏、宠辱偕忘。B.颔联表达出诗人希望风雨不要摧残繁华美好的春景,暗扣首联“干戈”,一语双关。C.颈联“有意”“多情”将溪山、蜂蝶人格化,融情于景,情深而意浓。D.尾联“心似铁”一语刚劲有力,由前文的写景转为写人,突出坚韧顽强的自我形象。2.刘勰提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强调人的感情跟随景物而变化,文章便是这些感情的抒发。请结合本诗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望江南·过分水岭(其二)〔宋〕李纲①云岭水,南北自分流。触目澜翻飞雪浪,赴溪盘屈转琼钩。呜咽不胜愁。归去客,征骑远闽州。路入江南春信未,日行北陆②冷光浮。还揽旧貂裘。注:①李纲(1083-1140),两宋之际抗金名臣,邵武(今属福建)人。因上《论水灾疏》被贬,一年后又为朝廷复用,北上途中过分水岭时作此词。②北陆,即廿八宿中的虚宿。日行北陆,相当于农历的十二月。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开篇点题,状写眼前之景,描绘出山岭峻阻、水流南北两分的景象。B.“琼钩”本指未圆的月亮,此处用如银的新月,形容盘曲流转的溪水,别开生面。C.下阕写词人已过分水岭,远离故乡,踏入江南,春意未尽,感叹此去汴京,前途未卜。D.全词语言清冷生动而又沉郁沧桑,抒发词人贬谪之后奉诏回京途中的种种感慨。4.请简要概括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九日与诸季①登高李纲②客中重九共登高。逼烟霄,见秋毫。云涌群山,山外海翻涛。回首中原何处是,天似幕,碧周遭。茱萸蕊绽菊方苞。左倾醪③。右持螯。莫把闲愁,空使寸心劳。会取八荒皆我室,随节物,且游邀。【注】①诸季:群弟。②李纲:南宋初主战派大臣。此词作于贬谪琼州(今属海南)途中。③醪(Iáo):浊酒。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开篇扣题,点明重九登高。因在贬谪途中,故词人自称为“客”B.画横线句描写高处所见之景,运用了夸张手法,所写景物层次分明。C.下阕首句白描,写到了茱萸与菊花,与古人“重九”佩茱萸、赏菊的习俗有关。D.词人饮酒品蟹,闲愁顿消,是因为身处异乡可以尽情“游遨”,欣赏佳节美景。6.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起伏变化的心情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江城子·池阳泛舟作李纲春来江上打头风,吼层空,卷飞蓬。多少云涛,雪浪暮江中。早是客情多感慨,烟漠漠,雨濛濛。梁溪只在太湖东,长儿童,学庞翁。谁信家书,三月不曾通。见说浙河金鼓震,何日到,羡归鸿。【注]①李纲,祖籍梁溪。北宋宣和二年,方腊起义,作者由沙阳北归,途经池阳,写下此词。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吼”“卷”两个动词描绘出归途中江面上风势强劲,蒲草四处飘飞的景象,用词富有感染力。B.“云涛”、“雪浪”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卷起千堆雪”使用的艺术手法相同。C.“烟漠漠,雨濛濛”运用叠词描写烟雨濛濛、雾霭弥漫的景象,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愤慨。D.“长儿童,学庞翁”两句,描绘了孩童在梁溪畔模仿庞翁的情景,展现了童真之趣。8.清王鹏运赞李纲词“深微浑雄而情独多”,试分析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六幺令·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①李纲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②,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注]①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李纲因其抗金主张不合高宗意旨,被贬万安军(今海南万宁)安置,建炎四年(1130年)八月北返至江西鄱阳作此词。②玉树:指《玉树后庭花》曲,南朝陈后主制,被后人认为亡国之音。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三四句言曾经的《玉树后庭花》已不复闻,只有古寺钟声还在,今昔对比,令人嗟叹。B.“苒苒惊时月”以一“惊”字凸显六朝衰亡之快,引出下文对当今“兵戈凌灭”的反思。C.“江树森如发”喻江边树木繁茂的景象,与前文六朝变迁的人事形成反差,让人心潮起伏。D.“谁念”体现作者遭受打击后的孤独凄凉,“此志应难夺”又表现他顽强执着的生命底色。10.《四库全书》中评价李纲诗词注重气格,诗风“古朴深沉,光明磊落”。请结合诗句对此风格进行分析。阅读这首词,完成小题。喜迁莺·晋师胜淝上①李纲②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③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④何曾专美。【注】①淝上:淝上之滨,晋军在此以少胜多击败前秦。②李纲,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将。③阿坚:指前秦皇帝苻坚。④周雅:指《诗经》“大雅”和“小雅”中赞颂周宣王派兵征伐西戎的诗篇。1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开篇写景,描写长江白浪涛涛,奔腾千里,是阻隔南北的天然界线。B.“结阵当蛇豕”中的“蛇豕”意思是毒蛇和野猪,在这里比喻凶残的敌人。C.“夜闻数声鸣鹤”中的“鹤”所表达的意境与“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的“鹤”所表达的意境相同。D.“延晋祚,庇烝民”写东晋在淝水取得胜利,使国运延续,人民得到庇护。12.李纲与辛弃疾同为主战派,这首词表现的思想感情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过紫溪值雪李纲①明时报国敢怀安,远谪方知行路难。云隔江乡来雁寂,雪飞闽岭弊貂寒。韩诗解道蓝关恨,贾赋聊凭《鹏鸟》②宽。谁念紫皇香案吏③,飘零已觉鬓毛干。【注】①李纲:宋朝抗金英雄。多次上疏,陈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后抑郁而死。②《鹏鸟》:贾谊被贬长沙后,写《鹏鸟赋》自我宽解。③香案吏:宫廷中随侍帝王的官员。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题目交代了地点和天气状况,从“值”字中可看到诗人遇雪的欣喜之情。B.诗人遇雪感怀,虽也有被贬远地一路行来的身心疲惫,但始终不忘报国之志。C.颔联以细节写实,云重以致隔断了传信的大雁,雪飞让破旧的貂裘难挡寒气。D.昔日皇帝的近臣,如今却江湖飘零鬓发衰落,尾联的对比强化了诗人的情绪。14.诗歌颈联借典故抒发了两种看似不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申伯见赠李纲①连年奔走厌艰难,痛愤胡雏入汉关。万里自忘鲸海远,一身今伴岭云闲。孤忠耿耿空余志,华发萧萧已映颜。惭愧故人相劳苦,去时明月却同还。【注】①李纲: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写作此诗时被贬。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敌寇入侵之际,诗人悲愤难抑,以“胡雏”表达对猖狂金兵的蔑视。B.诗人虽身处偏远迁谪之地,恍惚之间却已忘记此身只有闲云为伴。C.本诗第六句与陆游《书愤》中的“镜中衰鬓已先斑”一句立意相似。D.尾句移情于月,月本无心,诗人却谓离去时明月有情,与人同行。16.诗人因何而“惭愧”?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宪宗平淮西①李纲②晚唐姑息,有多少方镇,飞扬跋扈。淮蔡雄藩联四郡,千里公然旅拒。同恶相资,潜伤宰辅③,谁敢分明语。媕婀群议,共云旄节④应付。于穆⑤天子英明,不疑不贰处,登庸裴度。往督全师威令使,擒贼功名归愬⑥。半夜衔枚,满城深雪,忽已亡悬瓠。明堂坐治,中兴高映千古。【注】①宪宗平淮西:唐宪宗起用裴度等忠直的重臣,平定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在淮南西道(治所在蔡州)的分裂活动。②李纲:靖康元年金兵围困汴京时,词人身为尚书右丞曾带领京城军民抗击金兵,但他却因此而被排挤出朝廷。临行前宋钦宗手书《裴度传》赐于李纲。本词大约作于此时。③“同恶”二句:宪宗元和十年(815),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遣刺客暗杀了力主出兵削平藩镇的宰相武元衡,又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④旄节:镇守一方的长官所拥有的节。⑤于穆:表赞美的叹词。⑥愬:即大将李愬。元和十二年(817)冬十月,在裴度的部署下,他带兵偷袭悬瓠城,生擒了吴元济。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元济飞扬跋扈,不仅自己割据一方,还联合其他四个藩镇共同对抗朝廷。B.面对藩镇的猖獗行径,晚唐朝臣拿不定主意,有人提出要派大臣出使藩镇。C.李愬出其不意,率军冒雪半夜前行,令士兵口中衔枚,快速地攻下了悬瓠城。D.本词咏史言志,上片写国家分裂的状况,下片写裴度讨伐吴元济的经过。18.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龙吟(光武战昆阳)李纲①汉家炎运中微,坐令闰位余分②据。南阳自有,真人膺历③,龙翔虎步。初起昆城,旋驱乌合,块然当路。想莽军百万,旌旗千里,应道是、探囊取。豁达刘郎大度。对劲敌、安恬无惧。提兵夹击,声喧天坏,雷风借助。虎豹哀嗥,戈铤委地,一时休去。早复收旧物,扫清氛祲,作中兴主。[注]①李纲: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②闰位余分:这里指王莽篡汉,坐上了非正统的帝位。③膺历:帝王承受国祚之称。1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家炎运中微”交代了光武战昆阳的时代背景,暗指南宋朝廷的衰落。B.“莽军百万,旌旗千里”描述王莽军队的强大,衬托了光武帝卓越的军事才能。C.“对劲敌、安恬无惧”从正面刻画了光武帝面对劲敌,从容淡定的神情。D.“虎豹”“戈铤”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哀嗥”“委地”可见词人对王莽之流的痛恨。20.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渔家傲李纲①木落霜清秋色霁,菊苞渐吐金英碎。佳节不随东去水,谁得会,黄花开日重阳至。三径旧栽烟水外,故园凝望空流泪。香色向人如有意,挼落蕊,金尊满满从教醉。【注】①李纲:两宋之际抗金名将,一生力主抗金,但屡遭排挤。2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叶凋落,秋霜清寒,给人以衰飒清冷之感,而“秋色霁”又给人清净明朗之感。B.在本词中,菊花是一个鲜明突出的意象,“金英”“黄花”“香色”均代指菊花。C.“空泪流”的“空”与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的“空”都带有徒叹奈何的情味。D.本词将时光流逝、故园之思、国事之忧等多重感慨交织在一起,气韵沉雄豪放。22.该词结尾处“香色向人如有意,挼落蕊,金尊满满从教醉”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苏武令·塞上风高①李纲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②消耗。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未成图报。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③。调鼎④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注]①南宋初,李纲因力主抗金而遭投降派排挤。本词写于李纲被罢相后。②双龙:指宋徽宗、宋钦宗二帝。③方召:西周时助宣王中兴之贤臣方叔与召虎的并称。④调鼎:处理国家大事就如同在鼎鼐中调味,比喻宰相治理国家。2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的前两句勾勒出一幅秋风萧瑟的塞上风景,交代了时间、地点,引出作者的惆怅。B.上阕写作者遥望“征鸿”,期盼京城能传来自己被重新起用的好消息,感情含蓄、深沉。C.下阕用典,想要像方叔、召虎一样救国救民,无奈时局多变,忠奸不辨,作者有志难伸。D.“平扫”“横行”等词富有战争氛围,气势壮观,写出了作者纵横驰骋、所向无敌的气概。24.有人评价这首词“怨而不怒”。请结合全词分析。答案1.A 2.①情以物迁:诗人在国家战乱、自身被贬时登楼,美好的春景唤起他对春景的怜惜,也唤起他忧心国家、守护山河的爱国情。②辞以情发:诗人笔下的春景处处含情,山溪也被花朵吸引,映照着桃李的姿容;蜂蝶多情,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表现诗人对眼前美景充满怜惜和喜爱之情。【导语】李纲的《寓宁国县圃中桃李杂花盛开感而赋诗(其一)》通过描绘春光和美景,与战火纷扰的现实形成对比,抒发了诗人对和平与美好生活的期盼。诗中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虽置身逆境,但仍怀有坚韧顽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全诗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宠辱偕忘”错,由全诗来看,作者无时无处不在牵挂国运,首句中也有“干戈”的字样,故“宠辱偕忘”说法错误。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1)“情以物迁”是指诗人的情感随着外物的变化而变化。身处国家战乱、自身被贬的诗人看到春光并未因战乱而减弱,反而在宁国县圃中展现出繁花似锦的景象,这让他对自然的美好产生了怜惜之情。“春光不为干戈薄,花县纵观桃李开”一句,既描绘了春景的绚烂,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诗人并未沉醉于眼前的美景,而是由春景的繁华联想到国家的命运。他深知这美好是短暂的,可能会被风雨摧毁,正如国家的山河也可能被战乱破坏。“可惜繁华劳剪刻,莫教风雨便残推”不仅写出了对春景的担忧,也隐喻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2)“辞以情发”是指诗人的言辞是其情感的自然流露。诗人将内心的情感融入到对春景的描绘中,诗人笔下的春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如“溪山有意相辉映,蜂蝶多情自往来”,山溪与花朵相互映衬,蜂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这些生动的画面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也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如“应笑逐臣心似铁,客中扶病亦登台”句,表达了自己虽然身处逆境,仍心系国家的坚定信念,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3.C 4.①被朝廷复用的喜悦之情。②宦海浮沉、前途未卜的担忧之情。③背井离乡之悲。④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春意未尽”错。由“江南春信未”“日行北陆”农历的十二月,可知正是寒冬季节。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词人因上《论水灾疏》被贬,一年后又为朝廷复用,有被朝廷复用的喜悦之情。②“路入江南春信未,日行北陆冷光浮”此去汴京,前途未卜,国家正多事之秋,有宦海浮沉、前途未卜的担忧之情。③“归去客,征骑远闽州”蕴涵着无限情思,有背井离乡之悲。④“呜咽不胜愁”水流的潺潺汩汩,勾起了词人心底的隐忧,国家正多事之秋,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5.D 6.①借壮阔之景显志:“逼烟霄”“海翻涛”暗藏凌云豪情,却陡转“天似幕”苍茫蔽中原,流露孤愤;②以乐景反衬悲怀:“倾醪持鳌”的宴饮欢愉与“客中”漂泊形成张力,外放内抑;③化实为虚拓境界:借“八荒皆我室”的庄禅哲思消解贬谪困顿,以“随节物”收束时空,在写景—抒愤—悟理间完成从沉郁到超脱的情感跃升。【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闲愁顿消,是因为身处异乡可以尽情‘游遨’”错误,“随节物,且游遨”是虚写,是词人对收复失地后四处游历的想象。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上片,开篇诗人在贬谪途中,恰逢重阳节,旅居他乡的诗人和群弟一起登高。“逼烟霄”四句,描写了重九登高诗人所见壮阔之景,抒发了登高远望的豪迈之情,借壮阔之景显志;“回首中原何处是,天似幕,碧周遭”三句,写诗人回首中原,想到壮丽河山沦陷而生发感慨,情感由此下沉,流露孤愤之情。下片,“茱萸蕊绽菊方苞”,描写眼前茱萸绽放和菊花正含苞之景。“左倾醪。右持螯”,写诗人左手端着酒杯,右手拿着螃蟹,写与众弟饮酒品蟹的欢乐场景,以乐景反衬悲怀。“会取八荒皆我室,随节物,且游邀”,则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漫游天下的信心与期待,此为想象,化实为虚拓境界。7.C 8.①漂泊无依的羁旅之愁。词人如同万里孤蓬,客居他乡,暮色下翻滚的云海和雪浪映衬着词人内心极不平静的心绪,漂泊无依的羁旅之愁就如同漠漠寒烟和濛濛细雨笼罩在词人心头。②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下阕写自己远离家乡梁溪,几月不曾收到家书,不知家中境况如何,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③对国家安定、天下太平的希冀。词末作者听到浙河上金鼓震天的战事传闻,羡慕归鸿能回到故乡,感慨自己何日得归,表达了对朝廷早日平叛的希冀。【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愤慨”错,“早是客情多感慨,烟漠漠,雨濛濛”一句描写了词人身处异乡,客情愈发浓厚,体现了词人羁旅之愁。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江上春风的景象,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诗中的“打头风”和“吼层空”形容了江面上风势强劲,吹得江水波浪翻腾,给人一种凄凉、空虚的感觉。“卷飞蓬”形象描绘了飘飞的蒲草,烘托出江面的荒凉景象,表达了漂泊无依的羁旅之愁。诗中也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旅途的感慨。诗人提到自己身处异乡,客情愈发浓厚,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旅途的辛酸感受溢于言表。“烟漠漠,雨濛濛”形容了旅途中的雾霭弥漫,给人以迷茫、落寞之感。“梁溪只在太湖东”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向往和渴望。“长儿童,学庞翁”则描绘了孩童在江边模仿庞翁跳舞的情景,突出了诗中的童真与乡愁交织。诗末提到了浙河上金鼓震天的传闻,表达了诗人对归家之路的渴望。“羡归鸿”则用羡慕的语气描绘了诗人看到归来的大雁,暗示了对归乡的向往之情,对国家安定、天下太平的希冀。整首诗词以江上春风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客情、旅途、乡愁的表达,展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意象,诗词传达出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归途的希冀,引发读者对乡愁和家园的共鸣。9.B 10.①选取千里之长江、苍茫之云水,古寺之疏钟,意象古朴高远,气势雄浑;②运用了陈后主的典故,借古讽今,显得雅致深沉;③以《江雪》中的渔翁形象作结,将作者的磊落之气、傲岸风骨表露无遗。【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引出下文对当今‘兵戈凌灭’的反思”错误,根据下文,“兵戈凌灭”是指六朝时的战争,把六朝帝王的淫侈奢华一扫而光,如今只剩下月亮自在圆缺。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风格的分析能力。词中写到“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意思是千里长江,滚滚东去,纵目四望,江阔云低。南朝陈后主创制的《玉树后庭花》,早已歌声沉寂,再也听不到了。听到的只有那古寺稀疏的钟声,回荡在这千里长江上空。这里选取千里之长江、苍茫之云水,古寺之疏钟,意象古朴高远,气势雄浑;“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中“玉树”指《玉树后庭花》曲,南朝陈后主制,被后人认为亡国之音,运用了陈后主的典故,借古讽今,显得雅致深沉;“独立渔翁满江雪”化用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诗句。柳宗元被贬永州,身为迁客,以顶风傲雪的渔翁自喻。李纲感到自己与柳宗元有某些相似点,故亦借用渔翁形象自喻,让读者从一个渔翁傲然独立江头,不怕满江风雪的艺术形象去领会他那种顽强的战斗精神。所以以《江雪》中的渔翁形象作结,将作者的磊落之气、傲岸风骨表露无遗。11.C 12.相同点:两位诗人都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抒发了强烈的收复中原的爱国情怀。不同点:李纲:主张积极抗金恢复中原。以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的历史(淝水之战)劝谕朝廷,表现出必胜的决心。辛弃疾:批判南宋朝廷不做积极准备,不思收复中原。以刘义隆草率北伐落败的典故,讽谏统治者,北伐要慎重。【解析】11.本题考查古诗词鉴赏能力,具体包括:句意的理解,内容的把握,情感的概括,手法的分析等等。作答本类题型应针对选项回到原诗句中去,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C项,“意境相同”错误。“夜闻数声鸣鹤”中的“鹤”是风声鹤唳的意思,突出战争给人的创伤,而“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鹤”突出的是历史不再,物是人非的感慨,故不同。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对于诗歌的对比赏析及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这类试题要注意抓住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从诗歌的表情达意的角度,抓住诗歌的情感主旨进行对比分析。“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是借刘义隆草率出兵导致失败的典故,表达对韩侂胄急于北伐,好大喜功的劝谏;而李纲这首词借前秦苻坚南下侵略东晋,被谢安从容指挥打败的典故,“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表达对谢安雄才大略的仰慕之情;而下阕“延晋祚,庇烝民,周雅何曾专美”更表达对南宋也拥有这样的将领的呼吁,认为不是只有他们才能建功立业,今人抗击金兵入侵,也能有同样的功绩,展现出对抗击敌人的自信。全词从长江天险写起,指出既凭天险,又重人谋,何惧“索虏”!接着以主要篇幅描述了淝水之战晋胜秦败的过程及其值得借鉴的历史意义:强大的敌人并不可怕,是可以被打败的。只要弱小的一方敢于斗争,人谋克壮。词还突出了东晋宰相谢安“从容颐指”的作用。曾担任高宗宰相的李纲多么希望自己能起类似谢安那样的作用,可惜他没会机会。他写这首词,意在讽谕高宗以古为鉴,须知少可以胜多,弱可以胜强,强敌不足畏,全在“人谋克壮”。应痛下决心,北伐中原,收复失地13.A 14.①颈联通过借用韩愈被贬蓝关的愤恨以及贾谊写《鹏鸟赋》自我宽解的典故,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不满和愤懑之情,也表达了诗人试图以豁达的心态来自我宽解。②这两种情感虽看似矛盾,但却都反映了诗人被贬谪后的内心境界和复杂心情。诗人在感叹个人命运的同时未曾忘记报国之志,对国家满怀忠诚之心。【导语】这首诗描写了李纲在被贬途中遇雪的情景。诗人表达了被贬后的身心疲惫和寒冷,但仍然怀抱报国志向。颈联通过韩愈和贾谊的典故,抒发了自己对命运的不满和自我宽慰,尾联通过对比的手法,强化了心中的孤寂和落寞之情。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从值字中可看到诗人遇雪的欣喜之情”错误。根据诗中“谪方知行路难”“雪飞闽岭弊貂寒”可知诗人多是感慨自己被远谪并且境遇艰难,并没有表现出对遇雪的欣喜之情,反而更多的是抒发了愁苦和无奈。故选A。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颈联借用韩愈的“蓝关”典故和贾谊的“鹏鸟”典故:韩愈被贬谪时在蓝关阻雪而对不公命运产生的愤恨,与贾谊被贬长沙时写《鹏鸟赋》以自我安慰。这两者看似矛盾,一个表达愤恨,一个自我宽解,但都反映了诗人被贬谪后的复杂心情。结合首联“明时报国敢怀安”直抒胸臆,表示自己即使身处逆境,也不丢报国之志;尾联运用生动的对比写出了经历了人生巨变后,诗人心中的沧桑与苦涩。15.B 16.①颔联,诗人因外寇入侵、自己却闲居万里之外而惭愧。②颈联,诗人因年事已高、空有志向却不能为国尽忠而惭愧。③尾联,诗人因劳烦友人牵挂而惭愧。【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忘记此身只有闲云为伴”错误,诗人因心系金兵侵入汉关之事,故而忘记的是自己已被贬谪万里之外,而非“此身只有闲云为伴”。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内容及思想感情赏析诗歌的能力。①首联说外寇入侵,诗人满心怨恨;颔联写诗人处于“万里”“ 岭云”间,一个“闲”字暗示出诗人因外寇入侵、自己却闲居万里之外而惭愧,大敌入侵,自己却“闲”而无为。②颈联中,诗人表明有“孤忠”却“空余志”,后一句道明缘由,因为“华发萧萧”, 所以有忠心也是枉然。表达诗人因年事已高、空有志向却不能为国尽忠而惭愧。③尾联,直接点明惭愧是因“故人相劳苦”,诗人因劳烦友人牵挂而惭愧。17.B 18.①表达对朝廷内部奸当道、忠良受排挤现状的愤懑和无奈。词人曾亲自带领京城军民抗击金兵,却因此被排挤出朝廷,他借古讽今,通过描绘晚唐奸臣当道的场景,暗示现实的黑暗。②表达对国家统一和稳定的渴望。词人赞美唐宪宗成功平定了叛乱,为国家的中兴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历史的回溯,表达对现实政治的期许和寄托。③表达对英勇抗敌精神的赞美。词人生动描绘了裴度督战全师、大将李愬生擒叛将的行为,字里行间充满欣赏。【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提出要派大臣出使藩镇”错,“共云旄节应付”是指朝臣主张朝廷对藩镇采取迁就态度,承认各地的节度使,授予旄节。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1)结合注释②可知,诗人李纲在靖康元年金兵围困汴京时,词人身为尚书右丞,亲自曾带领京城军民抗击金兵,但他却因此而被排挤出朝廷。词人借古讽今,通过描绘晚唐奸当道的场景,表达了词人对朝廷内部奸臣当道、忠良受排挤黑暗现实的愤懑和无奈。(2)下片赞扬宪宗讨伐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功迹。“于穆天子英明,不疑不贰处,登庸裴度”意为:宪宗皇帝真英明,他提拔裴度作宰相,对裴氏的忠贞不二深信不疑。这几句称赞唐宪宗英明果断,重用裴度为相,决定出兵平定淮西,与“旄节应付”的态度截然相反。词人赞美唐宪宗成功平定了叛乱,为国家的中兴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历史的回溯,表达对现实政治的期许和寄托和对国家统一和稳定的渴望。(3)“往督全师威令使,擒贼功名归愬。半夜衔枚,满城深雪,忽已亡悬瓠”意为:裴度亲赴淮西前线统领全军,行使权威号令,终于取得了平叛的胜利,生擒吴元济的头功属于名将李愬。他半夜率军衔枚疾走,奔袭蔡州,到得城下,正是大雪三尺,敌军猝不及防,一下子便丢掉了老巢悬瓠城。词人生动描绘了裴度督战全师、大将李愬生擒叛将的行为,字里行间充满欣赏,表达对英勇抗敌精神的赞美。19.D 20.这首词通过描述光武帝昆阳之战的勇敢英武,借古说今,勉励南宋君王奋发有为。表达了词人希望国家复兴的强烈愿望。【解析】19.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学生的能力。D.“‘虎豹’……运用了借代的手法”错误,“虎豹”是比喻,把篡位者比作“虎豹”。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人思想感情的能力。“汉家炎运中微”,汉朝兴旺的国运中途衰落。此句交代了光武战昆阳的时代背景,暗指南宋朝廷的衰落。“莽军百万,旌旗千里”描述王莽军队的强大,衬托了光武帝卓越的军事才能。“龙翔虎步”“对劲敌、安恬无惧”“提兵夹击,声喧天坏,雷风借助”,从正面刻画了光武帝面对劲敌,勇往直前的气魄,从容淡定的神情。“早复收旧物,扫清氛祲,作中兴主”,最终光武帝以少胜多,取得昆阳大捷,不久后即位建立东汉政权。此词写于刚失去半壁江山的南宋王朝渡江苟且,不思进取之时,全词通过描述光武帝昆阳之战的勇敢英武,借古讽今,勉励南宋君王,应向英勇无惧、以少胜多的光武帝刘秀一样,奋发有为,收复失地,振兴国家。表达了词人希望国家复兴的强烈愿望。21.D 22.①“香色向人如有意”运用拟人手法,是说菊花也好像领会了词人的心意,移情于物,强化了抒彩。②“挼落蕊,金尊满满从教醉”寄情于物,通过细节动作,写词人将落下的菊花花蕊揉搓入酒,斟满酒杯,喝个一醉方休,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思乡之情。【导语】这首《渔家傲》以秋菊为意象,通过“木落霜清”的萧瑟与“菊苞金英”的明艳对比,展现重阳时节的复杂心境。李纲以“三径旧栽”勾连故园之思,“空流泪”暗含壮志难酬之痛。结尾“从教醉”的纵酒,表面是赏菊之乐,实则将家国之忧、时光之叹熔铸于疏狂之态,在柔婉词风中隐现抗金名将的沉郁骨力。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气韵沉雄豪放”错误。本词上片描写菊花盛开时的千姿百态,下片着重抒发忧国伤怀之情,体现出的是婉曲流美的气韵。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香色向人如有意”运用拟人手法,把菊花当作人来写,赋予菊花人的情感,说它好像领会了词人的心意。词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菊花上,这种移情于物的手法,使情感表达更加生动,强化了抒彩。②“挼落蕊,金尊满满从教醉”运用寄情于物和细节描写的手法。通过“挼落蕊”这一细节动作,展现出词人将落下的菊花花蕊揉搓入酒的情景,“金尊满满从教醉”则进一步描绘出词人斟满酒杯、借酒消愁的画面。词人不直接说自己的思乡之情,而是借助这些动作和行为,含蓄委婉地表达出内心浓浓的思乡之情。23.B 24.怨:宋徽宗、宋钦宗被虏至北国,音信全无之哀;自己仕途失意,无力救国救民之怨。不怒:作者仍怀有恢复中原,迎回宋徽宗、宋钦宗的慷慨豪情。【导语】这首词以塞上秋风为背景,抒发了李纲被罢相后的惆怅与无奈。上阕通过“征鸿归尽”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消息的期盼与失望;下阕用典“方召”“调鼎”,展现了作者救国救民的抱负,却因时局多变而未能实现。全词虽含怨愤,但言辞含蓄,情感深沉,体现了“怨而不怒”的风格。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词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期盼京城能传来自己被重新起用的好消息”错误。“翠华”“双龙”指被虏到北方的两位皇帝。这里是抒发词人对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的担忧和思念之情,不是希望重新被起用。故选B。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上阕说“惆怅翠华音杳,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未成图报”,作者惆怅两位皇帝被掳到北方,连半点鸿信也无;而自己曾以白衣平民身份受恩除官,却又因皇帝软弱而被罢官,所以“未成图报”,仕途失意,无法报国;表达出对二帝被掳的悲哀,以及自己仕途失意,无力救国救民之怨。下阕说“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即使被皇帝罢官,他仍旧一片忠心,深恨自己不能做救民的功臣。接着表达自己若有机会,“燕然即须平扫”“奉迎天表”,即扫荡北方入侵者,恢复中原,并迎回二帝的决心,从这里可见,尽管词人仕途失意(还是因皇帝导致),但却并不“怒”,而是仍旧满怀慷慨豪情,一心忠君报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