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表格式)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 地形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理人教版(表格式)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 地形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时编号 006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题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1.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能够在地图上准确识别我国的主要地形区,明确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综合思维:通过分析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理解地形、地势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人地协调观:认识到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念。 地理实践力:通过开展用地形剖面图表示我国地势特征的活动,提升地理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2024)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第一节《地形》的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了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以及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教材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地形、地势现状,并通过 “活动” 栏目,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本节课是学生认识中国自然环境的重要内容,为后续学习中国的气候、河流等内容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读图分析能力,但对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学生对地形、地势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充满好奇,这是学习的有利因素。但在分析地形、地势的影响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理解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3.增强对地形、地势的认识,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念。
重难点 重点: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难点:分析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包括中国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地形对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影响的图片和视频等。 2.教材、地图册等学习资料。 3.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和展示一段关于中国地形的视频和图片,视频中展示了我国的名山大川、高原盆地等地形景观。播放和观察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视频中展示了哪些地形类型?你们对中国的地形、地势有哪些了解?” 学生观看视频和图片,然后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中国地形、地势的了解。 通过视频和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中国的地形、地势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新课讲授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现三级阶梯
1. 展示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说出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2. 提问学生:“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什么?各阶梯的地形类型和海拔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
二、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
1. 展示中国地形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说出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 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山区面积广大对我国的发展有什么有利和不利影响?” 1. 学生观察地图,结合教材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 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
3. 学生观察地图,结合教材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4. 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 1. 通过地图和多媒体资源的展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2.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活动:用地形剖面图表示我国的地势特征 1. 展示教材中的活动内容,包括与等高线地形图相比,用地形剖面图刻画我国地势特征有什么优点,沿 30°N 纬线绘制地形剖面图能否反映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与沿 36°N 纬线相比哪个更典型,以及沿某条经线绘制地形剖面图能否显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及原因等任务。
2. 对于第一个任务,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地形剖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在刻画地势特征方面的优缺点。
3. 对于第二个任务,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 30°N 纬线和 36°N 纬线,比较两条纬线经过的地形区,分析沿两条纬线绘制地形剖面图能否反映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以及哪个更典型。
4. 对于第三个任务,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沿某条经线绘制地形剖面图能否显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及原因。
5. 巡视各小组活动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6. 活动结束后,邀请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的活动成果。
7. 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地形剖面图在表示地势特征方面的优点以及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典型性。 1.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明确任务要求。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地形剖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在刻画地势特征方面的优缺点。
3. 学生在地图上找出 30°N 纬线和 36°N 纬线,比较两条纬线经过的地形区,分析沿两条纬线绘制地形剖面图能否反映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以及哪个更典型。
4.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沿某条经线绘制地形剖面图能否显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及原因。
5. 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展示小组的讨论结果。
6. 学生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汇报,进行思考和交流。 1. 培养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阅读地图和讨论获取地理信息。
2.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分析和讨论中加深对我国地势特征的认识。
3. 鼓励学生积极汇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4. 教师的总结和点评,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明确地形剖面图在表示地势特征方面的优点以及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典型性,强化学生的区域认知。
思与学:为什么 “信天游” 的曲调特别悠扬高亢 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 “思与学” 栏目内容。
2. 提出问题:“同学们,根据教材内容,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信天游’的曲调特别悠扬高亢呢?可以从陕北的地形、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来分析。”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4. 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提示。
5. 小组讨论结束后,邀请各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
6.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 “信天游” 曲调悠扬高亢与陕北地形(黄土高原,有不便跨越的沟壑)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沟壑两岸或坡上与沟底对话,需要大声拖长音呼喊,还要等待对方应答声音的回传)密切相关。 1.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的 “思与学” 栏目内容。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结合所学知识,从陕北的地形、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分析 “信天游” 曲调特别悠扬高亢的原因。
3. 各小组代表积极发言,阐述小组的观点和分析过程。
4. 学生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发言,进行思考和交流。 1.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信息的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4. 教师的总结和点评,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明确重点,加深对地形与文化关系的认识。
活动:在地形图上识别我国的主要地形类型 1. 分发教材中的图 2.3《我国部分区域地形图》给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2. 提出任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 2.3,根据分层设色地形图的颜色变化,结合给出的地形特征和地形区名称,完成连线任务。
3. 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巡视各小组,对遇到困难的小组进行指导,如提醒学生关注图中的海拔标注和地形轮廓等。 1. 学生分组,仔细观察图 2.3,分析不同地区的颜色代表的海拔高度,判断地形特征。
2. 结合给出的地形特征描述和地形区名称,尝试进行连线。
3. 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遇到的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在地图上识别地形类型的方法。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以及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然后,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中国的地形、地势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课堂练习 1.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是( )
A. 东高西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B. 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C. 中部高,四周低 D. 中部低,四周高 2.我国地形类型齐全,其中面积最大的地形类型是( )
A. 山地 B. 高原 C. 盆地 D. 平原 3.山区面积广大对我国的发展有( )
A. 有利影响 B. 不利影响 C. 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 D. 以上都不对 4.地形剖面图在表示地势特征方面的优点是( )
A. 能直观地反映地势的起伏状况 B. 能反映地形的类型
C. 能反映地形的分布 D. 以上都是 学生认真完成练习题,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批改。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布置作业 1. 完成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
2. 查阅资料,了解一种地形类型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写一篇短文。 学生课后完成作业。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2.1地形(第一课时)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现三级阶梯 1.地势特征 2.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地形类型和海拔 二、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 1.地形特征 2.山区面积广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三、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