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庭中有奇树教材分析《庭中有奇树》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以女子折柳寄远这一行为为线索,抒发了女子对远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运用了比兴等手法,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教学目标1. 准确流利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导入新课研究者认为《古诗十九首》虽非一人之作,但它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大概产生于东汉后期数十年间,即至早当在顺帝末年,至晚应在献帝以前(约公元140—190),无论从五言诗的发展情况或是从某些篇章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来看,这样的推测都是合理的。导入新课政治:社会动荡、宫廷暴乱、徭役赋税沉重、外戚宦官专权、农民起义经济:两极分化思想:儒家经学、文学观念转变、老庄思想盛行、佛教传入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诗歌,美在辞藻,美在韵味,美在隽永深刻的内涵,美在感人肺腑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世界,去领略那动人心魄的文学之美!《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 录19首编入《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 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 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 文心雕龙》)。作品简介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华】花。【滋】繁盛。【攀条】攀引枝条。【遗】给予,馈赠。【致】送达。【经时】历时很久。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奇树:佳美的、珍贵的树。华:花。 滋:繁盛。翻译: 院里有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得春意盎然)。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攀条:攀引枝条。 荣:指“花”。遗(wèi):给予,馈赠。翻译:我攀着树枝,摘下了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馨香:香气。 盈:充满。致:送达。翻译: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贵:珍贵。 经时:历时很久。翻译: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古代女子对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最为敏感,而她们情感表达也非常含蓄、细腻。所以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就总是以季节的转换来引出下文的情感变化。将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体相结合,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氛围,引起读者无限的联想。1.《庭中有奇树》一诗由折花写起有什么作用或意义?2.“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两句有什么深刻的内涵,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对远行人的思念揭示主旨以花寄情3.这首诗的第五、六句“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描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场景?这样描写的好处是什么? 第五、六句写的是“奇树”的花朵,它的香气芬芳馥郁,沾满了思妇的衣与袖。这两句紧承前两句来写,描绘出了花的珍贵,暗示了人物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以及难以传达这片深情的懊恼与郁闷之情。 这两句诗是主人公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说出的自我安慰的言语,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人生苦短,娇媚的女性也如手中的鲜花,经不起长时间、远距离的等待,更经受不起风吹雨打的摧折。 4.诗中“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这两句是什么意思?请谈谈你的理解。课堂小结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第一至四句描绘了春天庭院中妇人折花送给丈夫的场景。这种场景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人遐想。全诗因人感物,由物写人,抒写情思,通篇不离“奇树”,篇幅虽短,却有千回百折之态,深得委婉含蓄之妙。拓展延伸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庭中有奇树》。2. 完成课后练习题,进一步巩固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3. 收集《古诗十九首》中的其他诗歌,选择一首进行阅读和赏析,写下自己的阅读心得,字数不少于 3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