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敬业与乐业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表
上课班级 - 讲授内容 敬业与乐业
上课日期 - 主讲教师 -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理解和应用 “敬业与乐业” 的理念。 (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敬业精神的重要性、乐业的积极影响、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践行敬业与乐业的原则等知识点。 (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理解并尊重各种职业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并在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展现出敬业与乐业的精神。同时,学生还能学会如何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发现工作和学习中的乐趣,提高自身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 “敬业与乐业” 的核心观点,并能够结合自身学习和生活实际,反思并践行敬业精神,培养积极健康的劳动价值观。 (2)通过分析文本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提升学生的议论文阅读能力,学会运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增强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 “敬业与乐业” 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2)把握并实践从 “知识本位” 向 “素养导向” 转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健康劳动价值观。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文本,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运用作者关于 “敬业与乐业” 的核心观点,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梳理文章结构,学生能够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并能够对文本观点进行独立思考和评价。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品味演讲稿的语言特色,学生能够感受梁启超演讲的艺术魅力,提升对演讲文本的审美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理解 “敬业乐业” 的深刻内涵,学生能够联系传统文化背景,认识其对社会风气的积极影响,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片段,如《摔跤吧!爸爸》中的相关场景,以及介绍梁启超生平及其思想的短片。 (2)《敬业与乐业》原文及相关背景资料,包括梁启超的生平简介、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等,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观点。 (3)互动式白板或黑板,用于课堂上的实时笔记记录、思维导图绘制,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和论证思路。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互动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在电影《摔跤吧!爸爸》中,男主角阿米尔 汗为了塑造角色的需要,先是增重 28 公斤,随后又减重 25 公斤。这种为了一个角色而付出巨大努力的做法,你们觉得是否有必要呢?(引导学生稍做讨论) (生:有些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因为这体现了演员的职业精神;另一些则认为过于苛刻,不值得如此付出。) 确实,这种行为展现了演员的敬业精神,正是这种职业态度让他在多部电影中获得了成功。敬业不仅是阿米尔 汗的一个话题,在近代,我国著名思想家梁启超也深入探讨了敬业甚至乐业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他的演讲稿 ——《敬业与乐业》,从中感受先哲的思想风采,并反思我们自己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价值观。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 梁启超 (1873—1929),是一位近代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的字是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来自广东新会的他,与其师康有为共同领导了 “戊戌变法”。梁启超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及佛学等领域都有深厚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遗下的 《饮冰室合集》 共计 148 卷,收录了超过 1000 万字的作品。 (老师简要介绍梁启超的生平和成就,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一位思想家会对 “敬业与乐业” 这个主题感兴趣?) (生:学生思考后回答,可能会提到梁启超对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关注等理由。) 目标导学二:把握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 默读课文,标记关键句子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在过程中圈点勾画出文中能够体现作者对于 “敬业与乐业” 观点的重要句子。 (生:学生默读课文并标记出相关句子。) 明确: “敬业乐业” 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辨析中心论点 在这些观点中,你认为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的主要意图? (生:学生讨论后可能达成共识:“敬业乐业” 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梳理论证顺序 围绕上述中心论点,作者先后讨论了哪些问题? (生:通过讨论,学生归纳出作者的观点顺序:首先论述有业之必要,接着讨论敬业之重要性,最后谈到乐业的价值。) 整理文章结构 请根据刚才的讨论,整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 “总 — 分 — 总” 的结构,第一段提出全篇的中心论点,然后分别论述有业之必要、敬业之重要与乐业之价值,最后总结全文,鼓励人们敬业乐业。 目标导学三:分析论据,学习 “摆事实,讲道理” 的论证方法 (一) 分析有业之必要 请阅读文章的第 3—5 段,找出与 “有业之必要” 相关的名言与故事。 (生:学生仔细阅读,并找出相关材料。) 明确: 名言: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故事:百丈禅师的例子。 提问 1:从这些名言和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学生讨论后得出:对于无业游民,孔子都感到无可奈何,强调有业对个人的重要性。百丈禅师的例子进一步说明每天都要有所作为。) (二) 分析敬业之重要 接下来,请阅读第 6—7 段,找到什么是敬业、为什么要敬业以及如何才能做到敬业的相关描述。 (生:学生认真阅读并摘录关键句子。) 明确: 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提问 2:在这两段中,作者引用了哪些名言和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 (生:学生继续寻找相关材料。) 明确: 名言: 主一无适便是敬。 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故事:佝偻丈人承蜩。 (三) 分析乐业之重要 文章是如何论述 “乐业” 的? (生:学生再次阅读相关段落。) 明确:文章首先反驳 “做工好苦” 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最后从发展中领略乐、奋斗中感知乐、竞争中体味乐、专注中享受乐四个方面阐述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这一道理。 思考:无论是论证 “有业之必要性” 还是 “敬业之必要性”,作者都引用了名言或小故事,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明确:名言和故事能够作为论据,使得论证更加有力。具体来说,名言是道理论据,故事是事实论据。) 实践:文章第 8 段中,作者列举了四个原因来说明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请为这个观点提供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论据。 (出示 IT 精英比尔 盖茨、科学巨匠居里夫人、掏粪工人时传祥、档案管理员刘义权等例子) (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例子,结合自己的见解,进行补充。例如,比尔 盖茨之所以能够在 IT 领域取得巨大成功,是因为他对编程的热爱和执着。)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梁启超先生关于 “敬业乐业” 的观点,并通过具体的论据和论证方法,进一步理解了 “敬业乐业” 的深刻内涵。希望同学们能够反思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态度,真正做到 “敬业乐业”。
课后作业
(1)结合自己的学习或生活实际,撰写一篇关于 “敬业与乐业” 的短文,阐述你对 “敬业” 与 “乐业” 的理解,并举例说明。 (2)从文中选取一段你认为论证方法使用精彩的段落,分析其论证方法的特点和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