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解读)一、单元课标解读1.内容要求课标内容要求1. 化学观念:引导学生初步形成 “物质是不断变化的”“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 等化学观念,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内涵与应用。 2.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科学方法,从宏观现象探究微观本质,逐步建立科学思维模式。 3. 科学探究与实践:让学生亲身参与化学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究活动,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如药品的取用、仪器的使用与连接、物质的加热等;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步骤,能够根据问题设计简单的探究方案,在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科学态度责任: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强化实验安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2.学业要求课标学业要求1. 能通过实验现象(颜色变化、气体生成等)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2. 能依据物质性质(如可燃性、溶解性)区分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3. 能用药匙取粉末固体、用量筒量取液体、用酒精灯加热试管等规范操作。 4. 能正确使用危险品标志,遵守实验室规则(如闻气体方法、灭火措施)。 5. 能设计简单实验(如蜡烛燃烧)观察物质变化,描述现象并推理结论。3.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核心素养维度 具体要求化学观念 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世界,理解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从而构建化学观念体系,为后续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等知识奠定基础。科学思维 在实验探究和知识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学会运用对比、归纳等思维方法总结规律,如通过对比多个实验现象,归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科学探究与实践 通过化学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和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科学态度与责任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格遵守实验安全规则,爱护实验仪器和药品;同时,通过了解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认识化学学科的价值,增强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单元概述与结构1.单元概述本单元作为初中化学学习的起始单元,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它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出发,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这门学科。通过探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让学生建立起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基本概念,理解化学研究的对象和范畴;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部分,则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习惯。本单元内容是后续深入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石,为学生打开化学世界的大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编排上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结合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呈现方式多样化,图文并茂,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与技能。第一节 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入手,如冰雪融化、木材燃烧等,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变化过程中的现象,从而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第二节 首先强调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和化学实验安全规则,让学生在实验操作前树立安全意识;接着详细介绍了常用化学仪器的名称、用途、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如酒精灯、量筒、胶头滴管等;同时,通过 “蜡烛燃烧实验” 等具体案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学习化学的方法 。2.单元结构三、单元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教学目标(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与本质区别,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会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2)了解物质性质的基本概念,并知道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3)知道一些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并学会基本的实验操作。 (4)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初步了解观察、实验等科学探究手段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5)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2.教学重点重点 具体内容变化区别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实验操作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规范。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3.教学难点难点 具体内容概念理解 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联系。实验细节 实验操作细节的规范性。探究方法 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和学习探究的方法。4.学情分析已有知识基础:(1)生活经验:熟悉燃烧、金属生锈等现象,但未从化学视角分析。 (2)已学知识:物理学科中的测量技能(如量筒使用),但化学仪器和试剂的特性需重点强化。可能遇到的困难:(1)混淆两类变化:不能从是否生成新物质来判断物质的变化。 (2)实验操作不规范:实验操作细节易混淆。 (3)探究设计能力不足: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和学习探究的方法存在挑战。 解决方法:(1)对比实验强化:如蜡烛熔化(物理)vs. 蜡烛燃烧(化学),聚焦“是否生成新物质”。(2)分步示范+纠错练习:如量筒读数采用“三点一线”动画演示,酒精灯使用模拟错误操作后果。(3)搭建思维支架:提供“观察记录表”模板(现象→性质→变化类型),降低探究门槛。四、分课题教学目标与教学建议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目标 教学建议1. 知道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 2. 对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质变化,能判断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3. 了解物质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够初步区分物质的哪些性质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4. 学习观察化学变化的方法,培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的科学态度。 1. 选取学生身边的物质变化事实和生动直观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类和概括,建立化学反应的相关概念。 2. 发挥大概念统领的多维课程内容的素养发展价值,引导学生建构对化学变化的结构化认识。 3. 通过典型实例,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展现丰富、鲜活的物质应用事实。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教学目标 教学建议1. 认识一些常用的仪器,练习试剂的取用、给物质加热、洗涤玻璃仪器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2.初步学习观察和描述化学实验的方法,初步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能根据一定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填写探究报告。 3.通过几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加深对已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有关物质性质的认识。 4.能遵守实验室规则,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5.了解关注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过程等化学学科学习的特点。 1. 组织参观学校实验室,结合实物,对一些常用仪器的名称、性能和用途等做简单介绍。 2.组织学习实验室规则,进行安全教育,可适当展示不遵守实验室规则和操作规范所带来的危害。 3.指导学生实验时要仔细观察,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认真分析现象并写好实验报告。指导学生及时清洗仪器,保持实验室整洁等。 4.实验中引导学生要有序地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并可通过谈论、自学等方法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方案。五、单元课时安排课题名称 课时分配 内容要点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课时 1.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2.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3课时 1. 常见仪器和试剂取用 2. 加热、连接和洗涤仪器 3. 走进科学探究专题1 1课时 化学实验基础知识总计 6课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