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一、知识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并能判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区别,知道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3.学习观察化学变化的方法,学会用语言和文字客观、全面、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二、核心素养目标1.化学观念:通过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建立起对物质变化的基本认识,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形式和性质。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实验现象,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判断物质变化类型,培养科学推理能力。3.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参与实验,学习如何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以及如何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培养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一、学习重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2.判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二、学习难点1.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判断一些有类似现象但本质不同的变化。一、与实验有关的图标及说明二、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 的变化叫作物理变化。汽油挥发 、铁水凝固等都属于 。2.化学变化生成 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又叫 。天然气燃烧、铁生锈 、粮食酿酒等都属于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 ,常表现为改变 、放出 、生成 等。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 ,而且伴随着 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表现为 等。一、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活动一:实验现象观察和描述的方法问题思考: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应该重点观察哪些方面的实验现象,以及如何描述这些现象?活动二:与实验有关的图标及说明问题思考:观察与实验有关的图标,并说出其含义。活动三:典例精讲典例1:下图是教材实验1-1中涉及到的与该实验有关的图标,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图中图标名称的是( )A.明火 B.排风 C.锐器 D.用电典例2:下图为与实验有关的图标,完成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中,下列提醒图标必须选择的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⑤⑦ D.②④⑤⑥⑦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活动一:物理变化的探究问题探究:仔细观察水的沸腾和石蜡的熔化两个实验现象,填写以下表格,并思考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点。实验编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1) 液态的水 气态的水(2) 固态的石蜡 液态的石蜡活动二:化学变化的探究问题探究:观察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以及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两个实验现象,填写以下表格,并思考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点,以及这两种变化是否属于物理变化。实验编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3) 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等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4) 颗粒状大理石等 二氧化碳气体等活动三: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断及关系探讨问题思考1:火柴燃烧发光放热,属于什么变化?问题思考2:水加热变成水蒸气是什么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是什么变化?问题思考3:点燃一支蜡烛,观察石蜡发生了什么变化?活动四:典例精讲典例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冰雪融化 B. 酒精挥发 C. 蜡烛燃烧 D. 玻璃破碎典例2:下列成语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刻舟求剑 B. 滴水成冰 C. 钻木取火 D. 掩耳盗铃典例3:《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智慧结晶,书中记载的下列造物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机杼织布 B. 海水晒盐 C. 五谷酿酒 D. 粉碎矿石典例4:下列几组变化中,主要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 蜡烛熔化;将蜡烛点燃(1) 葡萄酿酒;葡萄榨成汁(1) 铁水铸成锅;铁锅生锈1.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进行下列家务劳动时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清洗蔬菜 B. 沥干蔬菜 C. 点火炒菜 D. 盛菜装盘2.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木已成舟 B. 钻木取火 C. 滴水成冰 D. 沙里淘金3.端午佳节,国人喜食粽子。下列制作肉粽的环节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清洗食材 B. 切碎腊肉 C. 粽叶包馅 D. 烧火蒸煮4.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句描写场景中主要含化学变化的是( )A.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C.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D.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5.如图所示为我国唐代名画《捣练图》。画卷呈现的工序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 捶打织品 B. 梳理丝线 C. 缝制衣物 D. 烧炭熨烫1、认识与实验有关的图标及说明二、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概念 没有生成 的变化 生成 的变化变化举例 融化、熔化、挥发、蒸发、凝固、液化、汽化、升华、蒸馏、破碎、研磨、弯曲、榨汁、过滤、溶解、灯泡发光、海水晒盐、车胎爆炸、摩擦生热等 发酵、酿酒、锈蚀、腐烂、发霉、变质、燃烧、火药(煤气、天然气)爆炸、冶炼金属、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火力发电等本质区别 变化时是否 (判断依据)伴随现象 一般是物质的 、 等发生改变 常表现为改变颜色、放出 、生成 等,而且伴随着 的变化联系 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考点1 认识与实验有关的图标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认识并了解与实验有关的图标,对安全进行化学实验具有重要意义。图标①的目的是 ;图标⑥表示做完实验后应 。2.化学操作要注意实验安全。下列与实验有关的图标及说明不正确的是( )A.实验室中会用到电器,实验完毕及时切断电源B.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有害气体,应开启排风管道或排风扇C.实验中会用到明火。要正确使用火源,并束好长发,系紧宽松衣物D.进行化学实验需要戴好护目镜,以保护眼睛考点2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判断3.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着卓越的智慧和创造力。下列各项发明或创造中,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 B.水车灌溉 C.甲骨刻字 D.纺纱织布4.中国古典文学中有许多有趣的化学知识。下列叙述的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西游记》——太上老君用炼丹炉炼丹 B.《水汻传》——张顺在城门引爆炸药C.《三国演义》——草船借箭 D.《红楼梦》——“万艳同杯”酒制作过程5.下列关于新能源的说法,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水力发电 B.太阳能光伏发电 C.风力发电 D.氢氧燃料电池供电6.2025年春晚吉祥物“巳升升”造型设计中涉及多种工艺。下列工艺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用模具浇铸青铜部件 B.将丝线编织成寿字盘长结C.把玉石雕刻成装饰配件 D.给陶瓷部件上釉烧制答案和解析一、知识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并能判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区别,知道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3.学习观察化学变化的方法,学会用语言和文字客观、全面、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二、核心素养目标1.化学观念:通过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建立起对物质变化的基本认识,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形式和性质。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实验现象,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判断物质变化类型,培养科学推理能力。3.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参与实验,学习如何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以及如何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培养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一、学习重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2.判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二、学习难点1.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判断一些有类似现象但本质不同的变化。一、与实验有关的图标及说明护目镜 洗手 用电 排风 热烫 明火 锐器二、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作物理变化。汽油挥发 、铁水凝固等都属于物理变化。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天然气燃烧、铁生锈 、粮食酿酒等都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改变颜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 ,而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表现为放热 、吸热、发光等。一、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活动一:实验现象观察和描述的方法问题思考: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应该重点观察哪些方面的实验现象,以及如何描述这些现象?答案:重点观察实验前后试剂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的变化,观察时要全面、细致。用语言和文字客观、全面、准确地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活动二:与实验有关的图标及说明问题思考:观察与实验有关的图标,并说出其含义。答案:护目镜、洗手、用电、排风、热烫、明火、锐器等。活动三:典例精讲典例1:下图是教材实验1-1中涉及到的与该实验有关的图标,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图中图标名称的是( )A.明火 B.排风 C.锐器 D.用电答案:D A、图中有明火标识,选项不符合题意;B、图中有排风标识,选项不符合题意;C、图中有锐器标识,选项不符合题意;D、图中无用电标识,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典例2:下图为与实验有关的图标,完成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中,下列提醒图标必须选择的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⑤⑦ D.②④⑤⑥⑦答案:B 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通常需要点燃酒精灯等,会出现明火(⑥明火),必须佩戴护目镜(①护目镜),并进行其他容器的加热操作(⑤热烫),实验室利用磷探究燃烧条件,磷燃烧会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逸出会污染空气,因此实验室要注意通风(④排风),实验结束后也应洗手(②洗手); 燃烧的条件实验中,没有用到锐器(⑦),也不需要用电(③),必须选择①②④⑤⑥;故选B。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活动一:物理变化的探究问题探究:仔细观察水的沸腾和石蜡的熔化两个实验现象,填写以下表格,并思考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点。实验编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1) 液态的水 试管中产生无色气泡,玻璃片上出现白雾 气态的水 无(2) 固态的石蜡 白色固体石蜡变成无色液体 液态的石蜡 无答案: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点是水和石蜡发生了形态的变化,但没有生成新物质。活动二:化学变化的探究问题探究:观察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以及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两个实验现象,填写以下表格,并思考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点,以及这两种变化是否属于物理变化。实验编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3) 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等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 有(4) 颗粒状大理石等 试管中产生无色气泡,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气体等 有答案: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点是都生成了新物质,不属于物理变化。活动三: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断及关系探讨问题思考1:火柴燃烧发光放热,属于什么变化?答案:火柴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问题思考2:水加热变成水蒸气是什么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是什么变化?答案:水加热变成水蒸气和灯泡通电发光放热都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问题思考3:点燃一支蜡烛,观察石蜡发生了什么变化?答案:点燃蜡烛时,石蜡熔化是物理变化,石蜡燃烧是化学变化,即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活动四:典例精讲典例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冰雪融化 B. 酒精挥发 C. 蜡烛燃烧 D. 玻璃破碎答案:C 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冰雪融化、酒精挥发、玻璃破碎只是物质的状态或形状发生了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所以答案选C。典例2:下列成语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刻舟求剑 B. 滴水成冰 C. 钻木取火 D. 掩耳盗铃答案:C 钻木取火过程中涉及到燃烧,燃烧会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刻舟求剑、滴水成冰、掩耳盗铃都没有生成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所以答案选C。典例3:《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智慧结晶,书中记载的下列造物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机杼织布 B. 海水晒盐 C. 五谷酿酒 D. 粉碎矿石答案:C 五谷酿酒过程中粮食发酵生成了酒精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机杼织布、海水晒盐、粉碎矿石都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所以答案选C。典例4:下列几组变化中,主要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 蜡烛熔化;将蜡烛点燃(1) 葡萄酿酒;葡萄榨成汁(1) 铁水铸成锅;铁锅生锈答案:(1)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将蜡烛点燃是化学变化;(2)葡萄酿酒是化学变化,葡萄榨成汁是物理变化;(3)铁水铸成锅是物理变化,铁锅生锈是化学变化。蜡烛熔化、葡萄榨成汁、铁水铸成锅都只是物质的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点燃、葡萄酿酒、铁锅生锈都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1.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进行下列家务劳动时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清洗蔬菜 B. 沥干蔬菜 C. 点火炒菜 D. 盛菜装盘【答案】C【解析】A、清洗蔬菜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沥干蔬菜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点火炒菜涉及燃烧,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D、盛菜装盘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C。2.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木已成舟 B. 钻木取火 C. 滴水成冰 D. 沙里淘金【答案】B【解析】A、木已成舟,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钻木取火,发生了燃烧,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滴水成冰,只是水的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沙里淘金,只是将金子从沙子中淘洗出来,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3.端午佳节,国人喜食粽子。下列制作肉粽的环节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清洗食材 B. 切碎腊肉 C. 粽叶包馅 D. 烧火蒸煮【答案】D【解析】A、清洗食材,是将食材与灰尘等杂质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A选项错误;B、切碎腊肉,腊肉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B选项错误;C、粽叶包馅,是粽叶、馅料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C选项错误;D、烧火蒸煮,燃料的燃烧是燃料与氧气发生反应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选项正确。故选:D。4.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句描写场景中主要含化学变化的是( )A.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C.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D.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答案】B【解析】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述的是水在低温下凝固成冰和雪的自然现象,这个过程中,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但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的“野火烧不尽”描述的是野火燃烧的现象,这个过程中有新物质(如二氧化碳、水等)生成,因此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描述的是大风将屋顶的茅草卷走的现象,这个过程中,只是茅草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述的是瀑布从高处落下的壮观景象,这个过程中,只是水的位置和形态发生了改变(如从液态变为气态的水蒸气等),但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也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B。5.如图所示为我国唐代名画《捣练图》。画卷呈现的工序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B. 捶打织品 B. 梳理丝线 C. 缝制衣物 D. 烧炭熨烫【答案】D【解析】A、捶打织品是改变织品的形状,没有产生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A错误;B、梳理丝线,改变了丝线的缠绕状态,没有产生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B错误;C、缝制衣物,改变了丝线的空间位置,没有产生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C错误;D、烧炭熨烫,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D正确。故选:D。2、认识与实验有关的图标及说明护目镜 洗手 用电 排风 热烫 明火 锐器二、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概念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变化举例 融化、熔化、挥发、蒸发、凝固、液化、汽化、升华、蒸馏、破碎、研磨、弯曲、榨汁、过滤、溶解、灯泡发光、海水晒盐、车胎爆炸、摩擦生热等 发酵、酿酒、锈蚀、腐烂、发霉、变质、燃烧、火药(煤气、天然气)爆炸、冶炼金属、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火力发电等本质区别 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依据)伴随现象 一般是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改变 常表现为改变颜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而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联系 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考点1 认识与实验有关的图标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认识并了解与实验有关的图标,对安全进行化学实验具有重要意义。图标①的目的是 ;图标⑥表示做完实验后应 。【答案】保护眼睛 洗手(合理表述即可)【解析】图标①是护目镜,其目的是保护眼睛;图标⑥是洗手图标,表示做完实验后应洗手。2.化学操作要注意实验安全。下列与实验有关的图标及说明不正确的是( )A.实验室中会用到电器,实验完毕及时切断电源B.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有害气体,应开启排风管道或排风扇C.实验中会用到明火。要正确使用火源,并束好长发,系紧宽松衣物D.进行化学实验需要戴好护目镜,以保护眼睛【答案】A【解析】A、实验室中会用到电器,实验完毕及时切断电源,防止发生危险,应注明“用电”标志,而该图标是“及时洗手”标志,符合题意;B、该图标是“排风”标志,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有害气体,应开启排风管道或排风扇,不符合题意;C、该图标是“明火”标志,实验中会用到明火。要正确使用火源,并束好长发,系紧宽松衣物,不符合题意;D、该图标是“护目镜”标志,进行化学实验需要戴好护目镜,以保护眼睛,不符合题意。故选A。考点2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判断3.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着卓越的智慧和创造力。下列各项发明或创造中,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 B.水车灌溉 C.甲骨刻字 D.纺纱织布【答案】A【解析】A. 粮食酿酒,粮食中的糖类经发酵转化为酒精(乙醇)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符合题意;B. 水车灌溉,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 甲骨刻字,通过物理刻画改变形状,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D. 纺纱织布,仅改变纤维的形态和排列方式,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4.中国古典文学中有许多有趣的化学知识。下列叙述的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西游记》——太上老君用炼丹炉炼丹 B.《水汻传》——张顺在城门引爆炸药C.《三国演义》——草船借箭 D.《红楼梦》——“万艳同杯”酒制作过程【答案】C【解析】A、太上老君用炼丹炉炼丹,涉及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B、张顺在城门引爆炸药,炸药爆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C、《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只是位置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D、“万艳同杯”酒制作过程,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C。5.下列关于新能源的说法,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水力发电 B.太阳能光伏发电 C.风力发电 D.氢氧燃料电池供电【答案】D【解析】A、水力发电过程中没有生成其它物质,属于物理变化。B、太阳能光伏发电过程中没有生成其它物质,属于物理变化;C、风力发电过程中没有生成其它物质,属于物理变化;D、氢气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D。6.2025年春晚吉祥物“巳升升”造型设计中涉及多种工艺。下列工艺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用模具浇铸青铜部件 B.将丝线编织成寿字盘长结C.把玉石雕刻成装饰配件 D.给陶瓷部件上釉烧制【答案】D【解析】A、用模具浇铸青铜部件,是将熔化的青铜倒入模具中冷却成型,只是青铜的状态和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将丝线编织成寿字盘长结,只是丝线的位置和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把玉石雕刻成装饰配件,是通过物理方法对玉石进行雕琢,只是改变了玉石的形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给陶瓷部件上釉烧制,在烧制过程中,陶瓷坯体与釉料中的物质会在高温下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使陶瓷具有特定的颜色、光泽和质地等,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