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课件(共4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课件(共4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学期第二单元:写作 学会记事
写作 学会记事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能有条理地把事情经过写清楚,抓重点叙事。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鼓励多角度抒写真情实感。
3.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平凡小事中感受生活、感悟人生。
4.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激发写作兴趣。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掌握记事的六要素,并能在写作中完整呈现。
- 学会运用合理的顺序组织文章内容,使叙事条理清晰。
- 运用描写手法丰富记事内容,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记事过程中巧妙运用描写手法,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 帮助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事件中挖掘出独特的情感和深刻的主题,做到以小见大。
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早上妈妈煮的鸡蛋有点烫嘴,课间和同桌为一道题争得面红耳赤,放学路上看见一只小猫追着落叶跑……这些小事像一颗颗珠子,串起了我们的日子。
但要是让你把这些事讲给没来过学校的人听,怎么讲才清楚?怎么讲才能让人好像亲眼看见了一样?其实啊,把事写下来和把事讲清楚是一个道理——得说清来龙去脉,还得让人感受到里面的滋味。这节课,咱们就来学学怎么把这些“珠子”串得明明白白、活灵活现,让读过的人都能懂,都能记住。
我国的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说:“叙述文的材料是客观的事物,写作的目的在于传述。”在记叙文写作中,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项基本功。记事能力是最基本的写作能力。
知识讲解
记事,就是有目的地记述事情,即记叙事情发生、发展、结束的整个过程。
记事的记叙文,要以叙述事情为主,表现事情的某种意义,反映作者对事情的某种态度和看法。
学会记事
知识讲解
写作素材来源
社会生活
家庭生活
校园生活
自然风光
历史人文
社会热点
生活瞬间
亲情
同学友情
师生情
校园活动
学习乐趣
知识讲解
选材技巧



故事真实
情感真挚
故事有趣
人物有味
画面感
情感美
知识讲解
选材技巧
切入点小
细节描写
多感官感受
写作顺序
一个人
一种物
一时间
一件事
一处景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
场景描写
听觉
视觉
嗅觉
味觉
触觉
想象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知识讲解
记叙文写作
清楚
清晰
完整
真实
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经过、结果
经过详细,结果简略
顺叙
倒叙
插叙
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的时间顺序;空间变换顺序
结局前置;重点突出的片段前置;
表达中心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首尾呼应
中间过渡
材料真实
真实记叙
知识讲解
记叙文六要素
地点
起因
结果
经过
人物
时间
知识讲解
1.时间和地点不一定要直接写出来,可以在文章中间接地表示出来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
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地点
时间是秋天
知识讲解
如何写出时间的变化
①用事物的变化来写时间的变化:
1. 墙角的影子从短变长,妈妈的饭就做好了。
2. 窗外的梧桐叶落满了台阶,远方的信终于送到了手中。
②用人物的变化来写时间的变化:
1. 妹妹褪去了婴儿肥,能清晰地喊出“哥哥”时,我们搬离了老房子。
2. 爷爷的拐杖从光滑的木色磨出了深痕,我也长成了能扶他散步的模样。
知识讲解
2.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详写经过
起因
经过
(详写)
结果
结果
结果
周末早上,我发现阳台的多肉叶片蔫了,土也干得结块。
到了傍晚,多肉的叶片慢慢挺了起来,重新变得饱满有精神。
我心里咯噔一下,盯着阳台上那盆平时胖乎乎、绿油油的多肉,叶片都耷拉着,像被抽走了精气神似的,盆土更是干得裂成了几块,手指戳上去硬邦邦的。我赶紧跑到厨房,拿起那个带小鹿图案的洒水壶,接了满满一壶温水——记得妈妈说过,多肉怕冷水刺激根系。
走到花盆前,我蹲下身,把壶嘴凑得离土面很近,一点一点地往裂缝里渗水,看着水慢慢浸润干燥的土壤,直到盆土吸饱了水,颜色变成深褐才停手。接着,我双手捧着花盆底部,轻轻把它挪到窗边的花架上,那里光照正好,又不会被正午的烈日直晒。
整个下午,我总惦记着它。写作业的间隙,会特意跑到窗边看一眼,摸摸叶片是不是还那么软;喝口水的功夫,又忍不住探头瞧瞧盆土是不是还湿润。每次看它,都觉得叶片好像比上一次挺括了那么一点点,心里也跟着踏实几分。
知识讲解
3.设置矛盾,
写出事情的波折
知识讲解
设置、激化、消解矛盾
如果事件有多个人物参与,可以设置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若是想把事情叙述得更有波折,可以适当地使矛盾激化。如本单元课文《散步》:
设置矛盾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激化矛盾 “我”决定委屈儿子,选择走大路
消解矛盾 母亲改变主意,选择走小路,一家人一起走小路
知识讲解
巧妙设置叙事顺序,叙事波澜起伏
在叙事时,除了按顺序记事外,还可以采用倒叙的记叙方式,在文章中设置悬念,增加事情的波折。
1.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情感反转式倒叙)
倒叙设计:
开篇先写"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结果前置)
突然插入母亲跪地央求:"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截取矛盾高潮点)
悬念链条:
- 为什么母亲要"躲出去偷偷流泪"?(隐藏病情)
- 为何反复提"看花"?(生命隐喻)
- 妹妹说"她肝疼得整宿睡不了觉"时读者才惊觉真相
教学启示:让学生用时间轴拆解还原事件顺序,对比正序/倒叙的情感冲击力差异(如图):
母亲病重隐藏病情
我瘫痪发脾气
猝然离世
央求看花遭拒绝
菊花开时懂母爱
倒叙插入点
知识讲解
巧妙设置叙事顺序,叙事波澜起伏
2. 《散步》——莫怀戚(细节埋伏式倒叙)
精妙设计:
首句"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温馨画面开场)
后文突然倒叙:"后来发生了分歧"(平静中突发矛盾)
悬念装置:
-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埋下决策困境)
- "我决定委屈儿子"时停顿 → 实际反转选择背母亲(制造认知反差)
叙事智慧: 看似顺序叙事,实则在矛盾爆发点插入心理回忆(过去母亲迁就我),构成隐性倒叙对比。
知识讲解
记事作文是较简单的作文体裁,但容易被学生写成“流水账”。这是因为学生在写这类文章时,过于偏向“叙”“记”,而忽视了叙事作文中的“情”“议”。如何消灭“流水账”呢
技法
知识讲解
学会观察
不会观察就不会写作。日常生活是作文取材的源泉,身边的人、事、物,我们都应留心观察,关注过程,抓住特征和关键。当然,细致的观察之后,还需要深层次地思考,有所感悟,以揭示其本质。
知识讲解
学会描写
加强扩句训练,充分运用修饰语,将人、事、物形象化、具体化。作文中力求避免句子的主干式表达,而应通过扩充状语、定语、补语等,丰富句子的内涵,使其枝繁叶茂。
如“马路上过来一辆小车”
可扩展为
“宁静的马路上,吱呀吱呀地过来了一辆黄色小车”,
知识讲解
虽只是几个词语的插入,却使声、色、形俱现,文采大增。
再如:“我接过试卷,50分!”
可扩展为:
“我忐忑不安地接过那熟悉而又陌生的试卷,一个刺眼痛心的50分!我只觉得脑中轰隆隆的,真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走回座位的。”
修饰语的运用具体而生动地展示了考试失败后的心理感受,使文章真切可感。
学会描写
知识讲解
妙用修辞
修辞是语言生动的催化剂,恰当巧妙的修辞不仅能增添文采,而且使事物的形象更加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一位学生在《当我被误解的时候》一文中写道:“我刚踏进教室,闹哄哄的教室立刻变得鸦雀无声,几十道带着问号的目光向我直射而来,这些目光古怪而陌生,仿佛他们盯着的不是一个朝夕相处的同学,而是动物园里新来的什么珍稀动物似的。”
作者选择了“动物园里的珍稀动物”这个喻体,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被误解后同学们惊异的目光,语言不多,效果却不同凡响。
知识讲解
叙议结合
在完成对事情的叙述之后,通过议论抒情,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或引名言警句,或抒哲理感受,避免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知识讲解
以莫怀戚的《散步》为例1.填写下面的表格,思考作者是怎样叙述“散步”这件小事的。
起因
出现矛盾
解决矛盾
结局
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
出现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陷入两难。“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母亲心疼孙子,决定走小路,并让“我”在走不过去的地方背起她
“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一家人稳稳地走在小路上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地点
事件
人物
散步的时间:
散步的原因:
初春
母亲身体不好,应该多走走。
知识讲解
明确记叙六要素
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即“记叙的六要素”。
能够表现文章主旨的材料要浓墨重彩地写,而与文章主旨关系不大的材料就要略写或不写,这样才显得中心突出。
略写
详写
略写
知识讲解
详略得当
详略得当,指能够表现文章主旨的材料要浓墨重彩地写,而与文章主旨关系不大的材料就要略写或不写,以更好地突出文章中心。
《散步》 此文中,作者略写起因及结局,详写事情的经过,即出现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以此展现出每个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情感。
知识讲解
笔下有情情感真挚
学会记事,除了要有思路之外,还需要有真情实感,即以真实生活为基础而抒发的情感。
1.内容要真实。真实的内容,才会有真情实感;随意编造的内容,是绝无真情实感可言的。写作时,要挑选自己印象最深的见闻或经历来写。事真,是情真的基础。
2.感受要真实。要真诚而深刻地去感受生活。平时多留心观察生活,如此,才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角、见解与情感,写作时,才能做到“意在笔先,情在笔先”,顺畅地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所思、所感。
3.感情要真挚。文章的真情实感,应该是来自真诚的内心世界,而不是照搬别人的思想。抒发真情就不能故意做作,不要盲目夸大,否则文章的情感就会显得虚假。
知识讲解
秋天的怀念
(1)用蕴含情感的词句表现人物心情,传达情感。
如《秋天的怀念》中,“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一直”,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来无比悔恨的心情。
(2)抓住能够打动人心的细节来写,要想抒真情,就必须捕捉动情点。
如《秋天的怀念》中,“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这一细节,可见母亲强忍着内心的悲伤,无需言语,无需动作,一个细节足以展现出母亲对儿子的呵护与关爱。
知识讲解
精心选材
选取身边发生的事件,再加以精心挑选。如校园新事、社会新风尚、家庭新故事,都是“滚滚材源”。无论写什么事件,一定是你所熟悉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这样,才能写得生动、具体,才能表达出真情实感,打动别人。
叙事更高的要求是在记事过程中传达情感,以情动人,引人思考。如何才能写得有感情呢?关键是要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感同身受的事情。说真话,抒真情。说真话就是说实在话,合乎现实的话,合乎情理事理的话。抒真情就是选取鲜活、真实的事情,大胆吐露真情,力求事真、情真、理真,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知识讲解
下面这段文字记事过于简单,读起来让人感觉不够充实。请你帮作者“添枝加叶”,把它写得丰满、生动一些。
那天放学回家,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手受了伤,校服也磕破了。回到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心疼,嘱咐我以后走路要小心。
1.所谓“添枝加叶”,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添加细节,二是融入情感。
2.添加细节,比如:为什么摔跤,摔跤时的惨状,长辈看到后心疼的目光……
3.融入情感,就要恰当地使用一些描写心情、感受的修饰语或句子。可以融入个人情感,也可以在结尾处抒
发情感,以此点题。
知识讲解
那天下午放学,我家隔壁的阿姨来接孩子,对我说奶奶病了,叫我快点回家。当时我眼眶就红了,因为我不知道奶奶为什么会生病,妈妈经常出差办事,都是奶奶在照顾我。
我心急如焚,哭着跑回家,不小心踢到了一块石头,重重地摔了一跤。手擦破了一大块皮,鲜血直流,校服也磕破了,露出膝盖红彤彤的肉。可是我不觉得痛,一路上跌跌撞撞地跑回家。扑到奶奶床前,奶奶看到我脏兮兮的模样,搂着我哽咽着说:“我的心肝宝贝,你怎么伤成这样,心疼死我了!”原来奶奶只不过是感冒了,吃了药已经好多了。
添枝加叶
妈妈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拿出家庭医药箱,给我处理着伤口,眼泪啪嗒啪嗒地落下来;球迷爸爸顾不得看NBA,给妈妈当下手,嘴里还一个劲儿地说:“你这小子怎么这样不小心,以后可要注意点哟。”
看着大家为我忙碌,心疼不已的情形,我的心热乎乎的,同时又有些惭愧,只是因为自己的不小心,让家人如此担心实在不应该。于是,我忍着痛,装出一副不在乎的样子说: “只要奶奶好好的,我没事,不过,我向大家保证,今后走路一定会小心的。”
知识讲解
以《那一次,我真________》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不少于500字。
1.这是半命题作文,可以补充一个表示情感或心理活动的词语,如“快乐”“开心”“感动”“后悔”“失落”等。注意题目中“真”,表明这件事带给你的情感冲击是很强烈的,让你印象深刻,甚至刻骨铭心。
2.要注意有重点地展开叙述,突出事件中触动你情感的部分。
3.注意开头、结尾与文章的标题相呼应,扣住题目。叙述中要适当用一些表达情感的语句。
那一次,我真 . (半命题)
审题
写法
重点写清事情经过及对自己的影响
选材
社会:参加一次社会实践,进行一次旅行……
自然:看一次日出,嗅一次花香……
心理描写要充分、生动
那一次:写一件事
真:影响很大,印象深刻
交代清楚六要素
学校:一次考试失败,一次登台演出
家庭:一次生病受到妈妈照顾,一次犯错被爸爸训斥……
补题:表示情感或心理活动的词语
知识讲解
知识讲解
那一次,我真后悔
听到爷爷去世的噩耗,我哭了整整一夜。①
全家人都以为我是太舍不得爷爷,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后悔,是痛恨我自己!②
与爷爷相聚的机会一次又一次被我轻易放弃了,而我却浑然不觉!
爷爷病情恶化,住进重症监护室。起初,我两三天去看一次爷爷。爷爷每次看见我,虽然不能说话,但脸上一直挂着笑容。③
之后,正好赶上期中考
试,我连着一周没去看爷爷。
①开篇设置情境:以“哭了整整一夜”写出“我”的悲痛之情,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②点题:揭示“我”哭了整整一夜的原因。
③细节描写:写出爷爷见到“我”的欣慰之情,也暗示爷爷病情严重。
知识讲解
爸爸时时提醒我:“去看看爷爷吧,爷爷想你了。”而我每次都说:“今天事情太多,明天吧。”这一句“明天吧”我不知说了多少回。于是看爷爷的时间从星期日拖到星期一,又从星期一拖到星期二,后来才知道,我正在一点点失去和爷爷见面的机会。④也许是老天爷看到我这样太生气了,终于不再给我机会,星期四就把爷爷带走了。
④前后照应:上文“一次又一次被我轻易放弃”,同时为下文写“我”后悔的心理埋下伏笔。
知识讲解
从我刚上小学时起,爷爷就每天都接我回家,我都上到小学四年级了,他还是照旧。其实从学校到家里只需十分钟,而且不用过马路,我完全可以和同学一起结伴回家。可爷爷偏说现在汽车、自行车不长眼,非要“护送”我回家他才放心。如今,我本来可以“护送”爷爷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可爷爷却先走了。⑤
现在想想,如果我常去看爷爷,让爷爷开心快乐,也许爷爷就不会走得这么早。“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浅显的道理我今天才真正理解,我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有早一点醒悟。
⑤前后对比:爷爷坚持“护送” “我”上学,“我”却没能“护送”爷爷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前后对比,更突出“我”的后悔之情。
知识讲解
我一辈子都不会原谅自己。以后,我会把这个教训讲给我身边的朋友听。我要告诉他们:要珍惜和亲人在一起的机会,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去后悔……⑥
⑥结尾点题:结尾抒情,表达“我”的悔恨之情,点明主旨。
1.叙事清楚。文章所写的事情不是集中在一天发生的,因此,作者以爷爷去世当晚自己懊悔的心情为主线,采用倒叙和插叙的方法,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连缀起来,叙事清楚。
2.感情真挚。作者讲述了由于自己一拖再拖,失去和爷爷见最后一面的机会的经历。文中还插叙了爷爷生前对自己的呵护,爷爷的细心与自己的粗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深切地表达了作者的思念和痛悔之情。
点评
学会记事
知识讲解
记真事
抒真情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内容真实
感受真实
感情真挚
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希望同学们掌握写作本领:学会记事,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交代清楚,让读者全面了解事情的脉络;更要学会传达真情,记录独特的内心感受,写出打动自己,也打动读者的好文章。
知识讲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