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时1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3.能判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重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别。◆知识点一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与实验有关的图标及说明进行化学实验需要戴好______,以保护眼睛实验结束后,离开实验室前需用肥皂等清洗双手实验中会用到电器。禁止______操作,实验完毕应及时____________实验中会用到或产生有害气体,或产生烟、雾。应开启____________实验中会用到加热操作,或用到温度较高的仪器。应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操作,避免直接触碰实验中会用到明火。要正确使用火源,并束好长发,系紧宽松衣物实验中会用到锋利物品。应按照实验操作使用,避免锐器指向自己或他人,防止扎伤或割伤2.探究物质变化的几个实验(含教材第8页实验1-1答案)实验内容 水的沸腾 石蜡的熔化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 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变化前的物质 液态的水 固态的石蜡 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等 颗粒状大理石等变化时的现象 液态水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态石蜡______ 有____________生成 大理石表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化后的物质 气态的水(水蒸气) 液态的石蜡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 二氧化碳气体等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无新物质生成 无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实验分析 (1)水的沸腾和石蜡的熔化都只是物质的______发生了变化,并没有______生成;(2)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向盛有大理石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两种变化中都生成了______即学即练1.观察与描述蜡烛燃烧实验时,需要用到的安全图标不包含下列哪个A.护目镜 B.热烫C.明火 D.用电2.化学实验中要特别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如图是教材的四个演示实验,按要求填空。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 实验3 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混合 (1)实验1水沸腾,水蒸气在干冷玻璃片上冷凝成 。(2)实验2固体由块状变成 。(3)实验3向无色的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 色沉淀;(4)实验4白色固体逐渐减少但不消失,固体表面有 产生,澄清石灰水变白色 。(5)上述四个实验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实验 (填数字)和实验 (填数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知识点二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概念 ____________新物质的变化 ____________新物质的变化常伴随的现象 物质的形状、大小、位置等发生变化实例 石蜡受热熔化、灯泡发光、水结冰、汽油挥发、铁水凝固等 天然气燃烧、铁生锈、粮食酿酒、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本质区别 变化时__________________联系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着____________,如蜡烛燃烧过程中:即学即练1.2025年春晚首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其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剪纸 B.打铁花 C.刺绣 D.绳结2.留住中国记忆,传承文化薪火。下列有关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高坪竹丝编织 B.阆中醋的酿造 C.西充传统剪纸 D.川北大木偶变脸3.《天工开物》被誉为“技术的百科全书”,记载的工艺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砍竹造纸 B.轧蔗取浆 C.燃气煮盐 D.纺纱织布考点一 与实验有关的图标认识【例1】与实验有关的安全提示图标如图所示。同学们在实验室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与该实验相关的图标有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⑥【变式1-1】如图是实验室常见的安全提示图标。同学们在实验室做硫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需要的提示图标为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变式1-2】用浓氨水和酚酞溶液进行“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中,无需标注的图标是A.护目镜 B.热烫C.排风 D.洗手考点二 探究物质变化的实验【例2】化学变化中通常有明显现象,如有气泡产生。有气体产生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化学兴趣小组展开了探究。【提出问题】有气体产生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猜想假设】(1)猜想1:一定是化学变化;猜想2: ;【实验探究】(2)完成填空: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实验一:水的沸腾 水沸腾变成水蒸气,玻璃片上有 。 水沸腾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 变化。实验二:石灰石与盐酸反应 颗状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变小,烧杯中澄清石灰水 。 石灰石与盐酸反应产生了新物质,属于 变化。【实验结论】(3)猜想 (填“一”或“二”)正确;【实验拓展】(4)实验一中玻璃片的作用是 。【变式2-1】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现象,如燃烧。小丽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学习小组对此展开讨论和验证。【提出问题】(1) ?【作出猜想】(2)猜想一: ;猜想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进行实验】(3)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① 将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方,观察 a.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b.用手触摸烧杯,有热的感觉 由a现象可知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 ,蜡烛燃烧为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② 观察通电前、中、后的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a.通电前:灯丝为银白色固体;b.通电中:发出白光,用手触摸灯泡,感觉热;c.通电后: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由现象可知白炽灯通电发光 新物质生成,是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实验结论】(4)猜想 (填“一”或“二”)正确。【交流反思】(5)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 。【变式2-2】记录实验中变化的现象,完成下表,并分析其变化后是否生成其他物质。实验编号 变化前的物质(状态、颜色)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1) 液态的水 气态的水(水蒸气)(2) 固态的石蜡 液态的石蜡(3) 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等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4) 颗粒状大理石等 二氧化碳气体等考点三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例3】先市酱油是“中国酱油传统酿造的活化石”,以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清洗浸泡 B.制曲发酵 C.压榨取油 D.灌装密封【变式3-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国古代的发明及应用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海水晒盐 B.黑火药爆炸 C.用粮食酿酒 D.用黏土烧瓷【变式3-2】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下列项目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潮州木雕的雕刻 B.阳春孔雀石的形成C.广州粤绣的制作 D.编织普宁西陇竹篾灯笼基础达标1.将带有火星的木条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下列图标与该实验无关的是A. B. C. D. 2.下列“火箭”制作和发射过程涉及化学反应的是A.将铝箔卷成筒状,并将上端扭紧密封B.在铝筒下端用胶水粘上尾翼C.往铝筒“火箭”中装入一定的火柴头,并在尾部插入小竹竿D.用蜡烛点燃火柴头发射“火箭”3.下列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大理石做华表 B.海水晒盐C.稀有气体通电放光 D.加热碳酸氢铵4.在进行如图稀释浓硫酸的实验中,不需要用到的图标是A.护目镜 B.热烫C.洗手 D.明火5.铁器的使用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以下制造铁器的环节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开采 B.淘洗 C.冶炼 D.浇铸6.养成科学态度,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守则。在探究硫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中(如右图),不需要用到的安全提示图标是A. B. C. D.7.中医传统炮制技术、制剂方法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在中药熬制过程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药材分类 B.浸泡药材C.熬煮中药 D.过滤药渣8.下列词语包含的物质变化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所区别,该词语是A.沙里淘金 B.花香四溢 C.蜡炬成灰 D.冰雪消融9.长沙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每天都发生着各种变化。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臭豆腐发酵 B.酿造小钵子甜酒C.黄兴铜像生锈 D.用棕叶编篮子10.唐代陆羽《茶经》对邢瓷描述“邢瓷类银……邢瓷类雪……邢瓷白而茶色丹……”。如图邢瓷制作过程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矿山采泥 B.水碓舂泥C.胎泥拉坯 D.高温窑烧11.用甘蔗制作红糖的下列部分步骤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清洗甘蔗 B.压榨甘蔗 C.渣汁分离 D.点火熬糖12.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下列诗词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C.北国风光,干里冰封,万里雪飘 D.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13.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①瓷碗破碎 ②水结成冰 ③镁条燃烧 ④石蜡受热熔化 ⑤铜生锈 ⑥食物腐烂综合应用14.下列诗句描述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①千锤万凿出深山②烈火焚烧若等闲③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⑤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⑦风吹柳花满店香⑧白玉为堂,金作马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15.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①植物光合作用 ②铜生锈变成铜绿 ③灯泡发光 ④动物呼吸⑤水力发电 ⑥蜡烛受热熔化 ⑦铁水铸锅 ⑧白磷自燃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填序号)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填序号) 。16.认真观察下图,判断下列过程中各发生了什么变化(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1)镁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具有可燃性,取一段镁带点燃,如图1所示,描述镁带燃烧的现象: 。镁带燃烧发生的变化是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理由是 。(2)图2中蜡烛燃烧属于 ,蜡烛熔化属于 。(3)图3中发生的变化是 ,可见发光、放热的变化 (填“一定”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4)由此可以得出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拓展培优17.【实验目的】研究物质的变化。(1)【方案设计】实验名称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①研磨硫酸铜晶体 硫酸铜晶体由块状变成 状 变化过程中 (填“有”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 变化②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混合 产生 变化过程中 (填“有”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 变化(2)【实验反思】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②结合上述实验及所学内容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A、物质的三态变化或形变都属于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发生的同时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C、变化过程中有气体产生,此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D、变化过程中物质的颜色发生改变,此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18.化学现象中包含发光、放热,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的现象。小丽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整个学习小组对此展开讨论和验证。【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猜想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验证过程】(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烧杯内壁上出现液珠;手摸烧杯有 的感觉;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分析:由蜡烛燃烧现象可推测燃烧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蜡烛燃烧为化学变化。(2)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 灯丝为银色固体(3)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变化。【结论】猜想二正确。【交流反思】(4)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答案和解析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3.能判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重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别。◆知识点一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与实验有关的图标及说明进行化学实验需要戴好护目镜,以保护眼睛实验结束后,离开实验室前需用肥皂等清洗双手实验中会用到电器。禁止湿手操作,实验完毕应及时切断电源实验中会用到或产生有害气体,或产生烟、雾。应开启排风管道或排风扇实验中会用到加热操作,或用到温度较高的仪器。应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操作,避免直接触碰实验中会用到明火。要正确使用火源,并束好长发,系紧宽松衣物实验中会用到锋利物品。应按照实验操作使用,避免锐器指向自己或他人,防止扎伤或割伤2.探究物质变化的几个实验(含教材第8页实验1-1答案)实验内容 水的沸腾 石蜡的熔化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 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变化前的物质 液态的水 固态的石蜡 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等 颗粒状大理石等变化时的现象 液态水沸腾,产生气泡,玻璃片上凝结有液态的水滴 固态石蜡逐渐熔化 有蓝色沉淀生成 大理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大理石逐渐变小,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变化后的物质 气态的水(水蒸气) 液态的石蜡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 二氧化碳气体等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无新物质生成 无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实验分析 (1)水的沸腾和石蜡的熔化都只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生成;(2)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向盛有大理石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两种变化中都生成了新物质即学即练1.观察与描述蜡烛燃烧实验时,需要用到的安全图标不包含下列哪个A.护目镜 B.热烫C.明火 D.用电【答案】D【解析】A、做蜡烛燃烧实验时,为避免伤害眼睛,应使用护目镜,所以需要护目镜图标,不符合题意;B、做蜡烛燃烧实验时,为避免烫伤,应注意安全,以防热烫事故发生,所以需要热烫图标,不符合题意;C、做蜡烛燃烧实验时,为避免火灾发生,应注意安全,以防失火,所以需要明火图标,不符合题意;D、做蜡烛燃烧实验与用电无关,所以不需要用电图标,符合题意。故选:D。2.化学实验中要特别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如图是教材的四个演示实验,按要求填空。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 实验3 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混合 (1)实验1水沸腾,水蒸气在干冷玻璃片上冷凝成 。(2)实验2固体由块状变成 。(3)实验3向无色的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 色沉淀;(4)实验4白色固体逐渐减少但不消失,固体表面有 产生,澄清石灰水变白色 。(5)上述四个实验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实验 (填数字)和实验 (填数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答案】(1)小水珠(2)粉末状(3)蓝(4)气泡 浑浊(5)3 4 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解析】(1)实验1中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干冷玻璃片上会液化,冷凝成小水珠;(2)实验2用研钵研磨胆矾,胆矾固体由块状变成粉末状;(3)实验3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二者发生反应产生氢氧化铜蓝色絮状沉淀;(4)①实验4中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固体表面有气泡产生;②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使石灰水变浑浊;(5)①实验1是物质状态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实验2是物质形状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实验3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填:3;②实验4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填:4;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知识点二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概念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常伴随的现象 物质的形状、大小、位置等发生变化实例 石蜡受热熔化、灯泡发光、水结冰、汽油挥发、铁水凝固等 天然气燃烧、铁生锈、粮食酿酒、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本质区别 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联系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过程中:即学即练1.2025年春晚首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其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剪纸 B.打铁花 C.刺绣 D.绳结【答案】B【解析】A、剪纸只是纸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B、打铁花过程中,高温铁水被击打至空中,铁和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C、刺绣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D、绳结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B。2.留住中国记忆,传承文化薪火。下列有关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高坪竹丝编织 B.阆中醋的酿造 C.西充传统剪纸 D.川北大木偶变脸【答案】B【解析】A、高坪竹丝编织的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B、阆中醋的酿造过程中有新物质醋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符合题意;C、西充传统剪纸的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D、川北大木偶变脸的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3.《天工开物》被誉为“技术的百科全书”,记载的工艺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砍竹造纸 B.轧蔗取浆 C.燃气煮盐 D.纺纱织布【答案】C【解析】A、砍竹造纸过程中,竹子的位置和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错误;B、轧蔗取浆只是将甘蔗中的汁液提取出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错误;C、燃气煮盐是利用燃气燃烧的热量使水分蒸发,从而得到盐,气体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该选项正确;D、纺纱织布只是将纤维加工成纱线再织成布,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错误。故选C。考点一 与实验有关的图标认识【例1】与实验有关的安全提示图标如图所示。同学们在实验室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与该实验相关的图标有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⑥【答案】D【解析】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会产生五氧化二磷等有害物质,需要进行排风处理,所以④排风是需要的;燃烧会有明火,所以⑥明火是需要的;实验过程中可能会有飞溅等情况,需要佩戴护目镜,所以①护目镜是需要的;实验结束后需要洗手,所以②洗手是需要的;该实验与用电无关,不需要③用电;同时该实验过程中也会发热,所以也有热烫的危险,所以⑤热烫是需要的。故选D。【变式1-1】如图是实验室常见的安全提示图标。同学们在实验室做硫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需要的提示图标为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答案】B【解析】硫在空气中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需要进行排风处理,所以④排风是需要的;燃烧会有明火,所以⑥明火是需要的;实验过程中可能会有飞溅等情况,需要佩戴护目镜,所以①护目镜是需要的;实验结束后需要洗手,所以②洗手是需要的;该实验与用电和锐器无关,不需要③用电和⑦锐器;同时该实验过程中也会发热,所以也有热烫的危险,所以⑤热烫是需要的。故选B。【变式1-2】用浓氨水和酚酞溶液进行“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中,无需标注的图标是A.护目镜 B.热烫C.排风 D.洗手【答案】B【解析】A、图中是护目镜标志,在实验中,浓氨水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和腐蚀性,可能会对眼睛造成伤害,因此需要佩戴护目镜保护眼睛,图标与本实验有关,故选项不符合题意;B、图中热烫标志,本实验不涉及高温操作,图标与本实验无关,故选项不符合题意;C、图中是排风标志,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图标与本实验有关,故选项不符合题意;D、图中是洗手标志,实验结束后,为了防止氨水残留对皮肤造成伤害,需要及时洗手,图标与本实验有关,故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考点二 探究物质变化的实验【例2】化学变化中通常有明显现象,如有气泡产生。有气体产生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化学兴趣小组展开了探究。【提出问题】有气体产生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猜想假设】(1)猜想1:一定是化学变化;猜想2: ;【实验探究】(2)完成填空: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实验一:水的沸腾 水沸腾变成水蒸气,玻璃片上有 。 水沸腾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 变化。实验二:石灰石与盐酸反应 颗状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变小,烧杯中澄清石灰水 。 石灰石与盐酸反应产生了新物质,属于 变化。【实验结论】(3)猜想 (填“一”或“二”)正确;【实验拓展】(4)实验一中玻璃片的作用是 。【答案】(1)不一定是化学变化(2)水雾/水珠 物理 变浑浊 化学(3)二(4)使水蒸气液化,以便观察实验现象【解析】(1)有气体产生的变化,猜想1为一定是化学变化,猜想2应为不一定是化学变化。(2)实验一:水沸腾时,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片会凝结成液态水,因此现象是玻璃片上有水雾(或水珠),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实验二: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等,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可观察到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新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故填:水雾(或水珠);物理;变浑浊;化学。(3)对比两个实验可知,水沸腾有气体产生但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有气体产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因此猜想二正确。(4)水蒸气无法直接观察到,实验一中玻璃片的作用是使水蒸气液化,以便观察实验现象。【变式2-1】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现象,如燃烧。小丽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学习小组对此展开讨论和验证。【提出问题】(1) ?【作出猜想】(2)猜想一: ;猜想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进行实验】(3)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① 将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方,观察 a.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b.用手触摸烧杯,有热的感觉 由a现象可知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 ,蜡烛燃烧为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② 观察通电前、中、后的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a.通电前:灯丝为银白色固体;b.通电中:发出白光,用手触摸灯泡,感觉热;c.通电后: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由现象可知白炽灯通电发光 新物质生成,是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实验结论】(4)猜想 (填“一”或“二”)正确。【交流反思】(5)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 。【答案】(1)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2)都是化学变化(3)水/H2O 化学 没有 物理(4)二(5)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析】(1)小丽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故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2)根据提出问题,可作出猜想: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3)①将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方,观察,a.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有新物质生成,故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②a.通电前:灯丝为银白色固体;b.通电中:发出白光,用手触摸灯泡,感觉热;c.通电后:灯丝为银白色固体,由现象可知白炽灯通电发光,灯丝不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说明是物理变化;(4)由以上分析可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是物理变化,故猜想二正确;(5)由以上分析可知,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故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变式2-2】记录实验中变化的现象,完成下表,并分析其变化后是否生成其他物质。实验编号 变化前的物质(状态、颜色)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1) 液态的水 气态的水(水蒸气)(2) 固态的石蜡 液态的石蜡(3) 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等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4) 颗粒状大理石等 二氧化碳气体等【答案】水沸腾,管口出现白雾,玻璃片上有水珠出现 无 石蜡熔化成液态 无 产生蓝色沉淀 有 大理石表面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有【解析】液态的水变为气态的水(水蒸气)的过程中,发生的现象是水沸腾,管口出现白雾,玻璃片上有水珠出现;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固态的石蜡变为液态的石蜡的过程中,发生的现象是石蜡熔化成液态;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等变为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的过程中,发生的现象是产生蓝色沉淀;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颗粒状大理石等变为二氧化碳气体等的过程中,发生的现象是大理石表面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考点三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例3】先市酱油是“中国酱油传统酿造的活化石”,以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清洗浸泡 B.制曲发酵 C.压榨取油 D.灌装密封【答案】B【解析】A、清洗浸泡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制曲发酵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C、压榨取油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灌装密封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B。【变式3-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国古代的发明及应用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海水晒盐 B.黑火药爆炸 C.用粮食酿酒 D.用黏土烧瓷【答案】A【解析】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则有新物质生成。分析各选项:A、海水晒盐通过蒸发海水使食盐(氯化钠)结晶析出,过程中仅涉及水的状态变化(液态→气态),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正确;B、黑火药爆炸时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氮气等新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错误;C、用粮食酿酒,粮食中的淀粉等成分在微生物作用下发酵生成酒精(乙醇),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错误;D、用黏土烧瓷,黏土在高温下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生成硅酸盐等新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错误。故选A。【变式3-2】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下列项目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潮州木雕的雕刻 B.阳春孔雀石的形成C.广州粤绣的制作 D.编织普宁西陇竹篾灯笼【答案】B【解析】A、潮州木雕的雕刻,无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B、阳春孔雀石的形成,有新物质孔雀石的产生,属于化学变化;C、广州粤绣的制作,无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D、编织普宁西陇竹篾灯笼,无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基础达标1.将带有火星的木条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下列图标与该实验无关的是A. B. C. D. 【答案】B【解析】将带有火星的木条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可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反应放热,需要护目镜保护眼睛、木条复燃,需要注意明火、实验结束后需要及时洗手,该实验中没有使用到尖锐物品,故选B。2.下列“火箭”制作和发射过程涉及化学反应的是A.将铝箔卷成筒状,并将上端扭紧密封B.在铝筒下端用胶水粘上尾翼C.往铝筒“火箭”中装入一定的火柴头,并在尾部插入小竹竿D.用蜡烛点燃火柴头发射“火箭”【答案】D【解析】A、将铝箔卷成筒状并扭紧密封,仅改变了铝箔的形状和位置,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B、用胶水粘上尾翼,胶水的粘合过程主要是物理干燥或固化(溶剂蒸发),不涉及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C、装入火柴头并插入小竹竿,仅是物质的移动和组装,火柴头未被点燃,未发生化学反应,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D、用蜡烛点燃火柴头,火柴头中的化学物质(如硫、氧化剂)发生燃烧反应,生成新物质(如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并释放热能和光能,属于化学反应,故正确。故选D。3.下列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大理石做华表 B.海水晒盐C.稀有气体通电放光 D.加热碳酸氢铵【答案】D【解析】A、大理石做华表,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海水晒盐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稀有气体通电放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加热碳酸氢铵,分解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故选D。4.在进行如图稀释浓硫酸的实验中,不需要用到的图标是A.护目镜 B.热烫C.洗手 D.明火【答案】D【解析】A、佩戴护目镜的目的是保护眼睛,浓硫酸具有腐蚀性,若不慎溅入眼睛会造成严重伤害,需要佩戴护目镜,因此需要护目镜标志,故A不符合题意;B、浓硫酸稀释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热,可能会导致热烫危险,因此需要热烫标志,故B不符合题意;C、实验结束后,手上可能沾有残留物质,做完实验后应用肥皂等清洗双手,因此需要洗手标志,故C不符合题意;D、稀释浓硫酸过程中,没有用到明火,因此不需要明火标志,故D符合题意;故选:D。5.铁器的使用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以下制造铁器的环节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开采 B.淘洗 C.冶炼 D.浇铸【答案】C【解析】化学变化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A、开采:物理分离矿石,无新物质;物理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B、淘洗:用水去除杂质,成分未变;物理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C、冶炼:铁矿石(如Fe2O3)被还原为铁(Fe),生成新物质;化学变化。故选项符合题意;D、浇铸:铁水凝固成型,仅状态改变;物理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综上,选C。6.养成科学态度,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守则。在探究硫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中(如右图),不需要用到的安全提示图标是A. B. C. D.【答案】C【解析】A、图示为排风图标,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是一种有毒气体,需要排风换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B、图示为护目镜图标,实验过程中可能会有飞溅等情况,需要佩戴护目镜,故选项不符合题意;C、图示为用电图标,实验过程中不需要用电,故选项符合题意;D、图示为热烫图标,硫在氧气中燃烧,引燃硫粉需要加热,需要注意热烫,故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7.中医传统炮制技术、制剂方法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在中药熬制过程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药材分类 B.浸泡药材C.熬煮中药 D.过滤药渣【答案】C【解析】A、药材分类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B、浸泡药材是放在水中浸泡,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C、熬煮中药的过程中涉及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符合题意;D、过滤药渣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8.下列词语包含的物质变化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所区别,该词语是A.沙里淘金 B.花香四溢 C.蜡炬成灰 D.冰雪消融【答案】C【解析】A、沙里淘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B、花香四溢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符合题意;D、冰雪消融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9.长沙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每天都发生着各种变化。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臭豆腐发酵 B.酿造小钵子甜酒C.黄兴铜像生锈 D.用棕叶编篮子【答案】D【解析】A、臭豆腐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参与反应,有新物质生成,比如产生特殊气味的物质等,属于化学变化,A 选项错误;B、酿造小钵子甜酒时,粮食等原料经过发酵,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产生酒精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B 选项错误;C、黄兴铜像生锈,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水、二氧化碳等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了铜锈(碱式碳酸铜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C 选项错误;D、用粽叶编篮子,只是粽叶的形状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 选项正确。故选D。10.唐代陆羽《茶经》对邢瓷描述“邢瓷类银……邢瓷类雪……邢瓷白而茶色丹……”。如图邢瓷制作过程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矿山采泥 B.水碓舂泥C.胎泥拉坯 D.高温窑烧【答案】D【解析】A、矿山采泥,只是将泥从矿山中开采出来,泥的物质组成没有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B、水碓舂泥,是利用水碓将泥舂碎,只是泥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C、胎泥拉坯,是将胎泥通过手工或机械的方式拉制成所需的坯体形状,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D、高温窑烧,在高温条件下,胎体中的物质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如黏土中的矿物质会发生分解、化合等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D。11.用甘蔗制作红糖的下列部分步骤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清洗甘蔗 B.压榨甘蔗 C.渣汁分离 D.点火熬糖【答案】D【分析】化学变化的核心特征是生成新物质。【解析】A、清洗甘蔗仅去除表面污垢,未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B、压榨甘蔗通过机械力提取汁液,未改变物质组成,属物理变化。C、渣汁分离是物理分离过程,无新物质生成,属物理变化。D、点火熬糖时,高温使糖分发生分解或焦化(如生成焦糖),生成新物质,属化学变化。故选D。12.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下列诗词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C.北国风光,干里冰封,万里雪飘 D.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答案】D【解析】A、描述雪景(物理状态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B、“紫烟”为水雾或光线折射(无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C、冰封和雪飘(水的状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D、“烧”涉及燃烧(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13.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①瓷碗破碎 ②水结成冰 ③镁条燃烧 ④石蜡受热熔化 ⑤铜生锈 ⑥食物腐烂【答案】 ①②④ ③⑤⑥【解析】①瓷碗破碎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②水结成冰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③镁条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符合题意;④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⑤铜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符合题意;⑥食物腐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符合题意。则属于物理变化的有①②④,属于化学变化的有③⑤⑥。综合应用14.下列诗句描述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①千锤万凿出深山②烈火焚烧若等闲③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⑤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⑦风吹柳花满店香⑧白玉为堂,金作马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答案】 ①⑤⑦⑧ ②③④⑥⑨【解析】①千锤万凿出深山,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②烈火焚烧若等闲,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③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分别发生了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吐丝,蜡烛燃烧,均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⑤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发生了燃烧,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⑦风吹柳花满店香,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⑧白玉为床,金作马,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炸燃烧有二氧化硫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①⑤⑦⑧;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②③④⑥⑨。15.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①植物光合作用 ②铜生锈变成铜绿 ③灯泡发光 ④动物呼吸⑤水力发电 ⑥蜡烛受热熔化 ⑦铁水铸锅 ⑧白磷自燃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填序号)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填序号) 。【答案】 ①②④⑧ ③⑤⑥⑦【解析】①植物光合作用生成氧气和有机物,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②铜生锈变成铜绿,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③灯泡发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④动物呼吸生成二氧化碳等,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⑤水力发电,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⑥蜡烛受热熔化,蜡烛由固态变成液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⑦铁水铸锅,由液态变成固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⑧白磷自燃,生成五氧化二磷,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①②④⑧,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③⑤⑥⑦。16.认真观察下图,判断下列过程中各发生了什么变化(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1)镁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具有可燃性,取一段镁带点燃,如图1所示,描述镁带燃烧的现象: 。镁带燃烧发生的变化是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理由是 。(2)图2中蜡烛燃烧属于 ,蜡烛熔化属于 。(3)图3中发生的变化是 ,可见发光、放热的变化 (填“一定”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4)由此可以得出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答案】(1)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氧化镁生成(2)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3)物理变化 不一定(4)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析】(1)镁带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判断出白色固体是氧化镁,有新物质生成,故属于化学变化;(2)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蜡烛燃烧过程中熔化,是物态变化,不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3)灯泡通电发光,是电能转化为光能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可见发光发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4)由此可知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得出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拓展培优17.【实验目的】研究物质的变化。(1)【方案设计】实验名称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①研磨硫酸铜晶体 硫酸铜晶体由块状变成 状 变化过程中 (填“有”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 变化②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混合 产生 变化过程中 (填“有”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 变化(2)【实验反思】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②结合上述实验及所学内容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A、物质的三态变化或形变都属于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发生的同时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C、变化过程中有气体产生,此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D、变化过程中物质的颜色发生改变,此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答案】(1)粉末 无 物理 蓝色沉淀 有 化学(2)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C【解析】(1)①研磨硫酸铜晶体,硫酸铜晶体由块状变成粉末状,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②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产生蓝色沉淀,有氢氧化铜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②A、物质的三态变化或形变,只是状态或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化学变化发生的同时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变化过程中有气体产生,此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水蒸发变为水蒸气,只是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D、变化过程中物质的颜色发生改变,此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如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氢氧化铜,不符合题意。故选C。18.化学现象中包含发光、放热,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的现象。小丽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整个学习小组对此展开讨论和验证。【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猜想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验证过程】(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烧杯内壁上出现液珠;手摸烧杯有 的感觉;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分析:由蜡烛燃烧现象可推测燃烧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蜡烛燃烧为化学变化。(2)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 灯丝为银色固体(3)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变化。【结论】猜想二正确。【交流反思】(4)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答案】(1)热(2)热(3)物理(4)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析】(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烧杯内壁上出现液珠,燃烧放热因此手摸烧杯有热的感觉;(2)灯泡通电时会发光放热,因此手摸灯泡感觉热;(3)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4)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特别提醒1.实验时的安全问题①实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戴好______。如不慎有少量试剂(尤其是有腐蚀性或有毒的试剂)溅入眼睛,要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对皮肤和衣服具有______作用,使用时应小心!2.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观察实验现象时要注意:①重点观察反应前后试剂的______、______等的变化;②观察全面、细致。描述实验现象时要注意语盲和文字要客观、全面、准确。易错提醒1.有发光、放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的变化______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墨汁入水后水的颜色改变、水沸腾产生气泡、浑浊的水静置一段时间产生沉淀等都是物理变化。有些化学变化可能没有明显现象。2.爆炸______都是化学变化,如车胎爆炸、蒸汽锅炉爆炸等属于物理变化,而由燃烧引起的爆炸(如火药爆炸、天然气爆炸等)属于化学变化。3.化学变化又叫____________,与物理变化是并列关系。教材延伸成语、谚语、典故和古诗词中涉及的物质变化1.物理变化木已成舟、滴水成冰、量体裁衣、投鞭断流、积土成山、扬汤止沸、破釜沉舟、刻舟求剑。白玉为堂金作马。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2.化学变化钻木取火、百炼成钢、火上浇油、死灰复燃、火烧赤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解题要点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这类题要先分析题给选项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然后根据概念进行判断:①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常见的是位置、形状、大小等发生变化;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如燃烧、酿酒、酿醋、呼吸、食物腐败等。特别提醒1.实验时的安全问题①实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戴好护目镜。如不慎有少量试剂(尤其是有腐蚀性或有毒的试剂)溅入眼睛,要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必要时去医院就诊。②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对皮肤和衣服具有腐蚀作用,使用时应小心!2.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观察实验现象时要注意:①重点观察反应前后试剂的颜色、气味等的变化;②观察全面、细致。描述实验现象时要注意语盲和文字要客观、全面、准确。易错提醒1.有发光、放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墨汁入水后水的颜色改变、水沸腾产生气泡、浑浊的水静置一段时间产生沉淀等都是物理变化。有些化学变化可能没有明显现象。2.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车胎爆炸、蒸汽锅炉爆炸等属于物理变化,而由燃烧引起的爆炸(如火药爆炸、天然气爆炸等)属于化学变化。3.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与物理变化是并列关系。教材延伸成语、谚语、典故和古诗词中涉及的物质变化1.物理变化木已成舟、滴水成冰、量体裁衣、投鞭断流、积土成山、扬汤止沸、破釜沉舟、刻舟求剑。白玉为堂金作马。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2.化学变化钻木取火、百炼成钢、火上浇油、死灰复燃、火烧赤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解题要点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这类题要先分析题给选项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然后根据概念进行判断:①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常见的是位置、形状、大小等发生变化;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如燃烧、酿酒、酿醋、呼吸、食物腐败等。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