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学习:第5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预习练习)(含解析)2025--2026新八年级物理人教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暑假学习:第5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预习练习)(含解析)2025--2026新八年级物理人教版【2024】

资源简介

2025--2026新八年级物理人教版【2024】暑假学习:第5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预习练习)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
1.蝴蝶在飞行时不停地扇动翅膀,但我们不能听到蝴蝶飞行的声音,这是因为(  )
A.人耳有故障
B.翅膀振动发出的声波响度不够大
C.翅膀振动不产生声波
D.翅膀振动频率低于20Hz
2.下列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A.吹一细管,并将细管不断剪短,听其声音的变化
B.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近面颊,感到发麻
C.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接着慢慢向外抽气
D.瓶口对着点燃的蜡烛,敲击瓶上的橡皮膜,火焰向左摆动
3.2021年,云南野象群北迁引发全球关注,人与象的和谐相处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的成果。迁徙途中,一只小象因误食酒糟“醉酒”而掉队十余公里,仍能够通过次声波与象群取得联系并最终“归队”。象群交流使用的次声波人却听不见,这是因为(  )
A.人与象距离太远 B.次声波的响度太小
C.次声波的频率太低 D.次声波的音调太高
4.以下活动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甲图,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
B.乙图,用硬卡快慢划
C.丙图,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
D.丁图,敲击不同的编钟
5.下列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 吹一细管,并将细管不断剪短,听其声音的变化
B. 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近面颊,感到发麻
C. 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接着慢慢向外抽气
D. 瓶口对着点燃的蜡烛,敲击瓶上的橡皮膜,火焰向左摆动
6.关于“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无关
7.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
A.声的回音 B.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C.钟还在振动 D.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8.如图,甲实验: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乙实验: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将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若在月球(真空环境)上分别做甲、乙两个实验,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实验是(  )
A.甲实验 B.乙实验
C.甲、乙实验都能 D.甲、乙实验都不能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
9.声音的传播需要 ,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是 m/s.一般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在水中传播的速度(选填“大于”、“小于”和“等于”).
10.利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2s后收到回波,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31m/s,则此处海水的深度为 m;利用此种方法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这是因为 。
11.现代科技的发展迅速,飞机速度超过音速,超音速飞机速度大于 m/s。
12.万老师和姚老师各自驾车匀速行驶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热爱生活的姚老师思考:自己的车发出声音会经前方万老师的车反射回来,测量两个声波发出到听到各自回声所用的时间,再结合仪表盘显示自己车的速度,就可以大致计算出前方万老师的车速。姚老师让坐在副驾上的杨老师计时,记录到姚老师第一次鸣笛至听到该回声用时1.5s,第一次鸣笛后间隔10.16s再第二次鸣笛,第二次鸣笛至听到该回声用时1.2s,姚老师看了一眼自己匀速行驶时仪表盘显示的速度为72km/h。则杨老师可以计算出从第一次鸣笛到自己听到该回声之间,姚老师的车行驶了 m;同时还可以计算出万老师所驾驶的汽车速度是 m/s(为方便计算,假设声波的速度为300m/s,且保持不变)。
13.船从水面O点开始向右行驶,行驶中不停地竖直向下发射和接收信号。已知水底水平,信号在水中速度为v,O到船的距离s和信号从发射到被接收到的时间t关系如图,行驶中曾探测到其经过一群鱼和一个深坑的上方,则鱼到水面的距离为 ,深坑到水面的距离为 。(请用题中出现的物理量符号表示,不计船在水中的深度)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
14.“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小致同学用锤敲击音叉时,既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观察到乒乓球多次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
(2)重敲同一音叉,听到更大的声音,同时发现乒乓球被弹开得更远,说明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 有关.
15.小明在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密封的广口瓶内,用抽气筒将广口瓶中的空气抽出,如图a所示。
(1)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手机声音的响度太大
B.手机声音的频率太高
C.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
D.插入广口瓶中导管不够长
(2)经调整使器件完好后,再次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随着瓶内空气逐渐减少,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的音调 ,响度 ;(均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如果把广口瓶内空气完全抽出,我们将 听到声音(选填“能”或“不能”);
(4)小明推测,假如把如图b的装置放在月球上,敲击右边音叉时,与左边音叉接触的乒乓球 弹起(选填“会”、“不会”或“有可能”)。
四、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
16.汽车追尾是高速公路上常发生的交通事故,其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不能立即停车。研究发现,司机从看到情况到踩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踩刹车到车停止,汽车还要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从司机看到情况到汽车停下来的距离叫最小安全距离。如图1所示。
下表是一个机警的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干燥的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
原行驶速度v/km h﹣1 反应距离s1/m 制动距离s2/m
54 15 20
72 20 34
108 30 54
(1)利用上表数据,算出该司机的反应时间是 s;
(2)由这个测试可见, 是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酒后驾驶很危险,是因为司机的反应迟缓导致 (“反应距离”或“制动距离”)变长;
(3)若该司机以108km/h的速度行驶时,安全距离最小为 m;
(4)请在图2中画出从司机看到情况开始计时,到汽车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运动的v﹣t大致图像 。(不需准确描点)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
17.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m/s,为了开辟新航道,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如图所示(示意图仅供参考),探测船停在海面某处,发出的声波信号经0.9s被探测仪接收到。
(1)求障碍物到探测船的距离。
(2)如果改为发射激光信号,求信号传至障碍物所需要的时间,已知激光在湘水中的速度约为2.25×108m/s。(不考虑激光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
18.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30 m/s,为了开辟新航道,某科学探测船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如图所示,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经0.6 s被探测仪器接收到。
(1)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为了有更好的回收效果,最好用什么声波?为什么?
(2)估算出海底障碍物到探测船舱底的距离是多少?
参考答案
1.【答案】D
【详解】CD.蝴蝶飞行时,其翅膀在1s内振动的次数低于20次,所以蝴蝶翅膀振动能产生声波,但频率低于20赫兹,故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AB.人耳的听觉范围为20~20000Hz,蝴蝶翅膀振动频率低于20Hz,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所以人听不到,故AB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C
【分析】(1)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3)声音靠介质传播,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4)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可以传递能量。
【详解】解:、用力吹细管空气振动产生声音,不断剪短细管,空气柱减小,频率增大,音调变高。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不符合题意。
、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近面颊,感到发麻,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故不符合题意。
、抽出罩内空气,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研究的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符合题意。
、瓶口对着点燃的蜡烛敲击瓶上的橡皮膜,火焰向左摆动,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答案】C
【详解】因为大象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次声波是指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其不在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之内,所以人类听不到大象之间的交流的声音,但是大象却能听见,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答案】A
【详解】A.将发声的音叉接触及面颊,感觉音叉振动,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A符合题意;
B.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时,由于梳齿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频率增大,音调变高,所以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的是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
D.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时,编钟的振动频率不同,则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D不符合题意。
5.【答案】C
【分析】(1)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3)声音靠介质传播,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4)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可以传递能量.
【详解】A. 吹一细管,并将细管不断剪短,随着细管越来越短,其中的空气柱越短,所以振动加快,声音的音调变高,说明音调与振幅有关;B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近面颊,感到发麻,说明发声体在振动;C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接着慢慢向外抽气,声音越来越小,直到最后听不到声音,所以此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D瓶口对着点燃的蜡烛,敲击瓶上的橡皮膜,火焰向左摆动,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故C选项符合题意.
6.【答案】D
【详解】A. 回声的传播速度等于原声的传播速度,该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该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无关,该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无关,该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7.【答案】C
【详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停止敲击大古钟,钟声仍未消失,是由于大古钟仍在振动,仍在发声,故C符合题意,ABD错误。
8.【答案】A
【详解】甲实验只要音叉在振动,泡沫塑料球接触时,音叉的振动带动泡沫塑料球,塑料球弹开,在月亮上也是的,音叉的振动带动乒乓球运动。而乙实验在地球上由于空气能够传声,左边的音叉会振动,从而带动乒乓球运动,在月球上,由于没有介质,不能传声,故左边的音叉不会振动,乒乓球也不会弹起,故甲实验可以,乙实验不行,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9.【答案】 介质 340 小于
【详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在液体中的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10.【答案】1531;真空不能传声
【详解】声音到达海底的时间为。
由可得,海洋的深度为s=vt=1531m/s×1s=1531m,超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地球到月亮之间有真空部分,所以超声波不能传播。不能用超声波测量地月距离。
11.【答案】340
【详解】超音速飞机速度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即大于340m/s。
12.【答案】30;15.52
【详解】姚老师的汽车行驶速度为72km/h,第一次鸣笛至听到该回声用时1.5s,则杨老师从第一次鸣笛到自己听到该回声,姚老师的车行驶路程;姚老师第一次鸣笛至听到该回声用时1.5s,则声音行驶路程,则姚老师第一次鸣笛时与万老师的距离,则姚老师第一次鸣笛至声音碰到万老师的车需要时间,即万老师从第一次鸣笛至声音碰到万老师的车,万老师的车行驶时间,第一次鸣笛后间隔10.16s再第二次鸣笛,姚老师的车行驶路程,第二次鸣笛至听到该回声用时1.2s,姚老师的车行驶路程,第二次鸣笛至听到该回声用时1.2s,则声音行驶路程,则姚老师第二次鸣笛时与万老师的距离,则姚老师第二次鸣笛至声音碰到万老师的车需要时间,即万老师从第二次鸣笛至声音碰到万老师的车,万老师的车行驶时间,则从第二次鸣笛至声音碰到万老师的车,万老师的车行驶路程,设万老师的车的速度为v2,则从第二次鸣笛至声音碰到万老师的车,万老师的车行驶路程还可表示为,解得v2=15.52m/s。
13.【答案】;
【详解】由图可知,信号遇到鱼群再返回所用时间最短,为2T,则鱼到水面的距离为;信号遇到深坑再返回所用时间最长,为6T,则深坑到水面的距离为。
14.【答案】 振动 转换法 振幅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转换法;
(2)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时,音叉振动的幅度越大,乒乓球弹起的幅度越大,据此得出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详解】(1)通过实验发现,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音叉发出声音的同时,乒乓球会被弹起一定的角度,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的振动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可以通过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判断物体是否在振动,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
(2)当敲击音叉的力增大时,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时,观察到乒乓球弹起的幅度越大;通过实验可以判断物体振幅是不同的,说明了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而且是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15.【答案】 C 不变 变小 不能 不会
【详解】(1)[1] A.若手机声音的响度太大,当抽成真空时,没有介质,将听不到声音,与题意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
B.手机声音的频率太高,当抽成真空时,没有介质,将听不到声音,与题意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此如果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那一定是因为抽气没有把空气抽出,故推断出漏气,故C符合题意;
D.插入广口瓶中导管的长短不影响抽气,当抽成真空时,没有介质,将听不到声音,与题意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3]随着空气变少,介质慢慢变少,但是声源振动的频率并没有变化,因此音调不变;但是介质逐渐变少,会导致声音传播的过程受阻,因此人耳听到的响度变小。
(3)[4]空气变少,声音逐渐变小,根据理想实验法可以推断,当完全没有空气时,就听不到声音了。
(4)[5]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其本质原因为振动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没有介质,因此振动无法传播,所以左侧的乒乓球不回弹起。
16.【答案】 1 ; 汽车行驶的速度 ; 反应距离 ; 84 ;
【详解】(1)[1]当汽车行驶速度
由表中数据知,反应距离s1=15m,由可得,反应时间
(2)[2]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三次测试中,随着行驶速度的增大,刹车距离随着增大,所以影响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是汽车行驶的速度。
[3]酒后驾驶很危险,因为司机的反应迟缓导致反应时间加长,所以反应距离变长。
(3)[4]由表格数据可知,该司机以108km/h的速度行驶时,反应距离s'1=30m,制动距离s'2=54m,则安全距离最小为
s=s 1+s 2=30m+54m=84m
(4)[5]由题意可知,汽车在刹车过程中,先以原行驶速度匀速行驶,然后由原行驶速度开始均匀减速直到速度为0,所以v﹣t图像如图2所示:
17.【答案】(1)675m (2)
【详解】(1)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路程为,障碍物到探测船的距离为。
(2)信号传至障碍物所需要的时间为。
答:(1)求障碍物到探测船的距离为675m。
(2)信号传至障碍物所需要的时间。
18.【答案】(1)超声波;因为超声波方向性好,在水下传播远,遇到物体后产生回声;(2)459m
【详解】
(1)最好用超声波,因为超声波具有定向性好、穿透能力强的特点,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探测水下有无暗礁,超声是指高于的声音,超声具有单向传播性好、穿透能力强的特点;
(2)因为发出的声音信号0.6 s后被探测仪器接收,所以超声波从船所在的位置到暗礁的时间
暗礁到船的距离
答∶海底障碍物到探测船舱底的距离是。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