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孔平仲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孔平仲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孔平仲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经父寄张绩二首(其一)
孔平仲
解纵枭鸱①啄凤凰,天心似此亦难详。
但知斩马②凭孤剑,岂为摧车避太行。
得者折腰犹下列,失之垂翅③合南翔。
不如长揖尘埃去,同老逍遥物外乡。
[注]①枭鸱:语出《庄子·秋水》“鸱得腐鼠”,比喻小人逞凶。②斩马:《汉书·朱云传》载,朱云凭借“尚方斩马剑”,誓“断佞臣”之头。③垂翅:语出《后汉书·冯异传》,“始则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化用了《庄子·秋水》中的典故,用“枭鸱”喻小人,用“凤凰”喻张绩。
B.颈联将“得者”和“失之”者加以对比,表明诗人的态度,对“得者”进行了肯定。
C.尾联用“不如”二字表达了对张绩的劝慰,愿同老于“物外”之乡作“逍遥游”。
D.全诗善用典故,将议论与抒情有机统一,丰富了诗歌内涵,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2.请概括说明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夜
孔平仲
小雨初收深夜凉,杖藜徐步立回塘。
一天星月清人意,四面芙蕖遗我香。
大隐尝闻在朝市①,昔人何必濯沧浪②。
应官③粗了心无事,便是逍遥物外乡。
[注]①大隐朝市:杨炯《李舍人山亭诗序》有“大隐朝市,本无车马之喧;不出户庭,坐得云霄之致”。②濯沧浪:《孟子·离娄》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表示避世隐居或清高自守的意思。③应官:当官。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照应诗歌标题,在小雨初停的夏夜,诗人拄着藜杖缓慢行走在曲折的水塘旁。
B.颔联写夜晚的天空使人的心灵澄澈、清明,四面荷花送来的阵阵清香,令人愉悦。
C.颈联“濯沧浪”,指在清水中洗涤冠缨,表达了诗人对“昔人”隐居山林做法的否定。
D.尾联“粗了”,道出了诗人草率地应对官场之事,只想享受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
4.关于“归隐”的认识,黄庭坚在《登快阁》中写道“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而本诗与之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霁夜①
孔平仲②
寂历③帘栊④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②孔平仲:宋代诗人,诗歌以“流丽清整,通畅明快”见长。③寂历:寂静冷清。④帘栊:窗帘和窗牖。
5.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一项
A.古人有悲秋之传统,但也有反其意而用之的,李白之称“秋兴逸”,这首诗在意境塑造和情感传达上也有“秋兴逸”的意味。
B.诗篇以"秋兴"为主题,但不作空泛议论,诗人匠心独运,将过去现在,室内室外的诸种景物融为一体。尤其注意捕捉具体景物,以表现诗人的感受。
C.最先触发作者诗情的,是闯入梦境的墙上响铃。然而诗人先写从帘栊透入室内的月色。即先写醒后所见,次句再写梦醒,这是一种倒叙。
D.作者描写选取了秋月、秋声、秋叶和秋萤等典型意象表现“秋兴”。整首诗景物安排由明朗转向幽暗,明暗的起伏变化成为本诗的诗脉。
6.有学者认为这首诗的核心在于一个“清”字,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清”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禾熟
孔平仲①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注】①孔平仲,做过地方官吏,曾多次遭受贬谪。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禾黍香”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诗人闻到米饭香的喜悦心情。
B.次句写落泉清越之音与谷场劳作之声交杂,构成一幅喜人的农村秋景。
C.三、四句描绘了一幅富有乡村特色的画面,意境恬淡悠远,生动传神。
D.本诗描写农事,抒发内心感怀,用意虽深却信笔写来,风格清新自然。
8.诗人描写老牛怎样的情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马朝请①使广西
孔平仲
海水扬波今合清,秋风千里使华②行。
言皆有道非徒发,事若无心③更不生。
谈笑从容怀远俗,琴书潇洒寄高情。
伫闻静胜诸蛮服,何必楼船十万兵。
【注】①朝请:官名,即奉朝请。②使华:借指使臣。③无心;没有成见。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背景和时间,友人在秋风中踏上千里征途,具有画面感。
B.从“言皆”句来看,马朝请平日出言慎重,议论都合乎道义,不会妄言谬语。
C.颈联“谈笑从容”“琴书潇洒”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温馨场景,表现了他们情趣的高雅。
D.本诗融议论、抒情于一体,以质朴易懂的语言表达了对马朝请的欣赏、赞美。
10.本诗为送别诗,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哪些期待之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张通判
孔平仲
清若冰壶断若金,孜孜常见恤民深。
三年佐郡神明政,一旦归朝父老心。
遗爱海波无断处,去思秋色有余阴。
临行曲为留旬日,少慰攀辕泪满襟。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当时有可能身临送别时的场景,这可以从诗题与诗句内容加以推测。
B.诗歌首联展现友人的廉洁品格和断案能力,刻画他体恤百姓的清官形象。
C.诗歌颔联将“三年”和“一旦”进行对比,赞美了友人主政一方的功德。
D.诗人抓住“临行”的特定时刻,描绘出父老攀恋的情景,令人印象深刻。
12.诗歌颈联在情感抒发与结构安排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和经父寄张缋二首(其二)
孔平仲
半通官职万人才,卷蓄经纶未得开。
鸾凤托巢虽枳棘,神仙定籍已蓬莱。
但存漆室葵心①在,莫学荆山玉泪②哀。
倚伏万端宁有定,塞翁失马尚归来。
【注释】①漆室葵心:《列女传》载,漆室有少女忧念国事,倚柱而啸。葵心,指葵花向日而倾之心。②荆山玉泪:《韩非子》载,卞和献璞而被刖足,后又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友人虽然满腹经纶,但是通过“半通、卷蓄”可知友人并未受到重用。
B.颔联运用比喻,表现友人品行的高洁,同时也传达了友人向往神仙的出世之感。
C.颈联用典故体现出两种不同的纳忠方式,“但存”“莫学”二词表明了作者的取舍。
D.本诗是融说理与抒情有机统一,在喻人以理的同时,还能起到感人以情的作用。
14.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览镜
孔平仲
拂拭菱花试一临,貌随年改叹光阴。
朱颜惨淡尘埃满,白发萧疏瘴雾侵。
自笑腐唇因苦学,谁知瘦骨为愁吟。
平生履行无人识,嗟尔顽铜岂照心。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拂拭菱镜试图自照,却因见容貌改变而生感叹,开篇点题。
B.颈联的"腐"字内蕴丰富,既是诗人的肖像描写,又点明其儒者特征。
C.颔联描写诗人生活贫困,居住的环境十分恶劣,布满尘土,瘴气入侵。
D.尾联诗人斥责镜子为"顽铜",实则以镜喻人,流露出诗人的不平之意。
16.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对张绩在仕途上遭到挫折深表同情。②对张绩峥嵘风骨的赞扬,不肯因为太行山艰险,可能摧折车轮,而回避不前。③对污浊朝政的厌弃,诗人结尾提出“同老逍遥物外乡”的建议。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对‘得者’进行了肯定”错误。“得者折腰犹下列”意思是得势者尽管折腰权贵也不过是小官,是对“得者”的否定。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化用《庄子·秋水》“鸱得腐鼠”,而“吓”“鹓雏”之意,“枭鸱”得“解纵”,“凤凰”被剥“啄”,比喻小人逞凶,君子遭害。表达了对张绩在仕途上遭到挫折的同情。
颔联中上句称张缋就像汉代朱云那样,只知道凭借“尚方斩马剑”,誓“断佞臣”之头(《汉书·朱云传》),决不妥协。下句化用曹操《苦寒行》诗意,说他不肯因为太行山艰险,可能摧折车轮,而回避不前。这两句把两个著名典故精心组合,赞扬了张缋的峥嵘风骨。
尾联“不如长揖尘埃去,同老逍遥物外乡”,在析理的基础上,对张缋提出建议:你的立身大节既已确定,对出与处的两种可能又都深有了解,那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看来,不如长揖尘世,同老于“物外”之乡,去做“逍遥游”,才真正适意呵!这里的“长揖尘埃”,“逍遥物外”,化用了《庄子》语意,对污浊政局表示了厌弃。
3.D 4.①孔诗认为当官如能不陷于琐事,便心中无事,可得逍遥自由,因此大隐可隐于朝堂闹市,不必超脱尘世。
②黄诗通过“归船”“白鸥”之想,表达诗人应辞官回乡,归隐田园,享受自然美景的态度。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情感、手法的能力。
D.“道出了诗人草率地应对官场之事,只想享受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错误。该句是说当官不陷于琐事,便心中无事,同样可以逍遥自由。并非要草率应对官场之事,也并非只想享受逍遥自在的生活。
故选D。
4.本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孔诗颈联“大隐尝闻在朝市,昔人何必濯沧浪”是说那些真正有能力和智慧的人,他们并不需要像古人那样去隐居山林,远离尘嚣,而是能够在大城市或朝廷中保持自己的清高和独立,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超脱。诗人连用两个典故,表明大隐不必隐居山林,不必超脱尘世,可以隐于朝堂闹市,即使在朝廷当官,也可以有归隐之趣。尾联“应官粗了心无事,便是逍遥物外乡”,写当官不陷于琐事,便心中无事,同样可以逍遥自由。因此,孔诗侧重于心中放下,方得逍遥,可于朝堂、闹市隐居,不必一定隐居山林。
黄诗尾联“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是说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和白鸥订好盟约,归隐于此。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那么,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通过“归船”“白鸥”之想,表达回乡归隐之情。因此,黄诗认为归隐应当辞别官场,回到家乡,享受自然美景。
5.D 6.①对比,作者以清晨秋叶的坠落声,戍墙上的铃声之清泠,与昨夜狂风暴雨对比映衬,突出一夜暴风雨之后,夜雨初霁的清静。②调动多种感官,视觉角度 写“淡月笼云”,触觉角度写“凉意”,听觉角度写“秋声随堕叶”,营造出一种清净、清新之感。③想象,诗歌尾联作者想象经过暴雨洗过的庐山,必然是一片青翠,给人清爽之感。(学生答虚写也可以得分。)④以声衬静(“以动衬静”亦可)以清泠的墙铃声、落叶声反衬夜雨之后,秋夜的清冷、寂静。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D项,“整首诗景物安排由明朗转向幽暗”错,原文先写“狂风送雨”虚写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景色阴沉,接着写“淡月笼云”,雨霁后视觉方面的朦胧月色, 然后写“独将凉意伴流萤”,流萤闪闪发亮,整首诗景物安排由幽暗转向明朗。
故选D。
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意境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诗的核心是一个“清”字,“清兴”融化在“清景”之中。这清景,就是秋月、秋声、秋叶和秋萤。古人说,“秋风清,秋月明”,清风明月是秋夜的富于特征性的景色;秋叶飘落伴随着秋声,再加上闪闪发亮的点点流萤,更为秋夜增添了清凉之意。描写这种清秋之景,诗人采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诉诸视觉的朦胧月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尤其显得“寂历”,接着以诉诸听觉的“戍墙铃”的清冷之声与之映衬,即所谓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这便更显得清寂。在提起“狂风送雨已何处”时,暗示读者,雨霁之前有一阵狂风暴雨。这狂风暴雨和诗人眼前清寂的霁夜,恰又构成鲜明的对比。这便加强了雨过天晴的切身感受。秋声是听出来的,堕叶也是听出来的,在夜里,落叶不是肉眼观察到的。这里用秋声堕叶的听觉动态和月夜飞萤的视觉动态交相辉映,对于引动清秋逸兴,也很有艺术效果。尾联想象经过雨洗之后的庐山,明日必然是苍翠欲滴,给人清爽之感。
【点睛】判断表现手法时,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尽量找全,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效果也要点出来,最后总括情感。
7.A 8.①老牛悠闲地在夕阳下的山坡吃草;②作者以牛自况,表达个人情感,地方为官多年,职分已尽,如今多次被贬,只能暂且闲居。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禾黍香”没有比喻,是一种超前夸张,“闻到米饭香”也就不正确了。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老牛刚释了重负,如今横卧坡头啮咬青草,何其悠闲自在。
②诗人借刚释重负、卧坡吃草的老牛抒发内心的感慨:结合注释“做过地方官吏”,诗人地方为官多年,官场劳顿,职分已尽,何异于老牛了却了耕耘之债?结合注释“曾多次遭受贬谪”,如今多次被贬,只能暂且闲居。
9.C 10.
①期待友人出言有道,做事公正无私,不存成见,恰当处理事务。
②期待友人在出使时,以从容态度与当地民众交流,安抚风俗,且以琴书展现高雅情怀。
③期待友人以文治让少数民族归服,不依靠武力征伐。
【导语】这首送别诗情辞恳切,涵义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高度欣赏与依依惜别之情。诗中通过写朋友言行合道、有担当,期待其谈笑从容化解边地纷争,以文德胜于武功,表达出诗人崇尚仁政的理想。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温馨场景”错误。颈联“谈笑从容怀远俗,琴书潇洒寄高情”描绘的是诗人想象友人马朝请前往广西任职后,与当地民众谈笑风生,从容地安抚远方的风俗,以琴书相伴,潇洒地寄托自己的高雅情怀,并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温馨场景”。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言皆有道非徒发,事若无心更不生”,是希望友人说话都合乎道义,不空发议论,做事没有成见,公正无私,这样就不会引发不必要的事端,表达对友人正直品质的肯定,及能够以恰当的言行在广西顺利开展工作的期待。
②“谈笑从容怀远俗,琴书潇洒寄高情”,不仅是写友人情趣高雅,更是期待友人到广西后,能够以谈笑从容的姿态与当地民众交流,谈笑风生中安抚远方的风俗,与他们友好相处,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素养。
③“伫闻静胜诸蛮服,何必楼船十万兵”,诗人期待友人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以和平、文治的方式使广西的各个少数民族归服,而不是依靠武力镇压,表达了对友人能力的信任和对和平治理的期望。
11.C 12.①情感抒发:颈联巧用“海波无断”和“秋色余阴”分别比喻张通判的惠政和百姓对他的爱戴,展现官民互爱的真挚情感。②结构安排:与其他三联的抒情方式不同,颈联借形象化的描写表达情感,不但给人以美好的想象,也舒缓了诗歌的整体节奏,使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赞美了友人主政一方的功德”说法错误。从诗题中友人身份“通判”,诗句中“佐郡”可知友人只是辅佐州郡长官使得当地政令清明,从而深获百姓爱戴,而选项“主政一方”不符合事实。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在情感上,诗歌的颈联“遗爱海波无断处,去思秋色有余阴”,意思是张通判对百姓之爱犹如连绵不断的海浪一般,而在他离去时,百姓对他的思念犹如秋天树木的余阴一般不断绝。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海波无断”和“秋色余阴”分别比喻张通判的惠政和百姓对他的爱戴,既写出了张通判对百姓之爱,也写出了百姓对张通判的怀念之情,展现官民互爱的真挚情感。
在结构上,诗歌一二四联在抒情上都是直接抒情,如颔联“三年佐郡神明政,一旦归朝父老心”,直接写出了张通判的政绩和他在百姓心中的崇高地位。而颈联则是运用比喻,通过间接抒情,将“海波无断”和“秋色余阴”分别比喻张通判的惠政和百姓对他的爱戴,通过读者对绵绵不断的波涛的联想可以感受到张通判对百姓爱之深,而通过“秋色余阴”这一具体意象也可感受到百姓对他的思念之深。颈联借形象化的描写表达情感,给人以美好的想象。同时,在诗歌的整体节奏上,这一联的出现,明显舒缓了诗歌的整体节奏,将前两联高亢激越的节奏放缓,从而赋予了诗歌委婉从容的特性。
13.B 14.①对友人的推崇(或赞美)以及惋惜,如首联表明张缋是万里挑一的人才,却满腹学问不得施展;
②对友人的鼓励(或勉励或安慰),如颔联用比喻表明友人不会久居困境,终将重新受到重用;或者如尾联通过化用,表达了祸福相依、否极泰来的人生道理:虽然暂时受挫,只要此心不渝,定有祸去福归的一天。
③对友人的劝诫(或告诫),如颈联表达了希望友人心存漆室女的耿耿之心,定有施展抱负的一天,无须学卞和抱璞而哭。
【分析】1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同时也传达了友人向往神仙的出世之感”错误。颔联的意思是鸾凤虽暂时“托巢”于“枳棘”之上,终能栖息在梧桐之巅,正如神仙,虽也有谪降,毕竟也在蓬莱三山“定籍”,用比喻表明友人不会久居困境,终将会受到重用。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对张缋备极推崇,而又深表惋惜。他是“万”中选一的人才,却“官职”未“通”,他有“经纶”天下的满腹学问,却“卷蓄”而不得展用。
颔联以两个比喻,指出张缋不会久困“下列”,终将重返朝廷。上句是化用《后汉书·仇览传》“积棘非鸾凤所栖”的话,说鸾凤虽暂时“托巢”于“枳棘”之上,终能栖息在梧桐之颠,正如神仙,虽也有谪降,毕竟已在蓬莱三山“定籍”。尾联的宽缓语,尾联化用《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词意,以及《淮南子》“塞翁失马”的故事,对张缋作了鼓励。诗人指出:张缋在政治上虽然暂受挫折,只要此心不渝,定有祸去福归之一日。
颈联对张缋既有勉励,也有劝诫。上句用《列女传》鲁穆公时漆室女忧念国事,倚柱而歌的故事。下句用《韩非子》卞和献璞玉被砍足,抱璞哭于荆山的故事。两句一气呵成,意思是说,只要存着漆室女的耿耿之心,定有施展抱负之一日,无须学卞和抱璞而哭,因为世事本是倚伏不定的,否极终将泰来。
15.C 16.①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感伤之情:镜中的“我”朱颜惨淡、白发萧疏,诗人览镜自伤;
②苦无知音的孤独之情:诗人因苦学愁吟而形容枯槁,却无人能理解自己为何憔悴;
③功业无成的苦闷之情:诗人愿望未能实现,自嘲身为一介腐儒苦学致仕却落得无人赏识的境地。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思想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C.“颔联描写诗人生活贫困,居住的环境十分恶劣,布满尘土,瘴气入侵”理解有误。颔联写诗人美好的容颜变得憔悴,面如灰土,稀稀落落的白发,呈现出似有瘴疠入侵的病态。诗句没有信息表明诗人生活贫困。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整体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
诗歌首联和颔联写诗人拂镜自照,容貌随着年岁更改:朱颜惨淡,白发萧疏,一“叹”字道出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感伤。
颈联进一步写自己形容枯槁,并不只是因为时间流逝,更是因为苦学愁吟,但是却没人能理解自己憔悴的真正原因,表达苦无知音的孤独之情。
尾联则点明人们不仅不了解自己憔悴的原因,而且也不明白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和追求,即作为儒者的读书致仕的入世精神,表达功业无成的苦闷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