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新八年级物理人教版【2024】暑假学习:第11讲升华和凝华(预习练习)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1.在水循环中,高空中的水蒸气突然遇到强冷空气,温度急剧下降形成小冰晶,这种物态变化属于A.凝固 B.升华 C.液化 D.凝华2.如图所示,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 )A.春天傍晚,龙头寺公园里的树叶上挂满了亮晶晶的小露珠B.夏天清晨,解放碑的上空弥漫着浓浓的大雾C.深秋,南山植物园里面的红枫叶上沾满了晶莹剔透的霜D.隆冬时节,重庆丰都南天湖景区的湖面结了冰3.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对以下热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为气体跑掉了B.在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变模糊是液化现象C.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小水珠D.把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冰化后,发现豆腐里有许多小孔,这是豆腐里的水先遇冷结冰,后又熔化成水形成的4.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春天,河里冰雪消融的过程要吸热,是升华现象B.夏天,早晨草叶上露珠的形成过程要放热,是液化现象C.秋天,缭绕在山间雾的形成过程要放热,是汽化现象D.冬天,东北的树上形成雾凇的过程要放热,是凝固现象5.今年我省发生了特大冰灾,地面覆盖着厚厚的积雪,高压电线上凝结了厚厚的冰柱(如图所示),很多电线和高压塔因不堪重负而被拉断、压垮。冰灾期间,经过一个无雨、无雪的寒冷夜晚,小明发现户外电线上的冰柱变粗了,你认为冰柱增粗的主要原因是( )A.白天温度高,电线和冰柱遇热膨胀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原冰柱变成了冰C.空气中的水珠遇到原冰柱后凝固成冰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遇到原冰柱变成了干冰6.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熔化B.用久了的灯泡钨丝变细——熔化C.在烈日下晾晒的湿衣服变干——升华D.烧水时壶嘴冒着“白气”——汽化7.如图所示,下列描述“变多”“变少”的过程中,吸热的一组是(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8.“泼水成冰”是严寒天气下北方部分地区特有的一种现象,小明同学想探究“泼水成冰”现象的形成条件,他做了以下几次实验:实验一:把10℃的水泼向-36℃的空中,水在空中没有结冰,也没有惊艳的视觉效果;实验二:把37℃的水泼向-36℃的空中,出现一些水雾,但没惊艳的“泼水成冰”效果;实验三:使用90℃的热水泼向-36℃的空中,热水划成弧线,形成完美的“泼水成冰”效果。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泼水成冰”现象可以使用任何温度的水完成B.“泼水成冰”现象只要环境温度足够低就能完成C."泼水成冰"现象中的冰是由泼出去的水直接凝固而成D.“泼水成冰”现象中的冰是由水蒸气液化后凝固或直接凝华而来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9.从冰箱中取出的冻鱼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冻鱼身上出现一层白霜,又过一段时间冻鱼身上的霜变成了水.此过程经历的物态变化是先 后 .(均物态变化的名称)10.如图所示,图中tA、tB两点坐标的温度分别对应是某晶体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如该晶体物质由Ⅲ区域的状态到Ⅰ区域状态时,则该晶体物质发生 现象,且 热量。11.小明把干冰用汤匙盛起,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生如图所示现象。块状的干冰逐渐变小是 现象;汤匙上的白霜在形成的过程中需要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向下飘动的白雾与露珠的形成是否原理相同? 。12.喷撒“干冰”人工增雨时,干冰 (物态变化名称), 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北方冬天,室 (内或外)玻璃上有时结一层冰花,这是 现象。13.如图甲,气体打火机中的燃料是通过 的方法变成液体的,利用打火机还可以做以下实验,在燃料喷口套上一根细铜管,压下打火机的按钮,气体燃料会沿铜管上升,在铜管的顶端就可以点燃(如图乙),在此实验中,燃料会在喷口附近 (填物态变化名称),此过程需要 热,在铜管下端的外壁出现霜,这是 现象,在筒管上端外壁还会出现小水珠,这是 现象(以上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14.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 ℃,碘的熔点为113.7 ℃,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图甲中的碘颗粒吸热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图乙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变化外,还可能会 ;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均会 .15.如图是小红做“观察碘升华”的实验装置. 她的操作是:在烧杯中放少量的碘,烧杯口放一只装有冷水的烧瓶,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熔点(凝固点)、沸点(℃)(1)结合你的探究经历,描述小红观察到的实验现象.(2)交流评估时,小明查阅了部分物质的熔点、沸点(见表),他发现碘的熔点是113.6℃,碘的沸点是184.25℃,酒精灯的火焰温度约400℃,他认为小红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红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你针对小明的质疑,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写出实验方案并扼要说明.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16.用直线把下列水污染物的来源和它的实例连接起来.a.工业污染 ①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b.农业污染 ②用含磷洗衣粉洗衣服后直接排放污水c.生活污染 ③冶金工业的废渣17.阅读下面一段关于“热转印技术”的说明,然后完成问题.“热转印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特种印刷技术,其主要特点是转印图像色彩鲜艳,层次丰富,其效果可与印刷相媲美,与印刷不同之处在于热转印是在高温下使热转印油墨受热渗入物体表面后形成色彩亮丽的图像.所以,热转印产品经久耐用,图像不会脱落、龟裂和褪色.可以将任何图案、照片烤制在杯子、盘子、瓷砖等物体上面,只需要几分钟时间.(1)仔细分析“高温下使热转印油墨受热渗入物体表面后形成色彩亮丽的图像”这句话,你认为固态的油墨经过怎样的物态变化过程才能进入物体的表面并形成亮丽的图案 (2)要制作一个带有自己喜爱的图片的茶杯,需要经过一些什么工序 想想看,也许你能成为这方面的工程师.五、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1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真空脱水食品真空冷冻脱水干燥(简称冻干)食品是将新鲜食品,如:水果蔬菜、肉食、水产品、食用菌、中药材等快速冷冻后,再送入真空容器中升华脱水而成的食品。用冻干工艺制成的食品,不仅保持了食品的色、香、味、形,而且最大限度地保存了食品中的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食用时,只要将该食品加水即可,在几分钟内就会恢复成新鲜食品。冻干食品不需要冷藏设备,只要密封包装就可在常温下长期贮存、运输和销售,三~五年不变质。由于该食品只含有5%以下的水分,所以质量好,重量轻,可大大降低经营费用。方便面里的脱水蔬菜是新鲜蔬菜除去水分制成的,利用“升华脱水法”制成的脱水蔬菜在食用时能保持其新鲜的味道。下列做法采用了“升华脱水法”的是A.将蔬菜放在太阳下暴晒除去水分B.将蔬菜放在热锅上烘烤除去水分C.将蔬菜冷冻后迅速放在低压环境下升华除去水分D.将蔬菜冷冻后除去冰块即可参考答案1.【答案】D【详解】水蒸气突然遇到强冷空气,温度急剧下降形成小冰晶,是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属于凝华现象.故D正确.A.凝固是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故A错误.B.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故B错误.C.液化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故C错误.2.【答案】C【详解】A.春天傍晚,龙头寺公园里的树叶上挂满了亮晶晶的小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B.夏天清晨,解放碑的上空弥漫着浓浓的大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C.深秋,南山植物园里面的红枫叶上沾满了晶莹剔透的霜,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植物园里面的极冷的红枫叶变成固态的小颗粒,属于凝华现象,故C符合题意;D.隆冬时节,重庆丰都南天湖景区的湖面结了冰,这是液态的水在极低的温度下变成的固态的冰,属于凝固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3.【答案】A【详解】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升华为气体跑掉了,而不是蒸发,A选项错误;在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在镜片上液化成为小水珠,B选项正确;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小液滴,C选项正确;把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冰化后,发现豆腐里有许多小孔,这是豆腐里的水先遇冷结冰,后又熔化成水形成的,是水分子由固态变液体的缘故,D选项正确4.【答案】B【详解】A.春天,河里冰雪消融的过程是冰由固态变为液态的水,是熔化现象,要吸热,故A错误;B.夏天,早晨草叶上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形成过程要放热,故B正确;C.秋天,缭绕在山间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形成过程要放热,故C错误;D.冬天,东北的树上形成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此过程要放热,故D错误。5.【答案】B【详解】冰柱变粗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柱发生了凝华现象,直接变成了固态的冰附在了冰柱的外侧 。6.【答案】A【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物质从液体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过程;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过程;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过程。【详解】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故A正确;B.用久了的灯丝钨丝变细,由固态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故B错误;C.湿衣服变干,衣服上的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中的蒸发过程,故C错误;D.壶嘴冒“白气”,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D错误。7.【答案】A【详解】①金属盘下的水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液化放热;②烧杯中冰变少,是冰的熔化现象,熔化吸热;③推动活塞液态乙醚变多,是气态乙醚的液化现象,液化放热;④碘锤中碘颗粒变少,是碘的升华现象,升华吸热,由上所述,吸热的有②④,综上分析知,故BCD不符合题意, A符合题意。8.【答案】D【详解】AB.由题意知,用90摄氏度的热水在零下36摄氏度的环境下,才能泼水成冰,当所泼的水温度较低时,无效果出现,故AB错误;CD.泼水成冰需要用较高温度的水,这是因为水的温度较高时,先汽化成较多水蒸气,水蒸气在较低的环境温度下,液化后凝固成冰或直接凝华成冰,故C错误,D正确。9.【答案】凝华;熔化【详解】刚取出的冻鱼温度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冻鱼直接变为固态小冰晶,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故该过程的物态变化为凝华;过一段时间冻鱼身上的霜变成了水,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10.【答案】凝华;放出;【详解】[1][2]对于晶体,低于熔点时是固态,高于熔点而低于沸点时是液态,高于沸点时是气态;所以,在Ⅰ区域是固态,在Ⅱ区域是液态,在Ⅲ区域是气态。若该晶体物质由Ⅲ区域的状态到Ⅰ区域状态时,即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现象,凝华放出热量。11.【答案】 升华 ; 放出 ; 是【详解】[1]块状的干冰逐渐变小是固态的干冰直接升华为气态。[2]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汤匙凝华为小冰晶,凝华时放热。[3]白雾与露珠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所以形成原理相同。12.【答案】升华;吸收;内;凝华;【详解】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人工增雨时,将固态的干冰发射到空中,干冰会升华,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北方冬天,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室内空气遇到冷的玻璃会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冰花,这是凝华现象。13.【答案】压缩体积;汽化;吸;凝华;液化;【分析】打火机的燃料是丁烷气体,装入打火机后是液态的,而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液化的方法:一是压缩体积;二是降低温度;物质由液态到气态是汽化,汽化吸热,由气态到固态是凝华,由气态到液态是液化。【详解】[1]打火机内装的是液态的丁烷气体,是在常温下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变成液体的。[2][3]燃料会在喷口附近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此过程需要吸热。[4]在铜管下端的外壁出现霜,是水蒸气遇冷直接变为固态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5]在铜管上端外壁还会出现小水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14.【答案】 升华 熔化 凝华【详解】甲图,在水中加热,水的温度约为100℃,碘的熔点为113.7℃,所以碘不会熔化,碘颗粒吸热会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则该物态变化为升华;图乙中,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800℃,高于碘的熔点,碘吸热可能熔化;当停止加热后,碘蒸汽放热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则物态变化为凝华.15.【答案】 用酒精灯对烧杯直接加热过程中,在烧杯中会看到紫红色的碘蒸气;碘蒸气遇到冷的烧瓶又变成细小的碘晶体 由题可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400℃,在加热过程中,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点,碘可能吸热熔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碘蒸气.因此,小红的实验不能确切的认为碘一定发生了升华.采用的方法是将碘颗粒放在烧瓶中,将烧瓶浸没在正在加热的热水中观察碘状态的变化,因为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低于碘的熔点,碘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碘蒸气只能是由固态直接变化成的,能更好的说明碘的升华.【详解】用酒精灯对烧杯直接加热过程中,在烧杯中会看到紫红色的碘蒸气;碘蒸气遇到冷的烧瓶又变成细小的碘晶体.由题可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400℃,在加热过程中,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点,碘可能吸热熔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碘蒸气.因此,小红的实验不能确切的认为碘一定发生了升华.采用的方法是将碘颗粒放在烧瓶中,将烧瓶浸没在正在加热的热水中观察碘状态的变化,因为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低于碘的熔点,碘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碘蒸气只能是由固态直接变化成的,能更好的说明碘的升华.16.【答案】a.工业污染一③冶金工业的废渣 b.农业污染一①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c.生活污染一②用含磷洗衣粉洗衣服后直接排放污水【详解】解答:a、工业污染主要有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任意排放,因此a与③搭对;b、农业污染主要是农业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水体毒素多或富营养化,故b与①搭配;c、生活污染主要是生活中各种污水任意排放,其中含磷洗衣粉对水的污染最重,所以 c 与②搭对.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水的污染和防治的知识,并把污染源和污染物挂钩,这种考查形式较灵活,要仔细分析方可解答.17.【答案】(1)固态的油墨在加热的过程中,升华为气体就容易渗入物体的表面,然后降低温度凝华成固态,就形成了色彩亮丽的图案了. (2)首先在纸上画好图案,然后按色彩的实际需要在图案上着色,再将有色彩的纸张图案紧贴在茶杯上相应的位置,再高温加热即可实现热转印了.【详解】解答: (1)热转印技术又叫热升华技术,热转印技术是在高温下使固态的油墨受热升华,变成蒸气,这样容易渗入物体的表面,温度降低后会凝华成固体,即形成色彩亮丽的图象.(2)升华是吸热过程,所以工艺过程中要对油墨加热,使油墨升华进入物体表面.首先在纸上画好图案,然后按色彩的实际需要在图案上着色,再将有色彩的纸张图案紧贴在茶杯上相应的位置,再高温加热即可实现热转印了.18.【答案】C【详解】将水果、蔬菜冷冻后放入低压环境中使其迅速脱水,冰会直接由固态升华为气态的水蒸气,使水果中的水分脱去;在升华过程中,要吸收热量,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