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新八年级物理人教版【2024】暑假学习:第14讲平面成像(预习练习)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1.如图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C.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2.10月28日,巴蜀中学隆重的举办了“辉煌九秩,筑梦百年”建校90周年校庆活动,关于校庆吉祥物“嘉嘉”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 )A. B. C. D.3.如图所示,春晚舞蹈《朱鹮》飘逸灵动,静谧梦幻,演员站在光滑的镜面上,镜中能看到她们的倒影,演员们对朱鹮的演绎惟妙惟肖,宛若一幅流动的画,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演员们动作整齐地前进时,他们彼此相对静止B.演员到镜子的距离与像到镜子的距离相等C.她们站队看齐,保证队伍整齐,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D.从镜中能看到演员的像,成的是实像4.某同学在大街上从平面镜中看到对面的大型电子钟的显示如图所示,那么实际的时间是( )A.21:15 B.21:05C.20:15 D.20:055.下列有关光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枯井底部的青蛙“坐井观天,所见甚小”,是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B.黑板“反光”使同学看不清上面的字,是黑板发生镜面反射造成的C.在“猴子捞月”的故事中,水中的月亮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D.小华看到平静的湖面上“云在水中飘”是光的反射形成的6.夜晚,小薛同学在明亮房间里,在一面窗户玻璃上看到了自己的像,而在晴朗的白天却几乎看不见。对于此现象,他作出如下分析,正确的是( )A.夜晚,小薛在玻璃里看到的像是实像B.夜晚和白天,人都可以通过这面玻璃成像C.白天,射向这面玻璃的光全部透过玻璃,没有反射D.夜晚,人通过这面玻璃成的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7.小兰同学笔直站在寝室门口竖直放置的整容镜前0.5m处,他后退0.5m,镜中的像大小变化情况以及镜中的像与他的距离变为( )A.不变,2m B.不变,1m C.变小,1m D.变小,2m8.如图所示,一位同学站立在水平地面,其前方竖直放置着一平面镜,同学和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1.5m。则( )A.将平面镜向上移动,该同学的像也向上移动B.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他的像将变小C.如图,平面镜绕底部逆时针转至虚线位置的过程中,像的位置不变D.若在平面镜后放置一块木板,不会影响他在平面镜中的像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9.一只小鸟在深度为2m的平静水面上空飞过,当小鸟距水面5m时,该小鸟的“倒影”距小鸟的距离为 m;若小鸟往高处飞,则小鸟“倒影”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0.如图所示,一只白天鹅正距平静的湖面20m高处水平飞行,水中的“白天鹅”到它的距离为 m;当白天鹅展翅上冲过程中,水中的“白天鹅”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1.《资治通鉴》中记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梳妆时人距离铜镜3m,梳妆后人以0.5m/s的速度远离铜镜,在这过程中,人在铜镜中的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4s后人到铜镜中人的像的距离为 m。12.朱鹮是我国的珍稀鸟类。如图所示,一只朱鹮在距水面10m处以1.5m/s的速度竖直向下静的湖面,湖水深6m,则2s后朱鹮在湖水中的像到湖面的距离为 m,该过程朱鹮的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3.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平面镜能绕水平轴转动,小强站在平面镜正前方,当小强垂直镜面移动8cm,他与像的距离改变 cm,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为了让他站着就能看到镜中脚的像,可以让平面镜绕轴沿 时针方向转动;若此时调节平面镜位置看不到自己全身像,则小强远离平面镜一段距离时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自己全身像。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14.小松同学利用图甲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根据实验请回答一下问题:(1)为了完成实验,还需要添加的测量工具是 ;实验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原因是玻璃板透光,便于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的后面出现蜡烛的像,拿一支大小和点燃蜡烛A相同且 (选填“已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移动到某处时,可以看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三次实验分别标记蜡烛A、B的位置为1、,2、,3、,如图乙所示,实验后小松得到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像与物关于镜面轴对称,这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3)实验中为了让右座的波波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小松将玻璃板沿玻璃板所在平面向右平移2cm,蜡烛A的像的位置 (选填“向右移动2cm”“向左移动2cm”或“不变”);(4)如图丙所示,小松在实验中采用的是厚玻璃板,他观察到蜡烛A通过玻璃板成了两个清晰的像和,则像的像距为 (填“”或“”)。测出和这两个像间的距离为6mm,则该玻璃板厚度为 mm。15.巧巧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实验中选用透明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目的是 ;(2)将玻璃板 放置在水平白纸上,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能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为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巧巧再拿一支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在B位置发现与A的像完全重合,此现象说明 ;(3)将光屏放在B位置,任意转动都承接不到像,可知平面镜成的像是 像;(4)当蜡烛A远离反射面时,其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做这个实验时应选择较 (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16.如图光源S发出一条光线经平面镜M反射后通过A点,S、A距平面镜分别为10cm和20cm,它们之间的水平距离为30cm。求:⑴入射点的位置 ⑵入射角的大小17.小龙身高为1. 72 m,他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要想看到自己的全身像,镜子至少需要多长 镜子应离地面多高 (人眼离头顶10 cm)五、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18.如图,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点出发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1)完成A点发出的光经过水面反射照射到B点的光路图.( )(2)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像(选填“虚”或“实”);(3)A点与水面相距2.5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 m;(4)若光斑B向左移动了0.5m,说明水位 (选填“上升”或“下降”)了 m,在这个过程中像A′相对于A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参考答案1.【答案】D【详解】A.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大小将不变,故A错误.B.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所以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将不动,故B错误.C.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大小不变,故C错误.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与平面镜成45°角,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像与镜面也成45°角,所以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故D正确为答案.2.【答案】B【详解】AB.如图所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像与物是关于镜面对称的,吉祥物的帽子是朝左的,则吉祥物的像的帽子应该是朝右,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CD.如图所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故CD不符合题意。3.【答案】D【详解】A.当演员们动作整齐地前进时,演员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他们彼此相对静止,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平面镜成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站队看齐,保证队伍整齐,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故D错误,符合题意。4.【答案】B【详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可知实际的时间是21:05.5.【答案】C【详解】A.枯井底部的青蛙“坐井观天,所见甚小”,是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造成王青蛙的视野有限,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B.黑板“反光”使同学看不清上面的字,是黑板发生镜面反射造成的,光向某些方向集中反射,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C.在“猴子捞月”的故事中,水中的月亮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故C错误,C符合题意;D.小华看到平静的湖面上“云在水中飘”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故选C。6.【答案】B【详解】A.由平面镜成像特点知道,夜晚,小薛在玻璃里看到的像是虚像,故A错误;B.夜晚和白天,人都可以通过这面玻璃成像,白天阳光从屋外照射进来,由于阳光的亮度远超镜子反射的物体的成像的亮度,所以在晴朗的白天却看不见,晚上外面暗室内亮,所以外面几乎没有反射光线进来,室内灯光越亮,反射的光线越强,像也就越清晰,故B正确;C.白天,射向这面玻璃的光一部分透过玻璃,发生折射,一部分反射,故C错误;D.夜晚,人通过这面玻璃成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形成的,故D错误。7.【答案】A【详解】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且像和物距离到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物到像的距离是物到平面镜距离的两倍,即当他后退0.5m时,他在镜中的像大小不变;此时她与镜面的距离为0.5m+0.5m=1m,而像与她之间的距离是:1m×2=2m.8.【答案】D【详解】A.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像与物体还是关于平面镜所在平面对称的,故像不动,故A不符合题意;B.像的大小只与物的大小有关,与镜子的大小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C.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绕底部逆时针转至虚线位置的过程中,像的位置也向上,故C不符合题意;D.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用一块木板挡在镜子后的像的前面,不能挡住镜中的像,故D符合题意。9.【答案】10;不变【详解】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当小鸟距水面5m时,该小鸟的“倒影”距水面5m,该小鸟的“倒影”距小鸟的距离l=5m+5m=10m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若小鸟往高处飞,则小鸟“倒影”的大小将不变。10.【答案】40;不变【详解】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当白天鹅距水面20m时,它的像与湖面的距离也是20m,水中的“白天鹅”到它的距离为d=20m+20m=40m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物像大小相等,当白天鹅展翅上冲过程中,白天鹅与水中的“白天鹅”的大小不变。11.【答案】不变;10【详解】人向镜远离的过程,人的大小不变,像的大小也不变。4s后,人与镜面的距离s=s1+vt=3m+0.5m/s×4s=5m,像与镜面的距离也为5m,人到铜镜中人的像的距离为10m。12.【答案】7;不变【详解】2s后朱鹮到湖面的距离为朱鹮在湖中的影子属于平面镜成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已知朱鹮距水面7m,朱鹮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也是7m。因为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朱鹮竖直向下靠近湖面,像始终和朱鹮等大,因此若朱鹮向下靠近湖面的过程中,朱鹮的像的大小不变。13.【答案】16;不变;顺;不能【详解】小强垂直镜面移动8cm,由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所以小强镜中的像也垂直镜面移动8cm,那么他与像的距离变化量为由于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是等大的,所以小明垂直镜面向前移动过程中,像的大小不变。为了让他站着就能看到镜中脚的像,应让平面镜绕轴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使来自脚的光被平面镜反射后能进入人眼;若此时调节平面镜位置看不到自己全身像,则小强远离平面镜一段距离时不能看到自己全身像。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知,要看到自己的全身像,镜子的长度至少要是人身高的一半。14.【答案】刻度尺;确定像的位置;未点燃;为了避免偶然性,以获得普遍规律;不变;;3【详解】(1)本实验要探究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大小关系,所以还需要测量距离的刻度尺。实验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原因是玻璃板透光,既能看到蜡烛A的像,又能透过玻璃看到蜡烛B的移动情况,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实验时,蜡烛A需要点燃,因为我们要观察蜡烛A在平面镜中的像,蜡烛B不点燃,否则蜡烛B的光会透过玻璃射向人的眼睛,就难以将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会影响探究实验效果;在本实验中,需要进行多次实验才能得到结论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偶然性,以获得普遍规律。(3)实验中为了让右座的波波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小松将玻璃板沿玻璃板所在平面向右平移2cm,因为蜡烛A本身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蜡烛A在平面镜中的像的位置也没有发生变化。(4)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由图丙可知,是厚玻璃板左侧表面形成的像,所以像的像距为;由图丙可知,是厚玻璃板右侧表面形成的像,所以像的像距等于蜡烛到厚玻璃板右侧的距离,因为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所以两个像间的距离刚好等于玻璃板厚度的2倍,这两个像间的距离为6mm,则该玻璃板厚度为3mm。15.【答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竖直;像与物大小相等;虚;不变;薄【详解】(1)利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后面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2)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放置在水平白纸上,这样可以使像成在桌面上;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能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再拿一支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此时蜡烛B相当于蜡烛A的像,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3)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像所在位置,移去后面的蜡烛,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人眼在玻璃板后观察光屏上能否呈现蜡烛A的像,光屏上出现的像则为实像,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实验中发现光屏上并没有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4)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当蜡烛A远离反射面时,蜡烛A大小不变,则其像的大小不变。(5)实验中,玻璃板的两个面都会成像,这会对实验现象造成一定的干扰,因此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应选择较薄的玻璃板。16.【答案】(1)入射点在距B点20厘米处;(2)45°【详解】(1)反射至A的光线可看作是从S的像点S′发出的,先作出像点S′,连接S′A交镜面于O点,O即为入射点,如下图所示:∵∠AOB=45°,∴OB=AB=20cm∴入射点在距B点20厘米处。(2)作辅助线S′C平行于镜面,AC垂直于镜面,则AC=AB+BC=30cm∵S′C=30cm,∴在△AS′C中,∠AS′C=45°,又∵S′C平行于镜面∴∠AOB=∠AS′C=45°∴反射角∠NOA=90° ∠AOB=90° 45°=45°入射角的大小为∠SON=∠NOA=45°。17.【答案】0.86米, 0.81m.【详解】根据题意作出如图的示意图,AB为小龙,C为人眼睛处,A’B’为小龙的像,以眼睛以下部分为例进行分析,高度1.62m,根据成像的特征及如图所示,ΔCOF与ΔCC’B’相似,OC:C’C为1:2,所以镜子OF的高度为像高的B’C’的一半,即0.81m,所以镜子距地面的高度也为身高的一半,0.81m;分析眼睛以上的部分,高度为10cm,同理,所需镜子的高度为像高A’C’的一半,即5cm.所以要想看到自己的全身像,镜子至少需要;镜子应离地面的高度为:0.81m答案:0.86米, 0.81m.点睛: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征的灵活运用,关键是得出三角形相似,再利用对应边成比例进行解答,容易错误的地方是直接得出镜子离地面的高度为身高的一半是不对的,注意在考虑眼睛的位置时,必须细化计算得出结果.18.【答案】(1);(2)虚;(3)5;(4)上升;0.25;静止【分析】(1)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2)(3)平面镜成像的实质是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等距、像物等大、虚像;(4)根据光路图,利用数学方法可得出当光斑移动时水位的变化.【详解】(1)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作图如下:(2)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等大正立的虚像可知,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虚像;(3)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A点与水面相距2.5m,则它在水中的像A′与水面相距也为2.5m,所以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2.5m+2.5m=5m;(4)若光斑B向左移动了0.5m,移动到E点,如图所示:BE=OF=0.5m,因为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 角,所以CG=OF=×0.5m=0.25m,则说明水位上升了0.25m.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