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教版)八上新教材 1.2 声与听觉一、选择题1.(2020七下·乐清期末)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也没有生命。下列四幅月面景观图中不是由于没有空气引起的是( )A.月球表面环形山的形成B.月球表面物体所受重力较小C.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达300℃D.月球表面听不到声音【答案】B【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月球的概况【解析】【分析】月球上几乎没有大气层,月表处于超高真空状态,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极大;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是有许多大小不一,深浅不一的环形山,月球上没有水。【解答】A、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因此失去大气层的保护,陨石等容易撞击月球表面造成月球表面环形山的形成,A不符合题意;B、月球表面物体所受重力较小与月球的大气层并无直接关系,B符合题意;C、大气层能够调节气温,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因此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很大,C不符合题意;D、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层,而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因此月球表面听不到声音,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2.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笛子发声是空气柱振动产生的B.学生听到的教师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C.“土电话”是靠固体传声的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答案】D【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解析】【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发声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并且在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快。【解答】A、笛子发声是笛子内的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故A不符合题意。B、学生听到教师讲课是通过空气传播声音传到耳朵的。故B不符合题意。C、土电话证明了固体能传播声音。故C不符合题意。D、声音在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快,而不是慢。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3.人潜入水中时,仍能听到岸上人的叫唤声。其声音传播的介质依次是( )。A.空气和空气 B.空气和水 C.水和空气 D.水和水【答案】B【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解析】【分析】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都可以传播,但在真空中不能传播。【解答】人潜入水中时,仍能听到岸上人的叫唤声,那么岸上的人发出的声音先通过空气,然后再通过水传播到人的耳朵里。故答案为:B。4.(2022七下·丽水期末)每年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挖耳屎不当很容易造成传导性耳聋,最有可能损坏的是( )A.鼓室 B.耳蜗 C.鼓膜 D.听小骨【答案】C【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解析】【分析】耳聋有两种类型: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传导性耳聋是由于外耳道堵塞或鼓膜、听小骨受损,造成声波无法传到内耳而引起的;神经性耳聋是因为内耳、听神经或听觉中枢受损而引起的。【解答】 挖耳屎会导致传导性耳聋,其最有可能破坏的就是鼓膜。因为用力太大会刺激到鼓膜,甚至是挖穿。故选C。5.(2024七下·上城月考)如图所示,在一个透明玻璃钟罩内放一个会闪光的音乐贺卡,抽出玻璃钟罩内的空气,在贺卡闪光并播放音乐时( )A.看不到闪光,听不到音乐 B.看到闪光,听不到音乐C.看不到闪光,听到音乐 D.看到闪光,听到音乐【答案】B【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解析】【分析】根据声音和光的传播的知识分析判断【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抽出玻璃钟罩内的空气,玻璃钟罩内接近真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听不到音乐;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所以能看到闪光;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6.(2024七下·嵊州期末)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也停止运动。此现象表明声音( )A.由物体振动产生 B.可以通过气体传播C.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响度越大,声速越大【答案】A【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分析其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音叉)的振动产生的,故A符合题意,而B、C、D不合题意故选A。7.(2024七下·临平期末)每年的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提醒全球人类注意爱护自己的耳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游泳时戴上泳帽盖住耳朵预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外耳道发炎B.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和减小音量,保护②鼓膜免受损伤C.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破坏③,使其不能接受刺激,导致耳聋D.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防止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答案】C【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解析】【分析】图中:①外耳道,②鼓膜,③半规管,④耳蜗。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有收集和传导声波的作用,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外界声波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传导到听小骨后,由于听骨链的作用,大大加强了振动力量,起到了扩音的作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与人的位觉有关,耳蜗是听觉感受器的所在处,与人的听觉有关,听小骨的振动刺激内耳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沿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解答】A、戴泳帽、塞耳塞主要是防止水进人外耳道,防止 ① 外耳道发炎,A正确;B、鼓膜内外在受到不平衡冲击时会损伤,减少戴耳机的时间、减小音量都是保护鼓膜的方法,B正确;C、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有些药物会损伤耳蜗,使其不能接受刺激,从而导致耳聋,但图中的③是半规管,是和维持姿势与平衡有关的内耳感受装置,C错误。D、咽鼓管连通着鼓室和咽部,上呼吸道感染后病菌能通过咽鼓管进人鼓室从而引发中耳炎,D正确。故答案为:C。8.(2024七下·玉环期末)声音在干燥空气中的速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图是声速与空气温度的关系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A.声音的传播必须有空气B.声音在下雨天比晴天更容易传播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成正比D.当空气温度为30℃时,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50米/秒【答案】C【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解析】【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2)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3)(4)根据图像进行分析。【解答】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介质,故A错误;B、下雨天气温低,声音的传播速度较小,故B错误;C、根据图像可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成正比,故C正确;D、根据图像可知:当空气温度为30℃时,声音的传播速度略小于350米/秒,故D错误。故答案为:C。9.(2024七下·东阳期末)手机具有录音和显示波形的功能。将一乒乓球从一定高度由静止释放,利用手机记录下乒乓球碰撞桌面发出的声音,其波形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据此分析 ( )A.每次发声的时间间隔相等 B.声音是桌面的振动产生的C.声音是在耳蜗处形成听觉 D.听到声音的响度越来越大【答案】B【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根据图象可知,乒乓球每次发声的时间逐渐变短,乒乓球每次发声时的振幅变小,乒乓球每次与台面碰撞的最大形变程度变小,据以上分析解答。【解答】A、由图可知,第1次碰撞的时间是1.12s,第2次碰 撞的时间是1.58s,第3次碰撞的时间是2.00s,第4 次碰撞的时间是2.40s,第5次碰撞的时间是2.78s ,第1、2次时间间隔为0.46s,第2、3次时间间隔 为0.42s,第3、4次时间间隔为0.4s,第4、5次时 间间隔为0.38s,每次发声的时间间隔不相等,故A不符合题意;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因此乒乓球碰撞桌面发出的声音是桌面的振动产生的,故B符合题意;C、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故C不符合题意;D、由图可知声波的振幅越来越小,则声音的响度越来越小,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0.(2024七下·杭州期中)如图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处蒙上胶膜,膜上黏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点的晃动是由于激光笔晃动引起的B.该实验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答案】B【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A.根据光的反射的知识判断;B.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C.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D.真空不能传声。【解答】A.光点的晃动是由纸杯口的胶膜振动引起,故A错误。B.小明说话时,声音通过空气传播,而小平面镜振动,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故B正确。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拉紧的棉线实现,故C错误。D.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从小明的口中传递到右边的纸杯中,故D错误。故选B。11.(2024七下·湖州期中)手机来电提醒有许多不同的模式。现将一只手机调整到铃声加闪光模式并悬挂在密封的透明玻璃罩内。拨通手机听到手机发出铃声并看到闪烁的光;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发现铃声逐渐变弱直至消失,而闪烁的光依然存在;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发现铃声逐渐变强并仍然有闪烁的光。根据上述现象得到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声音、光不能在透明玻璃中传播B.声音不能在透明玻璃中传播,而光能在透明玻璃中传播C.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而光的传播不需要空气D.声音、光均需要空气才能传播【答案】C【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不需要介质,可以再真空中传播。【解答】A:拨通手机听到手机发出铃声并看到闪烁的光,水明声音和光都能在透明玻璃中传播,A、B错误。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发现铃声逐渐变弱直至消失,说明空气介质在减少时,声音变小到消失,充分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而闪烁的光依然存在,说明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空气,在真空中仍然能够传递给手机,使手机发光,故D错误,C正确。故选:C。12.(2024七下·永嘉期中)如图所示实验中,是为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实验①: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 实验②:敲击鼓面实验③: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处 实验④:用自制的土电话传声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解答】实验①: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故①不符合题意;实验②:敲击鼓面,鼓面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②符合题意;实验③: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处,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③符合题意;实验④:用自制的土电话传声,说明固体可以传声,故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3.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人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1”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可以发出哨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本身的振动产生的B.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C.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D.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答案】C【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 (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明确是哪个物体振动产生声音。(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解答】 A、敲击瓶子时,声音是由瓶本身的振动和水振动产生;故A错误;B、敲击瓶子时,声音是由瓶子以及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C、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D、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D错误;故选:C。二、填空题14.(2024七下·新昌期末)如图是中国古代的计程车——“计里鼓车”。(1)当车走一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鼓声是由鼓面的 产生的。(2)当车走到十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的乐器),人们根据鼓和镯发声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答案】振动;音色【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物体发声的音色是不同的。【解答】(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发声;声以声波的形式传到远方。(2)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由于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人们根据音色分辨出鼓和镯发声的。15.(2024七下·杭州期中)声音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1)耳朵是人的听觉器官,有了它,我们才能感受到世界上的各种声音。图甲中耳的结构与听觉形成无关的是 (填序号)。(2)若将图乙装置放在月球上,则会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填字母)。A.①②都会弹起 B.只有①会弹起C.只有②会弹起 D.①②都不会弹起(3)运动会上200米赛跑,发令处的老师要戴耳塞是在 处减小噪声传播。终点的计时员要看到指令枪烟冒出后开始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后就开始计时的原因是 。【答案】(1)③(2)C(3)人耳;因为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的,计时更准确。【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1)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2)根据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进行分析;(3)根据声音传播速度比光传播速度慢的规律进行分析。【解答】(1)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因此选③;(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如果将乙装置放上月球,则再次敲打右边的音叉,左边音叉旁边的小球不会弹起;只有②会弹起故选:C;(3)运动会上200米赛跑,发令处的老师要戴耳塞是在人耳处减小噪声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 m/s,光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终点计时员看到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开始计时,是因为因为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的,计时更准确。故答案为:(1)③;(2)C;(3)人耳;因为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的,计时更准确。16.(2024七下·东阳期中)如图所示,接通电源,此时能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现用抽气设备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 。【答案】变小;介质【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据此分析解答。【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在钟罩实验中,抽气设备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时,听到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实验与探究题17.(2024七下·定海期末)为研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小舟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 而产生的。(2)如图乙所示,用小植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叫作“共振” 这一现象可以验证 可以传声(选填“音义”、 “小槌”、 “乒乓球”或“空气”);(3)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抖的喜叉产生的声波也会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____法.A.推理 B.类比 C.控制变量 D.模型【答案】(1)振动(2)空气(3)B【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3)比是将一类事物的某些相同方面进行比较,以另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证明这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解答】(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2)如图乙所示,用小植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叫作“共振” 这一现象可以验证空气可以传递声音。(3) 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抖的喜叉产生的声波也会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类比法,故选B。18.(2024七下·温州期末)学校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其中一个项目为自制民族乐器——排箫。以下是自制排箫的资料卡:自制排箫资料卡 资料一:排箫是由若干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图甲)。演奏时,用嘴对着竹管吹气,便能发出声音,声音的频率与管长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资料二:音级、音区与频率的关系如表一所示。小组同学选择若干根长为20cm的吸管,用剪刀剪裁后,按由短到长的顺序横向连接制得“排箫”(如图丙)。(1)演奏时,对着竹管吹气,便能发出声音。这是由于吹气时,管内的空气发生 ;(2)根据图乙可知,声音的频率与管长的关系是 ;(3)自制排箫的其中一项评价指标如下。请根据该指标对该小组制作的排箫进行等级评定,并简述理由。 自制“排箫”评价量表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优秀 合格 待改进音区数量 能吹奏出3个完整的音区 能吹奏出1-2个完整的音区 不能吹奏出完整的音区【答案】振动;频率随着管长的增加而降低;合格;制成的排箫只能吹出中音区和高音区【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根据图乙得出声音的频率与管长的关系;(3)根据吸管的长度,结合图乙对该小组制作的排箫进行等级评定。【解答】(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演奏时,对着竹管吹气,便能发出声音。这是由于吹气时,管内的空气发生振动。(2)由图乙知道,声音的频率与管长的关系是:频率随着管长的增加而降低。(3)吸管的最大长度为20cm,由图乙知道,制成的排箫只能吹出中音区和高音区,所以评定为合格。四、综合题19.(2024七下·拱墅月考)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是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1)实验中,乒乓球起到的作用是 ;(2)如果将这个实验拿到月球表面上去做。你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答案】(1)放大橡皮膜的微小振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2)乒乓球并未弹起,也听不到声音【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1)乒乓球的振动幅度比橡皮膜要大得多,可以间接说明橡皮膜在振动;(2)根据真空不能传声解答。【解答】(1)在实验中,橡皮膜的振动幅度很小,不易观察,但是与之接触的乒乓球振幅很大,因此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放大橡皮膜的振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2)月球表面没有空气,而真空不能传声,因此乒乓球在月球上不能被弹起,同时也听不到声音。(1)橡皮膜的振动不易观察,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放大橡皮膜的振动,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因为真空不能传声,因此乒乓球在月球上不能被弹起,同时也听不到声音。20.(2024七下·越城期末)如图为一声速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和实验装置图,阅读并回答。使用说明书(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甲、乙是声信号采集器。(2)复位后用棒锤敲打铜铃,声音被甲、乙接收(3)液晶屏显示甲、乙接受到信号的时间差,单位为ms(1ms=10-3s)(1)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 ;(2)一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使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远,液晶显示屏的数值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一同学想验证声速与气体温度的关系,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并使甲、乙在一条直线上,然后在甲、乙之间加温,发现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变小,则声速随气体温度的增大而 。(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答案】0;不变;变大【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2)根据描述比较甲乙到铜铃的距离差,根据分析时间差,也就是液晶屏的示数;(3)根据描述,利用分析声音的速度变化即可。【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如果铜铃在甲、乙中点,则铜铃与甲的距离和与乙的距离是相等的,根据可知,声音从铜铃到达甲、乙的时间相同,二者的时间差为0,故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0。(2)根据题意可知,无论铜铃怎样移动,声音传到甲和乙的距离差相等,那么声音传到乙和甲的时间差是不变的,即液晶显示屏的数值不变。(3)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将变小,说明声音传播到甲和乙的时间差也会减少,而甲和乙之间的距离一定,根据可知,声速随气体温度的增大而变大。21.(2024七下·杭州期中)如图所示,根据对声音的传播及特性的学习,完成以下填空。(1)如图1所示,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 (填字母);A.推理法B.类比法C.控制变量法D.转换法(2)如图2所示敲打右侧音叉,发现左侧音叉与它接触的乒乓球被弹起,此现象说明 ;(3)如图3示,甲、乙、丙、丁四个相同的瓶子里装入了不同量的水,用棒敲击瓶子时,则发出的声音主要是 的振动产生,音调从高到低依次是 ;(4)图4是人耳结构图。听觉感受器位于 (填序号),当飞机下降时乘客常要咀嚼糖果并不断吞咽,其目的是使 (填结构名称)开放,空气进入鼓室,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答案】B;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瓶子和水;丙、乙、甲、丁;8;咽鼓管【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1)我们学习一些十分抽象地、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量时,由于不易理解,就拿出一个大家能看见的且与之很相似的量来进行对照,这种方法叫类比法;(2)敲击装入水的瓶子时,瓶子和水振动,水越少振动频率越快;(3)根据人耳的结构进行分析。【解答】(1)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运用的实验方法是类比法,故B符合题意。(2)敲打右侧音叉,发现左侧音叉与它接触的乒乓球会被弹起,两音叉间有空气,说明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甲、乙、丙、丁四个相同的瓶子里装入了不同量的水,水因振动可以产生声音,且水越少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因此音调从高到低依次是丙、乙、甲、丁。(4)耳蜗内含有听觉感受器,受振动刺激能产生冲动,听觉感受器位于8耳蜗,其目的是使咽鼓管开放,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1 / 1(浙教版)八上新教材 1.2 声与听觉一、选择题1.(2020七下·乐清期末)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也没有生命。下列四幅月面景观图中不是由于没有空气引起的是( )A.月球表面环形山的形成B.月球表面物体所受重力较小C.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达300℃D.月球表面听不到声音2.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笛子发声是空气柱振动产生的B.学生听到的教师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C.“土电话”是靠固体传声的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3.人潜入水中时,仍能听到岸上人的叫唤声。其声音传播的介质依次是( )。A.空气和空气 B.空气和水 C.水和空气 D.水和水4.(2022七下·丽水期末)每年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挖耳屎不当很容易造成传导性耳聋,最有可能损坏的是( )A.鼓室 B.耳蜗 C.鼓膜 D.听小骨5.(2024七下·上城月考)如图所示,在一个透明玻璃钟罩内放一个会闪光的音乐贺卡,抽出玻璃钟罩内的空气,在贺卡闪光并播放音乐时( )A.看不到闪光,听不到音乐 B.看到闪光,听不到音乐C.看不到闪光,听到音乐 D.看到闪光,听到音乐6.(2024七下·嵊州期末)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也停止运动。此现象表明声音( )A.由物体振动产生 B.可以通过气体传播C.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响度越大,声速越大7.(2024七下·临平期末)每年的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提醒全球人类注意爱护自己的耳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游泳时戴上泳帽盖住耳朵预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外耳道发炎B.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和减小音量,保护②鼓膜免受损伤C.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破坏③,使其不能接受刺激,导致耳聋D.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防止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8.(2024七下·玉环期末)声音在干燥空气中的速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图是声速与空气温度的关系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A.声音的传播必须有空气B.声音在下雨天比晴天更容易传播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成正比D.当空气温度为30℃时,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50米/秒9.(2024七下·东阳期末)手机具有录音和显示波形的功能。将一乒乓球从一定高度由静止释放,利用手机记录下乒乓球碰撞桌面发出的声音,其波形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据此分析 ( )A.每次发声的时间间隔相等 B.声音是桌面的振动产生的C.声音是在耳蜗处形成听觉 D.听到声音的响度越来越大10.(2024七下·杭州期中)如图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处蒙上胶膜,膜上黏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点的晃动是由于激光笔晃动引起的B.该实验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11.(2024七下·湖州期中)手机来电提醒有许多不同的模式。现将一只手机调整到铃声加闪光模式并悬挂在密封的透明玻璃罩内。拨通手机听到手机发出铃声并看到闪烁的光;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发现铃声逐渐变弱直至消失,而闪烁的光依然存在;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发现铃声逐渐变强并仍然有闪烁的光。根据上述现象得到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声音、光不能在透明玻璃中传播B.声音不能在透明玻璃中传播,而光能在透明玻璃中传播C.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而光的传播不需要空气D.声音、光均需要空气才能传播12.(2024七下·永嘉期中)如图所示实验中,是为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实验①: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 实验②:敲击鼓面实验③: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处 实验④:用自制的土电话传声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13.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人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1”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可以发出哨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本身的振动产生的B.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C.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D.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二、填空题14.(2024七下·新昌期末)如图是中国古代的计程车——“计里鼓车”。(1)当车走一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鼓声是由鼓面的 产生的。(2)当车走到十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的乐器),人们根据鼓和镯发声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15.(2024七下·杭州期中)声音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1)耳朵是人的听觉器官,有了它,我们才能感受到世界上的各种声音。图甲中耳的结构与听觉形成无关的是 (填序号)。(2)若将图乙装置放在月球上,则会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填字母)。A.①②都会弹起 B.只有①会弹起C.只有②会弹起 D.①②都不会弹起(3)运动会上200米赛跑,发令处的老师要戴耳塞是在 处减小噪声传播。终点的计时员要看到指令枪烟冒出后开始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后就开始计时的原因是 。16.(2024七下·东阳期中)如图所示,接通电源,此时能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现用抽气设备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 。三、实验与探究题17.(2024七下·定海期末)为研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小舟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 而产生的。(2)如图乙所示,用小植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叫作“共振” 这一现象可以验证 可以传声(选填“音义”、 “小槌”、 “乒乓球”或“空气”);(3)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抖的喜叉产生的声波也会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____法.A.推理 B.类比 C.控制变量 D.模型18.(2024七下·温州期末)学校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其中一个项目为自制民族乐器——排箫。以下是自制排箫的资料卡:自制排箫资料卡 资料一:排箫是由若干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图甲)。演奏时,用嘴对着竹管吹气,便能发出声音,声音的频率与管长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资料二:音级、音区与频率的关系如表一所示。小组同学选择若干根长为20cm的吸管,用剪刀剪裁后,按由短到长的顺序横向连接制得“排箫”(如图丙)。(1)演奏时,对着竹管吹气,便能发出声音。这是由于吹气时,管内的空气发生 ;(2)根据图乙可知,声音的频率与管长的关系是 ;(3)自制排箫的其中一项评价指标如下。请根据该指标对该小组制作的排箫进行等级评定,并简述理由。 自制“排箫”评价量表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优秀 合格 待改进音区数量 能吹奏出3个完整的音区 能吹奏出1-2个完整的音区 不能吹奏出完整的音区四、综合题19.(2024七下·拱墅月考)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是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1)实验中,乒乓球起到的作用是 ;(2)如果将这个实验拿到月球表面上去做。你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20.(2024七下·越城期末)如图为一声速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和实验装置图,阅读并回答。使用说明书(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甲、乙是声信号采集器。(2)复位后用棒锤敲打铜铃,声音被甲、乙接收(3)液晶屏显示甲、乙接受到信号的时间差,单位为ms(1ms=10-3s)(1)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 ;(2)一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使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远,液晶显示屏的数值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一同学想验证声速与气体温度的关系,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并使甲、乙在一条直线上,然后在甲、乙之间加温,发现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变小,则声速随气体温度的增大而 。(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21.(2024七下·杭州期中)如图所示,根据对声音的传播及特性的学习,完成以下填空。(1)如图1所示,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 (填字母);A.推理法B.类比法C.控制变量法D.转换法(2)如图2所示敲打右侧音叉,发现左侧音叉与它接触的乒乓球被弹起,此现象说明 ;(3)如图3示,甲、乙、丙、丁四个相同的瓶子里装入了不同量的水,用棒敲击瓶子时,则发出的声音主要是 的振动产生,音调从高到低依次是 ;(4)图4是人耳结构图。听觉感受器位于 (填序号),当飞机下降时乘客常要咀嚼糖果并不断吞咽,其目的是使 (填结构名称)开放,空气进入鼓室,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月球的概况【解析】【分析】月球上几乎没有大气层,月表处于超高真空状态,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极大;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是有许多大小不一,深浅不一的环形山,月球上没有水。【解答】A、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因此失去大气层的保护,陨石等容易撞击月球表面造成月球表面环形山的形成,A不符合题意;B、月球表面物体所受重力较小与月球的大气层并无直接关系,B符合题意;C、大气层能够调节气温,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因此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很大,C不符合题意;D、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层,而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因此月球表面听不到声音,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2.【答案】D【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解析】【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发声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并且在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快。【解答】A、笛子发声是笛子内的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故A不符合题意。B、学生听到教师讲课是通过空气传播声音传到耳朵的。故B不符合题意。C、土电话证明了固体能传播声音。故C不符合题意。D、声音在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快,而不是慢。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3.【答案】B【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解析】【分析】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都可以传播,但在真空中不能传播。【解答】人潜入水中时,仍能听到岸上人的叫唤声,那么岸上的人发出的声音先通过空气,然后再通过水传播到人的耳朵里。故答案为:B。4.【答案】C【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解析】【分析】耳聋有两种类型: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传导性耳聋是由于外耳道堵塞或鼓膜、听小骨受损,造成声波无法传到内耳而引起的;神经性耳聋是因为内耳、听神经或听觉中枢受损而引起的。【解答】 挖耳屎会导致传导性耳聋,其最有可能破坏的就是鼓膜。因为用力太大会刺激到鼓膜,甚至是挖穿。故选C。5.【答案】B【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解析】【分析】根据声音和光的传播的知识分析判断【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抽出玻璃钟罩内的空气,玻璃钟罩内接近真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听不到音乐;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所以能看到闪光;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6.【答案】A【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分析其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音叉)的振动产生的,故A符合题意,而B、C、D不合题意故选A。7.【答案】C【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解析】【分析】图中:①外耳道,②鼓膜,③半规管,④耳蜗。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有收集和传导声波的作用,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外界声波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传导到听小骨后,由于听骨链的作用,大大加强了振动力量,起到了扩音的作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与人的位觉有关,耳蜗是听觉感受器的所在处,与人的听觉有关,听小骨的振动刺激内耳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沿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解答】A、戴泳帽、塞耳塞主要是防止水进人外耳道,防止 ① 外耳道发炎,A正确;B、鼓膜内外在受到不平衡冲击时会损伤,减少戴耳机的时间、减小音量都是保护鼓膜的方法,B正确;C、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有些药物会损伤耳蜗,使其不能接受刺激,从而导致耳聋,但图中的③是半规管,是和维持姿势与平衡有关的内耳感受装置,C错误。D、咽鼓管连通着鼓室和咽部,上呼吸道感染后病菌能通过咽鼓管进人鼓室从而引发中耳炎,D正确。故答案为:C。8.【答案】C【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解析】【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2)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3)(4)根据图像进行分析。【解答】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介质,故A错误;B、下雨天气温低,声音的传播速度较小,故B错误;C、根据图像可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成正比,故C正确;D、根据图像可知:当空气温度为30℃时,声音的传播速度略小于350米/秒,故D错误。故答案为:C。9.【答案】B【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根据图象可知,乒乓球每次发声的时间逐渐变短,乒乓球每次发声时的振幅变小,乒乓球每次与台面碰撞的最大形变程度变小,据以上分析解答。【解答】A、由图可知,第1次碰撞的时间是1.12s,第2次碰 撞的时间是1.58s,第3次碰撞的时间是2.00s,第4 次碰撞的时间是2.40s,第5次碰撞的时间是2.78s ,第1、2次时间间隔为0.46s,第2、3次时间间隔 为0.42s,第3、4次时间间隔为0.4s,第4、5次时 间间隔为0.38s,每次发声的时间间隔不相等,故A不符合题意;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因此乒乓球碰撞桌面发出的声音是桌面的振动产生的,故B符合题意;C、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故C不符合题意;D、由图可知声波的振幅越来越小,则声音的响度越来越小,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0.【答案】B【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A.根据光的反射的知识判断;B.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C.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D.真空不能传声。【解答】A.光点的晃动是由纸杯口的胶膜振动引起,故A错误。B.小明说话时,声音通过空气传播,而小平面镜振动,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故B正确。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拉紧的棉线实现,故C错误。D.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从小明的口中传递到右边的纸杯中,故D错误。故选B。11.【答案】C【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不需要介质,可以再真空中传播。【解答】A:拨通手机听到手机发出铃声并看到闪烁的光,水明声音和光都能在透明玻璃中传播,A、B错误。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发现铃声逐渐变弱直至消失,说明空气介质在减少时,声音变小到消失,充分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而闪烁的光依然存在,说明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空气,在真空中仍然能够传递给手机,使手机发光,故D错误,C正确。故选:C。12.【答案】B【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解答】实验①: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故①不符合题意;实验②:敲击鼓面,鼓面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②符合题意;实验③: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处,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③符合题意;实验④:用自制的土电话传声,说明固体可以传声,故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3.【答案】C【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 (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明确是哪个物体振动产生声音。(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解答】 A、敲击瓶子时,声音是由瓶本身的振动和水振动产生;故A错误;B、敲击瓶子时,声音是由瓶子以及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C、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D、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D错误;故选:C。14.【答案】振动;音色【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物体发声的音色是不同的。【解答】(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发声;声以声波的形式传到远方。(2)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由于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人们根据音色分辨出鼓和镯发声的。15.【答案】(1)③(2)C(3)人耳;因为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的,计时更准确。【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1)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2)根据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进行分析;(3)根据声音传播速度比光传播速度慢的规律进行分析。【解答】(1)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因此选③;(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如果将乙装置放上月球,则再次敲打右边的音叉,左边音叉旁边的小球不会弹起;只有②会弹起故选:C;(3)运动会上200米赛跑,发令处的老师要戴耳塞是在人耳处减小噪声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 m/s,光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终点计时员看到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开始计时,是因为因为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的,计时更准确。故答案为:(1)③;(2)C;(3)人耳;因为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的,计时更准确。16.【答案】变小;介质【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据此分析解答。【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在钟罩实验中,抽气设备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时,听到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17.【答案】(1)振动(2)空气(3)B【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3)比是将一类事物的某些相同方面进行比较,以另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证明这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解答】(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2)如图乙所示,用小植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叫作“共振” 这一现象可以验证空气可以传递声音。(3) 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抖的喜叉产生的声波也会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类比法,故选B。18.【答案】振动;频率随着管长的增加而降低;合格;制成的排箫只能吹出中音区和高音区【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根据图乙得出声音的频率与管长的关系;(3)根据吸管的长度,结合图乙对该小组制作的排箫进行等级评定。【解答】(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演奏时,对着竹管吹气,便能发出声音。这是由于吹气时,管内的空气发生振动。(2)由图乙知道,声音的频率与管长的关系是:频率随着管长的增加而降低。(3)吸管的最大长度为20cm,由图乙知道,制成的排箫只能吹出中音区和高音区,所以评定为合格。19.【答案】(1)放大橡皮膜的微小振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2)乒乓球并未弹起,也听不到声音【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1)乒乓球的振动幅度比橡皮膜要大得多,可以间接说明橡皮膜在振动;(2)根据真空不能传声解答。【解答】(1)在实验中,橡皮膜的振动幅度很小,不易观察,但是与之接触的乒乓球振幅很大,因此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放大橡皮膜的振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2)月球表面没有空气,而真空不能传声,因此乒乓球在月球上不能被弹起,同时也听不到声音。(1)橡皮膜的振动不易观察,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放大橡皮膜的振动,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因为真空不能传声,因此乒乓球在月球上不能被弹起,同时也听不到声音。20.【答案】0;不变;变大【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2)根据描述比较甲乙到铜铃的距离差,根据分析时间差,也就是液晶屏的示数;(3)根据描述,利用分析声音的速度变化即可。【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如果铜铃在甲、乙中点,则铜铃与甲的距离和与乙的距离是相等的,根据可知,声音从铜铃到达甲、乙的时间相同,二者的时间差为0,故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0。(2)根据题意可知,无论铜铃怎样移动,声音传到甲和乙的距离差相等,那么声音传到乙和甲的时间差是不变的,即液晶显示屏的数值不变。(3)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将变小,说明声音传播到甲和乙的时间差也会减少,而甲和乙之间的距离一定,根据可知,声速随气体温度的增大而变大。21.【答案】B;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瓶子和水;丙、乙、甲、丁;8;咽鼓管【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1)我们学习一些十分抽象地、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量时,由于不易理解,就拿出一个大家能看见的且与之很相似的量来进行对照,这种方法叫类比法;(2)敲击装入水的瓶子时,瓶子和水振动,水越少振动频率越快;(3)根据人耳的结构进行分析。【解答】(1)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运用的实验方法是类比法,故B符合题意。(2)敲打右侧音叉,发现左侧音叉与它接触的乒乓球会被弹起,两音叉间有空气,说明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甲、乙、丙、丁四个相同的瓶子里装入了不同量的水,水因振动可以产生声音,且水越少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因此音调从高到低依次是丙、乙、甲、丁。(4)耳蜗内含有听觉感受器,受振动刺激能产生冲动,听觉感受器位于8耳蜗,其目的是使咽鼓管开放,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教版)八上新教材 1.2 声与听觉(学生版).docx (浙教版)八上新教材 1.2 声与听觉(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