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5 透镜和视觉 -一、选择题1.(2021七下·诸暨月考)老鹰的视觉非常灵敏,能在几千米的高空准确无误地辨别地上的动物,如蛇、田鼠等,它形成视觉的部位是( )A.眼睛 B.视网膜 C.大脑 D.视觉神经【答案】C【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解析】【分析】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进入眼睛,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当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获得图像信息时,会通过视觉神经将信息传给大脑的特定区域,大脑立即处理有关信息,就形成了视觉。【解答】鹰的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获得图像信息时,会通过视觉神经将信息传给大脑大特定区域,大脑处理有关信息,形成了视觉,因此老鹰形成视觉的部位是大脑,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2.(2019七下·温州月考)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正确的用眼姿势,会导致近视,不当用耳会导致听力受损,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看书一小时左右需远眺 B.在昏暗或强光下看书C.游泳后及时清理耳中积水 D.使用耳机时,音量不宜过大【答案】B【知识点】保护视力与用眼卫生【解析】【分析】判断各选项中的做法是否能保护视力和听力。【解答】看书一小时左右需远眺可以预防近视;在昏暗或强光下看书都能造成近视;游泳后及时清理耳中积水可以预防中耳炎;使用耳机时,音量不宜过大,可以保护听力。故答案为:B。3.将平行光射向某一个光学元件,光路如图所示。该元件是(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反光镜【答案】B【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解析】【分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平行光线经过透镜后,折射光线会聚到一点,因此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应该为凸透镜,故B正确,而A、C、D错误。故选B。4.(2025八上·宁波期末)小科将两个放大镜分别放在离书本相同高度处,观察文字,放大效果如图所示,则( )A.甲放大镜凸度大,观察的范围小B.甲放大镜凸度大,观察的范围大C.乙放大镜凸度大,观察的范围小D.乙放大镜凸度大,观察的范围大【答案】C【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解析】【分析】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少,视野越大【解答】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放大镜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不同的放大镜在同一距离观察报纸的字在同一距离观察报纸的字,放大镜乙下的字较大,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也大,放大镜的凸度最大,观察的范围小,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5.(2024七下·柯桥期中)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两个实验中,分别把一个不透明的木板放在如图甲、乙所示的位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均不能成像 B.甲,乙均不能看到像C.甲、乙都能成像且均能看到像 D.只有甲既能成像也能看到像【答案】C【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根据虚像的成因分析是否能够看到像即可。【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和蜡烛在凸透镜的成的像都是虚像。而虚像是光的反射延长线相交得到的,因此木板不能阻挡虚像,因此甲、乙两处放置木板都对看到虚像,烛焰的像不会发生变化。故选C。6.(2024七下·定海期中)如图所示,当我们看远处物体时,远处物体的光线正好聚焦在视网膜上。当我们从看远处物体改为看近处物体时(一般不小于10cm),为了使近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晶状体凸度和焦距的变化情况分别是( )A.晶状体凸度变大,焦距变短 B.晶状体凸度变大,焦距变长C.晶状体凸度变小,焦距变短 D.晶状体凸度变小,焦距变长【答案】A【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解析】【分析】眼睛的晶状体是一个焦距可调凸透镜,眼睛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凸度: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凸度变小,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凸度变大,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解答】当我们看远处物体时,远处物体的光线正好聚焦在视网膜上,当我们从看远处物体改为看近处物体时,物距减小,若晶状体的凸度和焦距不变,由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此时像距会变大,则成像在视网膜之后。为了使近处物体所成的像前移到视网膜上,应将通过晶状体的光线更加会聚,所以,晶状体的凸度要变大,使焦距变短,故A正确。故答案为:A。7.(2024七下·越城期末)如图所示,在凸透镜左侧的主轴PQ上一光点S恰能在透镜右侧等距处生成一像点Sˊ,将透镜沿顺时针方向转过30°角后,像点的位置( )A.仍在原处没有移动B.像点移动,但不一定在原来的PQ轴上C.像点沿着QP向左移动D.像点沿着PQ向右移动【答案】D【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首先根据凸透镜成倒立等大实像的规律确定凸透镜的焦距,然后判断凸透镜旋转后物体的位置变化,并与焦距比较,从而确定成像位置和特点即可。【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在凸透镜左侧的主光轴PQ上一光点S恰能在透镜右侧等距处生成一像点S',此时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等于二倍焦距。将透镜沿顺时针方向转过30°角后,此时物距减小了,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此时像距应变大,那么像点会远离凸透镜,由于经过光光心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故像仍在原来的主轴PQ上,且向右移动,故D正确, ABC错误。故选D。8.(2024七下·拱墅期末)下列关于正常人眼、近视眼以及远视眼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正常人眼观察远处物体时,清晰像成在视网膜上B.甲图为近视眼,可以配戴凸透镜进行矫正C.乙图为近视眼,可以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D.乙图为远视眼,可能是由于晶状体曲度过大导致【答案】A【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解析】【分析】A.根据人眼的成像原理判断;BCD.根据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症状和矫正方法分析判断。【解答】A.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则正常的眼睛看清远处的物体是,清晰像成在视网膜上,故A正确;BC.甲图中,晶状体的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是近视眼,需佩戴凹透镜进行校正,故B、C错误;D.乙图,近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方,是远视眼,可能是由于晶状体曲度过小导致的,故D错误。故选A。9.(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是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拍照时,将镜头对准景物,相机通过自动调节,就能在传感器上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拍摄到更大的像应将镜头远离花朵B.相机镜头的成像原理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C.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缩小的实像D.为了拍摄整株花束,物距应大于二倍焦距【答案】D【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和特点分析判断。【解答】 A.如果要让像更大一些,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所以应减小物距,应将镜头靠近景物,故A错误;BCD.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利用了光的折射,其工作原理是: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像成在另一侧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且为了拍摄整株花束,就要使成像变小,因此要使物体向大于二倍焦距的位置移动,故BC错误,D正确。故选D。10.(2024七下·温州期中)为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有一种眼镜的镜片可以改变(如图甲),它的改变是通过在透明的薄膜中注入或抽出光学液体来实现。图乙是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 )A.近视眼,镜片Ⅰ B.近视眼,镜片ⅡC.远视眼,镜片Ⅰ D.远视眼,镜片Ⅱ【答案】A【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解析】【分析】中间厚两边薄的镜片是凸透镜,具有会聚光线的能力;中间薄两边厚的镜片是凹透镜,具有发散光线的能力。【解答】由图可知,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时,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所以是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矫正,由图可知,镜片Ⅰ是凹透镜,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1.(2024七下·海曙月考)光刻机是芯片制造的核心设备之一,它的工作光源原理如图所示。可以将掩膜上的图形曝光在硅片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缩图透镜是凸透镜,硅片相当于光屏②掩膜在硅片上成正立缩小的实像③若要硅片上所成的像更大,需将掩膜和硅片都向下移动④若此时掩膜向上移动1厘米,硅片向下移动1厘米,仍能呈清晰的像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③【答案】D【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时不成像;物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解答】①②光刻机在工作时利用的是凸透镜成像,缩图透镜是凸透镜,硅片相当于光屏,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①正确,②错误;③要想硅片上的像变大,需要减小物距并增大像距,即需将掩膜和硅片向下移动,故③正确;④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若此时掩膜向上移动1厘米,硅片应向上移动适当距离,才能呈清晰的像,故④错误。故答案为:D。12.(2024七下·浦江期末)小明长时间坐姿不端正写作业,导致黑板上的字看起来模糊不清,妈妈带小明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小明近视了,并给小明配了眼镜.下列能解释小明视力障碍的模型和所需配戴眼镜的镜片分别是图中的( )A.乙和丙 B.甲和丁 C.乙和丁 D.甲和丙【答案】D【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解析】【分析】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不清晰,远视眼看近处的物体不清晰,据此结合近视眼的矫正方法分析判断。【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小明看远处的黑板不清晰,那么应该为近视眼。近视眼中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故甲为近视眼,需要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故矫正选丙。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3.(2024七下·温州期末)雾视镜能使人眼产生“雾视”,从而刺激晶状体变薄,重新看清物体,以达到放松眼部肌肉,预防近视的效果。“雾视”原理为:戴上雾视镜后,进入眼睛的光线将聚焦在视网膜前,使人眼看不清物体。下图中能正确表示雾视镜的“雾视”原理的是( )A. B.C. D.【答案】C【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解析】【分析】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结合题干信息选出正确答案。【解答】AB、由图知道,图中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是发散的,故AB不符合题意;CD、根据“戴上雾视镜后,进入眼睛的光线将聚焦在视网膜前”知道,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4.(2024七下·东阳期末)如图所示为商场门口的广告投影灯及其内部结构,它主要由光源、广告片和焦距为f的凸透镜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广告片到镜头的距离应小于fB.地面上的广告图标是倒立放大的虚像C.该广告灯的成像原理与投影仪相同,成倒立放大实像D.为了能从不同角度看见广告图标,应投影在光滑的地面【答案】C【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当2f>u>f时,凸透镜成放大、倒立实像,此时像在二倍焦距之外,此原理与投影仪成像原理相同;物体的表面有两种,一种是平的而且是光滑的,这种表面会发生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镜面反射后,反射光线还是平行的。另一种是粗糙的,这种表面发生漫反射,平行光线经过凹凸不平的表面,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解答】ABC、由图可知,广告片距离镜头近,像距离镜头远,像能被地面承接,即成放大的实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广告片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与投影仪成像原理相同,故C正确,AB错误;D、为了能从不同角度看见广告图标,应使光发生漫反射,所以应选择粗糙的地面,故D错误。故答案为:C。15.(2024七下·杭州期中)“刷脸支付”已成为人们购物付款的一种常用方式。如图所示,顾客只需面对付款设备,该设备就会利用摄像头自动进行人脸识别( )A.摄像头对光有发散作用B.人脸识别时,人脸要处于摄像头一倍焦距以内C.人脸通过摄像头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D.当人脸远离摄像头时,人脸经摄像头所成的像会变小【答案】D【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时,物距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和摄像头;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解答】ABC、摄像头是一个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规律工作的,故ABC不符合题意;D、当人脸远离摄像头时,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像距变小且像变小,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6.(2024七下·柯桥月考)小明在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后,为进一步了解“视力矫正”的原理,移动蜡烛,先让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然后他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了不同类型的眼镜片,下列关于本次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放置眼镜片之前,蜡烛在图示位置,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B.放置眼镜片之前,蜡烛在图示位置,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虚像C.将远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使光屏靠近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D.将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使光屏靠近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答案】C【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解答】AB、由图知,物距大于2f,像距小于物距,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故AB错误;C、远视镜片是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所以远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像将提前会聚,为使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采取的方法为:蜡烛靠近透镜,减小物距,增大像距;或者使光屏靠近透镜,使像成在光屏上,故C正确;D、近视镜片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所以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像将延迟会聚,为使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采取的方法为:蜡烛远离透镜,增大物距,减小像距;或者使光屏远离透镜,使像成在光屏上,故D错误。故答案为:C。17.在探究近视眼视力矫正问题时用如图的装置模拟眼睛,烧瓶中的液体相当于玻璃体,烧瓶左侧紧靠瓶壁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晶状体,右侧内壁相当于视网膜。选项中的四幅图是一些同学描绘近视眼矫正的方法和光路情形,其中能达到近视眼矫正目的的是 ( )A. B.C. D.【答案】D【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需掌握: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配戴凹透镜矫正。【解答】近视眼的晶状体对光的会聚本领过强,使物体成像于视网膜前,应该用凹透镜进行矫正,利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使光线延迟会聚,可将像成在视网膜上,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二、填空题18.(2024七下·滨江期末)今年3月,国家药监局公布一款新获批的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可延缓儿童近视的进展。(1)如图两位学生中患有近视的是 (选填“甲”或“乙”)。(2)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对近视只有延缓的作用,因此平时我们要保护好视力,下列属于保护视力的做法有 ____。A.长时间使用手机 B.看书一小时后远眺窗外C.尽量在强光下阅读 D.不要躺着、走路时看书【答案】(1)甲(2)B;D【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解析】【分析】近视眼就是由于晶状体的屈度过大,导致所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前方,在矫正时应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解答】(1)通过分析可知,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故甲患有近视;(2)A.长时间使用手机会使晶状体疲劳,容易患近视,故A不符合题意;B.看书一小时后远眺窗外,可以保护视力,故B符合题意;C.在强光下阅读会损害视力,故C不符合题意;D.不躺着、走路看书,有利于保护视力,故D符合题意;故选BD。故答案为:(1)甲;(2)BD。19.(2024七下·嵊州期末)如图为小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他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图甲)。实验前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使它们处于光具座上的同一高度。(1)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为使像仍成在光屏的中央,以下操作可达到目的的是____。A.凸透镜向上移 B.光屏向下移C.蜡烛向上移 D.蜡烛向下移(2)图乙光屏中央恰好成一清晰的像。①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为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移动适当的距离。②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只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则透镜应向右移动 厘米。【答案】(1)C(2)左;15【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 (1)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分析回答;(2)①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分析回答;②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解答】 (1)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相当于火焰向下运动。为使像仍成在光屏的中央,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知,可以使蜡烛向上移动,或凸透镜向下移动,或光屏向上移动,故选C;(2)①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此时物距增大,为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光屏应向左移动适当的距离;②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只通过移动透镜,要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根据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可知,当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像距等于原来的物距时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原来的物距为:25cm-10cm=15cm,像距v=55cm-25cm=30cm,则现在的物距应该为30cm,因此透镜应向右移动:30cm-15cm=15cm。20.(2024七下·金东期末)芯片是电子设备的核心组件,芯片制造需要光刻机,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用紫外光照射镂空掩膜,调整镂空掩膜、缩图透镜的位置,恰好能在硅片上成极小的清晰的像,从而实现集成电路的“光刻”。请回答下列问题:(1)紫外光照射镂空的集成电路模板,经过缩图透镜后在硅片表面形成缩小的电路图案,该缩图透镜相当于一个 透镜;(2)紫外光在制成缩图透镜的玻璃内沿 (选填“直线”“折线”或“曲线”)传播,后通过折射聚焦在硅片表面;(3)如果缩图透镜焦距为2厘米,则硅片应该放置在离缩图透镜 (填范围)厘米处。【答案】凸;直线;大于4【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1)(3)照相机成像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解答】(1)光刻机通过极紫外光照射镂空的集成电路模板,经过透镜组后在硅晶圆表面的光刻胶上刻出缩小的电路图案,与照相机的原理相同,该透镜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即紫外光在制成透镜的玻璃内沿直线传播;(3)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距大于2倍焦距,像距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如果缩图透镜焦距为2厘米,则硅片应该放置在离缩图透镜大于4cm处。三、作图题21.(2024七下·海曙月考)作图题。请根据平行主光轴的反射光线,画出入射光线及通过凸透镜后的光路图。【答案】【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透镜的光路图【解析】【分析】当与主光轴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时,光线将发生偏折,经过凸透镜的焦点;根据光路具有可逆性可知,经过凸透镜的焦点的光线将沿与主光轴平行的方向射出;经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不发生偏折,沿原来的传播方向直线射出。【解答】首先过反射点垂直于镜面作出法线,然后根据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下侧作出入射光线;再根据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画出折射光线。如下图22.(2024七下·义乌期中)如图是投影仪的简化结构图。请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及再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路图。【答案】【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透镜的光路图【解析】【分析】过焦点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过平面镜的入射点垂直镜面作出法线,因为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45°,则入射角为90°-45°=45°,则反射角也为45°,在法线右侧作出反射光线。23.(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如图所示,凸透镜的主光轴与水面相平,F是凸透镜的焦点,一束与水面平行的光射到凸透镜上,经凸透镜折射后在水面发生了反射和折射,请画出此过程的光路图。【答案】【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入射光线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凸透镜右侧的焦点为入射点,过入射点画出法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折射规律画出反射光线、折射光线。【解答】入射光线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过焦点(入射点)F画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空气中画出反射光线;在法线右侧的水中,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四、实验与探究题24.(2025八下·鄞州期末)如图甲所示为天宫课堂中的“水球透镜”实验,水球相当于焦距为f的凸透镜。(1)由图甲中像的性质可知,宇航员离水球的距离u与f的大小关系为 。(2)小宁自制“水球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小宁将蜡烛、“水球透镜”、光屏移到图乙中的位置,光屏上正好出现烛焰倒立缩小的像。接着他将蜡烛移至40cm刻度线处,但始终无法从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3)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烛焰的像在光屏上的位置发生偏移,为了能让像回到光屏中央,可采取的措施是 (答出一点即可)。【答案】(1)u>2f(2)u(3)光屏或蜡烛向上移、或将凸透镜向下移【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1)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虚像是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不能呈现在光屏上。(3)根据蜡烛变短,像会出现在光屏上方提出改进措施。【解答】(1)由图可知,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可知此时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即u>2f。(2)图中观察到倒立、缩小的像,可知此时物距(30cm)大于2倍焦距,像距(20cm)在1倍和2倍焦距之间,可知凸透镜的焦距在10至15cm之间,将蜡烛移至40cm处,物距为10cm,小于1倍焦距,成的是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3) 蜡烛变短,由光的直线传播和经过光心的光线不发生偏折,可知烛焰的像会向上移,为了使像回到光屏中央,可以将光屏或蜡烛向上移、或将凸透镜向下移。25.(2024八上·杭州开学考)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m;(2)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为使像仍成在光屏的中央,以下操作可达到目的的是______;A.将凸透镜往上移 B.将光屏往下移C.将蜡烛往上移 D.将蜡烛往下移(3)保持图乙中的凸透镜与光屏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调节一段距离后,要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将乙中凸透镜换成焦距更 的,相当于物体远离时要调节晶状体的屈光度才能观察清楚;(4)如图乙,若通过移动透镜到 厘米刻度处,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答案】(1)10.0(2)C(3)大(4)40.0【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叫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根据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分析回答。【解答】(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2)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知道,烛焰的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向上方移动,为了使像回到光屏的正中央,可以将透镜向下调节或者光屏向上移,或者将蜡烛向上移动,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3)图乙中,保持凸透镜与光屏位置不变时,若将蜡烛向左移动,即物距增大,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像距会减小,则可以更换一个焦距更大的凸透镜,使光屏上的像再次变清晰。(4)由图乙知道,物距的大小为像距的大小为此时光屏上成的是清晰的像,根据光路是可逆的,当物距为30.0cm,像距为15.0cm时,光屏上还能再次成清晰的像,则透镜应该移到40.0cm刻度处。(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2)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知道,烛焰的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向上方移动,为了使像回到光屏的正中央,可以将透镜向下调节或者光屏向上移,或者将蜡烛向上移动,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3)图乙中,保持凸透镜与光屏位置不变时,若将蜡烛向左移动,即物距增大,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像距会减小,则可以更换一个焦距更大的凸透镜,使光屏上的像再次变清晰。(4)由图乙知道,物距的大小为像距的大小为此时光屏上成的是清晰的像,根据光路是可逆的,当物距为30.0cm,像距为15.0cm时,光屏上还能再次成清晰的像,则透镜应该移到40.0cm刻度处。26.(2024七下·玉环期末)小玉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不断地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实验重构自己的认知。以下是小玉实际的操作和思考:(1)小玉在实验过程中不断移动烛焰位置,观察到如图甲中①至⑥的六种烛焰清晰的像,请按蜡烛到凸透镜距离由远到近所得到的6个像进行排序,正确顺序为 ;(2)小玉还想利用发光字母来探究凸透镜成像时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用如图乙中的4个字母进行实验,发现适合做光源的有 个;(3)小玉还发现,若固定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不变,只移动凸透镜。设蜡烛与凸透镜第一次成清晰像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如图丙所示,再次移动凸透镜,设第二次成清晰像的位置为B(图中未画出),则前后两次成清晰的像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为 (用L0、L表示)。【答案】(1)②①③⑤⑥④(2)1(3)L0-2L【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相反,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探究凸透镜成像上下左右位置关系应该让发光体本身上下左右是不同的,即上下和左右是不对称的;(3)对比成像条件,结合烛焰和光屏之间距离不变,分析计算。【解答】(1)凸透镜成实像时,像是倒立的,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物距减小,像距也减小,像变小;所以,蜡烛到凸透镜距离由远到近时,其成像情况的正确顺序为②①③⑤⑥④。(2)为了更好地利用发光字母来探究凸透镜成像时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应该让发光体本身上下左右是不同的,即上下和左右是不对称的,且上下左右颠倒后,应该与原来有明显的区别,故只有“F”这个发光字母适合做光源。(3)在上述探究活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成倒立放大实像条件是f<u<2,如图2所示,则该透镜焦距f<L;当凸透镜移至B位置时,因为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根据光的可逆性原理,可以假设蜡烛在光屏位置时,像应成在原蜡烛位置,因此,光屏到透镜位置B的距离应为L,故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s=L0-2L(1)凸透镜成实像时,像是倒立的,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物距减小,像距也减小,像变小;所以,蜡烛到凸透镜距离由远到近时,其成像情况的正确顺序为②①③⑤⑥④。(2)为了更好地利用发光字母来探究凸透镜成像时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应该让发光体本身上下左右是不同的,即上下和左右是不对称的,且上下左右颠倒后,应该与原来有明显的区别,故只有“F”这个发光字母适合做光源。(3)在上述探究活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成倒立放大实像条件是f<u<2,如图2所示,则该透镜焦距f<L;当凸透镜移至B位置时,因为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根据光的可逆性原理,可以假设蜡烛在光屏位置时,像应成在原蜡烛位置,因此,光屏到透镜位置B的距离应为L,故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s=L0-2L1 / 11.5 透镜和视觉 -一、选择题1.(2021七下·诸暨月考)老鹰的视觉非常灵敏,能在几千米的高空准确无误地辨别地上的动物,如蛇、田鼠等,它形成视觉的部位是( )A.眼睛 B.视网膜 C.大脑 D.视觉神经2.(2019七下·温州月考)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正确的用眼姿势,会导致近视,不当用耳会导致听力受损,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看书一小时左右需远眺 B.在昏暗或强光下看书C.游泳后及时清理耳中积水 D.使用耳机时,音量不宜过大3.将平行光射向某一个光学元件,光路如图所示。该元件是(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反光镜4.(2025八上·宁波期末)小科将两个放大镜分别放在离书本相同高度处,观察文字,放大效果如图所示,则( )A.甲放大镜凸度大,观察的范围小B.甲放大镜凸度大,观察的范围大C.乙放大镜凸度大,观察的范围小D.乙放大镜凸度大,观察的范围大5.(2024七下·柯桥期中)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两个实验中,分别把一个不透明的木板放在如图甲、乙所示的位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均不能成像 B.甲,乙均不能看到像C.甲、乙都能成像且均能看到像 D.只有甲既能成像也能看到像6.(2024七下·定海期中)如图所示,当我们看远处物体时,远处物体的光线正好聚焦在视网膜上。当我们从看远处物体改为看近处物体时(一般不小于10cm),为了使近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晶状体凸度和焦距的变化情况分别是( )A.晶状体凸度变大,焦距变短 B.晶状体凸度变大,焦距变长C.晶状体凸度变小,焦距变短 D.晶状体凸度变小,焦距变长7.(2024七下·越城期末)如图所示,在凸透镜左侧的主轴PQ上一光点S恰能在透镜右侧等距处生成一像点Sˊ,将透镜沿顺时针方向转过30°角后,像点的位置( )A.仍在原处没有移动B.像点移动,但不一定在原来的PQ轴上C.像点沿着QP向左移动D.像点沿着PQ向右移动8.(2024七下·拱墅期末)下列关于正常人眼、近视眼以及远视眼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正常人眼观察远处物体时,清晰像成在视网膜上B.甲图为近视眼,可以配戴凸透镜进行矫正C.乙图为近视眼,可以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D.乙图为远视眼,可能是由于晶状体曲度过大导致9.(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是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拍照时,将镜头对准景物,相机通过自动调节,就能在传感器上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拍摄到更大的像应将镜头远离花朵B.相机镜头的成像原理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C.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缩小的实像D.为了拍摄整株花束,物距应大于二倍焦距10.(2024七下·温州期中)为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有一种眼镜的镜片可以改变(如图甲),它的改变是通过在透明的薄膜中注入或抽出光学液体来实现。图乙是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 )A.近视眼,镜片Ⅰ B.近视眼,镜片ⅡC.远视眼,镜片Ⅰ D.远视眼,镜片Ⅱ11.(2024七下·海曙月考)光刻机是芯片制造的核心设备之一,它的工作光源原理如图所示。可以将掩膜上的图形曝光在硅片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缩图透镜是凸透镜,硅片相当于光屏②掩膜在硅片上成正立缩小的实像③若要硅片上所成的像更大,需将掩膜和硅片都向下移动④若此时掩膜向上移动1厘米,硅片向下移动1厘米,仍能呈清晰的像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③12.(2024七下·浦江期末)小明长时间坐姿不端正写作业,导致黑板上的字看起来模糊不清,妈妈带小明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小明近视了,并给小明配了眼镜.下列能解释小明视力障碍的模型和所需配戴眼镜的镜片分别是图中的( )A.乙和丙 B.甲和丁 C.乙和丁 D.甲和丙13.(2024七下·温州期末)雾视镜能使人眼产生“雾视”,从而刺激晶状体变薄,重新看清物体,以达到放松眼部肌肉,预防近视的效果。“雾视”原理为:戴上雾视镜后,进入眼睛的光线将聚焦在视网膜前,使人眼看不清物体。下图中能正确表示雾视镜的“雾视”原理的是( )A. B.C. D.14.(2024七下·东阳期末)如图所示为商场门口的广告投影灯及其内部结构,它主要由光源、广告片和焦距为f的凸透镜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广告片到镜头的距离应小于fB.地面上的广告图标是倒立放大的虚像C.该广告灯的成像原理与投影仪相同,成倒立放大实像D.为了能从不同角度看见广告图标,应投影在光滑的地面15.(2024七下·杭州期中)“刷脸支付”已成为人们购物付款的一种常用方式。如图所示,顾客只需面对付款设备,该设备就会利用摄像头自动进行人脸识别( )A.摄像头对光有发散作用B.人脸识别时,人脸要处于摄像头一倍焦距以内C.人脸通过摄像头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D.当人脸远离摄像头时,人脸经摄像头所成的像会变小16.(2024七下·柯桥月考)小明在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后,为进一步了解“视力矫正”的原理,移动蜡烛,先让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然后他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了不同类型的眼镜片,下列关于本次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放置眼镜片之前,蜡烛在图示位置,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B.放置眼镜片之前,蜡烛在图示位置,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虚像C.将远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使光屏靠近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D.将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使光屏靠近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17.在探究近视眼视力矫正问题时用如图的装置模拟眼睛,烧瓶中的液体相当于玻璃体,烧瓶左侧紧靠瓶壁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晶状体,右侧内壁相当于视网膜。选项中的四幅图是一些同学描绘近视眼矫正的方法和光路情形,其中能达到近视眼矫正目的的是 ( )A. B.C. D.二、填空题18.(2024七下·滨江期末)今年3月,国家药监局公布一款新获批的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可延缓儿童近视的进展。(1)如图两位学生中患有近视的是 (选填“甲”或“乙”)。(2)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对近视只有延缓的作用,因此平时我们要保护好视力,下列属于保护视力的做法有 ____。A.长时间使用手机 B.看书一小时后远眺窗外C.尽量在强光下阅读 D.不要躺着、走路时看书19.(2024七下·嵊州期末)如图为小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他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图甲)。实验前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使它们处于光具座上的同一高度。(1)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为使像仍成在光屏的中央,以下操作可达到目的的是____。A.凸透镜向上移 B.光屏向下移C.蜡烛向上移 D.蜡烛向下移(2)图乙光屏中央恰好成一清晰的像。①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为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移动适当的距离。②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只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则透镜应向右移动 厘米。20.(2024七下·金东期末)芯片是电子设备的核心组件,芯片制造需要光刻机,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用紫外光照射镂空掩膜,调整镂空掩膜、缩图透镜的位置,恰好能在硅片上成极小的清晰的像,从而实现集成电路的“光刻”。请回答下列问题:(1)紫外光照射镂空的集成电路模板,经过缩图透镜后在硅片表面形成缩小的电路图案,该缩图透镜相当于一个 透镜;(2)紫外光在制成缩图透镜的玻璃内沿 (选填“直线”“折线”或“曲线”)传播,后通过折射聚焦在硅片表面;(3)如果缩图透镜焦距为2厘米,则硅片应该放置在离缩图透镜 (填范围)厘米处。三、作图题21.(2024七下·海曙月考)作图题。请根据平行主光轴的反射光线,画出入射光线及通过凸透镜后的光路图。22.(2024七下·义乌期中)如图是投影仪的简化结构图。请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及再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路图。23.(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如图所示,凸透镜的主光轴与水面相平,F是凸透镜的焦点,一束与水面平行的光射到凸透镜上,经凸透镜折射后在水面发生了反射和折射,请画出此过程的光路图。四、实验与探究题24.(2025八下·鄞州期末)如图甲所示为天宫课堂中的“水球透镜”实验,水球相当于焦距为f的凸透镜。(1)由图甲中像的性质可知,宇航员离水球的距离u与f的大小关系为 。(2)小宁自制“水球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小宁将蜡烛、“水球透镜”、光屏移到图乙中的位置,光屏上正好出现烛焰倒立缩小的像。接着他将蜡烛移至40cm刻度线处,但始终无法从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3)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烛焰的像在光屏上的位置发生偏移,为了能让像回到光屏中央,可采取的措施是 (答出一点即可)。25.(2024八上·杭州开学考)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m;(2)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为使像仍成在光屏的中央,以下操作可达到目的的是______;A.将凸透镜往上移 B.将光屏往下移C.将蜡烛往上移 D.将蜡烛往下移(3)保持图乙中的凸透镜与光屏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调节一段距离后,要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将乙中凸透镜换成焦距更 的,相当于物体远离时要调节晶状体的屈光度才能观察清楚;(4)如图乙,若通过移动透镜到 厘米刻度处,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26.(2024七下·玉环期末)小玉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不断地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实验重构自己的认知。以下是小玉实际的操作和思考:(1)小玉在实验过程中不断移动烛焰位置,观察到如图甲中①至⑥的六种烛焰清晰的像,请按蜡烛到凸透镜距离由远到近所得到的6个像进行排序,正确顺序为 ;(2)小玉还想利用发光字母来探究凸透镜成像时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用如图乙中的4个字母进行实验,发现适合做光源的有 个;(3)小玉还发现,若固定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不变,只移动凸透镜。设蜡烛与凸透镜第一次成清晰像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如图丙所示,再次移动凸透镜,设第二次成清晰像的位置为B(图中未画出),则前后两次成清晰的像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为 (用L0、L表示)。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解析】【分析】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进入眼睛,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当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获得图像信息时,会通过视觉神经将信息传给大脑的特定区域,大脑立即处理有关信息,就形成了视觉。【解答】鹰的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获得图像信息时,会通过视觉神经将信息传给大脑大特定区域,大脑处理有关信息,形成了视觉,因此老鹰形成视觉的部位是大脑,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2.【答案】B【知识点】保护视力与用眼卫生【解析】【分析】判断各选项中的做法是否能保护视力和听力。【解答】看书一小时左右需远眺可以预防近视;在昏暗或强光下看书都能造成近视;游泳后及时清理耳中积水可以预防中耳炎;使用耳机时,音量不宜过大,可以保护听力。故答案为:B。3.【答案】B【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解析】【分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平行光线经过透镜后,折射光线会聚到一点,因此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应该为凸透镜,故B正确,而A、C、D错误。故选B。4.【答案】C【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解析】【分析】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少,视野越大【解答】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放大镜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不同的放大镜在同一距离观察报纸的字在同一距离观察报纸的字,放大镜乙下的字较大,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也大,放大镜的凸度最大,观察的范围小,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5.【答案】C【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根据虚像的成因分析是否能够看到像即可。【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和蜡烛在凸透镜的成的像都是虚像。而虚像是光的反射延长线相交得到的,因此木板不能阻挡虚像,因此甲、乙两处放置木板都对看到虚像,烛焰的像不会发生变化。故选C。6.【答案】A【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解析】【分析】眼睛的晶状体是一个焦距可调凸透镜,眼睛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凸度: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凸度变小,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凸度变大,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解答】当我们看远处物体时,远处物体的光线正好聚焦在视网膜上,当我们从看远处物体改为看近处物体时,物距减小,若晶状体的凸度和焦距不变,由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此时像距会变大,则成像在视网膜之后。为了使近处物体所成的像前移到视网膜上,应将通过晶状体的光线更加会聚,所以,晶状体的凸度要变大,使焦距变短,故A正确。故答案为:A。7.【答案】D【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首先根据凸透镜成倒立等大实像的规律确定凸透镜的焦距,然后判断凸透镜旋转后物体的位置变化,并与焦距比较,从而确定成像位置和特点即可。【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在凸透镜左侧的主光轴PQ上一光点S恰能在透镜右侧等距处生成一像点S',此时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等于二倍焦距。将透镜沿顺时针方向转过30°角后,此时物距减小了,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此时像距应变大,那么像点会远离凸透镜,由于经过光光心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故像仍在原来的主轴PQ上,且向右移动,故D正确, ABC错误。故选D。8.【答案】A【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解析】【分析】A.根据人眼的成像原理判断;BCD.根据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症状和矫正方法分析判断。【解答】A.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则正常的眼睛看清远处的物体是,清晰像成在视网膜上,故A正确;BC.甲图中,晶状体的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是近视眼,需佩戴凹透镜进行校正,故B、C错误;D.乙图,近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方,是远视眼,可能是由于晶状体曲度过小导致的,故D错误。故选A。9.【答案】D【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和特点分析判断。【解答】 A.如果要让像更大一些,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所以应减小物距,应将镜头靠近景物,故A错误;BCD.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利用了光的折射,其工作原理是: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像成在另一侧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且为了拍摄整株花束,就要使成像变小,因此要使物体向大于二倍焦距的位置移动,故BC错误,D正确。故选D。10.【答案】A【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解析】【分析】中间厚两边薄的镜片是凸透镜,具有会聚光线的能力;中间薄两边厚的镜片是凹透镜,具有发散光线的能力。【解答】由图可知,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时,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所以是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矫正,由图可知,镜片Ⅰ是凹透镜,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1.【答案】D【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时不成像;物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解答】①②光刻机在工作时利用的是凸透镜成像,缩图透镜是凸透镜,硅片相当于光屏,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①正确,②错误;③要想硅片上的像变大,需要减小物距并增大像距,即需将掩膜和硅片向下移动,故③正确;④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若此时掩膜向上移动1厘米,硅片应向上移动适当距离,才能呈清晰的像,故④错误。故答案为:D。12.【答案】D【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解析】【分析】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不清晰,远视眼看近处的物体不清晰,据此结合近视眼的矫正方法分析判断。【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小明看远处的黑板不清晰,那么应该为近视眼。近视眼中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故甲为近视眼,需要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故矫正选丙。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3.【答案】C【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解析】【分析】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结合题干信息选出正确答案。【解答】AB、由图知道,图中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是发散的,故AB不符合题意;CD、根据“戴上雾视镜后,进入眼睛的光线将聚焦在视网膜前”知道,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4.【答案】C【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当2f>u>f时,凸透镜成放大、倒立实像,此时像在二倍焦距之外,此原理与投影仪成像原理相同;物体的表面有两种,一种是平的而且是光滑的,这种表面会发生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镜面反射后,反射光线还是平行的。另一种是粗糙的,这种表面发生漫反射,平行光线经过凹凸不平的表面,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解答】ABC、由图可知,广告片距离镜头近,像距离镜头远,像能被地面承接,即成放大的实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广告片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与投影仪成像原理相同,故C正确,AB错误;D、为了能从不同角度看见广告图标,应使光发生漫反射,所以应选择粗糙的地面,故D错误。故答案为:C。15.【答案】D【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时,物距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和摄像头;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解答】ABC、摄像头是一个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规律工作的,故ABC不符合题意;D、当人脸远离摄像头时,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像距变小且像变小,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6.【答案】C【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解答】AB、由图知,物距大于2f,像距小于物距,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故AB错误;C、远视镜片是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所以远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像将提前会聚,为使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采取的方法为:蜡烛靠近透镜,减小物距,增大像距;或者使光屏靠近透镜,使像成在光屏上,故C正确;D、近视镜片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所以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像将延迟会聚,为使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采取的方法为:蜡烛远离透镜,增大物距,减小像距;或者使光屏远离透镜,使像成在光屏上,故D错误。故答案为:C。17.【答案】D【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需掌握: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配戴凹透镜矫正。【解答】近视眼的晶状体对光的会聚本领过强,使物体成像于视网膜前,应该用凹透镜进行矫正,利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使光线延迟会聚,可将像成在视网膜上,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18.【答案】(1)甲(2)B;D【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解析】【分析】近视眼就是由于晶状体的屈度过大,导致所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前方,在矫正时应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解答】(1)通过分析可知,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故甲患有近视;(2)A.长时间使用手机会使晶状体疲劳,容易患近视,故A不符合题意;B.看书一小时后远眺窗外,可以保护视力,故B符合题意;C.在强光下阅读会损害视力,故C不符合题意;D.不躺着、走路看书,有利于保护视力,故D符合题意;故选BD。故答案为:(1)甲;(2)BD。19.【答案】(1)C(2)左;15【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 (1)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分析回答;(2)①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分析回答;②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解答】 (1)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相当于火焰向下运动。为使像仍成在光屏的中央,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知,可以使蜡烛向上移动,或凸透镜向下移动,或光屏向上移动,故选C;(2)①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此时物距增大,为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光屏应向左移动适当的距离;②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只通过移动透镜,要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根据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可知,当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像距等于原来的物距时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原来的物距为:25cm-10cm=15cm,像距v=55cm-25cm=30cm,则现在的物距应该为30cm,因此透镜应向右移动:30cm-15cm=15cm。20.【答案】凸;直线;大于4【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1)(3)照相机成像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解答】(1)光刻机通过极紫外光照射镂空的集成电路模板,经过透镜组后在硅晶圆表面的光刻胶上刻出缩小的电路图案,与照相机的原理相同,该透镜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即紫外光在制成透镜的玻璃内沿直线传播;(3)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距大于2倍焦距,像距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如果缩图透镜焦距为2厘米,则硅片应该放置在离缩图透镜大于4cm处。21.【答案】【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透镜的光路图【解析】【分析】当与主光轴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时,光线将发生偏折,经过凸透镜的焦点;根据光路具有可逆性可知,经过凸透镜的焦点的光线将沿与主光轴平行的方向射出;经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不发生偏折,沿原来的传播方向直线射出。【解答】首先过反射点垂直于镜面作出法线,然后根据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下侧作出入射光线;再根据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画出折射光线。如下图22.【答案】【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透镜的光路图【解析】【分析】过焦点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过平面镜的入射点垂直镜面作出法线,因为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45°,则入射角为90°-45°=45°,则反射角也为45°,在法线右侧作出反射光线。23.【答案】【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入射光线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凸透镜右侧的焦点为入射点,过入射点画出法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折射规律画出反射光线、折射光线。【解答】入射光线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过焦点(入射点)F画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空气中画出反射光线;在法线右侧的水中,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24.【答案】(1)u>2f(2)u(3)光屏或蜡烛向上移、或将凸透镜向下移【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1)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虚像是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不能呈现在光屏上。(3)根据蜡烛变短,像会出现在光屏上方提出改进措施。【解答】(1)由图可知,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可知此时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即u>2f。(2)图中观察到倒立、缩小的像,可知此时物距(30cm)大于2倍焦距,像距(20cm)在1倍和2倍焦距之间,可知凸透镜的焦距在10至15cm之间,将蜡烛移至40cm处,物距为10cm,小于1倍焦距,成的是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3) 蜡烛变短,由光的直线传播和经过光心的光线不发生偏折,可知烛焰的像会向上移,为了使像回到光屏中央,可以将光屏或蜡烛向上移、或将凸透镜向下移。25.【答案】(1)10.0(2)C(3)大(4)40.0【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叫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根据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分析回答。【解答】(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2)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知道,烛焰的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向上方移动,为了使像回到光屏的正中央,可以将透镜向下调节或者光屏向上移,或者将蜡烛向上移动,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3)图乙中,保持凸透镜与光屏位置不变时,若将蜡烛向左移动,即物距增大,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像距会减小,则可以更换一个焦距更大的凸透镜,使光屏上的像再次变清晰。(4)由图乙知道,物距的大小为像距的大小为此时光屏上成的是清晰的像,根据光路是可逆的,当物距为30.0cm,像距为15.0cm时,光屏上还能再次成清晰的像,则透镜应该移到40.0cm刻度处。(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2)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知道,烛焰的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向上方移动,为了使像回到光屏的正中央,可以将透镜向下调节或者光屏向上移,或者将蜡烛向上移动,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3)图乙中,保持凸透镜与光屏位置不变时,若将蜡烛向左移动,即物距增大,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像距会减小,则可以更换一个焦距更大的凸透镜,使光屏上的像再次变清晰。(4)由图乙知道,物距的大小为像距的大小为此时光屏上成的是清晰的像,根据光路是可逆的,当物距为30.0cm,像距为15.0cm时,光屏上还能再次成清晰的像,则透镜应该移到40.0cm刻度处。26.【答案】(1)②①③⑤⑥④(2)1(3)L0-2L【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相反,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探究凸透镜成像上下左右位置关系应该让发光体本身上下左右是不同的,即上下和左右是不对称的;(3)对比成像条件,结合烛焰和光屏之间距离不变,分析计算。【解答】(1)凸透镜成实像时,像是倒立的,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物距减小,像距也减小,像变小;所以,蜡烛到凸透镜距离由远到近时,其成像情况的正确顺序为②①③⑤⑥④。(2)为了更好地利用发光字母来探究凸透镜成像时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应该让发光体本身上下左右是不同的,即上下和左右是不对称的,且上下左右颠倒后,应该与原来有明显的区别,故只有“F”这个发光字母适合做光源。(3)在上述探究活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成倒立放大实像条件是f<u<2,如图2所示,则该透镜焦距f<L;当凸透镜移至B位置时,因为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根据光的可逆性原理,可以假设蜡烛在光屏位置时,像应成在原蜡烛位置,因此,光屏到透镜位置B的距离应为L,故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s=L0-2L(1)凸透镜成实像时,像是倒立的,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物距减小,像距也减小,像变小;所以,蜡烛到凸透镜距离由远到近时,其成像情况的正确顺序为②①③⑤⑥④。(2)为了更好地利用发光字母来探究凸透镜成像时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应该让发光体本身上下左右是不同的,即上下和左右是不对称的,且上下左右颠倒后,应该与原来有明显的区别,故只有“F”这个发光字母适合做光源。(3)在上述探究活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成倒立放大实像条件是f<u<2,如图2所示,则该透镜焦距f<L;当凸透镜移至B位置时,因为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根据光的可逆性原理,可以假设蜡烛在光屏位置时,像应成在原蜡烛位置,因此,光屏到透镜位置B的距离应为L,故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s=L0-2L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教版)八上新教材 1.5 透镜和视觉(学生版).docx (浙教版)八上新教材 1.5 透镜和视觉(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