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天气预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七课,是本单元天气观测内容的总结与延伸。教材从天气预报的常见形式入手,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的天气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的异同,认识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云量、降水、气温、风)及天气符号,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基础,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获取天气信息的能力,深化对天气与生活关系的认识。〖学习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天气预报包含云量、降水、气温、风等信息,认识常见天气符号;了解天气预报是对未来天气的预测,与即时观测记录存在区别。科学思维:能对比分析天气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的异同,并用一天中气温变化规律解释差异。探究实践:能整理天气观测记录,归纳其中包含的信息;能通过收看、收听或查阅资料,记录天气预报的信息;能扮演“气象播报员”传递天气信息。态度责任:意识到天气预报对生活的重要性,学会运用多种方式查询天气,养成关注天气预报的习惯。〖教学重点〗了解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云量、降水、气温、风)及天气符号。对比天气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难点〗理解天气预报的预测性(如气温范围)与观测记录的即时性(某一时刻数据)的差异。〖教学过程〗提出和聚焦问题:1、根据课页,提出问题我们每天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或手机等了解未来天气。提问:我们的天气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的内容一样吗?聚焦:揭示课题天气预报中是怎样表示各种天气现象的?”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出本课主题——观测云讲述新课(二)知识探究整理天气观测记录(探索1)组织小组活动:回顾一段时间的天气观测记录,整理其中包含的信息。引导学生总结:观测记录包含日期、气温、云量(晴/多云/阴)、降水(雨/雪等)、风向风速等信息,填写在“班级记录单”中。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探索2)展示电视天气预报截图、手机APP天气页面等,提问:“天气预报包含哪些信息?”小组合作查阅资料并记录,教师总结天气预报的四大核心信息:云量情况(晴、多云、阴等);降水状况(小雨、中雪等);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风的信息(风向、风速)。出示“天气预报中的天气符号”(如晴、多云、小雨、南风4级等),让学生识别并匹配符号与天气现象,加深记忆。对比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探索3)展示对比表格(如观测记录“15℃、乌云密布”与天气预报“9~18℃、多云转阴”),组织学生分析差异。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观测记录是当下实际天气情况,数据为具体数值;天气预报是对未来天气的预测,气温为范围值(因天气不断变化)。结合实例说明:如观测记录的“15℃”是某一时刻的气温,天气预报的“9~18℃”涵盖了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范围。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补充资料)简要介绍气象观测仪器(能见度仪、激光云高仪、雪深传感器、雨量传感器等),说明这些仪器为天气预报提供数据支持,帮助学生理解天气预报的科学性。。(三)研讨总结研讨1: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的异同及原因提问:“天气预报与观测记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结合气温变化规律解释。”小组讨论后总结:相同点:均包含气温、云量等信息。不同点:天气预报是未来预测(气温为范围),观测记录是即时数据(具体数值)。原因:一天中气温早晚低、中午高,天气预报的范围涵盖了这种变化,而观测记录仅反映某一时刻的情况。研讨2:查询未来天气的方法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查询方式,教师补充总结:收看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使用天气类手机APP(如墨迹天气、华为天气);登录气象网站(如中国天气网)。(四)拓展提升提问:“同一天不同地方的天气一样吗?”展示12月海南(温暖)与哈尔滨(寒冷)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地域差异。(五)板书设计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云量:晴、多云、阴降水:小雨、中雪等气温:最高温、最低温风:风向、风速(附天气符号示例)布置作业同学们!通过手机查一下这周的天气预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t天气预报》教学设计1.docx 天气预报怎么制作视频.mp4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天气预报》2025新教材.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