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赏练-----冯至散文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朱自清先生冯至①远在二十五年前,我读到过一部诗集《雪朝》,是六个人的合集,其中有一位是朱自清。封面是黄色的,里面的诗有一个共同趋势:散文化.朴实,好像有很重的人道主义的色彩。那本诗集现在已经很不容易得到了,并且里边的诗我一首也不记得,但根据我模糊的印象,我可以说,假如《雪朝》里的诗能够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发展下去,中国新诗也许会省却许多迂途。只可惜中国的新诗并没有那样发展下去,中间走了许多不必要的歧途,而《雪朝》中的六位作者也在中途有的抛掉了诗,有的改变了作风。其中真能把那种朴质的精神保 持下来,不但应用在诗上,而且应用在散文以及做人的态度上的,据我所知,怕只有朱自清先生吧。②我最初遇见朱先生是在一九三二年的夏天,那时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华任教休假到伦敦住了一年,归途路过柏林。我请他到我住的地方谈过一次,过了几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无忧宫去游玩过。他很少说话,只注意听旁人谈讲;他游无忧宫时,因为语言文字隔阂,不住地问这个问那个,那诚挚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说一句强不知以为知的话。此后他就到意大利从威尼斯登船回国了,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至于常常见面,能谈些文学上问题,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年。③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点头称是。他这样虚心,使谈话者不敢说不负责任的话。他对我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作用。我不知道别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觉,但愿他的诚挚和虚心——这最显示在他那两只大眼睛上,曾经启迪过不少的人,应该怎样向人谈话!④由虚心产生出来的是公平,没有偏见。党同伐异,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结为朋党,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攻击。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是读不到的。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去年五四,北大举行文艺晚会,我和他都被约去讲演,我在讲演时攻击到战前所谓象征派的诗,夜半回来,他在路上向我说:“你说得对!只是有些过分。”今年七月四日,我到清华去看他——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他已十分憔悴,谈起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他尽管不以他为然,却还是说:“他读了不少的书。”⑤一个没有偏见的.过于宽容的人,容易给人以乡愿①的印象,但是我们从朱先生的身上看不出一点乡愿的气味。一切在他的心中自有分寸,他对于恶势力绝不宽容。尤其是近两年来,也就是回到北平以来,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他有愤激,有热烈的渴望,不过这都蒙在他那平静的面貌与朴质的生活形式下边,使一个生疏的人不能立即发现。⑥他最近出版的两部论文集《论雅俗共赏》和《标准与尺度》是他最坦白的说明。他一步步地转变,所以步步都脚踏实地;他认为应该怎样,便怎样。我们应该怎样呢 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不幸他在中途死去。中国的新文艺失却一个公正的扶持人,朋友中失却一个公正的畏友,将来的新中国失却一个脚踏实地的文艺工作者。⑦现在我如果能够得到《雪朝》那本诗集,再把他历年的著作排列在一起,我会看见他在这一世纪的四分之一的时间内走着一条忠实朴素的道路。一九四八年,北京(有删改)【注】乡愿:这里指的是外貌忠诚谨慎,实际上欺世盗名的人。1.本文回忆朱自清先生,为什么从诗集《雪朝》写起?2.请结合本文内容分析朱自清先生的优秀品质。3.朗读下面这句话的时候,“绝”字用重音朗读,请简析理由。一切在他的心中自有分寸,他对于恶势力绝不宽容。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与朱自清先生交往的时间为线索,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方式,突出了朱自清先生“忠实朴素”的特点。B.文中的“迂途”指的是诗歌发展走的不必要的歧路,“畏友”指自己敬畏的朋友。C.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是朱自清先生对作者的委婉批评。这体现了朱自清先生对朋友的宽容——即使朋友说错了,也要先肯定。D.文章第六段说“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知道”的内容应该是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发展。5.阅读文段,回答问题。【甲】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回忆我的母亲》)【乙】中国的新文艺失却一个公正的扶持人,朋友中失却一个公正的畏友,将来的新中国失却一个脚踏实地的文艺工作者。(《朱自清先生》)请分析【甲】【乙】两段表达方式的相同点,和所表达情感的不同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忆平乐冯至①六年前,我们在桂林上了一只漓江上的民船。那时正是长沙大火后,各地方的难民潮涌一般地到了桂林。大家不知道此后的局势将要怎样发展,但对于将来都具有信心。②在桂林住了半个多月,全国各地的一举一动都会在这里发生感应,但是一上了漓江的船,就迥然不同了,初冬的天空和初冬的江水是一样澄清,传不来一点外边的消息。我立在船头,当桂林的那些山峰渐渐在我面前消逝时,我心里想,十月的下旬在赣江上,十一月的下旬在漓江上,一东一西,中间隔着四四方方的湖南那么一个大省,但是民船,两个地方却没有一点不同,同样的船篷、同样的船身、同样的船夫撑船的姿势。从空间我又想到:在战前,在百年前,漓江上的航行也必定没有什么变化。山是那样奇兀,水是这样清澈,江底的石块无论大小都历历可数。此外就是寂静,寂静凝结在前后左右,好像千军万马也不能把这寂静冲破。这样两天,过了阳朔一直到了平乐。③在平乐,我们找到一辆汽车要经过柳州、南宁到龙州去。往南越走越热,临行的前一天,妻的身上穿着棉衣,她说想做一件央衣预备在热的地方穿,但恐怕来不及了,因为汽车在第二天清早就要开行。我说,我们不妨到裁缝铺里试一试。我们于是在临江的一条街上买了一件衣料,随后拿着这件衣料问了几家裁缝铺,都异口同音地说来不及了。最后到了一家,仍然是说来不及了,但口气不是那样坚决,不可能中好像含有一些可能的意味。我们也就利用这一点可能的意味向那裁缝恳求:④“如果你在今晚十二点以前把这件衣服缝好,我们愿意出加倍的工资。”⑤“加倍的工资,我不要;只怕时间来不及了。若是来得及,一件夹袍是一件夹袍,工资无须增加。”⑥“我们也是不得已,因为明天清早就要到柳州去。”⑦我们继续恳求,最后那裁缝被我们说动了。他说:“放在这里吧,我替你们赶做—”⑧我们把旅馆的地址留给他,继续到街上料理其他的琐事。晚饭后,一切都已收拾停当,我们决定早一点睡,至于那件夹衣,第二天清早去取,想不会有什么耽搁。想不到睡得正熟的时候,忽然有茶房敲门,说楼下有人来找。我睡眼蒙眬地走到楼下,白天的那个裁缝正捧着一件叠得好好的夹衣在旅馆的柜台旁立着。他说,这件夹衣做好了,在十二点以前。⑨我当时很感动,我对于我的早睡觉得十分惭愧。我接过来那件夹衣,它在我的手里好像比它本来的分量沉重得多。我拿出一张一元的纸币交给那个裁缝,他找回我两角钱,说一声“一件央袍八角钱”,回头就走了。我走上楼,把夹袍放在箱子里,又躺在床上,听着楼下的钟正打十二点。⑩六年了,在这六年内听说广西也有许多变化。入秋以来,敌人侵入广西,当我在报上读到“平乐”二字时,不知怎么漓江两岸的风光以及平乐那晚的经历都引起我乡愁一般的思念。如今平乐已经沦陷,那个裁缝,我不知道他会流亡到什么地方,我怀念他,像是怀念一个旧日的友人。 并且,在这六年内世界在变,社会在变,许多人变得不成人形,但我深信有许多事物并没有变:农夫依旧春耕秋收,没有一个农夫把粮食种得不成粮食;手工业者依旧做出人间的用具,没有一个木匠把桌子做得不成桌子,没有一个裁缝把衣服缝得不成衣服。真正变得不成人形的却是那些衣冠人士:有些教育家把学校办得不成学校,有些军官把军队弄得不成军队。 现在敌人正在广西到处猖獗,谣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会里病菌似的传布着。我坐在屋里,只苦苦地思念着漓江上的寂静和平乐的那个认真而守时的裁缝:前者使人深思,后者使人警醒。一九四三年,写于昆明(摘编自冯至散文集《山水》)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借助想象,将不同时空的场景结合在一起,展现出大自然的静默和永恒。B.六年前,大家对将来具有信心,六年后,敌人在广西猖獗,“我”已彻底失望。C.“我”在战乱之中迁徙流亡,漓江的山水与平乐的裁缝都抚慰着“我”的心灵。D.本文回忆了“我”在抗战时期一段特别的经历,在冷静的叙述中见炽热的情感。7.本文的裁缝形象鲜明,请结合具体的描写角度分析这一人物形象。8.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1)谣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会里病菌似的传布着。(赏析加点词语)(2)我接过来那件夹衣,它在我的手里好像比它本来的分量沉重得多。(为何我对那件夹衣有分外沉重的感觉,请谈谈你的理解?)9.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道“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具体地点触发了诗人的心绪,本文标题“忆平乐”也有类似的用意,请简要分析。10.本文渗透着冯至关于“变”与“不变”的哲学思考,文中哪些在“变”,哪些“不变”?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彩色的鸟冯至①在热带地方是不难看见羽毛美丽的鸟的,但是在北方,在我的家乡,最普通的鸟儿只是喜鹊、鸽子、乌鸦、麻雀。你们想,这些鸟儿不是灰色的,就是黑色的,不然就是白色的,它们的羽毛怎么会十分美丽呢?但是我一打开我的图画书,就不同了,里边的鸟儿有蓝色的、绿色的、紫色的、白色的……它们真是美丽呀!若在我的笼子里哪怕是只养这么一只,我已经心满意足了。可是,笼子里边只有麻雀,屋檐底下只有鸽子窝。一天,还有一个人送我一只乌鸦,长得那样丑,声音那样难听。母亲说,把它放了吧,我还有一些舍不得。天天饲养着这类鸟儿,有多么单调。②我问父亲:“书上的彩色的鸟儿我们这里怎么都没有呢?”③父亲说:“它们在这里不适宜生存。”④“不适宜生存”,我却有些不懂,什么叫做不适宜生存呢?⑤父亲继续说:"水里的鱼不能在陆地上生存,空中的鸟不能在水里生存。冬天若是把你放在一个冰冷的房子里,你就会冻出病来,这都叫做不适宜生存。南方的彩色的鸟儿都惯于温暖,所以不喜欢飞到我们这个冷的地方来。”⑥我听着,似懂非懂。我只是更思念彩色的鸟了。但是彩色的鸟怎么也飞不到我们的天空。我想,彩色的鸟既然没有,我就要制造彩色的鸟。母亲能够把衣服染成蓝色、红色、绿色,我为什么不把我的麻雀也染成蓝色、绿色、红色呢?一天,母亲在染衣服,我就把各样的颜色都偷偷地留起来一点。午后,母亲的衣服都染完了,挂在院子里飘扬,非常好看。我就开始从笼子里把麻雀取出来一只染一只,有的染成蓝色,有的染成彩色,一切都按照我的心意,染完了一只,觉得比图画上画得还好看些,心里很高兴。我自言自语地说;“我们这里也有彩色的鸟了。”⑦第二天一睁眼,就想去看那些彩色的鸟。但是走到笼前一看,已经有三只鸟死了,等到下午,又死了几只。最后只剩下一只还活着。这只是没有全身染遍了颜色的,我只在它的腿上染了一点红色。我看着这些活泼泼的鸟一只一只地死去,很懊丧,我只好把它们埋在房后的空地里。忙了一天,到了晚上,我才得休息。同时我自己想:“无论如何,我有过彩色的鸟了,可惜它们这么快地就死去了。大半这就是父亲所说的道理吧,彩色的鸟儿在我们这里不适宜生存。”11.阅读全文内容,梳理“我”的探索过程。产生好奇提出疑问 我的发现: “我”的疑问:书上的彩色的鸟儿我们这里怎么都没有呢?继续思考付诸行动 “我”的思考:母亲能够把衣服染成彩色,“我”为什么不把“我”的麻雀也染成彩色的呢? “我”的行动:意外结局得出结论 “我”的发现: “我”的结论:12.根据语境,结合加点词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你们想,这些鸟儿不是灰色的,就是黑色的,不然就是白色的……13.下列对文章主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表现“我”儿时细心观察、乐于探索实践的精神。B.表现儿童的童真童趣,表达对童年生活的留恋。C.表现童年的行为虽有悖科学,但带给“我”思考。D.表达童年的“我”对彩色鸟儿的喜爱之情,凸显关爱动物的主题。14.文末“我”认为“彩色的鸟儿在我们这里不适宜生存”和第③段父亲所说的“它们在这里不适宜生存”是一个意思吗?为什么?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人的高歌冯至①大家游西山回来,坐在滇池的船上,回望西山的峭壁,总不免要把那峭壁上凿出来的龙门作为谈话的资料。有人在赞叹工匠的力量,它使人类在大地上创造些足以与雄壮的山川相抗衡的事物。并且,在这类的工程前,无时不觉得人的手是怎样地在那里活动。②“这峭壁上一段小小的工程,比起云冈、敦煌等地的石窟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M君这样说。③C君听了这话,不以为然,他说道:“不能这样比。你要知道,像云冈,像敦煌,以及河南的龙门,多半是从南北朝开端,经过隋、唐,一直到宋时,还在那儿开凿,那是几世纪内,千万只手的成绩。而这里的龙门规模虽然小,却是一个人左手持凿,右手持锤,只是两只手一点一点地凿成的——”④M君不回答,C君回转头来,望着山腰上的三清阁继续说:⑤“这是一个人用坚强的意志凿成的。在乾隆年间有一个石匠,经常在昆明城内或四郊到处走着,看见路上或桥上有什么残败的地方,就施展开他手里的工具,加以修补。一天,他正在西郊修补一座小石桥,对面来了一个人,用手指着那峭壁向他说,你看那巉岩,那上边有一座石室,从三清阁到石室是没有道路的,人们只在岩石边架上一条铁索。人在铁索上走着,稍一不慎,便会跌落到湖里。况且铁索如今也朽败不堪了,你为什么不一劳永逸,因山就势,开凿出一条石路呢?”⑥“那石匠听了,望着西山的峭壁,心中就从岩石里盘算出一条宛宛转转、高下不平的小路。不久,他开始了他的工作:左手持凿,右手持锤,不顾寒暑,不管风天或雨天,日日和那顽固的岩石搏斗。他不受任何人的帮助,十多年如一日,终于完成了我们方才登临过的那条石路。这十多年的工夫,是单调的,没有什么事迹可说,除却一凿一锤从早到晚的声音外,恐怕这人连话都没有说的机会。”⑦M君听了这段话,也不敢再小看这段工程了,只是说了一句:“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⑧这时同游的友人里有一位T君,显着很沉默,当大家正在唏嘘赞叹的时刻,他说:“我望着这湖水总爱想到海,方才我听完这段不言不语、与岩石搏斗的故事,不知怎么想起一个和海水有关系的人了。”⑨“我的原籍是河北省离海不远的一县,因为地近海滨,那里的人多是以航海为业的。那时,一只船从大沽口开出去,往往是经过一年半载才能够回来。船上的人们把一切交托给那靠不住的海洋,既然以此为业,也就视以为常,并不觉得这是冒险。受苦的却是丢在家里的母亲和妻子们,在她们的想象中,海是多么可怕,随时都在展开涛浪,可以把她们的儿子或丈夫所驾驶的小帆船吞咽下去。海上的飓风,海里的礁石,在她们想象中具有极神秘的意义。飓风是来去无定,不可捉摸;礁石呢,在远处的也模糊不清。”⑩“往营口的那条航线上有一块只有两三个渔村的荒岛,附近的礁石最多,遇风暴或浓雾时最容易迷失方向。——在许多年前,有一只船正在这荒岛的附近,海上起了暴风,这只船触在礁上沉没了。其中有一个人,在垂死的时候遇了救,被另一只船载到营口。” “这人在垂死的时候遇了救,觉得仿佛又换了一个生命一般,同时想到那无情的礁石和全船将沉时恐怖的情况以及自己当时的心情,刹那间就决定了一件事:在那荒岛上为什么不建筑起一座灯塔呢?” “从此他就飘流在营口一带,到处请求募捐,说是要在一座荒岛上建设一座灯塔。” “陆地上的人很少有人想到海。谁听他这样荒唐的话呢?他用尽种种的言辞,翻来覆去地使人相信他所说的不是谎话。有的是相信了,但大半的人以为他不是个疯子,便是个骗子。一天一天地过去,所募到的钱距离他所希望的数目还太远,同时他的身体也一天天地衰弱下去。他想,在那荒岛旁,不知有多少人无辜地丧了性命,不知使多少人家的妻子不得安眠,与此相比,自己面对的这点病痛和挫折算什么呢?横在我的乡人的面前的,那个可怕的命运就永久不会避免了吗?” “最后等到他的钱够建筑一座灯塔时,他的身体已经枯瘦得不成样子了。他在营口出重资雇了几位泥水匠,率领着他们到了那只有两三个渔村的荒岛,开始了他们建塔的工作。有时在晴朗的日子,同乡的船在离岛不远的地方走过,远远望得见岛上有人在那儿活动,但不知是做些什么。船有的开去,有的开回来,岛上的人们围着活动的那个东西渐渐长高了,也不知是什么。直到一天的傍晚,岛上高高的建筑上不见有人活动了,却放出橙黄色的光来,人们才似信似疑地想到,也许是一座灯塔吧?” “建塔的人从此就天天在那塔上走上走下,在雾里,在风雨里,在海上的黄昏里,燃起一点比长庚星的光大不了多少的橙黄色的灯光。船上的人们望着这点光,分辨得出方向,他们怀着感谢的心情,以为是岛上有什么仙人出现,在怜悯他们。” “那人后来衰老得不成样子,但是他认为他是不能死的,因为塔上的灯光一天也不能缺少。据说,一天他病势很重了,他勉强爬到塔顶,燃着了灯,再也走不下来,他就望着那盏灯光,永久地闭上了眼睛。当时的海上起了很大的风涛……” 我们的船在湖上慢慢地走着,大家倾听T君的这段话,感到兴奋,在T君刚一闭口的时候,C君说出他的感想: “方才我说完那段石工的故事,M先生曾经说,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我这时也觉得,在深山,在大海,在许多穷乡僻壤,也总少不了与这建塔者类似的故事。人间实在有些无名的人,躲开一切的热闹,独自做出来一些足以与自然抗衡的事业。”一九四二年,写于昆明(有删改)●探究诗意结构15.在参与讨论前,小温梳理了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制作了思维导图,请你将其补充完善。●品读诗化语言16.分行建构是诗歌最显著的形式特征。请参考示例,对文中画线句进行分行设计,并分析效果。示例 我的设计例句划分 效果 画线句划分 效果据说一天他病势很重了他勉强爬到塔顶燃着了灯再也走不下来他就望着那盏灯光永久地闭上了眼睛当时的海上起了很大的风涛…… 把建灯塔的渔民即使已经病重,却依旧坚持爬上塔顶点燃灯的画面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那盏灯光”象征着渔民的生命,临死前依旧要望着灯光,象征着他燃烧自己的生命只为照亮大海中其他人的航程,让他们战胜大海中的风浪。更好地凸显无名英雄抗争自然、奉献自我的美好品格。●深悟诗意哲理17.有人说,《人的高歌》是对人的顽强意志的礼赞,是为人与大自然搏斗所唱的一曲颂歌。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回顾寻诗之旅18.这篇散文饱含诗意,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诗歌的影子。请你联系本文,并结合语文学习体验,对【专题探究】开篇处小州的言论做出评论。●思维拓展19.选文中石匠十多年如一日地与山上的岩石搏斗,最终开凿出一条石路,这样坚定的决心,与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的信念如出一辙。阅读下文,完成小题。表里的生物冯至①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者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②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 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 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cuì的声音:滴答,滴答……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③一天,我对父亲说:④“我爱听这表的声音。”⑤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他说:⑥“只许听,不许动。”⑦停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句:⑧“小孩儿不许动表。”⑨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⑩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有一次,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没有请求,父亲就主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住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但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此后我就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有时父亲答应我,有时也拒绝我,这要看他高兴不高兴。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我问: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 “为什么呢?”我又问。 “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蛰你。”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 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我继续问: “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父亲没有回答。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后来我见人就说:“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20.根据拼音写汉字:清cuì________21.请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入第②段的横线上( )A.虽然……但是…… B.不但……而且……C.因为……所以…… D.如果……那么……22.根据表格,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发现现象 提出问题 思考、探索的过程 探索的结论秒针会自己转动,表盖里会发出清cuì的声音。 ① 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 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看到表里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 ② 从爸爸那里得知,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盖一层玻璃防止被蜇。 ③蝎子丑恶而恐怖;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 为什么把丑陋的蝎子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 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④ 父亲表里有一个不同一般的小蝎子。23.选文第 段画线句已经证实了“我”的猜测“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为什么下文“我”还要继续发问?答案1.《雪朝》这部诗集中有朱自清先生的作品,通过《雪朝》很自然地引起对朱自清先生的回忆。这部作品的特点是朴实、有人道主义色彩,朱自清先生身上也有这种朴质的精神。 2.与别人交谈时,倾心听取别人意见,表明他的虚心和诚挚;对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人,他表示尊重,不抹杀别人的努力,表明了他公平宽容;绝不向恶势力低头、用文字与行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表明了他的正义爱国;从作品创作与做人态度上看,表明他的质朴、脚踏实地。 3.“绝”表示一定肯定的意思,重读“绝”一字,可以强调朱自清先生对恶势力坚决否定的态度,表明了他对新文艺新中国发展的支持,所以在这里重读。 4.C 5.表达方式都是直抒胸臆(抒情)。甲段文字用劳动人民来评价自己的母亲,表明母亲的平凡,又认为是劳动人民创造了中国的历史,表明了母亲的不平凡的,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敬仰、褒扬之情。乙段文字用三个排比句,认为不仅失去了一位正义的朋友,也是全中国失去了一位正义的、脚踏实地的人,表明了对朱自清先生离世的无比悲痛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情节作用。(1)结合“远在二十五年前,我读到过一部诗集《雪朝》,是六个人的合集,其中有一位是朱自清”可知,《雪朝》这部诗集中有朱自清先生的作品,通过《雪朝》很自然地引起对朱自清先生的回忆。这样的开头方式比较自然、随意。(2)结合“里面的诗有一个共同趋势:散文化.朴实,好像有很重的人道主义的色彩”“其中真能把那种朴质的精神保 持下来,不但应用在诗上,而且应用在散文以及做人的态度上的,据我所知,怕只有朱自清先生吧”可知,《雪朝》这部作品的特点是朴实、有人道主义色彩,朱自清先生身上也有这种朴质的精神。由作品特点过渡到人的性格品质,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奠定感情基调。让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1)结合“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点头称是。他这样虚心,使谈话者不敢说不负责任的话”可知,与别人交谈时,倾心听取别人意见,表明他的虚心和诚挚。(2)结合第四段“由虚心产生出来的是公平,没有偏见”“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可知,对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人,他表示尊重,不抹杀别人的努力,表明了他公平宽容。(3)结合第五段“一切在他的心中自有分寸,他对于恶势力绝不宽容”“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可知,绝不向恶势力低头、用文字与行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表明了他的正义爱国。(4)结合第六段“他一步步地转变,所以步步都脚踏实地;他认为应该怎样,便怎样”可知,从作品创作与做人态度上看,表明他的质朴、脚踏实地。3.本题考查朗读技巧。(1)重读某个字词,是因为这个字词的意思比较重要,感情比较浓烈。(2)“绝”是绝对、一定要的意思,表达的情感非常强烈,这里指朱自清面对恶势力绝对不宽容,“绝”写出了朱自清面对恶势力不宽容态度的决绝和坚定,重读,是为了表明了他对新文艺新中国发展的支持。4.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去年五四,北大举行文艺晚会,我和他都被约去讲演,我在讲演时攻击到战前所谓象征派的诗,夜半回来,他在路上向我说:‘你说得对!只是有些过分。’”可知,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朱自清同意“我”对战前所谓象征派的诗的批评,但是他为人宽容,认为不应该批评的如此严重,应该对他们稍微宽容一些,这里“我”没有错误,朱自清先生没有批评“我”,他的宽容体现的是对战前所谓象征派的批评程度上,故C项表述错误,故选C。5.本题考查表达方式。(1)相同。两段文字都直接的抒发了作者对母亲、对朱自清的感情,这是抒情中的直抒胸臆。(2)甲文段运用转折的句式,先指出母亲是一个平凡人,一个普通的劳动人民,然后转折,指出是劳动人民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进而表达出母亲参与着中国历史的创造,为中国历史的创造做出了贡献,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之情。乙文用三个“失却了”的句式,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反面写出了朱自清先生的逝世带来的损失,进而写出了朱自清先生的重用价值,突出了其地位,表达了对朱自清先生逝世的悲痛之情。6.B 7.①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正面描写,展现裁缝师傅的本分和正直。②通过写“我”收到夹衣时的感动、惭愧,侧面烘托出裁缝师傅的守时和敬业。 8.(1)“病菌似的”运用比喻手法把“谣言”比作“病菌”,形象地写出谣言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危害大。(2)①这件夹衣是裁缝连夜赶制并亲自送到旅馆;②这件夹衣凝聚着裁缝的辛劳及敬业守时的优良品质;③“我”心生感动并为自己的早睡感到惭愧。所以,我感到那件夹衣分量沉重。 9.①“忆平乐”既是思念平乐的寂静山水和那位裁缝师傅,②又从裁缝认真、负责的人生态度中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希望,③也暗含着作者在动荡时局中对平安快乐的祈愿。 10.①文中“变”的是动荡时局和衣冠人士;②“不变”的是寂静秀美的漓江山水和坚守岗位的平凡人;③作者意在通过“变”与“不变”的对比,表达作者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热爱,和对底层人民诚信、敬业的赞美,由此对国家民族的未来充满希望。【解析】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B.“‘我’已彻底失望”有误,结合 段“并且,在这六年内世界在变,社会在变,许多人变得不成人形,但我深信有许多事物并没有变:农夫依旧春耕秋收,没有一个农夫把粮食种得不成粮食;手工业者依旧做出人间的用具,没有一个木匠把桌子做得不成桌子,没有一个裁缝把衣服缝得不成衣服。真正变得不成人形的却是那些衣冠人士:有些教育家把学校办得不成学校,有些军官把军队弄得不成军队”可知,六年内世界和社会在变,很多人变得不成人形,但农夫、手工业者坚守本职,而一些衣冠人士却让学校、军队变得不成样子。由此可见,作者从这些不变中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并非“已彻底失望”;故选B。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结合⑤段“加倍的工资,我不要;只怕时间来不及了。若是来得及,一件夹袍是一件夹袍,工资无须增加。”通过裁缝的这句话,展现出他不为钱财所动,坚守自己的原则和职业操守,只专注于把衣服做好的品质。“放在这里吧,我替你们赶做”可知,作者运用语言描写,简洁的语言体现出裁缝的善良和乐于助人,尽管觉得时间紧迫,但还是答应为“我们”赶制夹袍。结合⑧段“白天的那个裁缝正捧着一件叠得好好的夹衣在旅馆的柜台旁立着”可知,裁缝连夜做好夹衣后,小心翼翼地捧着送过来,这个动作表现出他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视以及对顾客的尊重,同时也反映出他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结合③段“我们于是在临江的一条街上买了一件衣料,随后拿着这件衣料问了几家裁缝铺,都异口同音地说来不及了。最后到了一家,仍然是说来不及了,但口气不是那样坚决,不可能中好像含有一些可能的意味”等内容可知,“我们”在询问了多家裁缝铺都被拒绝后,这家裁缝铺开始也说来不及,但口气不那么坚决,最后被说动答应赶制夹袍,通过与其他裁缝铺的对比,从侧面衬托出这个裁缝更有人情味,更愿意帮助他人。结合⑧段“睡眼蒙眬地走到楼下,白天的那个裁缝正捧着一件叠得好好的夹衣在旅馆的柜台旁立着。他说,这件夹衣做好了,在十二点以前”可知,“我”对于裁缝在十二点前送来夹衣这件事很感动,并且觉得夹衣在手里比本来的分量沉重得多。通过“我”的感受从侧面反映出裁缝的守时、认真给人带来的震撼,进一步凸显了他的高尚品质。8.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1)“病菌似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谣言比作病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谣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会里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危害之大。 - 同时,这个比喻也表达了作者对谣言的厌恶和批判,暗示了那些衣冠人士的不良行为和道德败坏,与平乐那个认真而守时的裁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结合⑧段“睡眼蒙眬地走到楼下,白天的那个裁缝正捧着一件叠得好好的夹衣在旅馆的柜台旁立着。他说,这件夹衣做好了,在十二点以前”等内容可知,这件夹衣是裁缝在紧迫的时间内赶制出来的,凝聚了裁缝的辛勤劳动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作者感受到了裁缝的付出和坚守,所以觉得夹衣的分量变得沉重。另一方面,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世界和社会都在变化,很多人变得不成人形,而裁缝却依然保持着认真守时的品质,这种品质在混乱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作者被裁缝的品质所打动,同时为自己的早睡感到惭愧,所以对这件夹衣有了格外沉重的感觉。9.本题考查标题理解。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惶恐滩”“零丁洋” 这些具体地点触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自身遭遇的哀叹。本文标题 “忆平乐” 也有类似的用意。首先,“平乐” 这个具体的地点承载着作者特定的回忆。在平乐,作者和妻子有过一段难忘的经历,尤其是与那位认真而守时的裁缝的互动,让作者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坚守。这种在特殊时期的温暖回忆,使得“平乐”成为了作者心中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其次,当作者在六年后得知广西发生许多变化,平乐沦陷时,“平乐”这个地名再次引发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思念漓江两岸的风光以及平乐那晚的经历,表达了对过去宁静生活的怀念。同时,在当时敌人猖獗、谣言四起的背景下,作者怀念平乐的那个裁缝,是对坚守品质的赞美,也与那些变得不成人形的“衣冠人士”形成鲜明对比,作者从裁缝认真、负责的人生态度中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希望,表现出作者在动荡局势中对和平生活的向往。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一问,“变”的方面:世界局势和社会环境在变。六年前,长沙大火后难民潮涌至桂林,如今敌人侵入广西,平乐沦陷。这体现了世界局势的动荡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一些人的行为和品质在变。“衣冠人士”变得不成人形,有些教育家把学校办得不成学校,有些军官把军队弄得不成军队。他们在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下,失去了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不变”的方面:自然景观相对不变。漓江的山依旧奇兀,水依旧清澈,江底的石块无论大小都历历可数。战前、百年前,漓江上的航行也与现在相比没有什么变化,体现了自然的相对稳定性。 普通劳动者的品质不变。农夫依旧春耕秋收,认真种好粮食;手工业者如裁缝依旧认真做衣服,平乐的裁缝在紧迫的时间内,不为加倍工资所动,认真守时地为“我”做好夹袍。二问,本文通过“变”与“不变”的对比,描写平乐的裁缝在艰难时期依旧坚守认真守时的品质,赞美了普通劳动者身上的美好人性。在战争等混乱的背景下,这种品质显得尤为珍贵,作者以此呼唤人们在困境中保持善良、诚信、负责等美好品质。同时,作者回忆漓江两岸的寂静风光和平乐的经历,表达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热爱,对过去和平、宁静生活的怀念与向往。以及在战争的阴霾下,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希冀。11. 我家乡的鸟儿颜色单调,但图画书中的鸟儿却鲜艳美丽。 我把鸟儿染成彩色的。 只有没有全身染遍颜色的鸟儿活着,其他被染色的鸟儿都死了。 彩色的鸟儿在我们这里不适宜生存。 12.从“不是”“就是”“不然就是”这几个词中,看出家乡的鸟儿颜色单一,不鲜艳,对家乡鸟儿颜色单一感到极其单调乏味,对有颜色色彩美丽羽毛的鸟儿充满向往。 13.C 14.不一样,“我”的意思是:因为鸟儿有了鲜艳的色彩,所以在我的家乡无法存活下来。父亲说的意思是:不一样的生命体适宜不一样的生活环境,如果没有适宜的生活环境,可能会面临死亡。【解析】1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第一空:第①段描写了我对于鸟的颜色的发现和困惑。根据“但是在北方,在我的家乡,最普通的鸟儿只是喜鹊、鸽子、乌鸦、麻雀。你们想,这些鸟儿不是灰色的,就是黑色的,不然就是白色的;它们的羽毛怎么会十分美丽呢?但是我一打开我的图画书,就不同了,里边的鸟儿有蓝色的、绿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概括可得:我家乡的鸟儿颜色单调,但图画书中的鸟儿却鲜艳美丽。第二空:第⑥段记叙的是我受到母亲染衣服的启发采取的行动。根据“我就开始从笼子里把麻雀取出来一只染一只,有的染成蓝色,有的染成彩色,一切都按照我的心意,染完了一只,觉得比图画上画得还好看些,心里很高兴”概括可得:我把鸟儿染成了彩色的。第三空:第⑦段记叙的是我给鸟染上颜色以后的结果。根据其中的“但是走到笼前一看,已经有三只鸟死了,等到下午,又死了几只。最后只剩下一只还活着。这只是没有全身染遍了颜色,我只在它的翅膀上染了一点红”可知我的发现是:除了一只没有全身染遍颜色的鸟儿,其他被染色的鸟都死了。第四空:根据第⑦段“大半这就是父亲所说的道理吧,彩色的鸟儿在我们这里不适宜生存”可得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彩色的鸟儿在我们这里不适宜生存。1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不是”“就是”“不然就是”是一组表示选择关系的关联词语。在句中表示的是家乡的鸟只有三种颜色:灰色、黑色、白色。强调了家乡鸟颜色的单调,不鲜艳。联系第①段“在热带地方是不难看见羽毛美丽的鸟的”“但是我一打开我的图画书,就不同了,里边的鸟儿有蓝色的、绿色的、紫色的、白色的……它们真是美丽呀,若在我的笼子里哪怕是只养这么一只,我已经心满意足了”中作者对热带地方的鸟和图画书中的鸟的描写,可知这个句子表现了作者对家乡这些颜色单调的鸟感觉到极其的乏味。对南方颜色鲜艳的鸟充满了向往,所以才会有了下文作者给自己养的鸟涂抹上颜色的情节。13.考查内容主旨理解。C.文中并未表现出作者的后悔之意。根据第⑦段“无论如何,我是有过彩色的鸟了,可惜它们这么快地就死去了。大半这就是父亲所说的道理吧,彩色的鸟儿在我们这里不适宜生存。”分析,作者从鸟因为染上了颜色而死亡的事件上明白了一个道理:彩色的鸟儿在我们这里不适宜生存。通过为鸟染色一事,表现了天真的童趣,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之情。故选C。14.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两人说的不是一个意思。根据第⑤段中父亲向我解释什么叫“不适宜生存”可知,父亲说的“它们在这里不适宜生存”是南方的鸟习惯了南方温暖的气候,如果一定要把它放在北方,那么它就可能死亡。不仅鸟是这样,自然界中一切的生命都是这样。末段作者认为“彩色的鸟儿在我们这里不适宜生存”,特意强调了“彩色的鸟”,是说我自己养的这些北方颜色单调的鸟因为染上了斑斓的颜色,而不能在我的家乡生存下来。15.(1)小小的工程(2)一位渔民死里逃生后,为了使其他人不再葬身大海,而募集钱款,终于在荒岛上建起一座灯塔(3)人间有很多与自然抗衡的无名英雄 16.示例:分行:建塔的人从此就天天在那塔上走上走下在雾里在风雨里在海上的黄昏里燃起一点比长庚星的光大不了多少的橙黄色的灯光效果:通过分行,突出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以此来展现灯塔的灯光,加强画面的视觉效果。令人读来便能感受到灯塔的生命力与重要性,感受到建塔人的坚守与奉献。 17.本题为分层赋分题。第一层级:仅能概括文章内容,没有形成内在的联系。示例:《人的高歌》讲了两个人的故事,一个是石匠数十年如一日地与岩石搏斗,在悬崖峭壁上一锤一凿地开凿出一条石路的故事;一个是灯塔的修建者终其半生募款,在荒岛上建起一座灯塔,为航海的人们指引方向的故事。第二层级:能联系文章的内容,并形成内在的联系,但对文章主旨理解较为肤浅。示例:《人的高歌》讲了两个人的故事,一个是石匠数十年如一日地与岩石搏斗,在悬崖峭壁上一锤一凿地开凿出一条石路的故事;一个是灯塔的修建者终其半生募款,在荒岛上建起一座灯塔,为航海的人们指引方向的故事。他们都是凭个人的坚韧与努力,做出了平凡而崇高的事业,成为自然中最美的风景。这是对平凡的小人物的赞歌,赞扬了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第三层级:能联系文章内容正确理解主旨,探究作者的生命观,并形成内在的联系,得出自己的认识。示例:《人的高歌》讲了两个人的故事,一个是石匠数十年如一日地与岩石搏斗,在悬崖峭壁上一锤一凿地开凿出一条石路的故事;一个是灯塔的修建者终其半生募款,在荒岛上建起一座灯塔,为航海的人们指引方向的故事。他们都是凭个人的坚韧与努力,做出了平凡但崇高的事业,成为自然中最美的风景。文章中,作者在阐释一种默默付出的奉献精神,诉说了平凡人的伟大,挖掘出人们身上所蕴含的生之希望,倡导人的体内应该蓄积奋发向上的力量,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敢精神。无论是独自奋斗的石匠,还是终其半生的守塔人,他们以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开拓精神,凭着不懈的努力与坚强的意志,敢于与大自然搏斗,追求崇高的事业,终为人类谋求幸福,受到世人的歌颂与赞美。作者借此所要歌颂的是人类历史上千千万万个披荆斩棘与大自然抗衡的无名英雄。 18.小州的观点是基于对文体界限的严格区分,然而事实上,万物都处于联系之中。诗歌并未消亡,只是融入了小说、散文中。正如《人的高歌》,虽然是散文,但是其中充满了诗化的结构,诗意的叙述,诗意的哲理,鲜明的画面感,富有音乐美感,其中包含了诸多诗歌的元素。我们在学习《水浒传》等古典章回体小说的时候,也常常提到诗词、韵味等对于人物塑造、情节推动等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用万物都处于联系之中的观点看待问题。 19. 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解析】15.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1)根据“M君”的提示,找到②段“这峭壁上一段小小的工程,比起云冈、敦煌等地的石窟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可概括为:小小的工程;(2)根据“一位渔民的故事”的提示,找到⑩段“在许多年前,有一只船正在这荒岛的附近,海上起了暴风,这只船触在礁上沉没了。其中有一个人,在垂死的时候遇了救,被另一只船载到营口”到 段“……直到一天的傍晚,岛上高高的建筑上不见有人活动了,却放出橙黄色的光来,人们才似信似疑地想到,也许是一座灯塔吧”,可概括为:(3)根据“”的提示,找到段“”,可概括为:一位渔民死里逃生后,为了使其他人不再葬身大海,而募集钱款,终于在荒岛上建起一座灯塔。16.本题考查分行设计及效果分析(语句赏析)。第一问 段画线句“建塔的人从此就天天在那塔上走上走下,在雾里,在风雨里,在海上的黄昏里,燃起一点比长庚星的光大不了多少的橙黄色的灯光”,参照示例,重视诗的视觉效果,从“听觉艺术”变为“视觉艺术”,可分为“建塔的人/从此就天天在那塔上/走上走下/在雾里/在风雨里/在海上的黄昏里/燃起一点/比长庚星的光/大不了多少的/橙黄色的灯光”。第二问“/在雾里/在风雨里/在海上的黄昏里”用分行的形式,突出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燃起一点/比长庚星的光/大不了多少的/橙黄色的灯光”的分行,突出了比喻的本体和喻体,这样,能从从“听觉艺术”变为“视觉艺术”,增强了视觉效果,令人读来便能感受建塔人的坚守与奉献,突出了灯塔的生命力与重要性。17.本题考查主旨理解。根据③至⑥段C君讲述的一个是石匠数十年如一日地与岩石搏斗,在悬崖峭壁上一锤一凿地开凿出一条石路的故事和⑩至 段T君讲述的一个是灯塔的修建者终其半生募款,在荒岛上建起一座灯塔,为航海的人们指引方向的故事的共同点,都是凭个人的坚韧与努力,做出了平凡但崇高的事业,而且成为自然中最美的风景。结合 段C君的感想“。我这时也觉得,在深山,在大海,在许多穷乡僻壤,也总少不了与这建塔者类似的故事。人间实在有些无名的人,躲开一切的热闹,独自做出来一些足以与自然抗衡的事业”可知,无论是独自奋斗的石匠,还是终其半生的守塔人,他们以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开拓精神,凭着不懈的努力与坚强的意志,敢于与大自然搏斗,追求崇高的事业,终为人类谋求幸福,受到世人的歌颂与赞美。因此,作者借此所要歌颂的是人类历史上千千万万个披荆斩棘与大自然抗衡的无名英雄。18.本题考查看法。开篇处小州的话是“现在大家都在谈小说、散文,诗歌几乎不见踪影,早就消亡了。”结合选文,谈出诗歌没有消亡或有与散文融合的趋势即可。示例:小州的观点太绝对或过于片面,根据《人的高歌》中 段“一天他病势很重了,他勉强爬到塔顶,燃着了灯,再也走不下来,他就望着那盏灯光,永久地闭上了眼睛”可知,文章虽然是散文,但我们从中能看到诗歌的影子——鲜明的画面感,富有音乐美感等,这说明诗歌在某些时候,融入了小说、散文中。结合我们课文学习的古诗词,《诗刊》《中华诗词》等专刊和众多刊物中“诗歌专栏”可知,诗歌并没有消亡。19.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增”等字的正确书写。20.脆 21.B 22. 表里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23.因为“我”又有了新的疑惑: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这蝎子放进表里。表现了“我”的好奇心很强,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导语】《表里的生物》以儿时的“我”的视角展开。“我”认为能发声的是活物,对父亲的表充满好奇,猜测表内有生物。父亲打开表让“我”看,“我”不仅确认表内有活物,还不断发问。文章通过这一经历,展现了孩童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善于观察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20.本题考查字形。“清 cuì”应写作“清脆”,形容声音清楚悦耳。21.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和“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这两个句子是递进关系,强调了表不仅能自己走动,还能发出声音这两个特点。A.“虽然…… 但是……”表转折关系,不符合语境。B.“不但…… 而且……”表递进关系,符合文意。C.“因为…… 所以……”表因果关系,这里不存在因果联系。D.“如果…… 那么……”表假设关系,也不适合此处。故选B。2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题干提示“秒针会自己转动,表盖里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定位到第②段“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动转,并且它坚硬的表盖里会发出清脆的声音”,联系第⑨段“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可知,①处填:表里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根据题干提示“看到表里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定位到第 段“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在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住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联系第 段“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可知,②处填: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联系第 段“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可知,③处填: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联系第 段“父亲没有回答。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可知,④处填: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2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在第 段虽然证实了“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但紧接着 “我”就产生了新的疑惑,即不明白“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第 段) 。“我”不断发问这一行为,充分体现了“我”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同时,也表明“我”善于观察表的特征,并深入思考背后的原因,富有探究精神,不满足于已有的发现,想要进一步弄清楚事情的缘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