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4.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课题1 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学习目标】1.理解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之一——“边角边”定理,深化证明思维.2.经历探究“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的过程,能进行有条理的思索.【学习重点】运用“边角边”的判定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难点】寻找适合利用“边角边”的判定定理证明全等的两个三角形.旧知回顾:1.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什么?答: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作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2.如图,如果△ABC≌△FED,请说出对应边、对应顶点、对应角.答:对应边:AC和FD,BC和ED,AB和FE;对应顶点:点A与点F,点C与点D,点B与点E;对应角:∠A和∠F,∠B和∠E,∠ACB和∠FDE.知识模块一 “SAS”的判定方法阅读教材P94~P95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三角形有六个基本元素,只给定其中的一个元素或两个元素,能够确定一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吗?答:不能.通过画图可知,只给定一个或两个元素,不能完全确定一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2.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关基本事实是什么?如何作图验证?答: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边角边”或“SAS”.已知△ABC,求作:△A1B1C1,A1B1=AB,∠B1=∠B,B1C1=BC.作法:①作∠MB1N=∠B;②在B1M上截取B1A1=BA,在B1N上截取B1C1=BC;③连接A1C1,则△A1B1C1(如图②)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ABC和△A1B1C1能够完全重合,说明SAS的正确性.典例:如图,AC和BD相交于点O,若OA=OD,用“SAS”证明△AOB≌△DOC还需 (B)A.AB=DCB.OB=OC C.∠C=∠D D.∠AOB=∠DOC仿例1:如图,点B,E,C,F在一条直线上,AB∥DE,BE=CF,请添加一个条件__AB=DE__,便可根据“SAS”使△ABC≌△DEF. 仿例2:如图,已知AB=DB,CB=EB,∠1=∠2,则∠A=__∠D__.知识模块二 “SAS”的判定与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综合运用典例:如图,点C为AB中点,CD=BE,CD∥BE.求证:AD=CE.证明:∵C是AB的中点(已知),∴AC=CB(线段中点的定义).∵CD∥BE(已知),∴∠ACD=∠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在△ACD和△CBE中,∵∴△ACD≌△CBE(SAS).∴A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仿例:如图,C为BE上一点,点A,D分别在BC两侧,AB∥ED,AB=CE,BC=ED.若∠ACB=30°,∠E=45°,则∠ACD=__105°__.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 SAS的判定方法知识模块二 SAS的判定与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综合运用课题2 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学习目标】1.理解“角边角”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经历探究“角边角”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过程,能进行有条理的思索.【学习重点】学会运用“角边角”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学习难点】如何进行推理分析.旧知回顾:1.什么是边角边定理?答: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边角边”或“SAS”.2.由两边及其中一边所对的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答:不一定全等.如右图:AB=AB,∠B=∠B,AB1=AC.但△ABB1与△ABC不全等.知识模块一 “ASA”的判定方法阅读教材P98~P9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的相关基本事实是什么?如何作图验证?答: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角边角”或“ASA”.已知△ABC,作图验证如下:求作:△A1B1C1,使∠B1=∠B,B1C1=BC,∠C1=∠C.作法:①作线段B1C1=BC;②在B1C1的同侧,分别以B1,C1为顶点作∠MB1C1=∠B,∠NC1B1=∠C,B1M与C1N交于点A1.则△A1B1C1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学生用剪刀剪下拼凑看能否重合).典例:如图,若已知∠A=∠C,OA=OC,就可以证明△AOB≌△COD,那么判断的理论根据是“__ASA__”,其中一个隐含的条件是__∠AOB=∠COD__.变例:如图,有一块三角形玻璃裂成两块,现需要做一块一样大小的玻璃,只需带第__②__块玻璃碎片就可配制,其理由是__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__.知识模块二 “ASA”的判定与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综合运用典例:如图,已知AB=AE,∠1=∠2,∠B=∠E.求证:BC=ED.证明:∵∠1=∠2,∴∠1+∠BAD=∠2+∠BAD,即∠EAD=∠BAC.在△EAD和△BAC中,∵∴△EAD≌△BAC(ASA),∴BC=ED.仿例:如图,已知AB=DC,∠ABC=∠DCB.求证:OA=OD.证明:在△ABC和△DCB中,∵∴△ABC≌△DCB(SAS),∴∠A=∠D,∠ACB=∠DBC.∴∠ABC-∠DBC=∠DCB-∠ACB,即∠ABO=∠DCO.在△AOB和△DOC中,∵∴△AOB≌△DOC(ASA),∴OA=OD.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 “ASA”的判定方法知识模块二 “ASA”的判定与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综合运用课题3 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学习目标】1.理解应用“边边边”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拓展推理证明能力.2.经历探索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过程,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学习重点】掌握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学习难点】学会根据实际选择已学过的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旧知回顾:1.已经学过的两个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基本事实分别是什么?答: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损坏后,只剩下如右图所示的残片,你对图中的残片作哪些测量就可以割取符合原规格的三角形玻璃,你能否利用你所学的知识来加以说明?【分析】方法1:量出AB边和∠A,∠B的度数,可以割取与原来相同的玻璃;方法2:把玻璃片放在纸板上,然后用直尺画出一块完整的玻璃图形,再剪下来去玻璃店配.问题:方法1利用了什么定理?(角边角)方法2利用了什么定理?(边边边)知识模块一 “SSS”的判定方法阅读教材P100~P101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的相关基本事实是什么?如何作图验证?答: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边边边”或“SSS”.已知△ABC,求作:△A1B1C1,使A1B1=AB,B1C1=BC,C1A1=CA.作法:①作线段B1C1=BC;②分别以点B1,C1为圆心,BA,CA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A1;③连接A1B1,A1C1;则△A1B1C1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将所求作的△A1B1C1与△ABC重叠,看能否重合).2.什么是三角形的稳定性?举例说明.答: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这个性质叫作三角形的稳定性.如斜拉桥上三角形,自行车上三角形支架.典例1:如图,已知AB=AC,要根据“SSS”判定△ABO与△ACO全等,还需要添加的条件是 (C)A.AO=OC B.BO=ACC.OB=OC D.∠BAO=∠CAO 典例2:如图,点B是AC的中点,BE=CF,AE=BF,那么△ABE≌__△BCF__,(依据是“__SSS__”),∠A=∠__FBC__.知识模块二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的综合运用典例:如图,AD=BC,AB=DC,DE=BF.求证:BE=DF.证明:连接BD.在△ABD和△CDB中,∵∴△ABD≌△CDB(SSS),∴∠A=∠C.又∵DE=BF,AD=BC,∴AD+DE=CB+BF,即AE=CF.在△DCF和△BAE中,∵∴△DCF≌△BAE(SAS),∴BE=DF.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 “SSS”的判定方法知识模块二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的综合运用课题4 其他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学习目标】1.理解用“角角边”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增强推理意识.2.通过探索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挖掘思维潜能.【学习重点】运用“角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学习难点】运用已学过的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旧知回顾:我们学过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哪几种?如何叙述?答:SAS,ASA,SSS共三种.分别是: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边角边”或“SAS”);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角边角”或“ASA”);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边边边”或“SSS”).知识模块一 “AAS”的判定方法阅读教材P103~P104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AAA”与“SSA”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如果不能,请举出反例.答:“AAA”与“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对于“AAA”,如边长不等的两个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60°,但这两个三角形不全等.对于“SSA”,如图△ABC与△ABD满足AB=AB,AC=AD,∠ABC=∠ABD,但它们也不全等.2.“AAS”能否判定三角形全等?为什么?答:“AAS”能判定三角形全等.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可以推出这两个三角形的第三个角也分别相等,这样“AAS”就可以转化为“ASA”,从而可以判定这样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典例:如图,∠E=∠F=90°,∠B=∠C,AE=AF,推出△ABE≌△ACF最直接的依据是__AAS__.仿例:如图,已知∠BAC=∠DAE,∠ABD=∠ACE,BD=CE.求证:△ABD≌△ACE.证明:∵∠BAC=∠DAE,∴∠BAC-∠DAC=∠DAE-∠DAC,即∠BAD=∠CAE.在△ABD和△ACE中,∵∴△ABD≌△ACE(AAS).知识模块二 “AAS”的判定与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综合运用范例:如图,在△AFD和△CEB中,点A,E,F,C在同一直线上,AE=CF,∠B=∠D,AD∥BC.求证:AD=BC.证明:∵AE=CF,∴AE+EF=CF+EF,即AF=EC.∵AD∥BC,∴∠A=∠C.在△ADF和△CBE中,∵∴△ADF≌△CBE(AAS),∴AD=BC.仿例:如图,在△ABC中,∠BAC=90°,AB=AC,AE是过点A的一条直线,且B,C在AE的异侧,BD⊥AE于点D,CE⊥AE于点E,问:BD,DE,CE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说出理由.解:BD=DE+CE.理由如下:∵BD⊥AE,CE⊥AE,∴∠BDA=∠AEC=90°.又∵∠BAC=90°,∴∠BAD+∠ABD=90°,∠BAD+∠CAE=90°,∴∠ABD=∠CAE.在△ABD和△CAE中,∵∴△ABD≌△CAE(AAS),∴BD=AE,AD=CE,∵AE=AD+DE,∴BD=DE+CE.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 “AAS”的判定方法知识模块二 “AAS”的判定与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综合运用课题5 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学习目标】1.学会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方法,提升推理能力.2.用“HL”解决实际问题;熟练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学习重点】掌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方法.【学习难点】应用“HL”解决直角三角形全等的问题;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运用.旧知回顾:1.我们学过的证明一般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几种?答:共四种:SAS,ASA,SSS,AAS.2.如图,BC=EF,AB⊥BE,垂足为B,DE⊥BE,垂足为E,AB=DE.求证:AC=DF.证明:∵AB⊥BE,DE⊥BE,∴∠ABC=∠DEF=90°.在△ABC和△DEF中,∵∴△ABC≌△DEF(SAS),∴AC=DF.将上题中AB=DE改成AC=DF,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知识模块一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阅读教材P105~P106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用“HL”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内容是什么?如何作图证明?答: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记为“斜边、直角边”或“HL”.已知:Rt△ABC,∠C为直角.求作:Rt△A1B1C1,使∠C1为直角,A1C1=AC,A1B1=AB.作法:①作∠MC1N=∠C=90°;②在C1M上截取C1A1=CA;③以A1为圆心,AB长为半径画弧,交C1N于点B1;④连接A1B1.则Rt△A1B1C1就是所求作的直角三角形.范例:如图,AD=BC,AE=CF,AE⊥BD于点E,CF⊥BD于点F.求证:BE=DF.证明:∵AE⊥BD,CF⊥BD,∴∠AED=∠CFB=90°.在Rt△AED和Rt△CFB中,∵∴Rt△AED≌Rt△CFB(HL),∴DE=BF,∴DE+EF=BF+EF,即DF=BE.知识模块二 “HL”的判定与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综合运用典例:如图,AC⊥BC,AD⊥BD,AD=BC,CE⊥AB,DF⊥AB,垂足分别是E,F,那么CE=DF吗?解:CE=DF.∵AC⊥BC,AD⊥BD,∴∠ACB=∠BDA=90°.在Rt△ABC和Rt△BAD中,∵∴Rt△ABC≌Rt△BAD(HL),∴∠CAE=∠DBF,AC=BD.∵CE⊥AB,DF⊥AB,∴∠AEC=∠BFD=90°,在△AEC和△BFD中,∵∴△AEC≌△BFD(AAS),∴CE=DF.仿例:如图,点A,E,F,C在一条直线上,AE=CF,过E,F分别作DE⊥AC,BF⊥AC,AB=CD.求证:BD平分EF.证明:∵BF⊥AC,DE⊥AC,∴∠AFB=∠DEC=90°.∵AE=CF,∴AE+EF=CF+EF,即AF=CE.在Rt△ABF和Rt△CDE中,∵∴Rt△ABF≌Rt△CDE(HL),∴BF=DE.在△BFG和△DEG中,∵∴△BFG≌△DEG(AAS),∴FG=EG,∴BD平分EF.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知识模块二 “HL”的判定与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综合运用课题6 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综合运用【学习目标】1.综合运用全等三角形各种判定方法解决问题.2.理解两次全等证明的一般方法.【学习重点】根据题目条件,灵活运用各种判定方法.【学习难点】两次全等的思考方法.旧知回顾: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一共有几种?分别是什么?答:SAS,ASA,AAS,SSS,HL共五种.2.如图,(1)CE⊥AB,DF⊥AB,垂足分别为E,F,①若AC∥DB,且AC=DB,则△ACE≌△BDF,根据“__AAS__”;②若AC∥DB,AE=BF,则△ACE≌△BDF,根据“__ASA__”;③若AE=BF,且CE=DF,则△ACE≌△BDF,根据“__SAS__”;④若AC=BD,CE=DF(或AE=BF),则△ACE≌△BDF,根据“__HL__”;(2)若AC=BD,AE=BF,CE=DF,则△ACE≌△BDF,根据“__SSS__”.知识模块一 运用两次全等证明边或角相等阅读教材P107~P108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运用两次全等证明边或角相等应注意什么问题?答:所要证明的边或角所在的两个三角形不能直接证明全等,需要先根据条件证明另外两个三角形全等后,得出条件再证它们全等.典例:在△ABC中,AB=AC,AE交BC于点E,D是AE上一点,BD=CD.求证:AE⊥BC.证明:在△ABD和△ACD中,∵∴△ABD≌△ACD(SSS),∴∠BAD=∠CAD.在△ABE和△ACE中,∵,∴△ABE≌△ACE(SAS),∴∠AEB=∠AEC.∵∠AEB+∠AEC=180°,∴∠AEB=90°,∴AE⊥BC.仿例1:如图,∠1=∠2,∠3=∠4.求证:AD=AB.证明:在△DEC和△BEC中,∵∴△DEC≌△BEC(ASA),∴DE=BE.∵∠3=∠4,∴180°-∠3=180°-∠4,即∠AED=∠AEB.在△AED和△AEB中,∵∴△AED≌△AEB(SAS).∴AD=AB.仿例2:如图,已知AB∥CD,OA=OD,AE=DF,点E,A,O,D,F在同一条直线上.求证:EB∥CF.证明:∵AB∥CD(已知),∴∠ODC=∠OAB.在△DCO和△ABO中,∵∴△DCO≌△ABO(ASA),∴OC=OB.又∵AE=DF,∴OD+DF=OA+AE,即OF=OE.在△COF和△BOE中,∵∴△COF≌△BOE(SAS),∴∠F=∠E,∴EB∥CF.知识模块二 旋转90°型三角形全等的证明典例1:△ABC和△EAD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B,C,D在同一直线上.求证:EC⊥BD.证明:∵△ABC和△EA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AD=AE,∠BAC=∠DAE=90°,∴∠BAC+∠CAD=∠DAE+∠CAD,即∠BAD=∠CAE.∴△BAD≌△CAE(SAS),∴∠AEC=∠ADB.又∵∠AHE=∠CHD,∴∠EAH=∠HCD=90°,∴EC⊥BD.典例2:△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D⊥AB于点D,点E,F分别在AC,BC上,DE⊥DF.求证:AE=CF.分析:由图观察,△ADE与△CDF为旋转90°关系.证明:∵△AC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45°.又∵CD⊥AB,∴∠ADC=90°,∴∠A=∠ACD=45°,∴DA=DC,∠DCF=∠ACB-∠ACD=90°-45°=45°.∵DE⊥DF,∴∠EDF=90°,∴∠EDC+∠CDF=90°.又∵∠ADE+∠EDC=90°,∴∠ADE=∠CDF.在△ADE和△CDF中,∵∴△ADE≌△CDF(ASA).∴AE=CF.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 运用两次全等证明边或角相等知识模块二 旋转90°型三角形全等的证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