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0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02

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02
一、活动概览(5分)
(2024七上·杭州期中)春日踏青,青芜如(tǎn),诗是__________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
夏日听雨,雨声(xī)沥,诗是__________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
秋日赏月,星月相辉,诗是__________里那一派无尽的牵挂。
冬日观雪,雪意阑珊,诗是__________上那一片惊艳的洁白。
1.摄影组用拼音代替了两个不会写的汉字,请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青芜如(tǎn)    (xī)   沥
2.请你根据文意表达的需要,帮摄影组的小语对填入“活动概览”中横线处的短语进行排序(  )
①千丝万缕 ②玉田琼屋 ③明月清风 ④绿茵遍野
A.②④①③ B.④②③① C.④①③② D.①②④③
【答案】1.毯;淅
2.C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字体书写
【解析】【点评】
(1)字形题须结合语境和常用词语推断,避免写成同音异形字。
(2)排序题先锁定各短语的季节与意象,再按“春—夏—秋—冬”的时间轴排列,可快速排除干扰项。
1.“青芜如 tǎn”中的“tǎn”应写“毯”,取“像地毯一样”之意;“雨声 xī 沥”中的“xī”应写“淅”,成语有“淅淅沥沥”形容细雨声。
故答案为:
第1空、毯
第2空、淅
2.语境排序题:
①“千丝万缕”——秋思;②“玉田琼屋”——冬雪;③“明月清风”——秋夜;④“绿茵遍野”——春野。
按季节先后与意象对应:
春:绿茵遍野 → ④
夏:千丝万缕(雨丝)→ ①
秋:明月清风 → ③
冬:玉田琼屋 → ②
正确顺序为④①③②。
故答案为:C。
二、春日踏青(16分)
(2024七上·杭州期中)同学们,让我们跟随作家孙青松的脚步,来一场“麦田踏青”摄影之旅,并完成任务。
守望麦田
孙青松
①踏入乡野麦田领地,我有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
②在曲折连绵的乡道上“漫游”,“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诗句自然地吟出,如获新生。原野浅绿的底板上,素描着灰黑色的村落。土路、老沟、旧渠、电线杆、井房、茶庵、田埂、地垄……这些质朴的乡土元素合理地搭配着,古色古香。
③在田埂上踯躅或在岗坡上小坐,瞭望春麦,皆饶有情趣。三面屏山的南阳盆地,不太短暂的寒冬时节,立春时节晴朗的日子相当的温暖,赞誉它“小阳春”并不过分。这时期的小麦正值“童年时代”,一身的稚气,满目的清新,纤尘不染。
④阳光普照的清晨,麦叶上的露珠,水晶般闪亮,如秋夜天河里的星星;在暖和的午后走进麦田,微风中泥香与禾香扑面而来,极易让人产生春暖花开的错觉。那高两寸许的麦苗儿,以浅绿、细密、匀称的垄行刷新了原野,使原野呈现出年度中最开阔的视野、最素雅的韵致、最静美的风光。蹲在田里,抚摸清凉而软和的麦叶,定会感受到牵手儿童的温情。与麦田的交流,无须言语的表达,只需要心灵的默契。
⑤清一色的麦田绿遍盆地平原,烘托出茫茫大草原的气象。这时的麦田,的确有着苗不遮土的简约,然而细观起来,仍不失多彩多姿——由于麦种的不同、播种的早晚、土壤的肥瘠等诸多因素,麦苗儿的颜色也总因细微差别而多彩:有嫩绿、青绿、黄绿、鹅黄。无论何种颜色,都是那样活脱脱的清纯可爱。这情形正如阳春之柳色,大同而小异也。
⑥梯田的麦垄,如地图上的等高线环绕着梯级而上;岗坡地的麦垄,似凝固的瀑布,有水线的动感;平地的麦垄,像五线谱上跳动着的音律。与晚秋萧瑟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反差。在我看来:温馨的麦田,每一株麦苗儿都是一个文字,字字生动鲜活;每一垄麦行都是一个文句,句句婉约流畅;每一块麦田都是一篇美文,令人赏心悦目;这篇篇美文,缀合成鸿篇巨著,由近而远地次第展开。大美无言,谁是这部巨著了不起的作者,自然不言而喻;大地,岁岁复写的纸张;楼脚,如椽的巨笔;麦种,可是那淋漓的墨水呵!
⑦守望麦田,每当面对,总有一种“面朝大海”的感觉。那一望无际的麦田,就是浩瀚无边的海面;那起起伏伏的岗坡,就是静默的波涛;那隐隐约约的远山,则是遥远的海岸。立于一个自选的制高点上瞭望,让人能真正体会到一个哲理:天高地厚,载万物而容万象;天远地阔,任鸟飞而纵马奔。
⑧蓝天、白云和葱绿的麦田,共同拼合出最辽阔的地理空间,延展着人世最博大的襟怀。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人显得何等渺小,名利又何足挂齿!你有多少的人世烦恼,都能在这里消弭;你有多少的思绪联想,尽可在这里放飞。来这里休闲,不用担心什么风险,不必顾虑什么后果。这里是一个按摩疲倦心灵的温馨港湾,能让你彻底放松、完全坦然。
⑨放眼广袤的原野,间或可以看到农人在麦地锄草、施肥,虔心敬意;家犬黄狗,往往安卧地头,守护着主人的农具,心安理得。
⑩偶尔也能发现篝火在野沟里燃烧,缕缕青烟扶摇直上,飘荡着散漫的野烧情调——这该是无聊的牧人烧荒的杰作。
是的,这旷野默然承载了古朴的遗存,这麦田无声传承着原始的农业。这优良的麦田,养育和繁衍着优秀的子民;这优秀的子民,又积淀和传承着灿烂的文化!于是,我才用黑色的眼睛,去观赏青青的冬麦;用数码的相机,去摄取冬麦的景观;用深情的文字,来记录我踏青的踪迹和愉悦……
守望麦田,我已独享其趣。谁愿与我同往?谁能和我同醉?
(有改动)
3.为了帮助摄影组的小语体会作者的情感,请从重音和语调两个角度,对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进行朗读设计。
4.如果你跟随摄影组一起拍摄麦田的美景,请结合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完成下面的拍摄计划表。
镜头脚本 拍摄角度 配乐安排 预计效果
温馨的麦田,每一株麦苗儿都是一个文字,字字生动鲜活;每一垄麦行都是一个文句,句句婉约流畅;每一块麦田都是一篇美文,令人赏心悦目;这篇篇美文,缀合成鸿篇巨著,由近而远地次第展开。 示例:从下到上(由低到高) 古筝乐曲 (2)   
(1)   
5.摄影组的小语和小文对第⑦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和【链接材料】中的句子进行了对比赏析,请将小文的观点补充完整。
【链接材料】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藻上冒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节选自《济南的冬天》)
小语:这两段文字描写的“绿”都有相似之处,都表现了绿的生命力。
小文:是的,但两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手法不同。文中第⑦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了(1)   的修辞手法,【链接材料】用了(2)   的修辞手法。而且,文中第⑦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了麦田“绿”的(3)   的特点。【链接材料】表现了济南的冬天的生趣,突出了“绿”的(4)   的特点。
6.摄影组的小文对文章标题“守望麦田”不太理解,请你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守望的是什么。
【答案】3.“高两寸许”“最开阔”“最素雅”“最静美”等词设计为重读;“浅绿、细密、匀称”和“最开阔的视野、最素雅的韵致、最静美的风光”读起来语速从慢到快,“最”字可重读。
4.示例:由近到远;画面会展示出麦田的层次感与艺术美,每一个麦苗、一行麦垄、一块麦田,仿佛都是在书写着自然的诗篇,加深观众对麦田美好意境的感悟。
5.比喻(或:排比);拟人;壮阔、广阔无垠;富有生机、生动
6.“守望麦田”,突出文章中心,暗含作者的情感,即对质朴的乡野生活的怀恋、对旷野承载的古朴灿烂文化的传承、对优秀子民的感恩、对优良的麦田的赞美和热爱。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1)朗读设计题
对应考点:现代文阅读中的“朗读节奏与情感体验”、语言表达“重音与语调”。
思路步骤:
①定位排比/反复/程度副词——抓“最开阔、最素雅、最静美”。
②情感曲线——先细赏麦苗(低缓),再推向辽阔(高扬)。
③重音落在“最+形容词”,语调由抑到扬,语速由慢到快。
拓展:可让学生用“//”标停顿,“.”标重音,现场示范,体会“声景合一”。
(2)镜头脚本题
对应考点:信息筛选+创意表达、图文转换。
思路:
①把原文比喻拆成“文字—文句—美文—巨著”四级镜头。
②由“近景(一株麦苗)→中景(一垄麦行)→远景(整块麦田)”递进。
③配乐选古筝,取其“清越悠远”,与麦田之“素雅”同声相应。
拓展:可让学生尝试用无人机拍“拉镜头”,再剪成1分钟短片,体验“文本—影像”转化。
(3)修辞比较题
对应考点:修辞手法辨析、景物描写作用。
思路:
①先“命名”——比喻/排比 vs 拟人。
②再“定向”——突出“空间阔大”还是“生命灵动”。
③最后“答作用”——前者写“视觉震撼”,后者写“情趣盎然”。
拓展:可补充对比“朱自清《春》与小林一茶俳句”中的“绿”,训练“同景异感”的修辞敏感度。
(4)标题含义题
对应考点:标题作用、象征意蕴、主题探究。
三层剖析:
表层:守望一片麦田(视觉)。
中层:守望质朴乡土、古老农耕文明(文化)。
深层:守望精神家园、民族根脉(情怀)。
答题模板:由“景—事—情—理”阶梯上升,避免只答“热爱大自然”。
拓展:可对比《紫藤萝瀑布》《白杨礼赞》的标题,做“一物一世界”主题阅读,深化象征手法认知。
3.题干要求从重音、语调两个角度切入。画线句“那高两寸许的麦苗儿……最静美的风光”中,作者连用三组“最+双音形容词”形成排比,情感逐层推高;因此把“最开阔”“最素雅”“最静美”设为重音,并在“最”字上稍作延长,可突出麦田的震撼之美。语速可先缓后急,营造由细腻欣赏到心胸豁然的情绪节奏。
故答案为:“高两寸许”“最开阔”“最素雅”“最静美”等词设计为重读;“浅绿、细密、匀称”和“最开阔的视野、最素雅的韵致、最静美的风光”读起来语速从慢到快,“最”字可重读。
4.第⑥段把麦田比作“文句—美文—巨著”,强调由局部到整体、由近及远的层递关系,因此“拍摄角度”填“由近到远”最能体现原文意脉;“预计效果”要扣住“层次感”“艺术美”“诗意”三个关键词,语言尽量与原文比喻风格一致。
故答案为:示例:由近到远;画面会展示出麦田的层次感与艺术美,每一个麦苗、一行麦垄、一块麦田,仿佛都是在书写着自然的诗篇,加深观众对麦田美好意境的感悟
5.第⑦段“麦田—海面”“岗坡—波涛”“远山—海岸”是成套比喻,兼用排比,突出“绿”的壮阔无垠;链接材料“水藻……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水也不忍得冻上”是典型的拟人,突出“绿”的灵动与生机。答题时先准确判定修辞,再用“壮阔”与“灵动”两组反义形容词概括两种“绿”的特质。
故答案为:比喻(或:排比);拟人;壮阔、广阔无垠;富有生机、生动
6.“守望”既是视觉上的久久凝望,更是情感上的守护与传承。作者借“麦田”这一意象,守望的是:① 质朴宁静的乡土生活;② 由麦田衍生的古老农业文明;③ 代代相传的优秀子民与文化血脉;④ 对大地、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回答时宜用并列短语或分号分层,既概括又具体。
故答案为:“守望麦田”,突出文章中心,暗含作者的情感,即对质朴的乡野生活的怀恋、对旷野承载的古朴灿烂文化的传承、对优秀子民的感恩、对优良的麦田的赞美和热爱。
三、夏日听雨(10分)
(2024七上·杭州期中)摄影组想要拍摄“毛毛雨”,可是很长时间都没有遇到合适的天气,这引发了他们对“毛毛雨”的探索兴趣。他们搜集到以下材料,请跟随他们一起探索。
材料一
毛毛雨真的变少了吗?
①根据我国气象站的记录,从1956年到2013年,无论是小雨总量还是小雨日数都发生了明显的减少。其中小雨总量减少的站点达80.9%,其中25%的站点显著减少;而小雨日数减少的站点达91.5%,其中75.9%的站点显著减少。这其中,又以痕量降水,也就是毛毛雨的减少最多。
②那是不是只有我国这样呢?其实不止是我国,整个东亚地区,甚至欧洲、北美,也都经历了类似的变化,几个世界中心可以说是步调异常一致。
材料二
抑制朦胧细雨的三大元凶
①到底是什么导致小雨越来越少呢?是因为大地不再追求,还是天空对水汽的挽留?是因为小雨突然害了羞,还是因为云不愿放手?下面,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解析一下这个神奇的现象。
②目前,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抑制朦胧细雨的三大元凶。
③首先就是全球变暖。惯常而言,我们只知道全球变暖让因纽特人捕鱼的冰面不断破裂,让马尔代夫的海滩被上升的海平面吞噬,让热射病在每年夏天走进公众的视野,却不知道它还会导致小雨减少。
④事实上,全球变暖增加了大气的持水能力。气温每上升1℃,空气中可容纳的水蒸气含量就可增加7%。可别小看了这7%!正是因为这一点,在大气饱和继而降水前,大气需要吸收更多的水汽。这样一来,由于水汽增多,形成了更多的积雨云,降水强度也就往往较大。简单来说,大气这个蓄水池的蓄水能力增加了,因此排水的频率降低,但是每次排出的水量却增加了。
⑤其次,__________________。雾霾、沙尘暴中的悬浮颗粒物,让很多人体会到了“黄埃散漫风萧索”的无奈。这些悬浮颗粒物可以作为雨滴的凝结核,当它们的含量增加时,依托凝结核形成的雨滴数量相应增多,在空气中水蒸气含量不变的情况下,每个雨滴分到的水汽变少,因此雨滴不容易长大,进而无法快速地在重力的作用下滴落并形成降水。这样一来,积雨云只能带着大量的小雨滴不断游走吸收水汽,待到雨滴长得足够大,积雨云也变成了一个“大块头”,雨滴下落过程中更容易碰撞并增长,等到最终落到我们头上时,也就成了大雨滴。
⑥最后一个原因是城市化带来的感知偏差。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离开稀疏分布的村落,聚居于产业发达的城市。而城市热岛效应(即城市温度比郊区和野外温度高的现象),使得全球变暖导致的小雨减少现象在城区更加显著。同时,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区上方空气湿度低,水汽在更高层次凝结,雨滴需要更多时间才能降落到地面,中途的蒸发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小雨。因为城市居民的增多,气象站又多分布于城市周边,所以无论是人的主观感受还是雨量计的客观数据,都因为城市化而记录到了小雨的额外减少。
(均选自《科普中国》,有删改)
7.选出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材料原意的一项(  )
A.全球变暖增加了大气的持水能力。排水的频率降低,每次排出的水量却增加了。
B.雾霾、沙尘暴中的悬浮颗粒物的含量增加时,依托凝结核形成的雨滴数量相应增多,积雨云带着大量的小雨滴不断游走吸收水汽,等到雨滴最终落到我们头上时,也就成了大雨滴。
C.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全球变暖导致的小雨减少现象在城区更加显著。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区上方空气湿度低,水汽在更高层次凝结,雨滴在降落途中的蒸发也会消耗小雨。
D.城市居民的增多,气象站又都分布于城市周边,所以无论是人的主观感受还是雨量计的客观数据,都因为城市化而记录到了小雨的额外减少。
8.结合上下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材料二中科学家已经找到的抑制朦胧细雨的“第二大元凶”。(不超过21字)
9.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请你围绕“如何让毛毛雨和小雨回归”的问题,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阐述理由。
【答案】7.D
8.悬浮颗粒物使雨滴难长大,减少了小雨。
9.示例: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增加清洁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的利用比例,全球变暖是导致小雨和毛毛雨减少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可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②加大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力度,要求工厂安装高效的废气处理设备,减少颗粒物排放。加强环境治理,减少这些悬浮颗粒物,能使雨滴更容易长大并降落,增加小雨和毛毛雨出现的概率,使降水形式更加多样化。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启示感悟、反思建议等开放类;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
【解析】【点评】
(1)信息辨析题
考点:说明文“整体—细节”对应关系(非连续文本阅读高频题型)。
思路:
① 先“题干反向定位”——找出四个选项在原文的出处;
② 再“同义比对”——注意限定词和程度词。
本题D项把原文“气象站多分布于城市周边”中的“多”偷换成“都”,范围绝对化,属典型的“以偏概全”错误。
拓展:可引导学生制作“选项—原文”对照表,训练“找差异”敏感度。
(2)要点概括题
考点:压缩语段、提炼关键词(“下定义”或“一句话新闻”类)。
思路口诀:
“主体+方式+结果”三合一。
原文第⑤段逻辑链:悬浮颗粒物↑→雨滴难长大→小雨↓。
答案21字内必须包含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拓展:课后可让学生用同样方法给“全球变暖”“城市热岛”各写一句21字以内定义,实现迁移。
(3)建议阐述题
考点: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综合实践+任务驱动写作)。
答题框架:
建议+措施+理由(回扣材料)。
示范答案给出两条,每条都形成“做法—机理—预期”闭环:
① 减排温室气体→抑制元凶①;② 治理颗粒物→抑制元凶②。
拓展:让学生分组设计“校园减碳行动”或“社区扬尘治理”微课题,包含问卷、实验、海报、提案四件套,真正做到“文本—生活”双向奔赴。可引入“碳足迹计算器”小工具,现场测算个人日排碳量,把抽象数据转译为可感知的生活细节。
7.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精准辨析,需将选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警惕表述中的绝对化或偏差。
A 项:材料二第④段明确提到 “全球变暖增加了大气的持水能力…… 排水的频率降低,但是每次排出的水量却增加了”,表述与原文一致,正确。
B 项:材料二第⑤段详细说明悬浮颗粒物增多会使雨滴数量增加但个体变小,最终形成大雨,与选项描述一致,正确。
C 项:材料二第⑥段指出城市热岛效应 “使全球变暖导致的小雨减少现象在城区更加显著”,且 “城区上方空气湿度低…… 雨滴中途的蒸发也消耗了小雨”,与选项内容相符,正确。
D 项:材料二第⑥段为 “气象站又多分布于城市周边”,“多分布” 并非 “都分布”,选项中 “都” 字表述绝对,与原文不符,错误。
故答案为: D。
8.本题考查对材料关键信息的提炼与概括,需聚焦材料二第⑤段的核心内容,并用简洁语言表达。
第⑤段围绕 “悬浮颗粒物” 展开,说明其作为凝结核会导致雨滴数量增多但难以长大,最终减少小雨。核心逻辑为 “悬浮颗粒物→雨滴难长大→小雨减少”,结合字数限制(不超过 21 字)。
故答案为: 悬浮颗粒物使雨滴难长大,减少了小雨。
9.本题考查基于材料的实践应用能力,需针对小雨减少的三大原因(全球变暖、悬浮颗粒物、城市化影响)提出针对性建议,并阐述理由。
建议一:推广绿色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理由:汽车尾气是温室气体和悬浮颗粒物的重要来源,绿色出行(如步行、骑行、乘坐公共交通)可降低二者排放,既能缓解全球变暖,又能减少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为小雨形成创造有利条件。
建议二:城市规划中增加绿地面积,缓解热岛效应。
理由:绿地可调节城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减轻热岛效应,减少雨滴在降落过程中的蒸发消耗,有助于小雨更易抵达地面,减少城市化带来的小雨感知偏差。
建议需结合生活实际,紧扣材料逻辑,体现可行性与针对性。
四、秋日赏月(14分)
10.(2024七上·杭州期中)“四季印象”摄影组搜集了部分以“秋日赏月”为主题的资料,请你帮忙整理。摄影组的小语对学习古诗的方法进行整理,请你帮他完成。
阅读策略 诗句 收获
看标题 我寄愁心与明月,(1)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标题常点明地点,概括事件,蕴含情感
抓意象 (2)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古人常借助意象“月”来表达(4)   的情感
(3)   ,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明手法 (5)   ,(6)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虚实结合,彰显博大胸襟
总结:依据阅读策略,重新思考并整理古诗,让我有了新的收获。正如孔子所说:“(7)   ,(8)   。”(《<论语>十二章》)只有学思结合,才能求得真知。
【答案】随君直到夜郎西;回乐烽前沙似雪;思念家乡;峨眉山月半轮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默写。根据对诗歌的记忆,“我寄愁心与明月” 的下一句为 “随君直到夜郎西”。书写时需注意 “郎” 字不要误写为 “朗”。
(2) 本题考查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默写。根据题干提示,涉及意象 “月”,对应的诗句为 “回乐烽前沙似雪”,下句 “受降城外月如霜” 明确出现 “月” 这一意象。书写时注意 “烽” 字的写法,不要漏写火字旁。
(3) 本题考查对古诗中 “月” 这一意象所蕴含情感的理解。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 “月如霜” 营造出清冷氛围,结合 “闻笛” 场景,传递出对家乡的思念;李白《峨眉山月歌》中 “峨眉山月半轮秋” 以月为伴,随江而行,暗含漂泊中的思乡之情。因此,“月” 常用来表达思念家乡的情感。
(4) 本题考查李白《峨眉山月歌》的默写。根据题干中 “抓意象” 的策略及 “月” 这一核心意象,对应的诗句为 “峨眉山月半轮秋”,该句直接描绘了峨眉山的月景。书写时注意 “峨眉” 二字为山字旁,不要写错。
(5)(6) 本题考查曹操《观沧海》的默写,且需体现 “虚实结合” 的手法。诗中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以夸张的想象描绘日月星辰仿佛从大海中升起,将实景大海与虚写的宇宙景象结合,彰显博大胸襟。书写时注意 “若” 字不要误写为 “苦”。
(7)(8) 本题考查《〈论语〉十二章》中体现 “学思结合” 的名句。根据 “学思结合,才能求得真知” 的提示,对应的句子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书写时注意 “罔” 和 “殆” 的区别,“罔” 为 “冂” 内加 “亡”,“殆” 为 “歹” 字旁。
故答案为:随君直到夜郎西;回乐烽前沙似雪;思念家乡;峨眉山月半轮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点评】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识记背诵能力,古诗文默写属于基础题,得分较为容易,但也由于这一板块阅卷要求中对书写规范的要求更高,扣分更重(一般是错一字,看不清,不规范均可不得分)。所以平时要加强背诵,准确书写。作答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字、添字、漏字等现象。针对一些难写的字,一些容易搞混的字,一些不常用的字,通假字,可特别标注,反复训练。
(2024七上·杭州期中)【拓展运用】
从军行(其二)
[唐]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1.诗歌一、二句点明诗歌是边塞征戍题材的意象是“    ”和“    ”。
12.摄影组准备对这首诗进行配乐并朗诵,在配什么基调的音乐上产生了分歧。小语认为应该配凄凉伤感的音乐,小文认为应该配雄浑激越的音乐,你赞同谁的观点?请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11.琵琶;关山
12.示例:我赞同小语的观点。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通过琵琶舞声引发的“旧别情”,传达出边塞征人的戍边愁苦和思乡情怀。诗歌以音乐的转换引出内心的惆怅,末句以秋月下的长城渲染出苍凉的边塞氛围,适合配以凄凉伤感的音乐,以更好地体现诗歌的情感基调。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古典诗歌中题材相关意象的把握。边塞诗往往通过特定意象(如琵琶、关山、羌笛、大漠等)传递题材特征,积累这些典型意象有助于快速判断诗歌题材。
(2)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及个性化解读。分析时需结合诗句中的关键词(如 “边愁”“旧别情”)和意象(如 “秋月”“长城”),理解诗歌传递的核心情感,进而判断适配的音乐基调,注意观点与诗歌内容的紧密结合。
11.本题考查对边塞征戍题材诗歌中关键意象的识别。诗歌一、二句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中,“琵琶” 是边塞场景中常见的乐器,常与军旅生活相关;“关山” 指关隘山川,多在边塞之地,是征戍题材中标志性的地理意象。二者结合,明确点明了边塞征戍的题材。
故答案为:琵琶;关山。
1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基调的理解与分析。若赞同小语的观点,可从诗歌情感表达入手:“换新声” 的琵琶舞并未改变 “旧别情”,可见征人的边愁始终存在;“撩乱边愁听不尽” 直接点出无尽的愁苦,末句 “高高秋月照长城” 以清冷的秋月和绵长的长城,营造出苍凉孤寂的氛围,整体情感偏向凄凉伤感,与凄凉伤感的音乐基调相符。若从另一角度分析,虽诗歌蕴含边愁,但 “长城” 作为边塞象征,也暗含将士驻守的雄浑背景,不过结合 “边愁”“旧别情” 等核心情感,更倾向于凄凉伤感的基调。
故答案为:示例:我赞同小语的观点。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通过琵琶舞声引发的 “旧别情”,传达出边塞征人的戍边愁苦和思乡情怀。诗歌以音乐的转换引出内心的惆怅,末句以秋月下的长城渲染出苍凉的边塞氛围,适合配以凄凉伤感的音乐,以更好地体现诗歌的情感基调。
五、冬日观雪(22分)
(2024七上·杭州期中)“四季印象”摄影组搜集了部分以“冬日观雪”为主题的资料,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甲】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天工剪水①,宇宙飘花,品之,有四美焉:落地无声,________________;沾衣不染,________________;高下②平均,________________;洞窗辉映,________________。宜长松修竹,老梅片月,怪石崚嶒③,深林窈窕④。寒江远浦,断岸小桥。古刹⑤层峦,疏篱幽径,老叟披蓑垂钓,骚人跨蹇⑥寻诗。小酌清淡,高楼长啸。船头茶灶飘烟,座上黛眉⑦把盏。老僧对座,韵士闲评。披鹤氅⑧,纵步园林;御貂裘,登临山水。如此景况,何必峨眉⑨千尺?
(选自《闲赏十六则》,有改动)
【注释】①剪水:这里指下雪。②高下:高处和低处。③崚嶒(líng céng):山高大突出的样子。④窃窕:幽深,深远。⑤古刹:古老的寺庙。⑥蹇(jiǎn):跛驴。⑦黛眉:青黑色的眉,代指女子。⑧鹤氅(chǎng):用鹤羽制成的外衣。⑨峨眉:峨眉山。
【丙】

[唐]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13.阅读文言文,可以用不同方法推知词义。请根据方法提示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俄而雪骤 参考成语法:暴风骤雨 (1)   
宜长松修竹 查阅字典法:①善,美好;②整治,治理;③高,长。(《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2)   (填序号)
御貂裘,登临山水 语境推断法: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断词义 (3)   
14.根据文意对填入【乙】文中横线处的内容进行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洁也 ②明也 ③匀也 ④静也
A.③①④② B.②①③④ C.④①③② D.④①②③
15.【甲】文中两次描写了谢太傅的神态,但对兄子胡儿和兄女谢道韫的神态却并无着墨。请仿照“公欣然曰”,在“兄子胡儿曰”与“兄女曰”的“曰”之前各增补一个词语,并简要说明其反映的人物心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甲】文,用自己的话谈谈陈善和余嘉锡对胡儿和谢道韫的比喻各持怎样的观点?
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撒盐空中’,此米雪也;‘柳絮因风’,此鹅毛雪也。然当时但以道韫之语为工。予谓《诗》云:‘如彼雨雪,先集维霰。’霰即今所谓米雪耳。乃知谢氏二句,当各有谓,固未可优劣论也。”
余嘉锡认为:“二句虽各有谓,而风调自以道韫为优。”
17.同是写雪的作品,【乙】文和【丙】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文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3.急;③;穿着
14.C
15.示例:胡儿窃喜曰,反映出他喜形于色,自以为胜券在握的心理;兄女悠然曰,反映出谢道韫沉着淡定而又自信的心理。
16.陈善:胡儿与谢道韫两人的诗句各有千秋,是针对不同形态的雪所作的比拟,不能用优劣去评价。
余嘉锡:两个人的诗各有特色,但谢道韫的诗句更有情调,也更雅致,比胡儿的诗高明。
17.【乙】文通过对雪具体的场景的描绘,展示了雪景中的各种美好情境,表达了对自然美喜爱和深刻体悟,以及对宁静、纯洁、公平、光明的追求;
【丙】诗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怒和不满,流露出诗人对广大贫苦人民的深刻同情。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推断能力,需掌握参考成语、查阅字典、语境推断等方法。解题时要结合词语所在的上下文,将推断出的意思代入句中验证是否通顺,同时积累常见实词的多义项有助于提高解题效率。(2)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逻辑匹配能力。解题关键是抓住横线前描述的核心特征,与选项中 “静、洁、匀、明” 的含义一一对应,注重语境的连贯性。
(3)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题时需结合人物的语言和语境,推断其潜在的心理活动,增补的神态词需符合人物性格和情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4) 本题考查对文本观点的理解与提炼能力。解题时需抓住引文中的关键语句(如陈善的 “未可优劣论”、余嘉锡的 “风调自以道韫为优”),准确概括观点,注意区分两者的异同。
(5) 本题考查对作品情感的把握与对比能力。解题时需结合文本具体内容,【乙】文侧重雪景的美好场景,【丙】诗侧重通过对比揭示社会现实,从不同角度分析情感差异是关键。
参考译文:
【甲】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天空中飘起雪花,细品起来,有四种美:落在地上没有声音,很安静;沾在衣上不染一点污渍,很洁净;高处低处均匀落下,很公平;雪后将洞窗都映亮了,很明亮。大雪之下,适合有高大的松树,修长的竹子,老树梅花靠着一小堆石头;怪石高耸,树林幽深;江水寒清,河浦远去,两岸之间一座小桥;古寺掩映在群山之中,幽深的小径通往稀疏的篱笆边;老翁披着蓑衣在水旁垂钓,诗人骑着毛驴寻找诗意;和朋友喝一点小酒,聊一阵天,在高楼上长啸抒怀;船头的茶坊飘起青烟,席上的美女倒着美酒;老僧对坐谈佛讲经,风雅士人评古论今;披上氅衣,在园林中漫步;穿着貂裘,登上高山观望风景。这样的景况,又何必去登临千尺高的峨眉山?
【材料】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把盐撒在空中,这是米粒般的雪;柳絮乘风飞舞,这是鹅毛般的大雪。但是当时只认为谢道韫的话很巧妙。”我认为《诗经》中说:‘如同雪花飘眼前,先集而下的是雪珠和雪花’,古人所说的“霰”就是现在所说的“米粒般的雪”,才知道胡儿、谢道韫两人的诗句,应当各自有其所指,本来就不可以去评判它们的优劣。”
余嘉锡认为:“这两句诗虽然各自有其含义,但从音韵格调上来说,自然是谢道韫的那句更佳。”
1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推断,需结合提示方法分析:“俄而雪骤” 中,“骤” 可参考成语 “暴风骤雨”,“骤” 在成语中意为 “急”,因此此处 “骤” 解释为 “急”。
“宜长松修竹” 中,“修” 结合 “长松”(高大的松树)的语境,字典中 “③高,长” 的义项最贴合,故选择③。
“御貂裘,登临山水” 中,结合 “貂裘”(衣物)和 “登临山水” 的语境,“御” 应理解为 “穿着”。
故答案为:急;③;穿着
14.本题考查对【乙】文内容的理解与语境匹配。需结合横线前的描述选择对应的特点:“落地无声” 强调雪落下没有声音,对应 “静也”(④);“沾衣不染” 突出雪的洁净,对应 “洁也”(①);“高下平均” 体现雪分布均匀,对应 “匀也”(③);“洞窗辉映” 指雪反射光线使窗户明亮,对应 “明也”(②)。因此排序为④①③②。
故答案为: C。
15.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把握,需结合语境为 “曰” 前增补神态词:兄子胡儿以 “撒盐空中” 为喻,可能因想到比喻而暗自得意,故可增补 “窃喜”,反映其觉得自己的比喻贴切、略带骄傲的心理;兄女谢道韫以 “柳絮因风起” 为喻,更显灵动自然,可能表现得从容自信,故可增补 “悠然”,反映其沉着思考、对自己的比喻有把握的心理。
示例:胡儿窃喜曰,反映出他为想到比喻而暗自得意的心理;兄女悠然曰,反映出她从容自信的心理。
16.本题考查对古人观点的提炼,需结合引文关键句分析: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提到 “‘撒盐空中’是米雪,‘柳絮因风’是鹅毛雪”,并指出 “当各有谓,固未可优劣论也”,可见其认为两人的比喻针对不同形态的雪,各有道理,无法评判优劣;余嘉锡认为 “二句虽各有谓,而风调自以道韫为优”,即承认两人各有特色,但谢道韫的比喻更富韵味和格调,更胜一筹。
故答案为:陈善认为两人的比喻各有千秋,针对不同形态的雪,不可论优劣;余嘉锡认为两人的比喻各有特色,但谢道韫的更富风调,更优。
17.本题考查对作品情感的对比分析:【乙】文描绘了雪 “落地无声”“沾衣不染” 等四美,以及 “长松修竹”“老叟垂钓”“骚人寻诗” 等雪景中的美好场景,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雪的喜爱、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对宁静、纯洁等境界的追求;【丙】诗中,“尽道丰年瑞” 与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形成对比,诗人借雪的 “祥瑞” 反衬贫者的艰难,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故答案为:【乙】文表达对自然雪景的喜爱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丙】诗表达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18.(2024七上·杭州期中)同一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会因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不同,比如《朝花夕拾》中的鲁迅。请结合你的阅读体会,完成下面的表格。
选文 事件 精彩摘录 研读札记 发现探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回忆百草园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副词之妙:“似乎”“确凿”看似矛盾却不矛盾,“确凿”是不容置疑的肯定,“似乎”是含糊的判断,从成人的视角看,是写实,因为的确只有一些野草,但从儿童的视角看,百草园是“我”童年的乐园,它不只有野草,野草丛里还有别的生命,别的生机与乐趣。 【发现】两处都运用了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 【探究】这种双重视角的作用是:(2)   
《阿长与<山海经>》 正月初一吃福橘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 叠词之巧:(1)   
【答案】“牢牢”“恭喜恭喜”等叠词细腻表现阿长想得到“我”祝福的迫切的心理,但也表达儿时的“我”对阿长不耐烦的态度,但成年后的我对阿长怀念和感恩的情感。;以儿童纯真的目光再现往事,使文章真实而富有童趣,增添温馨气氛;以成人的眼光评点人事,更具思想性、批判性。采用双重视角,全面地展现过去的经历与现在的反思,让读者看到天真烂漫的“小鲁迅”如何渐渐走向深沉,走向冷峻,成为那个充满批判精神和自省意识的“大鲁迅”。
【知识点】《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中叠词表达效果的分析。选段中 “牢牢”“恭喜恭喜” 等叠词具有特殊的表达作用:“牢牢” 强调阿长希望 “我” 记住祝福的恳切,体现她对新年运气的重视和对 “我” 的关切;“恭喜恭喜” 的重复,既符合民间拜年的口语习惯,也流露出阿长想通过这种仪式获得祝福的迫切心理。从儿童视角看,这些话语可能显得繁琐,暗含儿时 “我” 的些许不耐烦;但从成人视角回望,叠词中蕴含的阿长的淳朴与真诚,更多地唤起了成年鲁迅对她的怀念与感恩。(2)本题考查对《朝花夕拾》中双重视角(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作用的探究。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儿童视角下的百草园是 “乐园”,充满 “确凿” 的乐趣,展现了童年的纯真与烂漫;成人视角则以 “似乎” 弱化现实的平淡,暗含对童年时光的追忆与感慨。《阿长与 < 山海经 >》中,儿童视角记录了对阿长 “烦琐” 仪式的不耐烦,成人视角则透过这些细节感受到阿长的善良与真诚,充满怀念。
这种双重视角的作用在于:儿童视角以纯真目光再现往事,使文章真实可感,富有童趣与温馨;成人视角以成熟的眼光评点人事,赋予内容更深的思想性与批判性。二者结合,既展现了 “小鲁迅” 的天真经历,也体现了 “大鲁迅” 的反思与成长,让读者清晰看到他从烂漫到深沉、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使作品兼具情感温度与思想深度。
故答案为:(2)以儿童纯真的目光再现往事,使文章真实而富有童趣,增添温馨气氛;以成人的眼光评点人事,更具思想性、批判性。采用双重视角,全面地展现过去的经历与现在的反思,让读者看到天真烂漫的 “小鲁迅” 如何渐渐走向深沉,走向冷峻,成为那个充满批判精神和自省意识的 “大鲁迅”。(1)“牢牢”“恭喜恭喜” 等叠词细腻表现阿长想得到 “我” 祝福的迫切心理,既体现出儿时 “我” 对阿长的不耐烦,也暗含成年后 “我” 对阿长的怀念和感恩。
【点评】(1)本题考查叠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分析时需结合儿童与成人双重视角,既要理解叠词在当时语境中传递的人物心理,也要体会成年作者回望时的情感,注意叠词对人物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的强化作用。
(2)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中叙事视角作用的理解。分析时需结合具体篇目,分别阐释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独特效果,再总结二者结合对作品主题、人物塑造及读者感受的综合影响,注意双重视角如何体现作者的成长与思考。
六、创意表达(50分)
19.(2024七上·杭州期中)写作。
参加完以“四季印象”为主题的摄影活动,小语和小文进行了以下讨论。
小语:四季如诗,让我懂得了不辜负每个季节,不荒度每个朝暮。
小文:是的,当雪花飞舞时,诉说的是对大地的欢喜;当雪花凝结成冰时,抒发的是对大地的崇敬。
小语:“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是李白创造的冬日浪漫;“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柳宗元独有的极致孤独。
小文:在生活中,“雪”可能是困境中的雪中送炭,也可能是恶语伤人的“六月寒”。
小语:……
上述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回忆与思考?请以《记忆中的那一场雪》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描写记忆中冬日的雪景,可以叙写冬天的难忘经历,也可以讲述冬天的感人故事;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③不得出现含有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答案】例文:
记忆中的那一场雪
每当冬季来临,寒风凛冽,雪花飘落,我总会想起那场雪。那是一场特别的雪,它不仅带来了冬日的寒冷,更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美好的回忆。那场雪,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永远定格在我的心中。
那年冬天,雪下得格外大。清晨,我被窗外传来的“沙沙”声惊醒,揉了揉眼睛,透过窗帘的缝隙向外望去。整个世界仿佛被一层洁白的棉被覆盖,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屋顶上、树枝上、田野里,到处都是厚厚的积雪,仿佛大地披上了一袭白色的礼服。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美得令人窒息。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心中充满了惊喜和期待。
我迫不及待地穿上厚厚的羽绒服,戴上手套和帽子,冲出了家门。小伙伴们早已聚集在村口的小广场上,个个兴奋不已。我们欢呼着、奔跑着,尽情享受着雪地的乐趣。我们一起堆了一个大大的雪人,用胡萝卜做鼻子,用煤球做眼睛,还给它戴上了我的红色围巾。雪人的样子憨态可掬,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接着,我们开始了一场激烈的雪仗。雪球在空中飞舞,笑声在雪地上回荡,那一刻,所有的烦恼都随风而去,只剩下纯粹的快乐和幸福。
雪地里的活动不仅带给我们无尽的欢乐,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美好。我们在雪地里留下了一串串脚印,每一个脚印都记录着我们的欢笑和泪水。雪地里的每一处景色都那么美丽,无论是覆盖着白雪的山坡,还是被雪点缀的田野,都让人感到心旷神怡。我们还找到了一片结冰的小溪,小心翼翼地在冰面上滑行,虽然偶尔会摔倒,但那种刺激和快乐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那一刻,我们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无限可能。
那场雪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欢乐,更教会了我们团结和合作。在堆雪人和打雪仗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堆雪人的过程中,雪球总是滚不圆,小伙伴们纷纷伸出援手,有的负责找雪,有的负责滚雪球,还有的负责装饰雪人。最终,我们成功地堆起了一个高大的雪人,那一刻,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喜悦。那些美好的时光,成为了我们童年最珍贵的记忆。
如今,每当下雪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那场雪。那场雪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冬日的美丽,更让我体会到了生活的美好。那些和小伙伴们一起度过的日子,那些纯真的笑容和快乐的瞬间,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那场雪带给我的温暖和感动,将永远伴随着我,成为我心中永恒的美好。
【知识点】记叙文;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题目《记忆中的那一场雪》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中的 “记忆中”“那一场雪” 明确了写作的时空范围与核心意象,“那一场” 限定了雪的独特性,暗示其承载着特殊的意义或难忘的故事,旨在引导学生回溯生活经历,聚焦与雪相关的深刻记忆,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感悟或成长启示。
一、审题与立意
1.明确主题:首先,要紧扣 “记忆中的那一场雪”,确定这场雪的独特之处 —— 是雪景的壮丽,是雪中发生的故事,还是雪所象征的情感(如温暖、孤独、感动等)。可以围绕雪展开叙事,如雪中的帮助、雪中的等待、雪中的领悟等。
2.立意深刻:思考这场雪为何能留存于记忆中,它对你的成长、情感或认知有何影响?是让你体会到人情温暖,还是让你学会直面困境,或是让你领悟到自然与人性的关联?通过深入挖掘,展现这场雪背后的精神价值。
二、选材与构思
1.选材真实: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与雪相关的具体事件作为素材,如大雪天里他人的帮助、与亲人在雪中的互动、独自在雪中的感悟等。真实的素材能让文章更具感染力,无论是小事还是特殊经历,关键在于能体现 “记忆深刻” 的核心。
2.构思清晰:
(1)开头:可以从眼前的雪景切入,引出对 “记忆中的那一场雪” 的回忆;或直接描绘那场雪的独特景象,营造氛围,吸引读者。
(2)中间:详细叙述雪中的经历,通过环境描写展现雪的特点,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刻画事件过程,穿插自己当时的感受与事后的思考,让内容充实且有层次。
(3)结尾:总结这场雪带来的影响,升华主题,如点明雪所象征的情感,或表达对这段记忆的珍视,以及它对当下生活的启示。
三、表达与技巧
1.情感真挚:作文中要融入真实的情感,无论是雪中的温暖、感动,还是孤独、震撼,都要自然流露,让读者能感同身受,产生情感共鸣。
2.细节描写:“记忆” 需要细节支撑,要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雪的形态(如 “雪粒敲窗”“积雪没膝”)、人物的状态(如 “粗糙的大手扶稳我”“帽檐的积雪”)、环境的氛围(如 “炉火的暖意”“冰棱的光泽”),让场景立体可感,凸显 “记忆深刻”。
3.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雪景(如 “雪像白绒毯”“冰棱像水晶”),或通过排比增强情感表达,使语言富有画面感和感染力。
4.逻辑连贯:文章结构要清晰,从引出回忆到叙述事件,再到抒发感悟,过渡自然,让读者能清晰跟随思绪,理解这场雪为何成为难忘的记忆。
总之,写好《记忆中的那一场雪》,需以记叙文为主,以 “雪” 为线索串联起具体事件与情感,通过真实的选材、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立意,展现记忆中那场雪的独特意义,传递成长中的感悟与温度。
【点评】这里考查的是命题作文,就题材而言,属于与生活经历、情感记忆相关的作文类型,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接触过类似的写作主题,有一定的写作基础。但想要写出新意、打动读者并不简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 深化立意,强化点题。立意是文章的灵魂,要在叙述 “那一场雪” 的基础上,挖掘其背后的深层意义,比如雪中体现的人情美、成长中的感悟等。写作时要多次点题,开头可通过场景描写引出 “记忆中的那一场雪”,文中可借助人物对话、心理活动暗示雪的意义,结尾则需通过议论升华主题,明确这场雪为何值得铭记。
B. 精选素材,突出独特性。素材可以是亲身经历的雪中故事,也可以是对雪景的独特感悟。若选择常见素材,需用新颖的视角或手法呈现,避免千篇一律;若虚构情节,要符合生活逻辑。选材时,尽量聚焦一个具体的场景或片段,比如一次雪中的帮助、一段雪中的等待,通过细节展现其典型性,以小见大传递情感。
C. 明确线索,贯穿全文。线索是串联文章内容的纽带,“雪” 本身就是核心线索,可围绕雪的变化(如降雪、积雪、融雪)展开叙事,也可将 “温暖”“感动” 等情感作为暗线,与雪景相互呼应。同时,可通过反复出现的细节(如雪中的某个物件、一句对话)强化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思路清晰。
D. 倾注真情,刻画细节。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生命力,要融入对 “那一场雪” 的真实感受,无论是寒冷中的温暖,还是孤独时的触动,都要自然流露。细节描写是关键,比如雪的形态(“雪花簌簌落在发间”“脚踩积雪的咯吱声”)、人物的动作(“双手呵气取暖时的颤抖”“递过热水杯时的温度”),这些细节能让场景更真实,情感更饱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1 / 1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02
一、活动概览(5分)
(2024七上·杭州期中)春日踏青,青芜如(tǎn),诗是__________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
夏日听雨,雨声(xī)沥,诗是__________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
秋日赏月,星月相辉,诗是__________里那一派无尽的牵挂。
冬日观雪,雪意阑珊,诗是__________上那一片惊艳的洁白。
1.摄影组用拼音代替了两个不会写的汉字,请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青芜如(tǎn)    (xī)   沥
2.请你根据文意表达的需要,帮摄影组的小语对填入“活动概览”中横线处的短语进行排序(  )
①千丝万缕 ②玉田琼屋 ③明月清风 ④绿茵遍野
A.②④①③ B.④②③① C.④①③② D.①②④③
二、春日踏青(16分)
(2024七上·杭州期中)同学们,让我们跟随作家孙青松的脚步,来一场“麦田踏青”摄影之旅,并完成任务。
守望麦田
孙青松
①踏入乡野麦田领地,我有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
②在曲折连绵的乡道上“漫游”,“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诗句自然地吟出,如获新生。原野浅绿的底板上,素描着灰黑色的村落。土路、老沟、旧渠、电线杆、井房、茶庵、田埂、地垄……这些质朴的乡土元素合理地搭配着,古色古香。
③在田埂上踯躅或在岗坡上小坐,瞭望春麦,皆饶有情趣。三面屏山的南阳盆地,不太短暂的寒冬时节,立春时节晴朗的日子相当的温暖,赞誉它“小阳春”并不过分。这时期的小麦正值“童年时代”,一身的稚气,满目的清新,纤尘不染。
④阳光普照的清晨,麦叶上的露珠,水晶般闪亮,如秋夜天河里的星星;在暖和的午后走进麦田,微风中泥香与禾香扑面而来,极易让人产生春暖花开的错觉。那高两寸许的麦苗儿,以浅绿、细密、匀称的垄行刷新了原野,使原野呈现出年度中最开阔的视野、最素雅的韵致、最静美的风光。蹲在田里,抚摸清凉而软和的麦叶,定会感受到牵手儿童的温情。与麦田的交流,无须言语的表达,只需要心灵的默契。
⑤清一色的麦田绿遍盆地平原,烘托出茫茫大草原的气象。这时的麦田,的确有着苗不遮土的简约,然而细观起来,仍不失多彩多姿——由于麦种的不同、播种的早晚、土壤的肥瘠等诸多因素,麦苗儿的颜色也总因细微差别而多彩:有嫩绿、青绿、黄绿、鹅黄。无论何种颜色,都是那样活脱脱的清纯可爱。这情形正如阳春之柳色,大同而小异也。
⑥梯田的麦垄,如地图上的等高线环绕着梯级而上;岗坡地的麦垄,似凝固的瀑布,有水线的动感;平地的麦垄,像五线谱上跳动着的音律。与晚秋萧瑟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反差。在我看来:温馨的麦田,每一株麦苗儿都是一个文字,字字生动鲜活;每一垄麦行都是一个文句,句句婉约流畅;每一块麦田都是一篇美文,令人赏心悦目;这篇篇美文,缀合成鸿篇巨著,由近而远地次第展开。大美无言,谁是这部巨著了不起的作者,自然不言而喻;大地,岁岁复写的纸张;楼脚,如椽的巨笔;麦种,可是那淋漓的墨水呵!
⑦守望麦田,每当面对,总有一种“面朝大海”的感觉。那一望无际的麦田,就是浩瀚无边的海面;那起起伏伏的岗坡,就是静默的波涛;那隐隐约约的远山,则是遥远的海岸。立于一个自选的制高点上瞭望,让人能真正体会到一个哲理:天高地厚,载万物而容万象;天远地阔,任鸟飞而纵马奔。
⑧蓝天、白云和葱绿的麦田,共同拼合出最辽阔的地理空间,延展着人世最博大的襟怀。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人显得何等渺小,名利又何足挂齿!你有多少的人世烦恼,都能在这里消弭;你有多少的思绪联想,尽可在这里放飞。来这里休闲,不用担心什么风险,不必顾虑什么后果。这里是一个按摩疲倦心灵的温馨港湾,能让你彻底放松、完全坦然。
⑨放眼广袤的原野,间或可以看到农人在麦地锄草、施肥,虔心敬意;家犬黄狗,往往安卧地头,守护着主人的农具,心安理得。
⑩偶尔也能发现篝火在野沟里燃烧,缕缕青烟扶摇直上,飘荡着散漫的野烧情调——这该是无聊的牧人烧荒的杰作。
是的,这旷野默然承载了古朴的遗存,这麦田无声传承着原始的农业。这优良的麦田,养育和繁衍着优秀的子民;这优秀的子民,又积淀和传承着灿烂的文化!于是,我才用黑色的眼睛,去观赏青青的冬麦;用数码的相机,去摄取冬麦的景观;用深情的文字,来记录我踏青的踪迹和愉悦……
守望麦田,我已独享其趣。谁愿与我同往?谁能和我同醉?
(有改动)
3.为了帮助摄影组的小语体会作者的情感,请从重音和语调两个角度,对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进行朗读设计。
4.如果你跟随摄影组一起拍摄麦田的美景,请结合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完成下面的拍摄计划表。
镜头脚本 拍摄角度 配乐安排 预计效果
温馨的麦田,每一株麦苗儿都是一个文字,字字生动鲜活;每一垄麦行都是一个文句,句句婉约流畅;每一块麦田都是一篇美文,令人赏心悦目;这篇篇美文,缀合成鸿篇巨著,由近而远地次第展开。 示例:从下到上(由低到高) 古筝乐曲 (2)   
(1)   
5.摄影组的小语和小文对第⑦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和【链接材料】中的句子进行了对比赏析,请将小文的观点补充完整。
【链接材料】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藻上冒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节选自《济南的冬天》)
小语:这两段文字描写的“绿”都有相似之处,都表现了绿的生命力。
小文:是的,但两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手法不同。文中第⑦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了(1)   的修辞手法,【链接材料】用了(2)   的修辞手法。而且,文中第⑦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了麦田“绿”的(3)   的特点。【链接材料】表现了济南的冬天的生趣,突出了“绿”的(4)   的特点。
6.摄影组的小文对文章标题“守望麦田”不太理解,请你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守望的是什么。
三、夏日听雨(10分)
(2024七上·杭州期中)摄影组想要拍摄“毛毛雨”,可是很长时间都没有遇到合适的天气,这引发了他们对“毛毛雨”的探索兴趣。他们搜集到以下材料,请跟随他们一起探索。
材料一
毛毛雨真的变少了吗?
①根据我国气象站的记录,从1956年到2013年,无论是小雨总量还是小雨日数都发生了明显的减少。其中小雨总量减少的站点达80.9%,其中25%的站点显著减少;而小雨日数减少的站点达91.5%,其中75.9%的站点显著减少。这其中,又以痕量降水,也就是毛毛雨的减少最多。
②那是不是只有我国这样呢?其实不止是我国,整个东亚地区,甚至欧洲、北美,也都经历了类似的变化,几个世界中心可以说是步调异常一致。
材料二
抑制朦胧细雨的三大元凶
①到底是什么导致小雨越来越少呢?是因为大地不再追求,还是天空对水汽的挽留?是因为小雨突然害了羞,还是因为云不愿放手?下面,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解析一下这个神奇的现象。
②目前,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抑制朦胧细雨的三大元凶。
③首先就是全球变暖。惯常而言,我们只知道全球变暖让因纽特人捕鱼的冰面不断破裂,让马尔代夫的海滩被上升的海平面吞噬,让热射病在每年夏天走进公众的视野,却不知道它还会导致小雨减少。
④事实上,全球变暖增加了大气的持水能力。气温每上升1℃,空气中可容纳的水蒸气含量就可增加7%。可别小看了这7%!正是因为这一点,在大气饱和继而降水前,大气需要吸收更多的水汽。这样一来,由于水汽增多,形成了更多的积雨云,降水强度也就往往较大。简单来说,大气这个蓄水池的蓄水能力增加了,因此排水的频率降低,但是每次排出的水量却增加了。
⑤其次,__________________。雾霾、沙尘暴中的悬浮颗粒物,让很多人体会到了“黄埃散漫风萧索”的无奈。这些悬浮颗粒物可以作为雨滴的凝结核,当它们的含量增加时,依托凝结核形成的雨滴数量相应增多,在空气中水蒸气含量不变的情况下,每个雨滴分到的水汽变少,因此雨滴不容易长大,进而无法快速地在重力的作用下滴落并形成降水。这样一来,积雨云只能带着大量的小雨滴不断游走吸收水汽,待到雨滴长得足够大,积雨云也变成了一个“大块头”,雨滴下落过程中更容易碰撞并增长,等到最终落到我们头上时,也就成了大雨滴。
⑥最后一个原因是城市化带来的感知偏差。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离开稀疏分布的村落,聚居于产业发达的城市。而城市热岛效应(即城市温度比郊区和野外温度高的现象),使得全球变暖导致的小雨减少现象在城区更加显著。同时,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区上方空气湿度低,水汽在更高层次凝结,雨滴需要更多时间才能降落到地面,中途的蒸发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小雨。因为城市居民的增多,气象站又多分布于城市周边,所以无论是人的主观感受还是雨量计的客观数据,都因为城市化而记录到了小雨的额外减少。
(均选自《科普中国》,有删改)
7.选出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材料原意的一项(  )
A.全球变暖增加了大气的持水能力。排水的频率降低,每次排出的水量却增加了。
B.雾霾、沙尘暴中的悬浮颗粒物的含量增加时,依托凝结核形成的雨滴数量相应增多,积雨云带着大量的小雨滴不断游走吸收水汽,等到雨滴最终落到我们头上时,也就成了大雨滴。
C.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全球变暖导致的小雨减少现象在城区更加显著。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区上方空气湿度低,水汽在更高层次凝结,雨滴在降落途中的蒸发也会消耗小雨。
D.城市居民的增多,气象站又都分布于城市周边,所以无论是人的主观感受还是雨量计的客观数据,都因为城市化而记录到了小雨的额外减少。
8.结合上下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材料二中科学家已经找到的抑制朦胧细雨的“第二大元凶”。(不超过21字)
9.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请你围绕“如何让毛毛雨和小雨回归”的问题,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阐述理由。
四、秋日赏月(14分)
10.(2024七上·杭州期中)“四季印象”摄影组搜集了部分以“秋日赏月”为主题的资料,请你帮忙整理。摄影组的小语对学习古诗的方法进行整理,请你帮他完成。
阅读策略 诗句 收获
看标题 我寄愁心与明月,(1)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标题常点明地点,概括事件,蕴含情感
抓意象 (2)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古人常借助意象“月”来表达(4)   的情感
(3)   ,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明手法 (5)   ,(6)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虚实结合,彰显博大胸襟
总结:依据阅读策略,重新思考并整理古诗,让我有了新的收获。正如孔子所说:“(7)   ,(8)   。”(《<论语>十二章》)只有学思结合,才能求得真知。
(2024七上·杭州期中)【拓展运用】
从军行(其二)
[唐]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1.诗歌一、二句点明诗歌是边塞征戍题材的意象是“    ”和“    ”。
12.摄影组准备对这首诗进行配乐并朗诵,在配什么基调的音乐上产生了分歧。小语认为应该配凄凉伤感的音乐,小文认为应该配雄浑激越的音乐,你赞同谁的观点?请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
五、冬日观雪(22分)
(2024七上·杭州期中)“四季印象”摄影组搜集了部分以“冬日观雪”为主题的资料,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甲】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天工剪水①,宇宙飘花,品之,有四美焉:落地无声,________________;沾衣不染,________________;高下②平均,________________;洞窗辉映,________________。宜长松修竹,老梅片月,怪石崚嶒③,深林窈窕④。寒江远浦,断岸小桥。古刹⑤层峦,疏篱幽径,老叟披蓑垂钓,骚人跨蹇⑥寻诗。小酌清淡,高楼长啸。船头茶灶飘烟,座上黛眉⑦把盏。老僧对座,韵士闲评。披鹤氅⑧,纵步园林;御貂裘,登临山水。如此景况,何必峨眉⑨千尺?
(选自《闲赏十六则》,有改动)
【注释】①剪水:这里指下雪。②高下:高处和低处。③崚嶒(líng céng):山高大突出的样子。④窃窕:幽深,深远。⑤古刹:古老的寺庙。⑥蹇(jiǎn):跛驴。⑦黛眉:青黑色的眉,代指女子。⑧鹤氅(chǎng):用鹤羽制成的外衣。⑨峨眉:峨眉山。
【丙】

[唐]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13.阅读文言文,可以用不同方法推知词义。请根据方法提示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俄而雪骤 参考成语法:暴风骤雨 (1)   
宜长松修竹 查阅字典法:①善,美好;②整治,治理;③高,长。(《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2)   (填序号)
御貂裘,登临山水 语境推断法: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断词义 (3)   
14.根据文意对填入【乙】文中横线处的内容进行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洁也 ②明也 ③匀也 ④静也
A.③①④② B.②①③④ C.④①③② D.④①②③
15.【甲】文中两次描写了谢太傅的神态,但对兄子胡儿和兄女谢道韫的神态却并无着墨。请仿照“公欣然曰”,在“兄子胡儿曰”与“兄女曰”的“曰”之前各增补一个词语,并简要说明其反映的人物心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甲】文,用自己的话谈谈陈善和余嘉锡对胡儿和谢道韫的比喻各持怎样的观点?
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撒盐空中’,此米雪也;‘柳絮因风’,此鹅毛雪也。然当时但以道韫之语为工。予谓《诗》云:‘如彼雨雪,先集维霰。’霰即今所谓米雪耳。乃知谢氏二句,当各有谓,固未可优劣论也。”
余嘉锡认为:“二句虽各有谓,而风调自以道韫为优。”
17.同是写雪的作品,【乙】文和【丙】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文内容简要分析。
18.(2024七上·杭州期中)同一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会因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不同,比如《朝花夕拾》中的鲁迅。请结合你的阅读体会,完成下面的表格。
选文 事件 精彩摘录 研读札记 发现探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回忆百草园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副词之妙:“似乎”“确凿”看似矛盾却不矛盾,“确凿”是不容置疑的肯定,“似乎”是含糊的判断,从成人的视角看,是写实,因为的确只有一些野草,但从儿童的视角看,百草园是“我”童年的乐园,它不只有野草,野草丛里还有别的生命,别的生机与乐趣。 【发现】两处都运用了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 【探究】这种双重视角的作用是:(2)   
《阿长与<山海经>》 正月初一吃福橘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 叠词之巧:(1)   
六、创意表达(50分)
19.(2024七上·杭州期中)写作。
参加完以“四季印象”为主题的摄影活动,小语和小文进行了以下讨论。
小语:四季如诗,让我懂得了不辜负每个季节,不荒度每个朝暮。
小文:是的,当雪花飞舞时,诉说的是对大地的欢喜;当雪花凝结成冰时,抒发的是对大地的崇敬。
小语:“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是李白创造的冬日浪漫;“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柳宗元独有的极致孤独。
小文:在生活中,“雪”可能是困境中的雪中送炭,也可能是恶语伤人的“六月寒”。
小语:……
上述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回忆与思考?请以《记忆中的那一场雪》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描写记忆中冬日的雪景,可以叙写冬天的难忘经历,也可以讲述冬天的感人故事;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③不得出现含有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毯;淅
2.C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字体书写
【解析】【点评】
(1)字形题须结合语境和常用词语推断,避免写成同音异形字。
(2)排序题先锁定各短语的季节与意象,再按“春—夏—秋—冬”的时间轴排列,可快速排除干扰项。
1.“青芜如 tǎn”中的“tǎn”应写“毯”,取“像地毯一样”之意;“雨声 xī 沥”中的“xī”应写“淅”,成语有“淅淅沥沥”形容细雨声。
故答案为:
第1空、毯
第2空、淅
2.语境排序题:
①“千丝万缕”——秋思;②“玉田琼屋”——冬雪;③“明月清风”——秋夜;④“绿茵遍野”——春野。
按季节先后与意象对应:
春:绿茵遍野 → ④
夏:千丝万缕(雨丝)→ ①
秋:明月清风 → ③
冬:玉田琼屋 → ②
正确顺序为④①③②。
故答案为:C。
【答案】3.“高两寸许”“最开阔”“最素雅”“最静美”等词设计为重读;“浅绿、细密、匀称”和“最开阔的视野、最素雅的韵致、最静美的风光”读起来语速从慢到快,“最”字可重读。
4.示例:由近到远;画面会展示出麦田的层次感与艺术美,每一个麦苗、一行麦垄、一块麦田,仿佛都是在书写着自然的诗篇,加深观众对麦田美好意境的感悟。
5.比喻(或:排比);拟人;壮阔、广阔无垠;富有生机、生动
6.“守望麦田”,突出文章中心,暗含作者的情感,即对质朴的乡野生活的怀恋、对旷野承载的古朴灿烂文化的传承、对优秀子民的感恩、对优良的麦田的赞美和热爱。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1)朗读设计题
对应考点:现代文阅读中的“朗读节奏与情感体验”、语言表达“重音与语调”。
思路步骤:
①定位排比/反复/程度副词——抓“最开阔、最素雅、最静美”。
②情感曲线——先细赏麦苗(低缓),再推向辽阔(高扬)。
③重音落在“最+形容词”,语调由抑到扬,语速由慢到快。
拓展:可让学生用“//”标停顿,“.”标重音,现场示范,体会“声景合一”。
(2)镜头脚本题
对应考点:信息筛选+创意表达、图文转换。
思路:
①把原文比喻拆成“文字—文句—美文—巨著”四级镜头。
②由“近景(一株麦苗)→中景(一垄麦行)→远景(整块麦田)”递进。
③配乐选古筝,取其“清越悠远”,与麦田之“素雅”同声相应。
拓展:可让学生尝试用无人机拍“拉镜头”,再剪成1分钟短片,体验“文本—影像”转化。
(3)修辞比较题
对应考点:修辞手法辨析、景物描写作用。
思路:
①先“命名”——比喻/排比 vs 拟人。
②再“定向”——突出“空间阔大”还是“生命灵动”。
③最后“答作用”——前者写“视觉震撼”,后者写“情趣盎然”。
拓展:可补充对比“朱自清《春》与小林一茶俳句”中的“绿”,训练“同景异感”的修辞敏感度。
(4)标题含义题
对应考点:标题作用、象征意蕴、主题探究。
三层剖析:
表层:守望一片麦田(视觉)。
中层:守望质朴乡土、古老农耕文明(文化)。
深层:守望精神家园、民族根脉(情怀)。
答题模板:由“景—事—情—理”阶梯上升,避免只答“热爱大自然”。
拓展:可对比《紫藤萝瀑布》《白杨礼赞》的标题,做“一物一世界”主题阅读,深化象征手法认知。
3.题干要求从重音、语调两个角度切入。画线句“那高两寸许的麦苗儿……最静美的风光”中,作者连用三组“最+双音形容词”形成排比,情感逐层推高;因此把“最开阔”“最素雅”“最静美”设为重音,并在“最”字上稍作延长,可突出麦田的震撼之美。语速可先缓后急,营造由细腻欣赏到心胸豁然的情绪节奏。
故答案为:“高两寸许”“最开阔”“最素雅”“最静美”等词设计为重读;“浅绿、细密、匀称”和“最开阔的视野、最素雅的韵致、最静美的风光”读起来语速从慢到快,“最”字可重读。
4.第⑥段把麦田比作“文句—美文—巨著”,强调由局部到整体、由近及远的层递关系,因此“拍摄角度”填“由近到远”最能体现原文意脉;“预计效果”要扣住“层次感”“艺术美”“诗意”三个关键词,语言尽量与原文比喻风格一致。
故答案为:示例:由近到远;画面会展示出麦田的层次感与艺术美,每一个麦苗、一行麦垄、一块麦田,仿佛都是在书写着自然的诗篇,加深观众对麦田美好意境的感悟
5.第⑦段“麦田—海面”“岗坡—波涛”“远山—海岸”是成套比喻,兼用排比,突出“绿”的壮阔无垠;链接材料“水藻……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水也不忍得冻上”是典型的拟人,突出“绿”的灵动与生机。答题时先准确判定修辞,再用“壮阔”与“灵动”两组反义形容词概括两种“绿”的特质。
故答案为:比喻(或:排比);拟人;壮阔、广阔无垠;富有生机、生动
6.“守望”既是视觉上的久久凝望,更是情感上的守护与传承。作者借“麦田”这一意象,守望的是:① 质朴宁静的乡土生活;② 由麦田衍生的古老农业文明;③ 代代相传的优秀子民与文化血脉;④ 对大地、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回答时宜用并列短语或分号分层,既概括又具体。
故答案为:“守望麦田”,突出文章中心,暗含作者的情感,即对质朴的乡野生活的怀恋、对旷野承载的古朴灿烂文化的传承、对优秀子民的感恩、对优良的麦田的赞美和热爱。
【答案】7.D
8.悬浮颗粒物使雨滴难长大,减少了小雨。
9.示例: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增加清洁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的利用比例,全球变暖是导致小雨和毛毛雨减少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可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②加大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力度,要求工厂安装高效的废气处理设备,减少颗粒物排放。加强环境治理,减少这些悬浮颗粒物,能使雨滴更容易长大并降落,增加小雨和毛毛雨出现的概率,使降水形式更加多样化。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启示感悟、反思建议等开放类;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
【解析】【点评】
(1)信息辨析题
考点:说明文“整体—细节”对应关系(非连续文本阅读高频题型)。
思路:
① 先“题干反向定位”——找出四个选项在原文的出处;
② 再“同义比对”——注意限定词和程度词。
本题D项把原文“气象站多分布于城市周边”中的“多”偷换成“都”,范围绝对化,属典型的“以偏概全”错误。
拓展:可引导学生制作“选项—原文”对照表,训练“找差异”敏感度。
(2)要点概括题
考点:压缩语段、提炼关键词(“下定义”或“一句话新闻”类)。
思路口诀:
“主体+方式+结果”三合一。
原文第⑤段逻辑链:悬浮颗粒物↑→雨滴难长大→小雨↓。
答案21字内必须包含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拓展:课后可让学生用同样方法给“全球变暖”“城市热岛”各写一句21字以内定义,实现迁移。
(3)建议阐述题
考点: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综合实践+任务驱动写作)。
答题框架:
建议+措施+理由(回扣材料)。
示范答案给出两条,每条都形成“做法—机理—预期”闭环:
① 减排温室气体→抑制元凶①;② 治理颗粒物→抑制元凶②。
拓展:让学生分组设计“校园减碳行动”或“社区扬尘治理”微课题,包含问卷、实验、海报、提案四件套,真正做到“文本—生活”双向奔赴。可引入“碳足迹计算器”小工具,现场测算个人日排碳量,把抽象数据转译为可感知的生活细节。
7.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精准辨析,需将选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警惕表述中的绝对化或偏差。
A 项:材料二第④段明确提到 “全球变暖增加了大气的持水能力…… 排水的频率降低,但是每次排出的水量却增加了”,表述与原文一致,正确。
B 项:材料二第⑤段详细说明悬浮颗粒物增多会使雨滴数量增加但个体变小,最终形成大雨,与选项描述一致,正确。
C 项:材料二第⑥段指出城市热岛效应 “使全球变暖导致的小雨减少现象在城区更加显著”,且 “城区上方空气湿度低…… 雨滴中途的蒸发也消耗了小雨”,与选项内容相符,正确。
D 项:材料二第⑥段为 “气象站又多分布于城市周边”,“多分布” 并非 “都分布”,选项中 “都” 字表述绝对,与原文不符,错误。
故答案为: D。
8.本题考查对材料关键信息的提炼与概括,需聚焦材料二第⑤段的核心内容,并用简洁语言表达。
第⑤段围绕 “悬浮颗粒物” 展开,说明其作为凝结核会导致雨滴数量增多但难以长大,最终减少小雨。核心逻辑为 “悬浮颗粒物→雨滴难长大→小雨减少”,结合字数限制(不超过 21 字)。
故答案为: 悬浮颗粒物使雨滴难长大,减少了小雨。
9.本题考查基于材料的实践应用能力,需针对小雨减少的三大原因(全球变暖、悬浮颗粒物、城市化影响)提出针对性建议,并阐述理由。
建议一:推广绿色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理由:汽车尾气是温室气体和悬浮颗粒物的重要来源,绿色出行(如步行、骑行、乘坐公共交通)可降低二者排放,既能缓解全球变暖,又能减少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为小雨形成创造有利条件。
建议二:城市规划中增加绿地面积,缓解热岛效应。
理由:绿地可调节城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减轻热岛效应,减少雨滴在降落过程中的蒸发消耗,有助于小雨更易抵达地面,减少城市化带来的小雨感知偏差。
建议需结合生活实际,紧扣材料逻辑,体现可行性与针对性。
10.【答案】随君直到夜郎西;回乐烽前沙似雪;思念家乡;峨眉山月半轮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默写。根据对诗歌的记忆,“我寄愁心与明月” 的下一句为 “随君直到夜郎西”。书写时需注意 “郎” 字不要误写为 “朗”。
(2) 本题考查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默写。根据题干提示,涉及意象 “月”,对应的诗句为 “回乐烽前沙似雪”,下句 “受降城外月如霜” 明确出现 “月” 这一意象。书写时注意 “烽” 字的写法,不要漏写火字旁。
(3) 本题考查对古诗中 “月” 这一意象所蕴含情感的理解。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 “月如霜” 营造出清冷氛围,结合 “闻笛” 场景,传递出对家乡的思念;李白《峨眉山月歌》中 “峨眉山月半轮秋” 以月为伴,随江而行,暗含漂泊中的思乡之情。因此,“月” 常用来表达思念家乡的情感。
(4) 本题考查李白《峨眉山月歌》的默写。根据题干中 “抓意象” 的策略及 “月” 这一核心意象,对应的诗句为 “峨眉山月半轮秋”,该句直接描绘了峨眉山的月景。书写时注意 “峨眉” 二字为山字旁,不要写错。
(5)(6) 本题考查曹操《观沧海》的默写,且需体现 “虚实结合” 的手法。诗中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以夸张的想象描绘日月星辰仿佛从大海中升起,将实景大海与虚写的宇宙景象结合,彰显博大胸襟。书写时注意 “若” 字不要误写为 “苦”。
(7)(8) 本题考查《〈论语〉十二章》中体现 “学思结合” 的名句。根据 “学思结合,才能求得真知” 的提示,对应的句子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书写时注意 “罔” 和 “殆” 的区别,“罔” 为 “冂” 内加 “亡”,“殆” 为 “歹” 字旁。
故答案为:随君直到夜郎西;回乐烽前沙似雪;思念家乡;峨眉山月半轮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点评】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识记背诵能力,古诗文默写属于基础题,得分较为容易,但也由于这一板块阅卷要求中对书写规范的要求更高,扣分更重(一般是错一字,看不清,不规范均可不得分)。所以平时要加强背诵,准确书写。作答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字、添字、漏字等现象。针对一些难写的字,一些容易搞混的字,一些不常用的字,通假字,可特别标注,反复训练。
【答案】11.琵琶;关山
12.示例:我赞同小语的观点。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通过琵琶舞声引发的“旧别情”,传达出边塞征人的戍边愁苦和思乡情怀。诗歌以音乐的转换引出内心的惆怅,末句以秋月下的长城渲染出苍凉的边塞氛围,适合配以凄凉伤感的音乐,以更好地体现诗歌的情感基调。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古典诗歌中题材相关意象的把握。边塞诗往往通过特定意象(如琵琶、关山、羌笛、大漠等)传递题材特征,积累这些典型意象有助于快速判断诗歌题材。
(2)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及个性化解读。分析时需结合诗句中的关键词(如 “边愁”“旧别情”)和意象(如 “秋月”“长城”),理解诗歌传递的核心情感,进而判断适配的音乐基调,注意观点与诗歌内容的紧密结合。
11.本题考查对边塞征戍题材诗歌中关键意象的识别。诗歌一、二句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中,“琵琶” 是边塞场景中常见的乐器,常与军旅生活相关;“关山” 指关隘山川,多在边塞之地,是征戍题材中标志性的地理意象。二者结合,明确点明了边塞征戍的题材。
故答案为:琵琶;关山。
1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基调的理解与分析。若赞同小语的观点,可从诗歌情感表达入手:“换新声” 的琵琶舞并未改变 “旧别情”,可见征人的边愁始终存在;“撩乱边愁听不尽” 直接点出无尽的愁苦,末句 “高高秋月照长城” 以清冷的秋月和绵长的长城,营造出苍凉孤寂的氛围,整体情感偏向凄凉伤感,与凄凉伤感的音乐基调相符。若从另一角度分析,虽诗歌蕴含边愁,但 “长城” 作为边塞象征,也暗含将士驻守的雄浑背景,不过结合 “边愁”“旧别情” 等核心情感,更倾向于凄凉伤感的基调。
故答案为:示例:我赞同小语的观点。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通过琵琶舞声引发的 “旧别情”,传达出边塞征人的戍边愁苦和思乡情怀。诗歌以音乐的转换引出内心的惆怅,末句以秋月下的长城渲染出苍凉的边塞氛围,适合配以凄凉伤感的音乐,以更好地体现诗歌的情感基调。
【答案】13.急;③;穿着
14.C
15.示例:胡儿窃喜曰,反映出他喜形于色,自以为胜券在握的心理;兄女悠然曰,反映出谢道韫沉着淡定而又自信的心理。
16.陈善:胡儿与谢道韫两人的诗句各有千秋,是针对不同形态的雪所作的比拟,不能用优劣去评价。
余嘉锡:两个人的诗各有特色,但谢道韫的诗句更有情调,也更雅致,比胡儿的诗高明。
17.【乙】文通过对雪具体的场景的描绘,展示了雪景中的各种美好情境,表达了对自然美喜爱和深刻体悟,以及对宁静、纯洁、公平、光明的追求;
【丙】诗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怒和不满,流露出诗人对广大贫苦人民的深刻同情。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推断能力,需掌握参考成语、查阅字典、语境推断等方法。解题时要结合词语所在的上下文,将推断出的意思代入句中验证是否通顺,同时积累常见实词的多义项有助于提高解题效率。(2)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逻辑匹配能力。解题关键是抓住横线前描述的核心特征,与选项中 “静、洁、匀、明” 的含义一一对应,注重语境的连贯性。
(3)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题时需结合人物的语言和语境,推断其潜在的心理活动,增补的神态词需符合人物性格和情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4) 本题考查对文本观点的理解与提炼能力。解题时需抓住引文中的关键语句(如陈善的 “未可优劣论”、余嘉锡的 “风调自以道韫为优”),准确概括观点,注意区分两者的异同。
(5) 本题考查对作品情感的把握与对比能力。解题时需结合文本具体内容,【乙】文侧重雪景的美好场景,【丙】诗侧重通过对比揭示社会现实,从不同角度分析情感差异是关键。
参考译文:
【甲】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天空中飘起雪花,细品起来,有四种美:落在地上没有声音,很安静;沾在衣上不染一点污渍,很洁净;高处低处均匀落下,很公平;雪后将洞窗都映亮了,很明亮。大雪之下,适合有高大的松树,修长的竹子,老树梅花靠着一小堆石头;怪石高耸,树林幽深;江水寒清,河浦远去,两岸之间一座小桥;古寺掩映在群山之中,幽深的小径通往稀疏的篱笆边;老翁披着蓑衣在水旁垂钓,诗人骑着毛驴寻找诗意;和朋友喝一点小酒,聊一阵天,在高楼上长啸抒怀;船头的茶坊飘起青烟,席上的美女倒着美酒;老僧对坐谈佛讲经,风雅士人评古论今;披上氅衣,在园林中漫步;穿着貂裘,登上高山观望风景。这样的景况,又何必去登临千尺高的峨眉山?
【材料】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把盐撒在空中,这是米粒般的雪;柳絮乘风飞舞,这是鹅毛般的大雪。但是当时只认为谢道韫的话很巧妙。”我认为《诗经》中说:‘如同雪花飘眼前,先集而下的是雪珠和雪花’,古人所说的“霰”就是现在所说的“米粒般的雪”,才知道胡儿、谢道韫两人的诗句,应当各自有其所指,本来就不可以去评判它们的优劣。”
余嘉锡认为:“这两句诗虽然各自有其含义,但从音韵格调上来说,自然是谢道韫的那句更佳。”
1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推断,需结合提示方法分析:“俄而雪骤” 中,“骤” 可参考成语 “暴风骤雨”,“骤” 在成语中意为 “急”,因此此处 “骤” 解释为 “急”。
“宜长松修竹” 中,“修” 结合 “长松”(高大的松树)的语境,字典中 “③高,长” 的义项最贴合,故选择③。
“御貂裘,登临山水” 中,结合 “貂裘”(衣物)和 “登临山水” 的语境,“御” 应理解为 “穿着”。
故答案为:急;③;穿着
14.本题考查对【乙】文内容的理解与语境匹配。需结合横线前的描述选择对应的特点:“落地无声” 强调雪落下没有声音,对应 “静也”(④);“沾衣不染” 突出雪的洁净,对应 “洁也”(①);“高下平均” 体现雪分布均匀,对应 “匀也”(③);“洞窗辉映” 指雪反射光线使窗户明亮,对应 “明也”(②)。因此排序为④①③②。
故答案为: C。
15.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把握,需结合语境为 “曰” 前增补神态词:兄子胡儿以 “撒盐空中” 为喻,可能因想到比喻而暗自得意,故可增补 “窃喜”,反映其觉得自己的比喻贴切、略带骄傲的心理;兄女谢道韫以 “柳絮因风起” 为喻,更显灵动自然,可能表现得从容自信,故可增补 “悠然”,反映其沉着思考、对自己的比喻有把握的心理。
示例:胡儿窃喜曰,反映出他为想到比喻而暗自得意的心理;兄女悠然曰,反映出她从容自信的心理。
16.本题考查对古人观点的提炼,需结合引文关键句分析: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提到 “‘撒盐空中’是米雪,‘柳絮因风’是鹅毛雪”,并指出 “当各有谓,固未可优劣论也”,可见其认为两人的比喻针对不同形态的雪,各有道理,无法评判优劣;余嘉锡认为 “二句虽各有谓,而风调自以道韫为优”,即承认两人各有特色,但谢道韫的比喻更富韵味和格调,更胜一筹。
故答案为:陈善认为两人的比喻各有千秋,针对不同形态的雪,不可论优劣;余嘉锡认为两人的比喻各有特色,但谢道韫的更富风调,更优。
17.本题考查对作品情感的对比分析:【乙】文描绘了雪 “落地无声”“沾衣不染” 等四美,以及 “长松修竹”“老叟垂钓”“骚人寻诗” 等雪景中的美好场景,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雪的喜爱、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对宁静、纯洁等境界的追求;【丙】诗中,“尽道丰年瑞” 与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形成对比,诗人借雪的 “祥瑞” 反衬贫者的艰难,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故答案为:【乙】文表达对自然雪景的喜爱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丙】诗表达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18.【答案】“牢牢”“恭喜恭喜”等叠词细腻表现阿长想得到“我”祝福的迫切的心理,但也表达儿时的“我”对阿长不耐烦的态度,但成年后的我对阿长怀念和感恩的情感。;以儿童纯真的目光再现往事,使文章真实而富有童趣,增添温馨气氛;以成人的眼光评点人事,更具思想性、批判性。采用双重视角,全面地展现过去的经历与现在的反思,让读者看到天真烂漫的“小鲁迅”如何渐渐走向深沉,走向冷峻,成为那个充满批判精神和自省意识的“大鲁迅”。
【知识点】《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中叠词表达效果的分析。选段中 “牢牢”“恭喜恭喜” 等叠词具有特殊的表达作用:“牢牢” 强调阿长希望 “我” 记住祝福的恳切,体现她对新年运气的重视和对 “我” 的关切;“恭喜恭喜” 的重复,既符合民间拜年的口语习惯,也流露出阿长想通过这种仪式获得祝福的迫切心理。从儿童视角看,这些话语可能显得繁琐,暗含儿时 “我” 的些许不耐烦;但从成人视角回望,叠词中蕴含的阿长的淳朴与真诚,更多地唤起了成年鲁迅对她的怀念与感恩。(2)本题考查对《朝花夕拾》中双重视角(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作用的探究。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儿童视角下的百草园是 “乐园”,充满 “确凿” 的乐趣,展现了童年的纯真与烂漫;成人视角则以 “似乎” 弱化现实的平淡,暗含对童年时光的追忆与感慨。《阿长与 < 山海经 >》中,儿童视角记录了对阿长 “烦琐” 仪式的不耐烦,成人视角则透过这些细节感受到阿长的善良与真诚,充满怀念。
这种双重视角的作用在于:儿童视角以纯真目光再现往事,使文章真实可感,富有童趣与温馨;成人视角以成熟的眼光评点人事,赋予内容更深的思想性与批判性。二者结合,既展现了 “小鲁迅” 的天真经历,也体现了 “大鲁迅” 的反思与成长,让读者清晰看到他从烂漫到深沉、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使作品兼具情感温度与思想深度。
故答案为:(2)以儿童纯真的目光再现往事,使文章真实而富有童趣,增添温馨气氛;以成人的眼光评点人事,更具思想性、批判性。采用双重视角,全面地展现过去的经历与现在的反思,让读者看到天真烂漫的 “小鲁迅” 如何渐渐走向深沉,走向冷峻,成为那个充满批判精神和自省意识的 “大鲁迅”。(1)“牢牢”“恭喜恭喜” 等叠词细腻表现阿长想得到 “我” 祝福的迫切心理,既体现出儿时 “我” 对阿长的不耐烦,也暗含成年后 “我” 对阿长的怀念和感恩。
【点评】(1)本题考查叠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分析时需结合儿童与成人双重视角,既要理解叠词在当时语境中传递的人物心理,也要体会成年作者回望时的情感,注意叠词对人物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的强化作用。
(2)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中叙事视角作用的理解。分析时需结合具体篇目,分别阐释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独特效果,再总结二者结合对作品主题、人物塑造及读者感受的综合影响,注意双重视角如何体现作者的成长与思考。
19.【答案】例文:
记忆中的那一场雪
每当冬季来临,寒风凛冽,雪花飘落,我总会想起那场雪。那是一场特别的雪,它不仅带来了冬日的寒冷,更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美好的回忆。那场雪,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永远定格在我的心中。
那年冬天,雪下得格外大。清晨,我被窗外传来的“沙沙”声惊醒,揉了揉眼睛,透过窗帘的缝隙向外望去。整个世界仿佛被一层洁白的棉被覆盖,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屋顶上、树枝上、田野里,到处都是厚厚的积雪,仿佛大地披上了一袭白色的礼服。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美得令人窒息。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心中充满了惊喜和期待。
我迫不及待地穿上厚厚的羽绒服,戴上手套和帽子,冲出了家门。小伙伴们早已聚集在村口的小广场上,个个兴奋不已。我们欢呼着、奔跑着,尽情享受着雪地的乐趣。我们一起堆了一个大大的雪人,用胡萝卜做鼻子,用煤球做眼睛,还给它戴上了我的红色围巾。雪人的样子憨态可掬,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接着,我们开始了一场激烈的雪仗。雪球在空中飞舞,笑声在雪地上回荡,那一刻,所有的烦恼都随风而去,只剩下纯粹的快乐和幸福。
雪地里的活动不仅带给我们无尽的欢乐,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美好。我们在雪地里留下了一串串脚印,每一个脚印都记录着我们的欢笑和泪水。雪地里的每一处景色都那么美丽,无论是覆盖着白雪的山坡,还是被雪点缀的田野,都让人感到心旷神怡。我们还找到了一片结冰的小溪,小心翼翼地在冰面上滑行,虽然偶尔会摔倒,但那种刺激和快乐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那一刻,我们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无限可能。
那场雪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欢乐,更教会了我们团结和合作。在堆雪人和打雪仗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堆雪人的过程中,雪球总是滚不圆,小伙伴们纷纷伸出援手,有的负责找雪,有的负责滚雪球,还有的负责装饰雪人。最终,我们成功地堆起了一个高大的雪人,那一刻,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喜悦。那些美好的时光,成为了我们童年最珍贵的记忆。
如今,每当下雪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那场雪。那场雪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冬日的美丽,更让我体会到了生活的美好。那些和小伙伴们一起度过的日子,那些纯真的笑容和快乐的瞬间,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那场雪带给我的温暖和感动,将永远伴随着我,成为我心中永恒的美好。
【知识点】记叙文;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题目《记忆中的那一场雪》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中的 “记忆中”“那一场雪” 明确了写作的时空范围与核心意象,“那一场” 限定了雪的独特性,暗示其承载着特殊的意义或难忘的故事,旨在引导学生回溯生活经历,聚焦与雪相关的深刻记忆,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感悟或成长启示。
一、审题与立意
1.明确主题:首先,要紧扣 “记忆中的那一场雪”,确定这场雪的独特之处 —— 是雪景的壮丽,是雪中发生的故事,还是雪所象征的情感(如温暖、孤独、感动等)。可以围绕雪展开叙事,如雪中的帮助、雪中的等待、雪中的领悟等。
2.立意深刻:思考这场雪为何能留存于记忆中,它对你的成长、情感或认知有何影响?是让你体会到人情温暖,还是让你学会直面困境,或是让你领悟到自然与人性的关联?通过深入挖掘,展现这场雪背后的精神价值。
二、选材与构思
1.选材真实: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与雪相关的具体事件作为素材,如大雪天里他人的帮助、与亲人在雪中的互动、独自在雪中的感悟等。真实的素材能让文章更具感染力,无论是小事还是特殊经历,关键在于能体现 “记忆深刻” 的核心。
2.构思清晰:
(1)开头:可以从眼前的雪景切入,引出对 “记忆中的那一场雪” 的回忆;或直接描绘那场雪的独特景象,营造氛围,吸引读者。
(2)中间:详细叙述雪中的经历,通过环境描写展现雪的特点,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刻画事件过程,穿插自己当时的感受与事后的思考,让内容充实且有层次。
(3)结尾:总结这场雪带来的影响,升华主题,如点明雪所象征的情感,或表达对这段记忆的珍视,以及它对当下生活的启示。
三、表达与技巧
1.情感真挚:作文中要融入真实的情感,无论是雪中的温暖、感动,还是孤独、震撼,都要自然流露,让读者能感同身受,产生情感共鸣。
2.细节描写:“记忆” 需要细节支撑,要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雪的形态(如 “雪粒敲窗”“积雪没膝”)、人物的状态(如 “粗糙的大手扶稳我”“帽檐的积雪”)、环境的氛围(如 “炉火的暖意”“冰棱的光泽”),让场景立体可感,凸显 “记忆深刻”。
3.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雪景(如 “雪像白绒毯”“冰棱像水晶”),或通过排比增强情感表达,使语言富有画面感和感染力。
4.逻辑连贯:文章结构要清晰,从引出回忆到叙述事件,再到抒发感悟,过渡自然,让读者能清晰跟随思绪,理解这场雪为何成为难忘的记忆。
总之,写好《记忆中的那一场雪》,需以记叙文为主,以 “雪” 为线索串联起具体事件与情感,通过真实的选材、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立意,展现记忆中那场雪的独特意义,传递成长中的感悟与温度。
【点评】这里考查的是命题作文,就题材而言,属于与生活经历、情感记忆相关的作文类型,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接触过类似的写作主题,有一定的写作基础。但想要写出新意、打动读者并不简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 深化立意,强化点题。立意是文章的灵魂,要在叙述 “那一场雪” 的基础上,挖掘其背后的深层意义,比如雪中体现的人情美、成长中的感悟等。写作时要多次点题,开头可通过场景描写引出 “记忆中的那一场雪”,文中可借助人物对话、心理活动暗示雪的意义,结尾则需通过议论升华主题,明确这场雪为何值得铭记。
B. 精选素材,突出独特性。素材可以是亲身经历的雪中故事,也可以是对雪景的独特感悟。若选择常见素材,需用新颖的视角或手法呈现,避免千篇一律;若虚构情节,要符合生活逻辑。选材时,尽量聚焦一个具体的场景或片段,比如一次雪中的帮助、一段雪中的等待,通过细节展现其典型性,以小见大传递情感。
C. 明确线索,贯穿全文。线索是串联文章内容的纽带,“雪” 本身就是核心线索,可围绕雪的变化(如降雪、积雪、融雪)展开叙事,也可将 “温暖”“感动” 等情感作为暗线,与雪景相互呼应。同时,可通过反复出现的细节(如雪中的某个物件、一句对话)强化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思路清晰。
D. 倾注真情,刻画细节。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生命力,要融入对 “那一场雪” 的真实感受,无论是寒冷中的温暖,还是孤独时的触动,都要自然流露。细节描写是关键,比如雪的形态(“雪花簌簌落在发间”“脚踩积雪的咯吱声”)、人物的动作(“双手呵气取暖时的颤抖”“递过热水杯时的温度”),这些细节能让场景更真实,情感更饱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