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散文阅读赏练-----付秀宏散文(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赏练-----付秀宏散文(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赏练-----付秀宏散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盛夏绘景
付秀宏
①记得,小时候河边埝西的荒地上,齐刷刷长着一人高的草,盛夏里飞镰打草的声音“唰唰唰”,野蒿中突然会射出三只奇异的大鸟。盛夏是植物生命的盛典,山峦田野一片片翠绿。炽热的阳光,让漫山遍野的绿流动,跳跃着舞蹈。此时,倘若在高空——从飞机舷窗边往下看 ,这里一定是安静迷人的绿海深沟。
②记得,盛夏的标志就是不住声的蝉鸣。老家大大的后院,种着许多苹果树,果子还青绿时,我就会摘下来吃。苹果带着酸涩的味道,但比起成熟的显得更有味儿。在苹果树下,我听见略带沙哑的蝉鸣声,轻轻走过去,趁它不备,一把捂住。然后,用一根细丝线绑住蝉的身子,再扔上天空,蝉带着细线飞,越飞越高忽然细线被树枝缠住,蝉就停在了树上。
③记得,盛夏的河边长满了蒲草,酷热的中午,我躺在林间空地上。一会儿静静感受河边湿润的和风,一会儿呆呆地看红蜻蜓在蒲草尖上振翅栖落,草尖微弯折马上又弹起来,好像是在练习什么魔法似的。阳光猛烈地铺洒着,蝉儿终于停止了长鸣,也许是它在咀嚼树汁,周遭平静中含着些许的深意。
④记得,躺烦了,我站起身,在树荫下悠闲地走,来来回回,呼吸河边的新鲜空气,享受蝉鸣流淌河岸的盛宴。在这里,欢喜与失落,被河水一点点洗去。连天上的白云倒映在河中也充满着灵性。不远处的老水车多年不用,已锈掉。原来,老水车还能把大片大片的水运到菜园,我赶着羊群从它身旁经过,像被铃声惊扰住,我的心不由一颤,眼睛湿湿的。模糊中,我感觉奔跑的羊群一一在被遗弃的老水车旁复活了。
⑤记得,五步一转弯,三步一上埝,上上下下,去去回回,早早放学的我在河边走。太阳高照,心无所念。在河边有一位打阳伞的钓者,坐在钓竿旁悠闲地翻着一本书,偶尔才看一眼钓竿,然后又继续读他的书,不时还要念出几句。这位漫不经心的钓者,那天的运气真好。一个下午,已有三条大鱼被他钓上来。让人吃惊的是,他看到那些大鱼,摇摇头,把鱼重新又扔回河里头。
⑥记得,那时头顶的天没有一朵白云,蓝得没边没沿。我探望小河,树林直直地戳在岸边发呆。头顶的夏空像怀有戒备心,太多的时间里燕子都饿着,只有一两只出来翻飞。河水转弯处。高粱地搂住村庄的腰。菜园茄子上的紫光也在慢慢变弯,阳光的每一次照耀都像灌溉。暑假里,我将手中的放羊绳放长,由着羊的性子跑一阵儿。是啊,记得,记得,记得……总有一缕缕心念与久违的心碰上面,像是一对在尘世走失的亲人。
⑦有些影像,曾经影响了我很久很久。村东头的那个菜园像个迷宫,小河对岸的抽水机,把我的心事抽空。杨树林的蜘蛛网,可还有蜻蜓哭。挑水的二叔,只是独臂却能保持平衡。故乡远去了,我还有眼睛。故乡掉了牙齿,我还有舌头。故乡起风了,我是岁月的枯藤。故乡生了青苔,我把它当成金丝绒。有一种疼痛,叫作记忆还醒着。有一种光芒,活在梦的深宫。乡愁是鱼谁是钩,鳞片的光——时时在我骨头里闪动。
⑧盛夏绘景,其实绘的就是心景。在心灵与岁月的融合中,我感受到大自然的细腻与悠长。
1.结合文中第②—④段的内容,仿照所给句子,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盛夏的美景在哪里?让我来轻轻告诉你:
她在埝西的荒地上,她在山峦田野的翠绿里,
她在 ,她在 ,
她在 ,她在 。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炽热的阳光,让漫山遍野的绿,流动、跳跃着舞蹈。
3.理解文章第⑦段中画横线语句的内涵。
故乡起风了,我是岁月的枯藤。故乡生了青苔,我把它当成金丝绒。
4.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轻衣稳马梅林下
付秀宏
①某年春节,作家毕淑敏到江南去看梅花。走了很远的路,爬了许久的山,看到了无边无际的梅树。只是,没有一棵梅花开放。因为天气冷,往年此间恰是梅花怒放时,如今枝头只有饱胀的花骨朵。怎么办呢?只有打道回府了。看着毕淑敏失望的样子,主人突然说,有一个办法,可以让梅花瞬间开放。
②“真的吗?梅花宁死不开,你又怎样呢?”主人笑笑,从枝头折了几朵各色的蓓蕾,放在手心,用热气暖着、哈着,轻轻地揉搓起来……奇迹在掌心缓缓地出现了:每一朵蓓蕾,好似被魔掌点穴,竟在严寒中,一瓣瓣地绽开来,如同少女睁开惺忪睡眼一般吐出如丝的花蕊,舒展身姿,在寒风中盛开了。
③主人把绽开的花递到毕淑敏手里,说好好欣赏吧。但还没等她欣赏够,在她手中绽开的花朵就开始合拢凋谢。细碎小花的绝美花姿,犹如电光石火般陨落了。
④倘若是古人,遇到寻梅不遇的情况,不会像今人这般折枝催开,而是以天地为屋宇,居住在那幽清僻静的化外之境,闲来炼药煮酒,品茶待开。这是慢生活的大境界。相寻不遇亦无妨,轻衣稳马梅林下,轻雪看梅悟禅意,踏遍群山心染香。
⑤访梅不遇不催梅,而是悄悄住下来,变成不期而遇的情怀。在这个意义上,文人寻访的不只是梅,更是一种暂离俗世的情境。元代杂剧家乔吉流寓杭州,曾写下“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的小令,他寻梅不遇,则自初冬绵延春初,经冬不辍,自此地逡巡彼处,步步丈量,行程漫漫,志而弥坚,足见其爱梅之深。
⑥梅花,是中国文人的心灵写照,色泽艳丽而不妖,香气清幽而淡雅,姿态苍古而清秀。无论梅花绽放与否,总是那么有姿态,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晶莹透亮,发出淡淡的清香,像一张张笑脸,躲在幽香的巷陌里轻吟、浅唱。不要说那些凄风苦雨,星光点点的梅苞,时时眼望月亮的清晖,路途弥艰,挨过冷风,尝遍低温,可她心甘情愿,不然不配叫“一枝寒梅”,更不配在乍暖还寒时挑出一帘旖旎(yǐ nǐ柔和美丽)。
⑦梅是大自然的精灵,更是文人冬日的浪漫。踏雪寻梅,未近其树,不见其花,只为了嗅一嗅行程中那浮动的暗香。在冰封雪飘时节,移步至万籁俱寂的自然中,去寻觅梅花,感悟梅花仙子隐匿在雪中的冰清玉洁,喟叹上苍的造物之美,这是多么风雅的事情啊!访梅,是要不断到现场去的,不断去寻觅,才可能遇到。这与诗歌创作一样,要屡屡入境,才会有好诗。看啊,天稍暖后,忽降瑞雪,那小小梅花似乎在用力地向上,顶着比它体积还大的雪丝、雪块。雪丝、雪块黏结不动,牢牢扣在那鼓鼓的花苞上。那花苞却似乎安心守命,与雪丝、雪块抱合在一起……
⑧梅,那鲜活的绰约风姿,印在多少寻梅者的心底,即便携樽苦追寻,也从不言悔。“岁月相寻岂有穷,早梅唤醒醉眠翁。”在“万籁寂无声”“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天空停风,白云苍狗,正是寒梅隔岸开。“我念梅花花念我,起看清冰满玉瓶。”
⑨记得那年,我与朋友在丛林深处绵延的峡谷皱褶里,去寻访河谷两岸天然生长着的白梅。寒冬时节,长在岩壁下面的白梅开了,幽幽梅香浸淫整条峡谷清澈的河流。梅花树上爆出米粒大小的花苞,能嗅出一阵幽幽的梅香。零星开花的白梅卧在树茎上,展露出凌霜傲雪的气质。它有粉红色的花蕊,散发出沉郁的异香,仿佛来自某个遥远的记忆,又好似从早已浸淫的灵魂深处盈盈溢出。
⑩山路幽静,游人稀少,丝丝缕缕的梅花芳香远远飘来,感觉真好。“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在梅花树下,我举头数着梅花,一朵、两朵、三朵……
我发现,身旁朋友那一双望梅的眼睛湿润了。微寒的风,吹拂着她的脸,使她的脸颊落满烟霞,与梅的皎洁相映生辉。是啊,朋友把自己的情感完全触入寻梅的意境之中。此时此刻,她的心是属于梅花的!
辛丑冬月,雪后寻梅,最喜看老树着花了。梅树、梅花,从没有奢望让风把自己送回春天的故乡。在冬天的深处,无论老梅已经生长多少年了,她总是会踏雪而来。朴实而苍老的树干,却捧出难于阻隔的情感。迷恋在漫天梅香之中,十里梅树全都开了,雪一样丰盈的花瓣,云一般浮动的暗香,在纷纷扬扬的梅花中行走,寻梅者竟忘了归路……
明信片的设计素材主要包括图画和文案的设计。小新想将自己感受到的美制作成明信片,留住美,请你参与。
5.请你帮助小新填写下表,整理明信片的素材。
6.小新想根据文章中的句子为明信片寻一张梅花的图片,请从用词的角度,品味下面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看啊,天稍暖后,忽降瑞雪,那小小梅花似乎在用力地向上,顶着比它体积还大的雪丝、雪块。
7.小新认为这篇文章的标题可以作为明信片的文案,但有人认为改为“寻梅”更合适,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的理由。
①轻衣稳马梅林下 ②寻梅
我选 (填序号),理由是
8.一草一木皆有情。在帮助小新制作明信片的过程中,作者寻梅的过程给了你哪些收获 (至少2点)请你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流淌的秋虫清音
付秀宏
①中秋是一个丰收的时令,虫儿们却在唱惜花叹春的曲子。听秋虫在秋夜里声声鸣叫,仿佛是听孔子讲不舍昼夜,听峨眉山的法师讲解禅心,让我的内心变得阔远,因着秋凉的沉静被洗涤,像似秋空和秋水一样。
②中年的我,有几年很是热衷法布尔的《昆虫记》,可惜此后,除了听到秋光里蟋蟀的凄清鸣叫,闻到蜻蜓飞过头顶的草色醇香,对那些细小的生灵,我几近相忘。虽然很长时间没有读法布尔,但我还是记得那个法国长寿老头的昆虫王国。
③秋虫,就像秋天一样,辽阔中交融着丰富与淡然、喜悦与凄凉,那种难以言明的情绪总在心头萦绕。
④一位朋友曾捉到蹲伏在厨房角落里的一只瘦小的蟋蟀,因为惊惧,它的清脆而响亮的声音戛然而止。朋友和我提起此事,我笑着说,你打扰蟋蟀作诗了。蟋蟀是唐朝的李白,黑夜是它饮不完的酒。噫!秋虫与秋夜之相悦,是把深情写在纸上的那种感觉。
⑤前两天去母亲家,住在那里。窗外的一棵小樱桃树下,秋虫不停歇地吟唱,我不知道哪一声鸣叫是海子的,哪一声又是北岛的,密密匝匝的樱桃叶子看过去——是无数沉醉的耳朵。
⑥陈嘉瑞兄曾写过一篇文章,说每年窗头小树下的秋虫,常常叫的位置很少改变,令他疑惑是不是去年的那几只。早秋,虫儿们试出了第一声,然后就是洋洋洒洒的诗会。难道诗会能够跨越寒冬,甚至连诗人们的桌位也没有改变?我想,去岁的秋虫虽然死了,但诗魂尚在,秋虫的后代还会把秋兴演绎下去,那是它们爱情与生命的吟诵。
⑦还曾读过一首有关秋虫的诗歌,题目叫《为何不带秋虫回家》,我臆测这里的“家”是人的心灵的家园。你想啊,秋虫的诗会多像李清照的诗词专场,它可以把人们一颗颗浊躁的心变得一点一点清澈起来。难怪有人说,彻夜的虫鸣好比山顶银河倾泻的水,洗涤着那些仰望天空的人们……
⑧秋虫就是禅修的一种,虽然细微,但非常沉醉迷人,即便有些冷寂,但那种专注、那种深情,可以让人的身心澄明起来,那是秋的暗语与玄机。一鸣三千里,都写在一个人又一个人的心弦上,恰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境界。
⑨秋虫有清音,它们不嘲笑什么,只是把生命里低沉的基音和高亮的泛音用断续的咏叹表达出来。秋虫清音的高与低,唱与停,融汇在秋空的高渺与周遭的宁静里……的确,只有这种微小的生命才能发出这样的声音,那是一群执着灵魂的美妙合唱。
⑩记得,幼时对静寂之声敏感。那秋虫、那鸣叫、那声韵,还有那种说不清的凄凄切切,每晚悠扬动人地响着,令我异常着迷。从立秋开始,秋虫们日复一日踩着灼热夏季的尾巴,把秋意谱成深夜里长长的弦歌;在明耀的新月下或徐缓的凉风中,有意无意地靠着枕,听虫儿们的合奏,足以撼动泪湿的心情。这种种心迹,现在回忆起来,那份亲切似乎与年俱增了。
对秋虫的声音,何以如此钟爱呢?难道说它们的演奏是一川清凌凌的融水?是啊,秋虫的清音,在自然中汇入了无尽的神妙,于是众妙毕集,各抒灵趣,我自己也有点儿说不清道不明。反正,每当没听到秋虫之声,便会莫名地想流泪,生出难于言说的慰藉与寂寥。我的心情,仿佛远离了床榻,沉浸在思慕与怀恋之中。这些虫声里会有李白的感叹、杜甫的伤怀、李商隐的微唱、李煜的低泣,酸酸麻麻的,却有非常永恒的心境。
夜沉沉地睡了,只有往昔真挚而柔韧的声音,宛若秋水的微澜一般颤动不已。我不能忘怀于秋虫之鸣,任由秋虫是先哲心声余韵那般缭绕着,似动不动,似淌非淌,用它不懈的努力——融化我敏感多愁的心。听得久了,我如同羁旅返乡的游子终于踏上故土,又似忆起与诗心碰撞那一刻的会心之笑,既有几分陌生,又感到舒畅和亲切。因有秋虫在耳,自己的情感得以恢复本来的纯净。
(有节选)
9.下面对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笔下的秋虫,是在辽阔的背景下将“丰富与淡然、喜悦与凄凉”自然融合在一起的,而这也正是作者在文中要向读者传达的无法说得清楚的情绪。
B.作者在写自己去母亲家居住,听到樱桃树下的秋虫鸣叫声时,插叙了朋友捉蟋蟀的事,“打扰”一句在幽默调侃中引发了对秋虫和文化的相似联想。
C.秋虫并不嘲笑什么,只是将自己声音的高低、唱停自然地表达出来,作者这样写意在突出对微小秋虫的执着及其美妙清音的深深喜爱和赞美之情。
D.作者在文中解释了自己钟爱秋虫声音的原因后,先写自己听不到秋虫之声后的寂寥感受,再写听到秋虫清音后的巨大震撼和纯净内心,对比鲜明,描写细腻。
10.文章多次引用古诗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11.结合本文,说说文章以“流淌的秋虫清音”为题有什么好处?
12.第八、第九两段的议论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环境有着怎样的态度?对你有何启发?
阅读《芦苇花的精魂》,完成下面小题
芦苇花的精魂
付秀宏
①芦苇花随风飘逸,那一片片的风景摇曳在家乡的冬春季节。轻柔的芦苇花,温煦中有些苍凉,像一轴一轴的黄云在斑驳的绿海中涂抹,又像一盏又一盏古战场的旌旗。芦苇花不似苇海里枝叶那般喧闹,只是在微凉的感觉中,送一丝丝润滑过来。也许那种润泽的梦,那种柔情的恬,都活在那里。
②我站在芦苇荡旁边,眼看、心感,总觉得芦苇花有一种说不清的精魂在那里飘拂。真的,很少有植物的花带给人这种感觉。即便是飒飒秋菊,也要输给芦苇花。秋菊还带有些艳的颜色,芦苇花的朴素与柔细像极了祖国母亲,历经无数沧桑还是那般亲切。她的眼里透射出慈祥的光芒。
③芦苇花的质朴温暖和坚韧不拔,让芦苇荡获得了达观、博爱的人文意趣。芦苇荡撤退时,某些芦苇花还在用热烈真挚的爱心--把生命的残酷和悲凉改写成诗的礼赞。可想而知,这些芦苇花,终将被风吹尽,将经历无数悲苦,而它却将微笑的种子播撒得无边无际。
④芦苇花在无声的大自然中,在冷冷暖暖的颠簸之间,不断与时间赛跑着。这让我想起患渐冻症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他在抗击新冠肺炎第一线坚守,得知也是医务人员的妻子感染了病毒被隔离治疗,他说:“我怕的哭了。”
⑤当时,分身乏术的张定宇不能陪在妻子身旁,有时一连三四天都看不上妻子一眼。谈到自己的渐冻症,张定宇没有半点害怕。但他说,在开车去看妻子的路上,自己害怕的哭了,心里怕失去他。所幸,他的妻子感染后已经康复。
⑥张定宇的双腿已经开始萎缩,全身会慢慢失去知觉。因自己的身体会渐渐被这种罕见的病魔“冻”住,所以他对时间特别敏感。他曾说,只有自己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一定要把重要的事情做完;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
⑦早春依然挺立的那些芦苇花,像张定宇一样,如同一面面旗帜,站在芦苇荡的那头,遥遥照耀而来,拉出一片片暖意。一点点在我的心扉展开,似有一个声音在呢喃和诉说,一点点将生命的抗争,用毛笔在天地间——一笔一划的写着、写着,就像慢镜头一样。
⑧天暗得几乎让人窒息,午夜下起了小雪。清晨,日光没有从天际的那边射过来。一切在肃杀中隐隐约约变得朦胧。生命的楷书似在风中随芦苇花随意翻动。冬春时节,芦苇花像一个奔跑的孩子,似雪花在空中任性的飞舞。这正是:“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此生飘荡何时定,一缕鸿毛天地中。”
⑨那飘荡在苇秆上的花呀,一直铺展在我们的心房。每年三月烧芦苇作草木灰,触目即逝的芦苇花颜将不复存在,过去的艰涩和荣光只有芦苇根知道。有人说,秋天的芦苇花开了,就意味着生命光华铺设,那便是高峰闪现。青青芦苇嬗变成白茫茫的芦苇花,这乃成熟冷峻的美,然后直至枯萎。内心质朴的人们却一直把芦苇花装在心头,阳光透过指缝进入瞳孔。似乎新苇在眼前努力的生长。
⑩一个人的良知何处来?生于良心;那么,良心又从何处来?生于不灭的心性。凝思一想,芦苇秆做到了心要虚,无一点儿渣滓;而芦苇花做到了爱无边,无一丝欠缺。宁静、忍耐、安详、谦虚、奉献、涵容——芦苇荡里的芦苇花,让我懂得冬天不是寂寞冷落,早春也并非万物凋敝,这是芦苇花写在时空里的不灭精魂啊!
13.阅读文章①~④自然段,分条概括芦苇花的特点。
14.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划线句。
早春依然挺立的那些芦苇花,像张定宇一样,如同一面面旗帜,站在芦苇荡的那头,遥遥照耀而来,拉出一片片暖意。
15.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②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芦苇花与秋菊对比,突出了芦苇花与秋菊一样面对困境坚韧、朴素的特点。
B.第③段中“可想而知,这些芦苇花,终将被风吹尽,将经历无数悲苦,而它却将微笑的种子播撒得无边无际”意思是生命如同芦苇花一样,饱经风霜苦难,却要始终以微笑面对生活,用热情去点燃人生的希望。
C.第⑨段“铺展”一词形象地写出了芦苇花在我们心中的位置及带给我们的思考。
D.第⑩段总结全文,点明“人的良心生于不灭的心性”的主题,引人深思。
E.本文综合运用描写、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了对芦苇花的精魂及如芦苇花样的人的赞美之情。
16.本文以“芦苇花的精魂”为题,有何作用?
答案
1. 不住声的蝉鸣里 长满蒲草的小河边 林间的空地上 浓密的树荫下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阳光”和“漫山遍野的绿”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盛夏的炎热以及植物旺盛的生命力。 3.这两句话是说故乡的记忆已融进“我”的生命里,表达了“我”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 4.①照应标题(或点题),使结构严谨;
②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③点明中心,升华主旨。
【解析】1.本题考查仿写句子。仿写句子,首先要注意分析例句所运用的句式结构、修辞手法、情感色彩等要点;然后归纳概括相关段落的内容,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进行仿写。
根据第②段中的“盛夏的标志就是不住声的蝉鸣”可知,第1空可以填“不住声的蝉鸣里”;
根据第③段中的“记得,盛夏的河边长满了蒲草,酷热的中午,我躺在林间空地上”可知,第2空可以填“长满蒲草的小河边”,第3空可以填“林间的空地上”;
根据第④段中的“我站起身,在树荫下悠闲地走”可知,第4空可以填“浓密的树荫下”。
2.本题考查句字的赏析。解答时,结合句子内容,按照题干要求的角度进行分析。
结合“炽热的阳光,让漫山遍野的绿流动,跳跃着舞蹈”的内容,由“跳舞”可知,句子中将“阳光”和“漫山遍野的绿”人格化,赋予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盛夏的炎热以及植物旺盛的生命力。
3.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与感悟。解答本题,应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表达的思想情感,分析时注意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
结合“故乡起风了,我是岁月的枯藤。故乡生了青苔,我把它当成金丝绒”可知,作者把自己比作“枯藤”,把故乡的青苔当成“金丝绒”,联系下文中的“有一种疼痛,叫作记忆还醒着。有一种光芒,活在梦的深宫。乡愁是鱼谁是钩,鳞片的光——时时在我骨头里闪动”可知,画线句说的是故乡的记忆早已融入作者的生命,作者对故乡充满热爱和眷恋之情。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段落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上来分析。结尾段在结构上有总结上文、首尾呼应、照应标题等作用,在内容上有画龙点睛、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等作用。结尾段中的“盛夏绘景”照应了标题,这是结构上的作用;“绘的就是心景”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升华了主题,“在心灵与岁月的融合中,我感受到大自然的细腻与悠长”表达了作者未尽的情感,这些是内容上的作用。据此可知,“盛夏绘景,其实绘的就是心景。在心灵与岁月的融合中,我感受到大自然的细腻与悠长”在结构上,照应标题,使结构严谨;在内容上,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点明中心,升华主旨。
5.①毕淑敏到江南去看梅花;②自初冬至春初;③“我”与朋友在河谷两岸寻白梅;④“我”雪后寻老梅。 6.①“顶”是动词(原意是用力支撑);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用力撑着比它大的雪丝和雪块的压力而开花的情态和顽强的生命力;③表达了作者对寻到白梅时的惊艳、欣喜之情。 7. 示例:① ①“轻衣稳马梅林下”概括寻梅、访梅的主要事件;②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脱俗、闲适、恬淡生活的向往;③标题新颖,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若选②,能言之成理也可以) 8.示例:①作者的寻梅隐含着他超脱的人生态度。与其说是寻梅,不如说他是寻找一种生活的大境界,了悟生活的禅意。②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要有一种慢生活的大境界,放慢生活的节奏,品味人生的乐趣。③在生活中要放弃功利之心,要养成一种暂离俗世的心境。④在逆境中应如梅花一样努力绽放,濡养凌霜傲雪的高洁气质。
【导语】本文通过描绘探梅、赏梅的旅程,表现了梅花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及文人墨客对梅花的独特情感。文章用典雅的语言描绘梅花的清幽与坚韧,借梅花之姿比喻人生的态度与境界。在故事中体现了坚定不移的精神和对自然之美的赞颂,激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通过细腻的描述,作者引导读者体会梅花不同阶段的美,并思索与自然、生活的深刻联系。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第一空,根据第①段中的“某年春节,作家毕淑敏到江南去看梅花。走了很远的路,爬了许久的山,看到了无边无际的梅树。只是,没有一棵梅花开放”,第②段“奇迹在掌心缓缓地出现了:每一朵蓓蕾,好似被魔掌点穴,竟在严寒中,一瓣瓣地绽开来”,第③段“但还没等她欣赏够,在她手中绽开的花朵就开始合拢凋谢”可知,在某年的春节,毕淑敏到江南赏梅,却遇梅花未开,梅花主人用折梅催开的方式让梅花加速开放,但也迅速枯萎。故可概括为:某年春节,毕淑敏到江南去看梅花;
第二空,根据第⑤段“元代杂剧家乔吉流寓杭州,曾写下‘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的小令,他寻梅不遇,则自初冬绵延春初,经冬不辍,自此地逡巡彼处,步步丈量,行程漫漫,志而弥坚,足见其爱梅之深”可知,元代杂剧家乔吉在杭州,寻梅不遇,则自初冬绵延春初,经冬不辍,静待梅花开。故可知时间为:自初冬绵延春初;
第三空,根据第⑨段中的“记得那年,我与朋友在丛林深处绵延的峡谷皱褶里,去寻访河谷两岸天然生长着的白梅。寒冬时节,长在岩壁下面的白梅开了,幽幽梅香浸淫整条峡谷清澈的河流”可知,那年寒冬时节,“我”与朋友不惧寒冷在丛林深处绵延的峡谷皱褶里,寻访着白梅,可见其对梅的喜爱与执着。故可概括为:“我”与朋友在河谷两岸寻白梅;
第四空,根据第 段“辛丑冬月,雪后寻梅,最喜看老树着花了。梅树、梅花,从没有奢望让风把自己送回春天的故乡。在冬天的深处,无论老梅已经生长多少年了,她总是会踏雪而来。朴实而苍老的树干,却捧出难于阻隔的情感”可知,在辛丑冬月,“我”在雪后寻梅,而且最爱的是老树着花。故可概括为:辛丑冬月,“我”雪后寻老梅。
6.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题干要求从词语的运用角度赏析,分析句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动词、形容词等),说明这些词语对表达情感、突出主题等的意义。
“那小小梅花似乎在用力地向上,顶着比它体积还大的雪丝、雪块”中的动词“顶”,原意是用力支撑,这里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梅花用力撑着比它大的雪丝和雪块的压力,依旧冒着严寒在风雪中绽放的情态,赞美了梅花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惊艳梅花绽放严寒的欣喜之情。
7.本题考查赏析题目。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以从标题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可以从理解标题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分析表层含义;其次可以从把握文章内容、联系人物形象、分析作者情感与文章主旨的关系方面把握标题的深层含义。
首先明确观点:原题更好。“轻衣稳马”暗含寻梅时的心态,是慢节奏的,是悠闲,恬淡与闲适的;“梅林下”暗含寻梅的过程。所以原题不仅概括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寻梅,还写出了寻梅时的恬淡心境。联系第④段中的“以天地为屋宇,居住在那幽清僻静的化外之境,闲来炼药煮酒,品茶待开”“相寻不遇亦无妨,轻衣稳马梅林下,轻雪看梅悟禅意,踏遍群山心染香”可知,题目点明了文章主旨,表现作者对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慢生活的向往之意。从表现形式上来看,原题如同是一句诗,富有诗句的节奏和韵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从题目②“寻梅”中,只能看出寻梅、访梅的主要事件,并不能从该题目中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文章主旨,故不如原题好。据此概括整理作答即可。
8.本题考查阅读的收获和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作答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第④段“以天地为屋宇,居住在那幽清僻静的化外之境,闲来炼药煮酒,品茶待开。这是慢生活的大境界。相寻不遇亦无妨,轻衣稳马梅林下,轻雪看梅悟禅意,踏遍群山心染香”可以看出与其说作者是在寻梅,不如说他是寻找一种生活的大境界,了悟生活的禅意;结合第⑤段“访梅不遇不催梅,而是悄悄住下来,变成不期而遇的情怀。在这个意义上,文人寻访的不只是梅,更是一种暂离俗世的情境”可以看出,访梅不遇不催梅,要放慢生活节奏,享受和品位生活带来的意境和乐趣;不期而遇,让自己有片刻暂离俗世的情境;结合第⑦段“在冰封雪飘时节,移步至万籁俱寂的自然中,去寻觅梅花,感悟梅花仙子隐匿在雪中的冰清玉洁”可知,可以从梅花的特点、象征意义和高洁品质方面,其色泽艳丽不妖、香气清幽淡雅、姿态苍古清秀,象征着文人的心灵写照和坚韧品质;结合第⑦段“访梅,是要不断到现场去的,不断去寻觅,才可能遇到”可知,寻梅过程中还要有坚韧、坚守等品质等。
示例:作者的寻梅隐含着他超脱的人生态度。寻梅过程中的不期而遇,让我们懂得不必刻意强求,有时美好的事物会在不经意间降临;暂离俗世的情境,让我们明白要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宁静与超脱;而寻梅所需要的坚持和不断寻觅,也让我们领悟到只有不断努力和探索,才可能收获美好。作者的“寻梅”,也唤醒我们心中的那朵“梅花”,历经苦寒,却清香自如;不知雪恶,有傲然风姿!
9.B 10.增添文章的文学性(语言典雅,富有文采),增强了文章艺术感染力;丰富文章内容,使本文一直都围绕着题目来写,起着线索作用;在文体特点上,多次引用古诗词,为文章增添了诗意美感。 11.此类题,可从主题、结构、文体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作答。如在主题方面,暗示人们要感悟生活品味生活的美好;在结构方面,本文一直都围绕着题目来写,故起着线索作用等。 12.生命最怕孤独,而秋虫却享受着孤独,在秋日宁静里孤独吟唱,唱出直击灵魂的高亢不屈。启发:做人也一样,需要耐得住寂寞,能懂得孤寂价值的人,也定能千里共情。
【导语】《流淌的秋虫清音》以细腻柔美的笔触展现了秋虫鸣声的独特韵律与深刻意蕴。作者以听觉感受为切入点,融合个人记忆、文化联想与人生思考,赋予秋虫鸣声禅意与诗意的双重内涵。文章语言优美,既有诗词的引用引深意境,又通过生动的比喻、联想,表达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与热爱,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感悟的深沉情怀,将个人、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B.有误,作者在写自己去母亲家居住,听到樱桃树下的秋虫鸣叫声时,插叙了朋友捉蟋蟀的事,但“打扰”一句主要是为了表达朋友对蟋蟀的惊扰,并未直接引发对秋虫和文化的相似联想,而是通过后文的比喻和联想将秋虫与诗人李白相联系;
故选B。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引用作用分析。
文章在多处引用古诗文,如第④段中将蟋蟀比作唐朝的李白,用“黑夜是它饮不完的酒”这样的诗句来形容蟋蟀与秋夜的和谐相融,这样的表述语言典雅,富有文采,极大地提升了文章的文学性。又如第⑦段引用《为何不带秋虫回家》这一诗歌标题,并比喻秋虫的诗会为“李清照的诗词专场”,这样的引用不仅让读者感受到秋虫鸣叫的清澈之美,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领略到古典诗词的韵味与魅力。
文章通过多次引用古诗文,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还使得整篇文章在结构上更加紧凑,围绕着“秋虫清音”这一主题展开。如第⑤段提到“我不知道哪一声鸣叫是海子的,哪一声又是北岛的”,这里虽然未直接引用诗句,但通过暗示与诗人相关的意象,将秋虫鸣叫与文学情感相联系,起到了线索的作用,引导读者思考秋虫鸣叫中所蕴含的诗意与情感。而第 段中直接提到“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煜”等诗人的感叹与伤怀,更是将秋虫鸣叫与古典诗词紧密结合,使得文章始终围绕着题目“流淌的秋虫清音”来展开,形成了清晰的线索。
在文体特点上,文章多次引用古诗词,为文章增添了诗意美感。如第⑧段中提到的“一鸣三千里,都写在一个人又一个人的心弦上”,这样的表述不仅具有文学性,更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诗意美感。又如第 段中“夜沉沉地睡了,只有往昔真挚而柔韧的声音,宛若秋水的微澜一般颤动不已”,这样的描写不仅描绘出了夜晚的宁静与秋虫的鸣叫,更通过古诗文的引用与比喻,使得整段文字充满了诗意与美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与情感的境界之中。
11.本题考查标题作用。文章以“流淌的秋虫清音”为题,通过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秋虫在秋夜中的清脆鸣叫,以及这些鸣叫所引发的作者对于生活、自然与文化的深刻感悟。作者将秋虫比作诗人与音乐家,通过它们的鸣叫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同时,文章还多次引用古诗文,将秋虫鸣叫与古典诗词相结合,赋予了这些声音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诗意美感。在主题上,文章暗示了人们要感悟生活、品味生活的美好,学会在宁静与孤独中寻找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结构上,文章以秋虫清音为线索,贯穿全文内容,使得整篇文章在表达上更加紧凑有序。文体特点上,文章充满了诗意与美感,提升了文章的品质与格调。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深刻理解与独特态度,以及从中获得的启示与思考。
从主题上来看,文章通过描绘秋虫在秋夜中清脆悠扬的鸣叫,暗示了生活中细微之处的美好与哲理。如第①段提到“中秋是一个丰收的时令,虫儿们却在唱惜花叹春的曲子”,这里通过秋虫的鸣叫,表达了时间流逝与生命轮回的感慨,引导读者感悟生活的真谛,品味生活的美好。题目“流淌的秋虫清音”本身就富有诗意与美感,能够引发读者对秋夜与秋虫的联想与情感共鸣。如第⑩段中提到“这种种心迹,现在回忆起来,那份亲切似乎与年俱增了”,这里的“亲切”正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秋虫清音所引发的情感共鸣。
从结构上来看,文章以“流淌的秋虫清音”为题,使得整篇文章在结构上更加紧凑有序。如第③段“秋虫,就像秋天一样,辽阔中交融着丰富与淡然、喜悦与凄凉”,这里的“秋虫”与题目相呼应,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引导读者跟随作者的笔触感受秋虫与秋天的交融之美。题目不仅作为线索,还贯穿了全文的内容。如从第④段开始,作者通过比喻、联想等方式将秋虫与诗人、诗词等文化元素相结合,使得整篇文章都围绕着“流淌的秋虫清音”这一主题展开,形成了完整的叙事与抒情体系。
从文体特点上来看,题目“流淌的秋虫清音”本身就具有诗意与美感,使得整篇文章在文体特点上更加偏向于抒情与描写。如第⑧段中提到“秋虫就是禅修的一种,虽然细微,但非常沉醉迷人”,这里的“禅修”与“沉醉迷人”等词语都体现了文章在文体特点上的诗意与美感。一个富有诗意与美感的题目能够提升整篇文章的品质与格调。如本文通过描绘秋虫清音与秋天的交融之美,不仅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宁静与美好,还通过多次引用古诗文等方式提升了文章的文学性与艺术感染力。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感悟启示。
结合⑧段中“秋虫就是禅修的一种,虽然细微,但非常沉醉迷人,即便有些冷寂,但那种专注、那种深情,可以让人的身心澄明起来,那是秋的暗语与玄机。一鸣三千里,都写在一个人又一个人的心弦上,恰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境界”可知,作者将秋虫比作禅修的一种,认为它们虽然细微但非常沉醉迷人,即便在冷寂的环境中也能展现出专注与深情,让人的身心变得澄明。这里,作者借秋虫的形象表达了对于宁静、专注生活环境的欣赏与向往。
结合⑨段中“秋虫有清音,它们不嘲笑什么,只是把生命里低沉的基音和高亮的泛音用断续的咏叹表达出来。秋虫清音的高与低,唱与停,融汇在秋空的高渺与周遭的宁静里……的确,只有这种微小的生命才能发出这样的声音,那是一群执着灵魂的美妙合唱”可知,作者进一步指出秋虫有清音,它们不嘲笑什么,只是将生命里低沉与高亮的声音用断续的咏叹表达出来,这种表达方式是自然且深沉的。这暗示了作者对于生活环境中的每一份细微声响、每一份自然情感的珍视与尊重。
综合这两段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生活环境持有一种平和、宁静且充满尊重与珍视的态度。他认为即使在孤独与宁静中,生命也能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与魅力。
从作者的态度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发:
耐得住寂寞:就像秋虫在秋日宁静里孤独吟唱一样,人在生活中也需要学会耐得住寂寞。寂寞并不意味着孤独无依,而是一种内心的沉淀与自我探索的过程。只有在寂寞中,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发现内心的真正需求与追求。
懂得孤寂的价值:孤寂并不是一种负面的情感,而是一种能够让我们更加专注、更加深入地思考生活的状态。懂得孤寂的价值,意味着我们能够珍惜并把握这种难得的内心平静与自由,从而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与意义。
千里共情:虽然秋虫在孤独中吟唱,但它们的歌声却能直击灵魂,引起人们的共鸣。这启示我们,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也需要学会倾听与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即使身处千里之外,也能通过心灵的沟通达到共情与理解。这种能力不仅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还能让我们更加宽容与包容地看待世界。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13.①轻柔,温煦中有些苍凉②朴素与柔细③质朴温暖和坚韧不拔④不断与时间赛跑 1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芦苇比作一面面旗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芦苇花坚韧的性格,始终给予人积极阳光的引领,也表达了对张定宇医生如芦苇花一样的品质的赞美。 15.AD 16.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芦苇花的精魂比喻张定宇医生那样的人坚韧、给人带来温暖的精神,借物喻人;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13.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本题可筛选文章1~4段中的“轻柔的芦苇花,温煦中有些苍凉”“芦苇花的朴素与柔细”“芦苇花的质朴温暖和坚韧不拔,让芦苇荡获得了达观、博爱的人文意趣”“芦苇花在无声的大自然中,在冷冷暖暖的颠簸之间,不断与时间赛跑着”的这些语句概括作答。
14.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语句“早春依然挺立的那些芦苇花,像张定宇一样,如同一面面旗帜,站在芦苇荡的那头,遥遥照耀而来,拉出一片片暖意”,将“芦苇”比作“一面面旗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芦苇花傲然卓立坚韧的品格,并运用类比的手法,表达了对张定宇医生的美好品质的赞美。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项,依据“即便是飒飒秋菊,也要输给芦苇花”可知,选项中的“突出了芦苇花与秋菊一样面对困境坚韧、朴素的特点”的说法不符合文意。
D项,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的主旨是:作者借助对芦苇花的描写,抒发了对芦苇花及其具有芦苇花一样美好品质的人的赞美之情。选项中的“人的良心生于不灭的心性”所提示的并不是文章的主题。
据此,答案为AD。
16.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文章以“芦苇花的精魂”为标题,首先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芦苇花及其美好品质:其次,文章内容紧扣“芦苇花”来写,构成了文章的叙事抒情的线索;再者,题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芦苇花以精魂,委婉含蓄地讴歌具有“芦苇花”那样坚韧、给人带来温暖的精神的人;题目内涵丰富,为读者设置了悬念,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