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6张PPT)叩问生命,寻找心灵栖居地《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联读教学目标:通过涵泳诵读,感受两首诗不同的节奏、韵律,进而体会两种不同的诗风。2. 通过文本细读和赏析表达技巧,明确两位诗人的不同形象及其不同的人生选择。3. 知人论世,对举互释,了解两位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和其他诗歌作品,深入理解两位诗人不同的人生选择及其相同的精神内核,获得自己的人生启发。“春天不是读书天,舞雩归咏春风香。”【情境设置】春天是萌发的季节,自然中充满了生命的颂歌。在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时光旅行社推出“跟随语文课本去旅行”的活动,诚邀同学们担任“穿越小导游”,共赴一场穿越魏晋的心灵之旅。情境任务一:走进自然,感受山水田园在本次穿越旅程中,旅行社拟设计两种套餐,分别是“与王羲之共游兰亭”“随陶渊明躬耕田园”。请同学们任选一个旅行套餐,为该套餐制作旅行宣传册。情境任务一:走进自然,感受山水田园情境任务二:叩问生命,探寻人文底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刘勰《文心雕龙·物色》齐读《兰亭集序》第2、3段,《归去来兮辞》第3段,回答:自然是否同样引发了王羲之和陶渊明的思考?情境任务二:叩问生命,探寻人文底蕴自然引发了王羲之和陶渊明对什么问题的思考?王羲之: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陶渊明: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生与死”情境任务二:叩问生命,探寻人文底蕴【合作探究】请结合文本及助读资料,思考王羲之和陶渊明对待“生死问题”的情感态度有何异同?小组讨论并分享王羲之: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陶渊明: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相同点:都因生命短暂、必然走向死亡而悲痛情境任务二:叩问生命,探寻人文底蕴【合作探究】请结合文本及助读资料,思考王羲之和陶渊明对待“生死问题”的情感态度有何异同?小组讨论并分享王羲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裂动荡的时期;魏晋士人不满现状,普遍崇尚老庄、清谈,玄学盛行,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许多人及时行乐、纵情声色。觉得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不同点:情境任务二:叩问生命,探寻人文底蕴【合作探究】请结合文本及助读资料,思考王羲之和陶渊明对待“生死问题”的情感态度有何异同?小组讨论并分享王羲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1.《世说新语·言语》记载: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治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2.在朝中为官,还是出使外任,均亲理政务,勤求民隐,于种种弊政深切痛恨。在护军将军位上,他深入调查,力欲纠正营中弊端。在连年大旱,民生困顿之际,不等朝廷下令,果断开仓赈灾,救民于危难。不同点:情境任务二:叩问生命,探寻人文底蕴【合作探究】请结合文本及助读资料,思考王羲之和陶渊明对待“生死问题”的情感态度有何异同?小组讨论并分享陶渊明: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是如何做到“顺随自然”的?齐声朗读《归去来兮辞》第4段,并结合助读资料,谈谈你的思考。①不汲汲于富贵功名②不追求得道成仙,长生不老③将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同点:情境任务二:叩问生命,探寻人文底蕴宗白华曾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情境任务二:叩问生命,探寻人文底蕴情境任务三:回归当下,寻找心灵栖居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我们也是在洪流中沉浮挣扎的人。晨起时悬挂远天的月,深夜里桌前亮着的灯,地铁飞驰而过带起的风......这次的穿越旅行给了今天的你怎样的启发?作业:储存能量石——这次端午节过后,我们很快就要步入高三,同学们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了压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从陶渊明和王羲之的身上收获到了哪些力量来面对学习生活的压力?请运用此次心灵之旅中获取的能量,为高三的自己写一封信,寄存在老师这里,高三压力很大的时候来找老师领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