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诗经二则:蒹葭》学历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诗经二则:蒹葭》学历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追寻朦胧的理想之境 ——《蒹葭》学历案
【课标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了解《诗经》的基本特点,把握重章叠句、比兴等艺术手法,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学习目标】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如 “蒹葭”“溯洄”“宛” 等)的含义,疏通诗意,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内容。
分析诗歌中重章叠句、比兴等艺术手法的作用,结合具体诗句品味语言的韵律美和表现力。
深入理解 “伊人” 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人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与求而不得的怅惘之情。
背诵全诗,感受《诗经》朦胧空灵的意境美。
【评价任务】
能准确解释文中重点字词,流畅翻译诗句并复述诗歌内容,正确率不低于 90%。
能指出诗歌中至少两种艺术手法(如重章叠句、比兴),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逻辑清晰。
能阐述 “伊人” 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的情感,言之有物,体现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能熟练背诵全诗,默写无错别字。
【学习过程】
导入:
同学们,在深秋的清晨,河边芦苇苍苍,白露凝结成霜,有人站在水边,望着对岸那个模糊的身影,一次次追寻,却始终隔着一道无法逾越的水。这个身影是谁?为何如此令人执着?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诗经 蒹葭》,探寻这场跨越千年的追寻。
出示学习目标,请同学朗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了解作品与背景:
【《诗经》与《蒹葭》】《蒹葭》出自《诗经 国风 秦风》,是《诗经》中最富意境美的篇章之一。《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分为 “风”“雅”“颂” 三类,其中 “风” 多为民间歌谣,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秦风》反映了秦地(今陕西一带)的风土人情,风格偏于苍凉、沉郁。
【创作背景】《蒹葭》的具体创作背景已不可考,但从诗歌内容看,它可能源于民间对爱情的吟唱,也可能是诗人对理想、贤才或美好事物的隐喻式表达。秦地地处边陲,自然环境苍茫,诗歌中 “蒹葭”“白露” 等意象,既体现了秦地的地域特色,也暗含了古人在自然与情感中的迷茫与执着。
任务一:梳理诗意,解析重点字词
活动(1):初读诗歌,圈出疑难字词,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释下列重点字词。(指向目标 1)
① 蒹葭:________
② 苍苍:________
③ 伊人:________
④ 溯洄:________
⑤ 阻:________
⑥ 溯游:________
⑦ 宛:________
⑧ 萋萋:________
⑨ 晞:________
⑩ 湄:________
跻:________
坻:________
采采:________
未已:________
涘:________
右:________
沚:________
评价任务:能准确解释上述字词,错误不超过 2 个。
活动(2):再读诗歌,逐章翻译诗句,用自己的话概括每章的主要内容。(指向目标 1)
第一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宛在水中央。”
翻译:________
概括:________
第二章:“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宛在水中坻。”
翻译:________
概括:________
第三章:“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宛在水中沚。”
翻译:________
概括:________
评价任务:翻译准确,概括符合诗意,语言简洁。
活动(3):小组讨论,诗歌围绕 “追寻” 展开,梳理主人公的追寻过程有哪些特点?
评价任务:能说出 “追寻对象模糊”“道路艰险”“始终不得” 等特点,结合诗句说明。
任务二:赏析艺术手法,品味语言美
活动(4):细读诗歌,分析 “重章叠句” 的特点及作用。(指向目标 2)
示例:三章均以 “蒹葭” 起兴,仅更换 “苍苍”“萋萋”“采采” 等词,描写芦苇的生长状态;“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 则表现时间的推移。这种重复既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又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主人公追寻的执着。
评价任务:仿照示例,结合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等语句,进一步分析重章叠句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活动(5):找出诗中运用 “比兴” 手法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指向目标 2)
评价任务:能指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等起兴句,分析其如何以景物引出情感、象征意境(如清冷的秋景烘托怅惘之情)。
活动(6):品味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中 “宛” 字的妙处,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指向目标 2)
评价任务:能分析 “宛” 字体现的 “伊人” 的朦胧感,以及这种朦胧感对营造空灵意境的作用。
任务三:探究象征意义,体会情感
活动(7):“伊人” 究竟指什么?结合诗歌内容,说说你的理解。(指向目标 3)
(提示:可以是心上人、理想、贤才、真理等)
评价任务:能结合诗句说出 “伊人” 的象征意义,理由合理。
活动(8):全诗没有直接写 “怅惘”,但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情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指向目标 3)
评价任务:能从 “道阻且长” 的艰难、“宛在” 的虚幻中,分析诗人从执着到怅惘的情感过程。
活动(9):拓展对比,比较《关雎》与《蒹葭》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指向目标 3)
评价任务:能说出《关雎》情感明朗直接,《蒹葭》情感朦胧含蓄;《关雎》侧重 “求而得之” 的憧憬,《蒹葭》侧重 “求而不得” 的怅惘。
【检测与作业】
背诵并默写《蒹葭》全文,要求无错别字。
解释下列词语,并各造一个句子。
溯洄:________ 造句:________
宛:________ 造句:________
阻:________ 造句:________
结合生活体验,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文字,描述一次 “求而不得” 的追寻(如追求理想、目标等)。
搜集《诗经》中其他运用重章叠句的诗歌(如《芣苢》),体会其韵律特点。
【学后反思】
本节课我掌握了________(如《诗经》的艺术手法、文言文字词理解方法等),还存在的困惑是________。
“伊人” 的象征意义让我联想到生活中的________(如理想、目标等),我从中明白了________。
赏析《诗经》这类诗歌,我认为关键在于________。
【板书设计】
《蒹葭》——《诗经 秦风》
背景:《诗经 秦风》,秦地风情
意象:蒹葭、白露、秋水、伊人
手法:
重章叠句:节奏美,情感递进
比兴:以景起兴,象征意境
情感:
执着追寻(溯洄、溯游)
求而不得(道阻、宛在)
象征:“伊人”—— 美好理想(爱情、理想等)
意境:朦胧空灵,怅惘悠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