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知识点梳理与拓展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知识点梳理与拓展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月夜忆舍弟》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练习
一、知识点梳理
(一)作者与创作背景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为 “诗圣”,其诗被称为 “诗史”。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动荡、人民疾苦,风格沉郁顿挫。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759 年秋)。当时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因关中大旱弃官西行,滞留秦州(今甘肃天水)。此时其弟杜颖、杜观、杜丰等分散在各地,因战乱音信不通,杜甫在月夜中思念弟弟,写下这首诗。
(二)诗歌原文与注释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
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古代夜间击鼓报时,也用于警戒)。
断人行:指战乱中道路阻隔,行人稀少。
边秋:边塞的秋天(秦州地处边塞)。
露从今夜白:指今夜是白露节气,露水开始变白。
无家问死生:因战乱流离,没有固定的家,无法打听弟弟们的生死消息。
长不达:常常无法送达。
况乃:何况。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停止(指安史之乱)。
(三)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写边塞秋夜的凄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分散各地的弟弟们的深切思念,同时也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寄托了对和平的渴望。全诗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体现了杜甫 “穷年忧黎元” 的家国情怀。
(四)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
前两句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以 “戍鼓”“雁声” 等意象,渲染出边塞秋夜的萧瑟、孤寂氛围,为下文的思乡之情奠定基调;“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则将白露、明月与思乡之情结合,看似写景,实则抒情,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
巧用对比
“月是故乡明” 一句,将他乡之月与故乡之月对比,并非客观事实的差异,而是诗人情感的投射,突出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深。
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全诗语言通俗易懂,如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直白道出战乱中亲人离散的痛苦,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含悲,情感浓厚。
(五)重点句子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从节气(白露)入手,写自然景象的变化,看似写实,实则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情感。“月是故乡明” 并非说故乡的月亮真的更明亮,而是因为思乡心切,觉得故乡的一切都更美好,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直接点明战乱带来的骨肉分离之苦。“皆分散” 写出亲人离散的范围之广,“无家” 既指没有固定的居所,也暗示了故乡的沦陷,“问死生” 则表现出诗人对弟弟们安危的担忧,字字泣血,令人动容。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进一步深化情感,写即使想寄信给弟弟,也因战乱无法送达,更何况战争还在继续,连通信的希望都变得渺茫。这句将思念之情与对时局的忧虑结合,使个人悲苦上升到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六)文学常识拓展
杜甫的 “三吏”“三别”:与《月夜忆舍弟》同期,杜甫还创作了反映安史之乱的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均以战乱中的人民生活为题材,展现了社会的苦难。
思乡主题的古诗:此类诗歌在古典诗词中常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可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诗人表达思乡之情的异同。
二、拓展练习
一、(2025·黑龙江佳木斯·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以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营造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因思念故乡,觉得故乡的月亮比其他地方的更明亮,运用了移情于景的手法。
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弟弟们的思念之情,以及因战乱导致亲人离散、生死未卜的焦虑。
D.这首诗围绕 忆”字展开,借“雁声”“明月”等意象,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控诉,情感真挚,意境开阔。
2.“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二、(24-25九年级上·四川达州·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2.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三、(23-24九年级上·广东广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一切景语皆情语。”小文根据《月夜忆舍弟》前两联绘制出了下图(右上角是明月,中间是一群大雁),但其中“一群大雁”的场景不合诗意,请你向小文解释应做怎样的修改,并说明理由。
四、(24-25九年级上·江苏常州·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诗歌,回答相应问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首联的景象,要突出听觉效果。
(2)尾联“寄书长不达”中“长”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五、(24-25九年级上·四川巴中·阶段练习)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苏轼的《水调歌头》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首诗都选择了________这一意象。
2.请结合诗词内容分析二者在表达情感方面有何异同?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月夜忆舍弟》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练习
一、知识点梳理
(一)作者与创作背景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为 “诗圣”,其诗被称为 “诗史”。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动荡、人民疾苦,风格沉郁顿挫。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759 年秋)。当时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因关中大旱弃官西行,滞留秦州(今甘肃天水)。此时其弟杜颖、杜观、杜丰等分散在各地,因战乱音信不通,杜甫在月夜中思念弟弟,写下这首诗。
(二)诗歌原文与注释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
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古代夜间击鼓报时,也用于警戒)。
断人行:指战乱中道路阻隔,行人稀少。
边秋:边塞的秋天(秦州地处边塞)。
露从今夜白:指今夜是白露节气,露水开始变白。
无家问死生:因战乱流离,没有固定的家,无法打听弟弟们的生死消息。
长不达:常常无法送达。
况乃:何况。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停止(指安史之乱)。
(三)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写边塞秋夜的凄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分散各地的弟弟们的深切思念,同时也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寄托了对和平的渴望。全诗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体现了杜甫 “穷年忧黎元” 的家国情怀。
(四)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
前两句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以 “戍鼓”“雁声” 等意象,渲染出边塞秋夜的萧瑟、孤寂氛围,为下文的思乡之情奠定基调;“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则将白露、明月与思乡之情结合,看似写景,实则抒情,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
巧用对比
“月是故乡明” 一句,将他乡之月与故乡之月对比,并非客观事实的差异,而是诗人情感的投射,突出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深。
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全诗语言通俗易懂,如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直白道出战乱中亲人离散的痛苦,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含悲,情感浓厚。
(五)重点句子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从节气(白露)入手,写自然景象的变化,看似写实,实则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情感。“月是故乡明” 并非说故乡的月亮真的更明亮,而是因为思乡心切,觉得故乡的一切都更美好,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直接点明战乱带来的骨肉分离之苦。“皆分散” 写出亲人离散的范围之广,“无家” 既指没有固定的居所,也暗示了故乡的沦陷,“问死生” 则表现出诗人对弟弟们安危的担忧,字字泣血,令人动容。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进一步深化情感,写即使想寄信给弟弟,也因战乱无法送达,更何况战争还在继续,连通信的希望都变得渺茫。这句将思念之情与对时局的忧虑结合,使个人悲苦上升到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六)文学常识拓展
杜甫的 “三吏”“三别”:与《月夜忆舍弟》同期,杜甫还创作了反映安史之乱的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均以战乱中的人民生活为题材,展现了社会的苦难。
思乡主题的古诗:此类诗歌在古典诗词中常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可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诗人表达思乡之情的异同。
二、拓展练习
一、(2025·黑龙江佳木斯·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以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营造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因思念故乡,觉得故乡的月亮比其他地方的更明亮,运用了移情于景的手法。
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弟弟们的思念之情,以及因战乱导致亲人离散、生死未卜的焦虑。
D.这首诗围绕 忆”字展开,借“雁声”“明月”等意象,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控诉,情感真挚,意境开阔。
2.“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小题1】D
【小题2】这一句总结全诗,进一步深化主题。“寄书长不达”紧承上文,表明兄弟分散,书信难以送达,体现了亲人之间音讯阻隔的痛苦;“况乃未休兵”则点明原因,因为战争未止,所以书信不通,进一步强调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既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牵挂,也暗含了对战争的不满和控诉,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强烈。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
D.全诗紧扣“忆舍弟”,通过“雁声”“明月”等意象抒乡思与对战争的不满,但“意境开阔”有误,全诗意境沉郁悲凉。
故选D.
【小题2】本题考查诗句理解与作用分析。“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意思是:平时寄回家的书信长时不能送达,何况现在还没有停止战争根据全诗内容可知,前六句已通过“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等描写,勾勒出战乱中兄弟离散、生死未卜的凄凉景象,营造出思念亲人的悲苦氛围。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中,“寄书长不达”直接承接前文“无家问死生”的困境,诗人因战乱与兄弟失去联系,试图以书信寄托牵挂却“长不达”,这种“欲诉无门”的无奈,将亲人音讯断绝的痛苦推向顶点。而“况乃未休兵”则以“况乃”一词递进,点明书信不通的根源是“未休兵”--持续的战争阻断了一切正常联系,既呼应首句“成鼓断人行”的战乱背景,又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悲剧紧密关联,这句诗通过“长不达”的结果与“未休兵”的原因对照,既总结了诗人因战乱导致亲人离散、音书隔绝的悲惨境遇,又将情感从个人思念升华为对战争破坏民生的深沉控诉,使全诗从单纯的怀亲之情拓展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主题得到显著深化,情感也因层层递进的表达而更显厚重浓烈。
二、(24-25九年级上·四川达州·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2.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答案】
【小题1】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在自然景物 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小题2】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写法。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作者在此处运用了移情于景的手法,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客观景物中进行描述,强调故乡的月亮很圆很明亮,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小题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的意思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长”是“一直、总是”的意思,描写出诗人渴望家人们早日收到自己寄出的家书,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家人的思念。结合“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可知: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戍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强烈地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迫切很渴望知道亲人的近况,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
“况乃未休兵”中的“况乃”强调战争已进行很久了,诗人非常迫切期望能早日结束战争,让天下百姓与家人团聚,表现因战乱给人带来的离散,表达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的忧国情思。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三、(23-24九年级上·广东广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一切景语皆情语。”小文根据《月夜忆舍弟》前两联绘制出了下图(右上角是明月,中间是一群大雁),但其中“一群大雁”的场景不合诗意,请你向小文解释应做怎样的修改,并说明理由。
【答案】应将“一群大雁”的场景修改成诗中所说的“一雁”。因为孤雁更符合诗中凄切悲凉的氛围,写出失群的孤雁正如诗人饱受分离之苦/诗人见物伤怀,勾起了内心的孤独和思家念亲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结合“成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可知,诗句意思是:成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寨传来了孤雁哀鸣。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据此可知,"一群大雁”的场景不合诗意,画面中的雁应改为孤雁(一只雁),这只孤雁,或许是来自遥远的故乡,或许是迷途的旅者,它在边塞的夜空里哀鸣,传递着一种孤寂、凄凉的情绪,与诗人身处异乡、思念亲人的心情相呼应。孤雁的哀鸣声与沉重的更鼓声相互映衬,使得这种凄凉的情感更加深沉,更深刻地传达出诗人心中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四、(24-25九年级上·江苏常州·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诗歌,回答相应问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首联的景象,要突出听觉效果。
(2)尾联“寄书长不达”中“长”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1)戌楼上寂寥的鼓声悠悠传送到耳边,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万籁俱寂,天空中一只孤雁飞过,正在“嘎嘎”的鸣叫。
(2)“长”的字面意思是:一直,老是,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老是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表现出诗人内心对亲人的强烈
的忧虑和思念。
【详解】(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注意题干中“突出听觉效果”的要求,可以适当使用拟声词。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的意思是:成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戍鼓”指戍楼上的更鼓,就声咚咚;“雁声”指大雁的声音,雁声嘎嘎。据此可描绘为:成楼上“咚咚”的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嘎嘎”的鸣叫。
(2)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理解。解答时,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理解字词,“寄书长不达”的意思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一直不能送到。“长”的字面意思是:一直,老是。结合“况乃未休兵”可知,'“长”字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老是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表现出诗人内心对亲人的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五、(24-25九年级上·四川巴中·阶段练习)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苏轼的《水调歌头》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首诗都选择了________这一意象。
2.请结合诗词内容分析二者在表达情感方面有何异同?
【答案】
【小题1】月
【小题2】同:都表达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异:《水调歌头》还表达了对天下所有离别之人的美好祝福。《月夜忆舍弟》还表达了对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的同情。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意象赏析。
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月是贯穿全词的线索。词的上阕从“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开始,就将视角投向了天上的明月,充满了对明月的好奇与遐想,想象自己到月宫的情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下阕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描绘了月的移动,照着失眠之人,最后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远方之人(弟弟子由)的美好祝愿,这里的婵娟就是指月亮。整个过程都是围绕着月展开的情感抒发,月的阴晴圆缺也象征着人间的悲欢离合。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诗直接点明了月的意象。在戍边秋夜,更鼓敲响后行人断绝,一只孤雁的叫声更显凄凉,而明月在此刻被诗人强调为故乡的月更明亮。这里的月烘托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分散各地的弟弟们的牵挂之情。因为战乱,家人离散,在这样的夜晚看到月亮,更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乡念亲之情,明月成为了这种情感的寄托物。故苏轼的《水调歌头》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首诗都选择了“月”这一意象。
【小题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相同点:两首诗词都表达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句表明苏轼在中秋节思念弟弟子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表达了苏轼希望亲人能够平安长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月夜忆舍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通过描写月夜,表达了杜甫对故乡的思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这句直接表达了杜甫对分散各地的兄弟的思念和担忧。
不同点:
《水调歌头》:除了对亲人的思念,苏轼还表达了对天下所有离别之人的美好祝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离别和团圆的哲理思考,以及对所有离别之人的宽慰和祝福。
《月夜忆舍弟》:杜甫不仅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还表达了对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的同情。“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这句反映了战争带来的通信困难和人们对战争的无奈和痛苦。
通过对两首诗词的具体语句分析可以看出,《水调歌头》和《月夜忆舍弟》虽然都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但在情感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明显的不同。苏轼更多地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并且上升到对所有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而杜甫则在个人情感之外,还表达了对战乱,中百姓的深切同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