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知识整理与拓展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知识整理与拓展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式微》知识整理与拓展练习
一、知识点梳理
(一)作品简介
《式微》出自《诗经 国风 邶风》,是《诗经》中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的名篇。《邶风》收录了周代邶地(今河南北部一带)的民间歌谣,多反映底层百姓的生活疾苦与情感诉求。《式微》以质朴直白的语言,控诉了繁重劳役对人民的压迫,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苦难与不满,是 “风” 诗中 “劳者歌其事” 的典型代表,体现了《诗经》关注现实、反映民生的核心特点。
(二)创作背景
《式微》的创作与周代社会的劳役制度密切相关。西周至春秋时期,统治者为征战、筑城、修宫室等,常强制百姓服劳役,劳役者往往远离家乡,在恶劣环境中长时间劳作,身心备受摧残。这首诗便是劳役者在深夜或艰苦环境中劳作时的悲叹,通过直白的质问与控诉,抒发了对无休止劳役的不满和对归家的迫切渴望,真实反映了当时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
(三)原文及翻译
原文: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露中?
翻译: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了君主的身体(或 “为了养活君主”),为什么要在泥泞中劳作?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了君主的缘故,为什么要在露水中劳作?
(四)重点字词
式微:“式” 是语气助词,无实义;“微” 意为 “昏暗、天黑”,“式微” 即 “天黑了”。
胡:疑问代词,“为什么”。
归:回家。
微:如果不是、要不是。
君:此处指统治者、君主。
躬:身体,这里可理解为 “为了君主的生存” 或 “为了侍奉君主”。
胡为乎:为什么(要)在…… 呢?“乎” 是语气助词。
泥中:泥泞的环境中。
故:缘故、原因,这里指统治者的事务或需求。
露中:露水(或寒冷)的环境中。
(五)诗歌主旨
《式微》通过劳役者在天黑后仍被迫在泥泞、露水中劳作的场景,以直白的质问 “胡不归”,控诉了统治者对底层人民的压迫和繁重劳役带来的苦难,抒发了劳役者对归家的迫切渴望、对自身悲惨处境的悲叹,以及对不合理劳役制度的不满,真实反映了古代社会阶级压迫下劳动人民的生存状态。
(六)艺术特色
直白质朴的语言:全诗无华丽辞藻,用 “式微”“泥中”“露中” 等口语化词汇,直接勾勒劳役者的处境与心声,如同日常对话,却充满力量,体现了民间歌谣的质朴风格。
重章叠句的结构:两章句式基本相同,仅将 “泥中” 改为 “露中”、“躬” 改为 “故”,既表现了劳役者在不同恶劣环境中的劳作情景,又通过重复强化了 “胡不归” 的质问语气,使情感表达层层递进,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与感染力。
设问手法的运用:以 “式微,式微,胡不归?” 开篇,虽未直接回答,但后文 “微君之躬”“微君之故” 暗示了原因,既突出了劳役者的困惑与不满,又避免了直白的指责,让情感表达更含蓄却更具冲击力。
二、拓展练习
(一)阅读《式微》,完成下列问题
(1)诗中 “式微,式微” 重复出现,有何表达效果?
(2)“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微君之故,胡为乎露中?” 两句,如何体现劳役者的情感?
(二)阅读《式微》,完成下列问题
(1)结合全诗,分析 “泥中”“露中” 两个意象的作用。
(2)这首诗体现了《诗经》“风” 诗的哪些特点?
(三)阅读《式微》,完成下列问题
(1)“胡不归” 一句在诗中反复出现,试分析其深层含义。
(2)比较《式微》与《关雎》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四)拓展探究
(1)《式微》中的劳役之苦在今天有哪些现实映射?我们应如何理解这种 “苦难叙事” 的价值?
(2)除了《式微》,《诗经》中还有《七月》《硕鼠》等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结合这些作品,谈谈《诗经》的社会历史价值。《式微》知识整理与拓展练习
一、知识点梳理
(一)作品简介
《式微》出自《诗经 国风 邶风》,是《诗经》中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的名篇。《邶风》收录了周代邶地(今河南北部一带)的民间歌谣,多反映底层百姓的生活疾苦与情感诉求。《式微》以质朴直白的语言,控诉了繁重劳役对人民的压迫,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苦难与不满,是 “风” 诗中 “劳者歌其事” 的典型代表,体现了《诗经》关注现实、反映民生的核心特点。
(二)创作背景
《式微》的创作与周代社会的劳役制度密切相关。西周至春秋时期,统治者为征战、筑城、修宫室等,常强制百姓服劳役,劳役者往往远离家乡,在恶劣环境中长时间劳作,身心备受摧残。这首诗便是劳役者在深夜或艰苦环境中劳作时的悲叹,通过直白的质问与控诉,抒发了对无休止劳役的不满和对归家的迫切渴望,真实反映了当时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
(三)原文及翻译
原文: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露中?
翻译: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了君主的身体(或 “为了养活君主”),为什么要在泥泞中劳作?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了君主的缘故,为什么要在露水中劳作?
(四)重点字词
式微:“式” 是语气助词,无实义;“微” 意为 “昏暗、天黑”,“式微” 即 “天黑了”。
胡:疑问代词,“为什么”。
归:回家。
微:如果不是、要不是。
君:此处指统治者、君主。
躬:身体,这里可理解为 “为了君主的生存” 或 “为了侍奉君主”。
胡为乎:为什么(要)在…… 呢?“乎” 是语气助词。
泥中:泥泞的环境中。
故:缘故、原因,这里指统治者的事务或需求。
露中:露水(或寒冷)的环境中。
(五)诗歌主旨
《式微》通过劳役者在天黑后仍被迫在泥泞、露水中劳作的场景,以直白的质问 “胡不归”,控诉了统治者对底层人民的压迫和繁重劳役带来的苦难,抒发了劳役者对归家的迫切渴望、对自身悲惨处境的悲叹,以及对不合理劳役制度的不满,真实反映了古代社会阶级压迫下劳动人民的生存状态。
(六)艺术特色
直白质朴的语言:全诗无华丽辞藻,用 “式微”“泥中”“露中” 等口语化词汇,直接勾勒劳役者的处境与心声,如同日常对话,却充满力量,体现了民间歌谣的质朴风格。
重章叠句的结构:两章句式基本相同,仅将 “泥中” 改为 “露中”、“躬” 改为 “故”,既表现了劳役者在不同恶劣环境中的劳作情景,又通过重复强化了 “胡不归” 的质问语气,使情感表达层层递进,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与感染力。
设问手法的运用:以 “式微,式微,胡不归?” 开篇,虽未直接回答,但后文 “微君之躬”“微君之故” 暗示了原因,既突出了劳役者的困惑与不满,又避免了直白的指责,让情感表达更含蓄却更具冲击力。
二、拓展练习
(一)阅读《式微》,完成下列问题
(1)诗中 “式微,式微” 重复出现,有何表达效果?
(2)“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微君之故,胡为乎露中?” 两句,如何体现劳役者的情感?
【答案】
(1)“式微,式微” 重复使用,既点明了时间(天黑),又通过反复强调营造出压抑的氛围,暗示劳役者从黄昏到深夜仍未归家的漫长与痛苦;同时,重复的句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为后文 “胡不归” 的质问做铺垫,使情感表达更强烈。
(2)这两句以反问的语气,将劳役的原因直接指向 “君”(统治者),既揭示了劳役者被迫在 “泥中”“露中” 劳作的根源 —— 为了统治者的需求,又抒发了他们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对繁重劳役的不满,以及对统治者压迫的含蓄控诉,情感真实而沉痛。
(二)阅读《式微》,完成下列问题
(1)结合全诗,分析 “泥中”“露中” 两个意象的作用。
(2)这首诗体现了《诗经》“风” 诗的哪些特点?
【答案】
(1)“泥中”“露中” 描绘了劳役者劳作的具体环境 —— 泥泞不堪、露水寒凉,直观展现了劳作的艰苦与恶劣;这两个意象不仅是对现实场景的刻画,更象征着劳役者沉重的苦难,与 “式微”(天黑)呼应,强化了他们身心俱疲的状态,使 “胡不归” 的渴望更具感染力。
(2)体现了 “风” 诗的两大特点:①现实主义风格,诗歌直接反映底层人民的劳役之苦,真实记录社会现实,是 “劳者歌其事” 的典型;②民间歌谣的质朴性,语言直白通俗,多用口语化词汇和重复句式,情感表达真挚自然,贴近生活。
(三)阅读《式微》,完成下列问题
(1)“胡不归” 一句在诗中反复出现,试分析其深层含义。
(2)比较《式微》与《关雎》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答案】
(1)“胡不归” 表面是劳役者对 “为什么不回家” 的疑问,深层含义包括:①对归家的急切渴望,反映了人对安宁生活的本能向往;②对劳役合理性的质疑,暗含对无休止劳作的不满;③对自身被压迫地位的无声反抗,通过反问传递出对不公命运的抗争。
(2)《式微》的情感表达直白而沉痛,以质问和控诉为主,聚焦于劳役的苦难与对压迫的不满,充满现实的沉重感;《关雎》的情感则含蓄而热烈,通过对爱情的描绘抒发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充满浪漫色彩。前者是 “苦中诉”,后者是 “乐中求”,情感基调与表达侧重截然不同。
(四)拓展探究
(1)《式微》中的劳役之苦在今天有哪些现实映射?我们应如何理解这种 “苦难叙事” 的价值?
(2)除了《式微》,《诗经》中还有《七月》《硕鼠》等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结合这些作品,谈谈《诗经》的社会历史价值。
【答案】
(1)现实映射可参考:现代社会中过度劳累的工作压力、不合理的劳动制度等。“苦难叙事” 的价值在于:它记录了不同时代底层人民的真实处境,引发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思考;同时,这类作品能让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的安宁,具有警醒和反思意义。
(2)《诗经》的社会历史价值在于:它是周代社会的 “百科全书”,通过《式微》《七月》《硕鼠》等作品,真实保存了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劳动场景、情感诉求,为研究古代社会制度、阶级关系、民生状况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同时,这些诗歌中蕴含的对不公的反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超越时代的感染力,成为后世关注民生、批判现实的精神源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