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一、解释下列词语 (1)伐:进攻,攻打 (2)师:军队。 (3)肉食者:原指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4)间(jiàn):参与。 (5)鄙: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6)乃:于是,就。 (7)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8)安:养。 (9)专:个人专有。 (10)徧:通"遍",遍及,普遍。 (11)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12)加: 虚报(13)信:实情(14) 孚:(fú):为人所信服。(15)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16)狱:案件。(17) 情:以实情判断(18)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19)察:明察 (20)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21)驰:驱车(追赶)。 (22)辙(zhé):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23)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横木 (24)既克:已经战胜。 (25)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26)靡:(mǐ):倒下. (27)作:振作(28)败绩:大败 (29)伏:埋伏(30 )逐:追赶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居高位,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衣食这类养生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拿来分给别人。4.小惠未犏,民弗从也。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你的.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这小信用未能让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8.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是尽了职分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9.公与之乘,战于长勺。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10.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远望齐军11.夫战,勇气也。打仗,要靠勇气12. -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1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1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我看见他们的车印混乱,望见军旗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三、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去拜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你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小信用未能让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击过三次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鲁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看见他们的车印混乱,望见军旗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四、课后习题(一)理清课文思路,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二)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却写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注意它们意思的差异。1.十年春,齐师伐我(进攻)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夸)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五、简答题1.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 )和( )3.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4.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5.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6.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7.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8.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9.第一段就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达出来的主要意思。10.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1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12.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13.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14.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15.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 )之时,第二次是在( )之时(用原文填空)1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 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17.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表达方法又是什么?18.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一、解释下列词语 (1)伐:进攻,攻打 (2)师:军队。 (3)肉食者:原指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4)间(jiàn):参与。 (5)鄙: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6)乃:于是,就。 (7)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8)安:养。 (9)专:个人专有。 (10)徧:通"遍",遍及,普遍。 (11)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12)加: 虚报(13)信:实情(14) 孚:(fú):为人所信服。(15)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16)狱:案件。(17) 情:以实情判断(18)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19)察:明察 (20)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21)驰:驱车(追赶)。 (22)辙(zhé):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23)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横木 (24)既克:已经战胜。 (25)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26)靡:(mǐ):倒下. (27)作:振作(28)败绩:大败 (29)伏:埋伏(30 )逐:追赶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居高位,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衣食这类养生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拿来分给别人。4.小惠未犏,民弗从也。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你的.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这小信用未能让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8.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是尽了职分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9.公与之乘,战于长勺。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10.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远望齐军11.夫战,勇气也。打仗,要靠勇气12. -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1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1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我看见他们的车印混乱,望见军旗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三、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去拜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你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小信用未能让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击过三次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鲁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看见他们的车印混乱,望见军旗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四、课后习题(一)理清课文思路,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分两层。第一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二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二)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却写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注意它们意思的差异。1.十年春,齐师伐我(进攻)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夸)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戴。加冠,束发戴帽的仪式,表示成年。)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 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哪)五、简答题1.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答:政治上取信于民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3.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答:例如: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4.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答:(1)为下文写庄公张本(或“铺垫”)(2)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5.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答: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6.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 表现了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7.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答: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8.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答: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意思对即可。若谷原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则不给分:若答这两句的翻泽,给1分。).9.第一段就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达出来的主要意思。答: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10.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答: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1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答: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12.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答: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13.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14.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5.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彼竭我盈)之时,第二次是在(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之时(用原文填空)1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 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答: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17.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表达方法又是什么?答:语言描写 议论18.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答: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20课《曹刿论战》知识梳理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docx 第20课《曹刿论战》知识梳理学生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