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长沙过贾谊宅》知识点梳理与拓展练习(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长沙过贾谊宅》知识点梳理与拓展练习(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长沙过贾谊宅》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练习
一、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 709— 约 786),字文房,唐代诗人,擅长五言律诗,被称为 “五言长城”。其诗歌多写贬谪漂泊的愁绪、山水隐逸的闲情,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因一生屡遭贬谪,作品中常流露怀才不遇之感,《长沙过贾谊宅》便是这类情感的典型体现。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长卿被贬为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马时所作。他途经长沙,特意前往贾谊的故居凭吊。贾谊是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曾因遭权贵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郁郁而终。刘长卿借凭吊贾谊,将自身的贬谪之痛与贾谊的不幸遭遇相联系,写下了这首咏史抒怀之作。
体裁特点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对仗工整,押 “ou” 韵(秋、流、留、休),格律严谨,体现了唐诗的典型特征。
(二)诗句解析与主旨
原文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逐联解析
首联: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释义: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了三年,千百年来只留下楚地谪客的悲哀。
赏析:
“三年谪宦” 点明贾谊的遭遇,“栖迟”(停留、居留)写出其漂泊无依;“万古惟留” 将个人的悲哀扩展到历史维度,“楚客” 既指贾谊(他曾被贬长沙,长沙属楚地),也暗指诗人自己(同为贬谪之人),奠定全诗悲怆的基调。
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释义:我独自在秋草中寻觅他离去后的踪迹,在寒冷的树林里空见夕阳西下。
赏析:
借景抒情:“秋草”“寒林”“日斜” 勾勒出萧瑟凄凉的秋景,烘托出诗人孤独、伤感的心境。
“独寻”“空见”:“独” 写出诗人的孤寂,“空” 强调贾谊已去、遗迹难寻的怅惘,暗含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惋惜。
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释义:汉文帝虽被称为有道明君,对贾谊的恩情却依然淡薄;湘水无情,我在此凭吊贾谊,他又怎能知晓?
赏析:
议论抒情:“汉文有道恩犹薄” 看似指责汉文帝,实则暗讽当朝统治者(即使君主 “有道”,贤臣仍可能遭贬),表达对人才不被重用的愤懑。
“湘水无情”:贾谊曾作《吊屈原赋》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吊贾谊,而湘水无情,既无人知晓,也无人同情,深化了 “悲” 的主题,将个人悲、历史悲与时代悲结合。
尾联: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释义:在这江山冷落、草木凋零的地方,我真怜惜你为何要来到这天涯海角!
赏析:
“寂寂江山”“摇落处”(草木凋零)再次以萧瑟秋景收尾,与首联、颔联的秋景呼应;“怜君” 表面是同情贾谊,实则是 “自怜”—— 诗人借怜惜贾谊 “到天涯”,抒发自己被贬天涯的悲愤与无奈,点明主旨。
主旨总结
全诗通过凭吊贾谊宅,将贾谊的不幸与自身的贬谪经历相结合,既表达了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也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愤懑、孤独与无奈,同时暗含对统治者不识人才的不满,体现了 “借古伤今、咏史抒怀” 的核心情感。
(三)艺术特色
借古讽今,情景交融
诗人以贾谊的遭遇为切入点,将历史与现实、他人与自身融为一体,表面写贾谊,实则写自己。同时,通过 “秋草”“寒林”“日斜” 等萧瑟秋景,将情感融入景物,使悲怆之情更加含蓄深沉。
对仗工整,意境深远
颔联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和颈联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均为工整的对仗,词性相对、平仄协调,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同时,诗句营造出苍凉、孤寂的意境,引人深思。
情感层层递进
从首联的 “楚客悲”,到颔联的孤独寻觅,再到颈联对统治者的暗讽,最后尾联的 “怜君” 与自怜,情感由浅入深,从对历史的感慨过渡到对自身境遇的悲叹,层次清晰,感染力强。
(四)重点字词与典故
重点字词
谪宦:被贬谪的官员。
栖迟:停留,居留。
楚客:指贾谊(长沙属楚地),也指贬谪之人。
摇落:草木凋零。
典故
贾谊:西汉政论家,因主张改革遭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改任梁怀王太傅,不久因梁怀王坠马而死,自责抑郁而终。
汉文:指汉文帝刘恒,历史上以贤明著称,但仍未重用贾谊,诗人借此暗讽当朝。
(五)拓展与思考
与其他咏史怀古诗的对比
本诗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杜甫《蜀相》等均属咏史抒怀之作,共同点是借历史遗迹或人物抒发个人情感,但刘长卿的诗更侧重 “悲” 与 “愤”,风格更为沉郁。
“贬谪文学” 的特点
古代文人被贬后常借诗文抒发情感,如柳宗元《小石潭记》的孤寂、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的旷达,而刘长卿此诗则以 “悲” 为核心,体现了贬谪文学中对人才不被重用的愤懑与对命运的无奈。
现实意义
诗歌引发对 “人才与时代” 关系的思考:即使在 “有道” 的时代,仍可能存在人才被埋没的现象,这对当代如何重视人才、任用人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二、拓展练习
一、(2025·广西桂林·三模)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被贬到长沙之时,与贾谊相似的遭遇,使诗人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B.首联诗人借古伤今,以贾谊的“悲”暗喻自己被贬的凄凉处境,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
C.颈联诗人以“汉文有道”正衬贾谊被贬的凄凉,以“湘水无情”渲染贾谊怀才不遇的悲哀。
D.尾联表面上写诗人对贾谊不幸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含蓄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颔联中“寻”和“见”两个字的妙处。
二、(24-25九年级上·福建厦门·期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甲】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乙】
七律 咏贾谊
毛泽东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①树千台②。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③,空白④汨罗⑤步尘埃⑥。
【注释】①华国:华夏,这里指汉王朝。②树千台:指建立众多的诸侯国。贾谊主张分封更多诸侯以削弱各大诸侯国的实权,巩固中央集权。③长沙傅:指贾谊。④空白:徒然说。⑤汨罗:屈原满怀救国大志却遭谗言而被流放,于是自沉汨罗江。⑥步尘埃:即步后尘。贾谊之死,步了屈原的后尘。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甲】颈联的“汉文有道”“湘水无情”一语双关,将暗讽的笔触对准汉文帝。
C.【乙】诗是七言律诗,咏叹贾谊对汉朝出谋献策,赤胆忠心却依旧被圣主猜疑。
D.【乙】尾联用屈原自沉汨罗江的典故,表明贾谊和屈原命运相同,皆忠而遭贬。
(2)请结合两首诗歌,说说你从【甲】【乙】两诗尾联的“怜”和“惜”中,分别读出了哪些情感。
三、(24-25九年级上·江苏镇江·期中)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长沙过贾谊宅 【乙】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刘长卿 (唐)韩愈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甲】诗中的______(字)与【乙】诗中的“左迁”意思相同。
两诗均妙用表时间的词。【甲】诗中的“三年”和“万古”写出了贾谊被贬时间之长、悲伤之重;【乙】诗中的“朝”和“夕”写出了________。
3.【甲】诗的颔联与【乙】诗的颈联均为写景,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24-25九年级上·江苏镇江·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乙】
贾 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甲诗中的“楚客”指________(人物)和乙诗中的“_____”揭示人物被贬谪的遭遇。
2.简要分析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的句式特点和作用。
3.请简要分析甲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24-25九年级上·湖南株洲·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贾谊,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少有才名。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后受排挤被谪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秋草”“寒林”,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
C.“汉文有道”“湘水无情”一语双关,将暗讽的笔触对准汉文帝。
D.全诗记叙、描写、议论与抒情融为一炉,借古讽今,表情达意。
2.结合全诗,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长沙过贾谊宅》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练习
一、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 709— 约 786),字文房,唐代诗人,擅长五言律诗,被称为 “五言长城”。其诗歌多写贬谪漂泊的愁绪、山水隐逸的闲情,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因一生屡遭贬谪,作品中常流露怀才不遇之感,《长沙过贾谊宅》便是这类情感的典型体现。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长卿被贬为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马时所作。他途经长沙,特意前往贾谊的故居凭吊。贾谊是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曾因遭权贵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郁郁而终。刘长卿借凭吊贾谊,将自身的贬谪之痛与贾谊的不幸遭遇相联系,写下了这首咏史抒怀之作。
体裁特点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对仗工整,押 “ou” 韵(秋、流、留、休),格律严谨,体现了唐诗的典型特征。
(二)诗句解析与主旨
原文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逐联解析
首联: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释义: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了三年,千百年来只留下楚地谪客的悲哀。
赏析:
“三年谪宦” 点明贾谊的遭遇,“栖迟”(停留、居留)写出其漂泊无依;“万古惟留” 将个人的悲哀扩展到历史维度,“楚客” 既指贾谊(他曾被贬长沙,长沙属楚地),也暗指诗人自己(同为贬谪之人),奠定全诗悲怆的基调。
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释义:我独自在秋草中寻觅他离去后的踪迹,在寒冷的树林里空见夕阳西下。
赏析:
借景抒情:“秋草”“寒林”“日斜” 勾勒出萧瑟凄凉的秋景,烘托出诗人孤独、伤感的心境。
“独寻”“空见”:“独” 写出诗人的孤寂,“空” 强调贾谊已去、遗迹难寻的怅惘,暗含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惋惜。
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释义:汉文帝虽被称为有道明君,对贾谊的恩情却依然淡薄;湘水无情,我在此凭吊贾谊,他又怎能知晓?
赏析:
议论抒情:“汉文有道恩犹薄” 看似指责汉文帝,实则暗讽当朝统治者(即使君主 “有道”,贤臣仍可能遭贬),表达对人才不被重用的愤懑。
“湘水无情”:贾谊曾作《吊屈原赋》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吊贾谊,而湘水无情,既无人知晓,也无人同情,深化了 “悲” 的主题,将个人悲、历史悲与时代悲结合。
尾联: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释义:在这江山冷落、草木凋零的地方,我真怜惜你为何要来到这天涯海角!
赏析:
“寂寂江山”“摇落处”(草木凋零)再次以萧瑟秋景收尾,与首联、颔联的秋景呼应;“怜君” 表面是同情贾谊,实则是 “自怜”—— 诗人借怜惜贾谊 “到天涯”,抒发自己被贬天涯的悲愤与无奈,点明主旨。
主旨总结
全诗通过凭吊贾谊宅,将贾谊的不幸与自身的贬谪经历相结合,既表达了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也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愤懑、孤独与无奈,同时暗含对统治者不识人才的不满,体现了 “借古伤今、咏史抒怀” 的核心情感。
(三)艺术特色
借古讽今,情景交融
诗人以贾谊的遭遇为切入点,将历史与现实、他人与自身融为一体,表面写贾谊,实则写自己。同时,通过 “秋草”“寒林”“日斜” 等萧瑟秋景,将情感融入景物,使悲怆之情更加含蓄深沉。
对仗工整,意境深远
颔联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和颈联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均为工整的对仗,词性相对、平仄协调,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同时,诗句营造出苍凉、孤寂的意境,引人深思。
情感层层递进
从首联的 “楚客悲”,到颔联的孤独寻觅,再到颈联对统治者的暗讽,最后尾联的 “怜君” 与自怜,情感由浅入深,从对历史的感慨过渡到对自身境遇的悲叹,层次清晰,感染力强。
(四)重点字词与典故
重点字词
谪宦:被贬谪的官员。
栖迟:停留,居留。
楚客:指贾谊(长沙属楚地),也指贬谪之人。
摇落:草木凋零。
典故
贾谊:西汉政论家,因主张改革遭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改任梁怀王太傅,不久因梁怀王坠马而死,自责抑郁而终。
汉文:指汉文帝刘恒,历史上以贤明著称,但仍未重用贾谊,诗人借此暗讽当朝。
(五)拓展与思考
与其他咏史怀古诗的对比
本诗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杜甫《蜀相》等均属咏史抒怀之作,共同点是借历史遗迹或人物抒发个人情感,但刘长卿的诗更侧重 “悲” 与 “愤”,风格更为沉郁。
“贬谪文学” 的特点
古代文人被贬后常借诗文抒发情感,如柳宗元《小石潭记》的孤寂、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的旷达,而刘长卿此诗则以 “悲” 为核心,体现了贬谪文学中对人才不被重用的愤懑与对命运的无奈。
现实意义
诗歌引发对 “人才与时代” 关系的思考:即使在 “有道” 的时代,仍可能存在人才被埋没的现象,这对当代如何重视人才、任用人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二、拓展练习
一、(2025·广西桂林·三模)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被贬到长沙之时,与贾谊相似的遭遇,使诗人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B.首联诗人借古伤今,以贾谊的“悲”暗喻自己被贬的凄凉处境,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
C.颈联诗人以“汉文有道”正衬贾谊被贬的凄凉,以“湘水无情”渲染贾谊怀才不遇的悲哀。
D.尾联表面上写诗人对贾谊不幸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含蓄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颔联中“寻”和“见”两个字的妙处。
【答案】
【小题1】C
【小题2】“寻”字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对贾谊的追慕,诗人于秋草间寻觅其踪迹,饱含凭吊之情;“见”字描绘诗人所见寒林落日之景,“寻”而无果,“见”之空寂;二者相互映衬,既烘托出凄凉的氛围,也抒发了诗人对贾谊的怀念之情与自身被贬的伤感之意。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C.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意思是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 该句用反衬手法以“汉文有道”反衬贾谊被贬的凄凉。故选C。
【小题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意思是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寻”有寻觅之意,诗人于秋草间独自寻觅贾谊踪迹,“独寻”凸显其形单影只,饱含对贾谊的追慕与凭吊之情,在荒草中追寻先贤,尽显孤寂落寞。“见”描绘所见之景,寒林、日斜构成凄凉画面,“寒”字渲染萧瑟氛围,“日斜”点明时间,增添衰败之感。“寻”而无果,“见”之空寂者相互映衬。诗人寻贾谊不得,只见寒林落日,空寂之景更衬出其内心的悲凉。此二字不仅生动展现诗人所处环境,更深刻抒发他对贾谊的怀念,以及自身被贬后怀才不遇、前途渺茫的伤感与悲愤,使诗歌情感表达更为深沉动人。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二、(24-25九年级上·福建厦门·期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甲】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乙】
七律 咏贾谊
毛泽东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①树千台②。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③,空白④汨罗⑤步尘埃⑥。
【注释】①华国:华夏,这里指汉王朝。②树千台:指建立众多的诸侯国。贾谊主张分封更多诸侯以削弱各大诸侯国的实权,巩固中央集权。③长沙傅:指贾谊。④空白:徒然说。⑤汨罗:屈原满怀救国大志却遭谗言而被流放,于是自沉汨罗江。⑥步尘埃:即步后尘。贾谊之死,步了屈原的后尘。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甲】颈联的“汉文有道”“湘水无情”一语双关,将暗讽的笔触对准汉文帝。
C.【乙】诗是七言律诗,咏叹贾谊对汉朝出谋献策,赤胆忠心却依旧被圣主猜疑。
D.【乙】尾联用屈原自沉汨罗江的典故,表明贾谊和屈原命运相同,皆忠而遭贬。
(2)请结合两首诗歌,说说你从【甲】【乙】两诗尾联的“怜”和“惜”中,分别读出了哪些情感。
【答案】
(1)B
(2)甲诗:表达贾谊不幸(贬谪)遭遇的凭吊/痛惜/同情/怜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对现实的讽刺/对不合理现实的控诉。乙诗:对贾谊年少有才、赤胆忠诚却仍被君主猜忌(不受赏识、壮志难酬)的痛惜/痛惜/可惜/遗憾/同情/惋惜/之情。
【详解】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将暗讽的笔触对准汉文帝”理解有误。甲诗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胰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唐代宗,并非“对准汉文帝”故选B。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赏析。
甲诗尾联“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句意: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怜”字首先体现出对贾谊被贬谪至天涯这一不幸遭遇的凭吊与痛惜之情,在这寂寞冷落的江山中,诗人感慨贾谊如此大才却遭此厄运,同时根据本诗写作背景,是作者赴潘州贬所,路过长沙时所作,这一“怜”字也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以及借古讽今,对现实中人才不被重用等不合理现实的控诉。
乙诗尾联“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汩罗步尘埃”句意:古往今来无数人痛惜贾谊的遭遇,徒然地说贾谊是步了屈原的后尘。“惜”字饱含着对贾谊年少时便才高八斗、有着非凡的才华,并且对汉王朝赤胆忠诚,一心想要通过自己的谋略来巩固中央集权,却仍被君主猜忌,最终壮志难酬的深深痛惜、惋惜之情,这种情感也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感受,为贾谊这样的大才未得施展而遗憾。
三、(24-25九年级上·江苏镇江·期中)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长沙过贾谊宅 【乙】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刘长卿 (唐)韩愈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甲】诗中的______(字)与【乙】诗中的“左迁”意思相同。
两诗均妙用表时间的词。【甲】诗中的“三年”和“万古”写出了贾谊被贬时间之长、悲伤之重;【乙】诗中的“朝”和“夕”写出了________。
3.【甲】诗的颔联与【乙】诗的颈联均为写景,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小题1】谪
【小题2】获罪之快。
【小题3】甲诗写景抒发了一种景仰向幕、寂兴叹的心情;乙诗写景抒发了英雄失路之悲。
【详解】
【小题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乙】诗中的“左迁”是降低官职之意,【甲】诗中“三年谪宦此栖迟”句意:你被贬谪于此寂寞地住了三载。“谪”字是官吏因罪被降职或流放之意,两词意思相同。
【小题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乙】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干”可知,早晨作者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就被贬在离京八干里之遥的潮州。
因“一封奏”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见获罪之快。
【小题3】本题考查情感主旨。根据【甲】诗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可知,作者踏着秋草独自寻觅着贾谊的足迹,却只有黯淡的斜阳映照着寒林。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益以“空见”,更进一层地把哲人其萎,回天乏术、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怅惘,抒写得沁人心脾:
根据【乙】诗颈联“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可知,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可在何处 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颈联就景抒情,情悲且壮。韩愈远贬,严令启程,仓猝离家;而家人亦随之遣逐,随后赶来。当他行至蓝关时,侄孙韩湘赶到,妻子儿“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和愤怒。而“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女,则不知尚在何处。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悲”
综上所述,【甲】诗的颔联抒发了诗人景仰向幕、寂寞兴叹的心情;【乙】诗的颈联则抒发了诗人的英雄失路之悲。
四、(24-25九年级上·江苏镇江·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乙】
贾 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甲诗中的“楚客”指________(人物)和乙诗中的“_____”揭示人物被贬谪的遭遇。
2.简要分析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的句式特点和作用。
3.请简要分析甲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
【小题1】
贾谊
逐臣
【小题2】倒装句,“秋草”“寒林”“日斜”等景物,渲染长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做铺垫。
【小题3】相同点:两首诗歌都是借古讽今(托古讽今,吊古讽今),意在借贾谊的遭遇,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不同点:《长沙过贾谊宅》表达了诗人对贾谊的同情,对自身处境的感叹和昏暗现实的不满,表达更含蓄。《贾生》先扬后抑,讽刺辛辣深刻,抒发自身怀才不遇的哀愁之情,表达更直白。
【详解】
【小题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甲】诗“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意思是:你被贬于此寂寞地住了三载,万古留下你客居楚地的悲哀。“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结合诗题“长沙过贾谊宅”可知,“楚客”指贾谊。
【乙】诗“宣室求贤访逐臣”意思是:汉文帝为了访求贤士,在宣室召见逐臣。“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的遭遇。
【小题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意思是:踏着秋草独自寻觅你的足迹,只有黯淡的斜阳映照着寒林。这里把“寒林”这个宾语提到“空见”之前,是句式的倒装。
“秋草独寻人去后”描绘了诗人在贾谊宅中独自寻找昔日的痕迹,但只见荒草姜姜,人去楼空;这句诗通过“秋草”和“人去后”营造了一种荒凉、寂寞的氛围。“寒林空见日斜时”则进一步通过“寒林”和“日斜时”加深了这种荒凉感,日暮时分,林木显得更加寒冷,空荡荡的景象更添几分凄凉。“秋草”“寒林”“日斜”等景物,渲染了一种荒凉、寂寞的氛围,抒发了诗人对贾谊遭遇的同情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慨,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小题3】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主旨分析。
【甲】诗《长沙过贾谊宅》,首联写贾谊“三年谪宦”,落得“万古”留悲的结局。明写贾谊,暗寓自身迁谪。颔联写古宅萧条冷落的景色,“秋草”“寒林”“人去”“日斜”,一派黯然气象。颈联写贾谊见疏,当年凭吊屈子;隐约联系自己而今赁吊贾谊。尾联写宅前徘徊,暮色更浓,秋色更深,抒发放逐天涯的哀惋叹。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
【乙】诗《贾生》,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借贾谊的遭遇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综合以上分析,概括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两首诗都采用了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借贾谊不幸被贬的遭遇,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不同点:【甲】诗溯古思今,把自己被贬的遭遇同贾谊、屈原两位先哲联系在一起,抒发了因被贬而惆怅、伤感和悲愤之情,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乙】诗托古讽今的手法,讽刺意味浓厚,借贾谊的遭遇,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五、(24-25九年级上·湖南株洲·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贾谊,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少有才名。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后受排挤被谪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秋草”“寒林”,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
C.“汉文有道”“湘水无情”一语双关,将暗讽的笔触对准汉文帝。
D.全诗记叙、描写、议论与抒情融为一炉,借古讽今,表情达意。
2.结合全诗,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
【小题1】C
【小题2】表达了诗人对贾谊的同情,对汉文帝的指责,对自身孤独寂寞处境的感叹,以及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
【详解】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C项中“将暗讽的笔触对准汉文帝”理解有误。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出句要注意一个“有道”,一个“犹”字。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目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这就是所谓“言外之意”。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手法是相当高妙的。故选C.
【小题2】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和对诗人感情的把握。“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的意思是,汉文帝为何独对你恩疏情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 诗人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胰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
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的意思是,寂寥的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为了什么事被贬到这遥远的地方来!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这幅荒村日暮图渲染悲凉的气氛,“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表达对贾谊深切的同情,指责封建政治对有才之士的打压,同时感慨自己仕途的失意与无奈,包含对命运多舛的无奈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