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乡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萍乡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萍乡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学业质量监测
八年级历史试卷
说明:
1. 本卷分为试卷和答卷。答案请写在答卷上,不要在试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2. 本卷共有二大题,24小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 油画《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如果给它配一句说明词,应该是( )
A. 中国人民醒过来了 B.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C. 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D. 中国人民强起来了
2. 某记者在报道中写到:“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 结。”材料中“消息”是( )
A. 渡江战役的胜利 B. 开国大典的举行 C. 海南岛获得解放 D. 西藏和平解放
3. 《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记载道:“经过朝鲜战争的交手,美国不得不对中国的利益有所顾忌。比如在越南战争中,美军的轰炸机从来不敢越过北纬17度线轰炸北越,没有别的,它怕引起中国的反应。”这反映了( )
A. 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 越南战争中美国军队的战斗力下降
C. 抗援朝战争后美中关系发生变化 D. 中国取得了与美国同等的国际地位
4.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耕地总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3%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这段材料反映了( )
A. 人民公社的背景 B. 三大改造的内容 C. 土地改革的原因 D. 抗美援朝的影响
5. 下面是小红同学搜集到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江西重点建设项目,其特点是( )
地点 项目
南昌 洪都机械厂
赣州 大吉山、岿美山、西华山钨矿
赣州 上犹江水电站
A. 企业分布比较广泛 B. 开创新中国江西工业新局面
C.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D. 得到苏联帮助
6. 2024年12月4日是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各班级纷纷开展宪法宣传活动。同学们对我国第一部宪法学习后总结出以下信息,其中正确的说法是( )
A. 它是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
B. 它的颁布标志我国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C. 它的颁布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D. 它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7. 一名资本家这样说:“对于我,失去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与材料描述相关的事件是( )
A. 农业合作化 B. 一五计划 C. 公私合营 D. 手工业合作化
8.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王进喜、焦裕禄、雷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身上共同体现了( )
A. 保家卫国、英雄主义的精神 B.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C. 敢为人先、改革创新的精神 D. 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精神
9. “到1965年,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原有的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广大内地也新建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这一时期我国( )
A. 彻底改变区域分布不平衡状况 B.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C. 初步形成比较完整工业体系 D. 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0. 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召开的一次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的这段讲话( )
A. 实现了党工作中心的转移 B. 推动了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
C. 为农民致富开辟一条新路 D. 实现了军队组织架构的重塑
11. 1955年开始,我国实行粮食以人定量供应,在全国发行粮票等。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相继取消粮票和油票等,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推动粮食商品化、市场化。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 D. 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2.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设立了经济特区,开放了沿海、沿江城市及内陆省会城市;21世纪初,先后设立上海自贸区、重庆两江新区、雄安新区等;近年来,我国多次举办进博会、链博会等。这表明( )
A. 城市改革成效显著 B. 对外开放反映人民群众心声
C. 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 D. 部分地区需拉动经济促发展
13. 下图年代尺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是( )
A. 坚持人民至上 B. 坚持理论创新 C. 坚持胸怀天下 D. 坚持独立自主
14. 下图2001—201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统计情况示意图(单位:亿美元), 图中数据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建立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加快
15. 词汇出现的频率能反映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下列高频词汇最有可能出现在2012—2022年媒体上的是( )
A. 多快好省、大炼钢铁、“铁人精神”
B. 包干到户、解放思想、经济特区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代表”、南方谈话
D. 百年奋斗目标、中国梦、新发展理念
1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据此可知,中国式现代化是( )
A. 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B. 对西式现代化的彻底否定
C. 人类文明进步最佳方案 D. 为现代化贡献的中国智慧
17. 为了迎接马上到来的校园科技文化节开幕式,同学们制作了如下一组展板,请你为该展板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 )
A. 航天科技,创新发展 B.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C. 钢铁长城,科技强军 D.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18.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 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据此可知,新中国( )
A.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D. 形成全方位的外交布局
19. 某班同学们以“新中国外交开创新局面”为题进行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的主题演讲, 下列内容, 可以被选作演讲素材的是( )
①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③中日建交 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⑤中美关系正常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③④⑤
20. 2025年春节档上映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获得了票房和口碑双丰收, 哪吒形象出自于《封神演义》一书, 但在不同时期其被演绎的形象有所变化, 这反映了( )
A. 创作题材的不断丰富 B.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C. 艺术形式的单一 D. 人们想象力丰富
二、综合题 (本题共4个大题, 总分50分。其中第21题12分, 第22题12分, 第23题12分, 第24题14分)
21. 歌曲、照片、对联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以下图文信息, 回答问题。
【歌曲】
“东方红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哪里有了共产党, 呼儿嗨哟, 哪里人民得解放……”。
——摘自《东方红》
“雄赳赳, 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 卫祖国, 就是保家乡!中华好儿女, 齐心团结紧……”。
——摘自《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1)歌曲是流动的历史,请分别指出歌曲中“人民得解放”和“保和平,卫祖国”反映的历史事件。
【照片】
(2)照片定格了历史的瞬间,请为上面这组照片取一个合适的主题。
【对联】
农村对联 农业政策 影响
翻身休忘本;饮水务思源 土地改革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一声爆竹全国庆贺入合作社;万户农民齐步走上社会主义 ① 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人民公社 吃“大锅饭”,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包产到户,迎来春花万朵;政策放宽,呈现瑞气千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
问历代哪个皇上不纳粮;看今朝谁个农夫不领钱 新农村建设的惠农政策 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推动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3)小小春联成为中国农村生活的“晴雨表”,体现了不同时期党和政府采取的农业政策对农民生活的影响。结合所学,补充表格中①处的内容,并根据不同时期党和政府采取的农业政策提炼一个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至少选两个史实,观点正确、逻辑清晰、论从史出)。
22. 报纸承载着历史的记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所学分析图一、图二刊载的事件间有何联系,并说说图二事件为我国做出了哪一伟大决策?
(2)为实现图三中的“松绑”,我国国有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做出了怎样的改变?并分析这些改变带来的影响。
(3)结合所学,简要解读图四反映的史实(从史实及其影响进行解读)。
(4)综合以上报纸所承载的历史记忆,谈谈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23.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有利于国家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将“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写入《宪法》说明了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
材料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下,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带领下,香港、澳门各界人士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保持了社会经济政治大局的繁荣和稳定,推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求稳定、求和谐、求发展也日益成为社会的心声和主流民意。
——《重温“一国两制”》
(2)据材料二,指出港澳回归后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因。
材料三:2011年两岸贸易额为1600.3亿美元,2021年两岸贸易额增至3283.4亿美元。截至2011年,台商投资大陆项目累计85772个,到2021年底,台商投资大陆项目累计达到124142个。2011年两岸人员往来710万人次,其中台湾同胞来大陆526万人次;2019年两岸人员往来约900万人次,其中台湾同胞来大陆超过600万人次。
——摘自《中央台办详解这十年对台工作和两岸关系》
(3)材料三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什么?
材料四: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两岸中国人才能过上富足美好的生活……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两岸同胞要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两岸同胞要交流互鉴、对话包容,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加深相互理解,增进互信认同…… 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两岸青年要勇担重任、团结友爱、携手打拼。我们热忱欢迎台湾青年来祖国大陆追梦、筑梦、圆梦。两岸中国人要精诚团结,携手同心,为同胞谋福祉,为民族创未来!
——摘自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4)综合上述材料,作为新时代青少年,你认为应如何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贡献力量?
24. 自古以来,成功的智慧为社会发展提供无穷的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李老师设计了以“智慧”为主题的探究性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 【工程智慧·促经济发展】
(1)分析图一“大桥图案入选第三套人民币”的原因以及图二铁路建成通车的影响。
任务二【科技智慧-促社会进步】
(2)科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请任选一幅图片解读其人物相关的科技成就。
任务三【外交智慧-促地位提升】
万隆会议是在困难和复杂的条件下召开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势力为维护旧的强权秩序,千方百计进行干扰和破坏活动。就在会议可能偏离正轨、步入歧途的关头,周总理力挽狂澜,导正了会议的方向。
——摘编自尹承德《万隆会议-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丰碑》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周总理是如何“力挽狂澜,导正会议的方向”的?
任务四【治理智慧-创世界和谐】
中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部编版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4)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秉持的核心理念,并结合所学,说说这一理念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有哪些具体实践?
萍乡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学业质量监测
八年级历史试卷
说明:
1. 本卷分为试卷和答卷。答案请写在答卷上,不要在试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2. 本卷共有二大题,24小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D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B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D
【16题答案】
【答案】D
【17题答案】
【答案】C
【18题答案】
【答案】A
【19题答案】
【答案】C
【20题答案】
【答案】B
二、综合题 (本题共4个大题, 总分50分。其中第21题12分, 第22题12分, 第23题12分, 第24题14分)
【21题答案】
【答案】(1)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
(2)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历程。
(3)农业合作化(或答三大改造)。
答案示例:
史实: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观点:符合国情的政策调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论述:新中国成立时,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1978年,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综上所述,国家从实际出发,不断调整政策,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22题答案】
【答案】(1)联系: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引发了人们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图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决策:改革开放。 (2)改变: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影响: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3)史实: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时,发表重要的谈话;
影响: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4)启示: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他符合题意也可)
【23题答案】
【答案】(1)说明:民族区域自治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或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国家重视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答其中一点得分)
前提: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或服从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
(2)原因: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一国两制”制度优势的发挥;香港、澳门全体人民的努力。(答到两点得分)
(3)反映:海峡两岸的经济交流和人员往来日益密切。
(4)做法:学习宣传民族团结政策,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积极参与两岸青年交流活动,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坚决反对任何分裂国家的言论和行为。(答到其中一点得分,其他符合题意也可)
【24题答案】
【答案】(1)武汉长江大桥是“一五”计划的重要成就,是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示例: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3)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4)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倡议,举办亚信峰会,成立亚投行等。(答2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