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韩愈诗歌(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韩愈诗歌(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韩愈诗歌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中,“归”巧妙照应了诗题,“知”表现出草树对时节的敏锐感知力。
B.第二句中,“百般”突出花的种类繁多,“斗”更是体现了争相开放的特点。
C.三四句以“无才思”讽刺杨花榆荚颜色的单一,并对其“漫天飞”表示了批判。
D.整首诗描述不同的草树在晚春时的特点,表达了对美好春天的珍惜与留恋之情。
这首诗中,诗人用什么手法来写晚春景物?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表达了诗人被贬谪的突然和无奈。
B.颔联“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表现了诗人不畏老朽、勇于担当的精神。
C.尾联“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表达了诗人对侄孙的感激之情,希望侄孙能将自己的遗骨安葬在风景秀丽的瘴江边。
D.诗歌以叙事开篇,以抒情收尾,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情感真挚动人。
(2)请简要分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两句诗在表达上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句“白雪却嫌春色晚”中“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诗中“惊”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从修辞方法的角度,简要赏析三、四两句诗。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①
〔唐〕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注】①题目中的“张十一”,与韩愈是同僚好友。唐贞元十九年,二人同遭贬谪。这首诗大约作于二人被贬谪期间。这是一首替友人感叹不遇的诗。
下面对诗歌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写张十一旅居之所的石榴花,托物言志,借居所之物赞美人。
B.石榴花“照眼明”,既是写石榴花的鲜艳,也暗喻张十一的耀眼才华。
C.第二句“子初成”一方面写石榴有籽长成,也喻指张十一才华展露。
D.“可怜”是可爱之意,此句写张十一旅居之所远离世俗喧嚣,环境清幽。
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落叶送陈羽①
韩愈
落叶不更息②,断蓬无复归。
飘飖终自异,邂逅暂相依。
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
谁云少年别,流泪各沾衣。
[注]①陈羽:公元792年与韩愈同登进士第,共为龙虎榜,后仕历东宫卫在。②息:生长。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到“落叶”“断蓬”这两种意象,既是环境描写,也是自喻,写出自己与友人的状况。
B.颈联送别之际,与友人夜深了仍在悄声说着话,月光泛着寒意,更加动人情思。
C.题目有环境,有人物,有事件,是诗歌的主旨所在,对理解全诗具有重要作用。
D.全首以写景开始,以抒情收尾。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将情绪波动展现的淋漓尽致。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湘中
韩愈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①。
蘋藻②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注:①汨罗江:汨(mì),汨罗江在湖南岳阳,为湘江在湘北的最大支流。②蘋藻:苹泛指没有根的浮水植物;藻泛指生长在水中的植物。
下列选项中对作者与诗歌内容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咏怀诗,描写了作者被贬来到汨罗江后的感怀。
B.前两句的描写,暗寓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了打击,导致内心的愁绪翻涌。
C.诗句用到了楚辞典故《渔父》,巧妙地将屈原的遭遇与自己的处境联系在一起。
D.全诗激情豪迈,文辞华美绚丽,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借景抒怀,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古诗文阅读,完成问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②竟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释】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 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杜鹃花科,开黄色的花。④恩波:皇帝的恩泽。⑤斗:通“陡”,顿时。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描绘出春山明净、春江空阔之景。
B.颈联抒发了诗人自知生命将在这炎热的瘴气中白白葬送,以致无法报答皇恩的痛苦。
C.尾联含蓄委婉,看罢友人的书信顿觉白发增加,表达了对年华逝去的哀伤,以及与友人同感共悲的哀痛。其中“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
D.本诗是赠答诗,张十一则给韩愈的诗中有“鲛人远泛渔舟水,鹏鸟闲飞露里天”的句子,韩愈用“闲”字回答了他此时自在悠闲、无所事事的状况。
(2)诗歌前两联在景物描写上有“远近结合”和“以声衬静”的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诗词鉴赏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唐)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七言绝句,诗人抓住了 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全诗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观察细腻,充满美感。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这句诗所呈现的景色。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新年已到,花却未开,透露出人们久盼春色的急切心情。
B.第二句写二月亦无花,期待中却见“草芽”萌发,分外惊喜。
C.三四句是说有雪无花,百花盛开的春色还未到来,主要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怅惘和遗憾。
D.三四句是神来之笔,自然界没有春色,作者借春雪飞花幻化出一片春色来,期待中有欣喜、有情趣。
诗中“惊”在最值玩味,赏析它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袁州还京行次安陆,先寄随州周员外⑦
韩愈
行行指汉东①,暂喜笑言同。
雨雪离江上,蒹葭出梦②中。
面犹含瘴③色,眼已见华风④。
岁暮难相值⑤,酣歌⑥未可终。
【注释】①汉东,即随州。②梦,指云梦古泽,诗人被贬后又由江西重回长安,路过安陆。③瘴色,指南方瘴疠地的雾气,这里因瘴疠患病的气色。有史料称韩愈之所以北归长安途中滞留安陆,是因为他患病在安陆小憩。④华风,一说中原的风俗;一说晴朗时日的天气。⑤相值,相遇。⑥酣歌,尽兴歌唱。⑦韩愈的过去的好友、老同事周君巢。
下列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前四句重点在描写自己回归长安的过程和心情。后四句着重写与周君巢的友情。层次分明,亲昵之状如在眼前。
B.“行行指汉东”“行行”就是风雨兼程、一路轻骑快马赶路的意思,充分流露作者急切回归的心情。
C.“雨雪离江上,蒹葭出梦中”勾勒出一幅风雨兼程的回归图,与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有异曲同工之妙。
D.蒹葭是一种植物,指芦荻、芦苇,多生于水边。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作者以蒹葭喻自己漂泊宦游的处境。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晚春二首·其一
唐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晚春二首·其二
唐 韩愈
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
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
(1)“等闲撩乱走空园”一句中的“空”字用字巧妙,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诗歌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古意
[唐]韩愈
太华峰头玉井莲①,开花十丈藕如船。
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沈痾②痊。
我欲求之不惮远,青壁无路难夤缘③。
安得长梯上摘实,下种七泽④根株连。
【注释】①玉井莲:传说华山峰顶有玉井,生千叶莲花。②沈疴(kē):亦作“沉疴”,指重病,久治不愈的病。③夤(yín)缘:攀附着往上升。④七泽:相传古时楚有七处沼泽,后泛指楚地诸湖泊。
(1)下列不属于诗中描写的“玉井莲”特点的一项是( )
A.形体硕大 B.冷若冰霜 C.藕实甘甜 D.长在低处
(2)班级开展诗歌联读活动,小语觉得本诗最后两句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学习,请你加以分析。
答案
1.C 2.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明确指出手法为拟人。)将草树、杨花榆荚等晚春景物拟人化,如“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知”和“斗”赋予草树以人的情感和行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草树争芳斗艳的情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中,“无才思”和“惟解”把杨花榆荚当作人来写,突出了它们虽无艳丽色彩和芬芳香气,但仍能自由自在飞舞的特点。
【导语】韩愈的《晚春》通过拟人手法,将草树赋予感知力,生动描绘了晚春时节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中“草树知春不久归”以“知”字巧妙点题,展现了自然的敏锐感知;“百般红紫斗芳菲”则以“斗”字突出了春花的繁盛与竞争。后两句通过对比,以“无才思”形容杨花榆荚的朴素,反衬出春天的绚丽多彩。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春天短暂美好的珍惜与留恋。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结合“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可知,诗人并不是以“无才思”讽刺杨花榆荚颜色的单一,也不是对其“漫天飞”表示批判。诗人在这里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杨花榆荚以人的情感和行为,说它们虽然没有什么才华和情思,但也懂得在春天即将离去的时候,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为晚春增添一份别样的景致;
故选C。
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结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可知,“知”本是人的心理认知,这里诗人说草树“知春不久归”,把草树当作有感知、有意识的人,它们知道春天即将离去;“斗”是争斗、比拼的意思,“百般红紫斗芳菲”描绘出各种颜色的花草树木仿佛在相互竞争,展示自己的美丽和芬芳。由此可知,诗人通过“知”和“斗”这两个具有拟人化色彩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晚春时节草树争芳斗艳、生机勃勃的热闹情景,使景物充满了动态和情趣。
结合“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可知,“无才思”是说杨花榆荚不像其他花朵那样有艳丽的色彩和芬芳的香气,仿佛是没有才华和情思;“惟解”表示只知道,说杨花榆荚只知道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诗人在这里把杨花榆荚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人的“才思”和行为特点。由此可知,突出了杨花榆荚虽然没有其他花朵的优势,但依然能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在晚春的天空中飞舞,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姿态和生命力,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丰富和有趣,也体现了诗人对晚春景物的独特观察和细腻感受。
3.(1)C
(2)示例:这两句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通过描绘秦岭云雾缭绕、蓝关大雪封路的艰难景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既表现诗人被贬途中的艰辛,又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前途的迷茫与忧虑。
【导语】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通过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因直谏而被贬的悲愤和对家国的忠诚。诗歌开篇点明贬谪之变的急促与无奈,接着展现他虽年老却仍无畏担当的精神,抒发壮志难酬之慨。颈联以“云横”“雪拥”描绘了贬谪途中的凄凉景象,表达出对家人的思念和仕途渺茫的感慨。尾联转为对未来的沉痛预感,将孤独无助之情推向高潮。全诗情感深沉,语言刚健。
【小题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C.“表达了诗人对侄孙的感激之情,希望侄孙能将自己的遗骨安葬在风景秀丽的瘴江边”错误,结合“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可知,我知道你远道而来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边把我的尸骨收清。结语沉痛而稳重,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愤激之情,并非“表达了诗人对侄孙的感激之情,希望侄孙能将自己的遗骨安葬在风景秀丽的瘴江边”。
故选C。
【小题2】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赏析。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意思是: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在白雪厚积的蓝田关外,马也停住脚步。“云横秦岭”描绘出秦岭山脉被云雾层层环绕的样子,“雪拥蓝关”展现出蓝关这个地方被大雪封堵的艰难画面。这两个景象都突出了路途环境的恶劣。诗人此时正处于被贬谪的途中,如此艰难的路途,意味着他前行之路充满坎坷,体现出被贬途中的艰辛。而“家何在”直接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眷恋;面对前路被大雪阻挡,马匹都不肯前行,结合诗人当时的处境,反映出他对未来前途感到迷茫与忧虑。
4.嫌怨、怨恨。 5.表现了作者突见春色萌芽时惊喜的心情。 6.三、四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白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情趣,表现了它带给人的欣喜之感。白雪等不及春色的姗姗来迟,特意穿树飞花,装点出一派春色,突出了雪通人心的灵性。
【导语】《春雪》一诗通过描绘春雪的景象,表达出春来迟的感慨。首句写盼春未见;次句以“惊”字,传达作者在二月初见草芽的惊喜。后两句通过拟人手法,赋予雪花怨春太迟的情感,形象生动地描绘雪花似花瓣飞舞的画面,增添了诗的生动与感染力。
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白雪却嫌春色晚”,意思是白雪却嫌春色来得太晚了。诗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嫌”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雪比作人,赋予人的情感,是嫌春天的到来的太晚,所以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的树间穿飞,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盼望和热爱之情。所以“嫌”的意思是嫌怨、怨恨。
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意思是到了新年都还看不到芬芳的花朵,刚到二月,就惊讶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
6.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意思是白雪却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这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给春雪赋予人的情态,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
7.D 8.有对友人空有满腹才华,却遭朝廷贬谪的同情,同时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郁闷感伤之情。(大意对即可)
【导语】韩愈的《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通过描写五月石榴花盛开的景象,表达了对好友张十一被贬谪处境的同情与不甘。诗中通过“榴花照眼明”“子初成”暗示张十一才华横溢,但无奈困于寂寥之地。最后一句“颠倒青苔落绛英”更以落花暗喻友人怀才不遇的坎坷命运,寄托了作者对朋友的牵挂与感叹。整首诗情感真挚深沉,意在激发共鸣。
7.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D.“可怜此地无车马”意为:可惜此地没有达官贵人乘车马来欣赏。“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诗人通过描写人的感觉,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诗人叹息花开无人来赏,暗喻朋友满腹才华不得重用,批判了统治者的不识人才;
故选D。
8.本题考查赏析诗人感情。
结合“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的意思是:可惜此地没有达官贵人乘车马来欣赏,艳艳的榴花只好在苍苔上散落纷纷,可知作者看到盛开的石榴花,想到花开的再美又能如何,还不是寂寞无声落,诗人叹息花开无人来赏,结合注释①“唐贞元十九年,二人同遭贬谪。这首诗大约作于二人被贬谪期间。这是一首替友人感叹不遇的诗”可知,此处的花开无人欣赏亦即暗喻朋友满腹才华,却被统治者贬谪于穷乡僻壤,无法施展,“颠倒”二字更是有力批判了统治者的不识人才以及诗人和友人都怀才不遇的愤懑。
9.(1)C
(2)①漂泊无依。他在送陈羽时以“落叶”和“断蓬”为喻,流露出与陈羽一样漂泊不定的心绪。②与朋友惺惺相惜。他与陈羽为同年学子,不期而遇之际,有一种相互依靠的感觉。③心胸旷达。尾联“谁云少年别,流泪各沾衣”两句,表达出与陈羽分别时的旷达胸怀。
【详解】(1)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C.有误,题目有环境“落叶”,有人物“陈羽”,有事件“送”,但不是诗歌的主旨所在。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人的情感。
“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紧扣送别,写主人公如同落叶飘飘,如同断根的飞蓬,居无定所,表达了主人公漂泊无依之感。“飘飘终自异”直接表达主人公漂泊不定的心绪。“飘飘终自异,邂逅暂相依”描写主人公与朋友陈羽一样漂泊天涯,居无定所,如今天涯相逢,可以暂时互相依靠,表达了与友人惺惺相惜之情。“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写主人公与友人深夜长谈,友情深重,仿佛充满了依依不舍之情。但是尾联“谁云少年别,流泪各沾衣”直抒胸臆,乐观旷达,指出谁说少年分别,会泪湿衣襟呢?用反问语气,表达出二人共有的分别时的旷达胸怀。
10.D 11.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被贬之后内心的激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解析】1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分析。
D.有误,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愈第一次被贬之时所作的诗。诗歌激切哀愁,诗人借屈原的故事,烘托出心头的迷惘惆怅,情景交融,寂寞悲凉,而非喜悦之情;
故选D。
11.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要结合诗句的意思和写作背景来分析。
这首诗的大意是:汨罗江畔山猿愁啼,汨罗江上鱼跃浪翻,这里自古就流传着屈原的故事。如今我空有满盘的频草,却找不到地方把屈原祭奠,只听到渔夫击舷歌唱的声音。结合背景可知,韩愈官监察御史,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遭谗言被贬为连州阳山令。政治上突如其来的打击,在诗人心底激起了无法平息的狂澜,首句连用“猿”“鱼”“踊”等双声字相间,以急促的节奏感来渲染诗人激动不平的心声。因而,诗人虽然没有直抒见到汨罗江时所引起的无穷感慨,却自有不尽之意溢于言外。后两句中悠闲的歌声似乎永远在嘲弄着一代代执着于改革政治、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士仁人。这里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情景交融,浑成无迹,构成清空孤寂的境界,与前两句激切哀愁的气氛在对比中达到高度的和谐,生动地表现了诗人面对茫茫水天怅然若失的神情,含蓄地抒发了那种无端遭贬的悲愤和牢骚,同时也有坚守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12.(1)C
(2)远近结合,点面结合。第一联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并且第一句为远景,第二联则是两组近景特写;动静结合,以声衬静。山村是宁静的,但是猿的哀蹄打破了宁静,反而更突出此处环境的幽静。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A.有误,诗歌的首联“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属于白描勾勒,并非浓墨重彩。故A项理解有误。
B.有误,诗句“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摩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所以“抒发了诗人自知生命将在这炎热的瘴气中白白葬送,以致无法报答皇恩的痛苦”的说法不准确。
D.有误,这首诗通过描写景物,抒发的是自己内心深处的被贬无奈、愤慨之情。并非自在悠闲、无所事事。所以,“自在悠闲、无所事事的状况”理解是错误的。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写法分析作答。
诗的前两联“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的意思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清澈得足以见到江底的沙粒,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处处可听;粗大的筼筜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杜鹃花随处开放出鲜艳的花朵。从描写的顺序看,“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是远景的描写;“筼筜竟长纤纤笋,跳躅闲开艳艳花”是近景的描绘。从描写的角度看,是从视觉和听觉来描绘的,“山净江空水见沙”描绘了山村的宁静,“哀猿啼处两三家”则写猿啼,采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更突出山村的静寂。
13.小雨、小草(答出两景给1分,仅答小草或小雨或烟柳不给分),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64.在滋润如酥的细雨滋润之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但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却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解析】63.试题分析:考查诗歌的意象以及依据意象所抒发的情感。“小雨润如酥”“草色”“近却无”,“小雨”可爱,“草色”迷人,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14.试题分析:考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描绘的意境。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这句诗所呈现的景色,语言要充满美感,并充分发挥想象。答这种题,注意对诗句中的画面进行生动的描述,然后概括意境特征,然后分析表达的情感,注意意境和情感的关系。
15.C 16.诗中“惊”字表达效果卓越。它巧妙描绘了诗人在二月时分初见草芽的意外与惊喜,突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渴望与期待。同时,“惊”字也生动展现了春雪穿树飞花、装点春色的灵动与美妙,为整首诗增添了生动与活力。
【解析】15.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有误,三四句“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是说白雪等不及春色的姗姗来迟,特意穿树飞花,装点出一派春色。这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并无怅惘和遗憾之情。
故选C。
16.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分析。
首先,“惊”字准确地描绘了诗人在新年之际,期待春天的心情。新年已过,却仍未见到花开的景象,正当诗人感到些许失落时,二月初突然看到了草芽的萌发。这里的“惊”字,既表达了诗人意外发现草芽的惊喜,又突显了他对春天到来的渴望与期待。其次,“惊”字也生动展现了春雪与草芽之间的美妙互动。诗中的春雪并非单纯地覆盖大地,而是“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在这样的背景下,草芽的出现更显得弥足珍贵,令人惊喜。因此,“惊”字不仅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也展现了自然界中春天到来的生机与活力。综上所述,“惊”字在诗句中既体现了诗人的情感变化,又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生动与美妙,为整首诗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
17.D 18.表达了作者与周君巢亲密无间的友情,以及结束贬谪生活、重新回到长安激动、欣喜(或欢悦)的思想情感。
【解析】17.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
D.“作者以蒹葭喻自己漂泊宦游的处境”赏析错误。结合诗句“蒹葭出梦中”可知,“蒹葭”在此并无特殊含义。
故选D。
18.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
结合诗题“自袁州还京行次安陆”可知,诗题点明诗人结束被贬生活,从袁州返回京城;结合首联“行行指汉东,暂喜笑言同”可知,诗人接到皇帝让自己回京的诏命后,就匆匆赶回长安,不出几日就到了汉东,通过诗人风雨兼程赶路,快马赶路的状态,表现了诗人内心欢喜;
结合颈联“面犹含瘴色,眼已见华风”及注释“华风,一说中原的风俗;一说晴朗时日的天气”可知,此句化用典故,写自己因久在南方瘴病之地,染病在此小憩仍然为到了中原而欢喜;展现了出诗人结束贬谪生活,终于可以回到长安的喜悦、欢愉;
再结合诗题“先寄随州周员外”可知,写诗人在回京之时先“写诗寄情”给自己的好友周员外(周君巢);结合尾联“岁暮难相值,酣歌未可终”可知,写诗人认为寒冬即将过去,春天马上来临,期待与好友重逢,载歌载舞永不停歇,表现了诗人与周君巢的亲密无间的友情。
19.(1)“空”字,写出园中万物凋零的景象,与“慢绿妖红半不存”呼应。
(2)对春天的留恋
【详解】(1)考查诗句中词语的表现力。一定要把词语放入诗句或具体的语境之中解读。“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一阵风过,树梢的榆荚只能随着那柳絮在空中到处飘荡游走。从内容上看,“空”字,写出园中万物凋零的景象;从结构上看,与第二句“慢绿妖红半不存”(红红绿绿的花草已是半开放半凋谢了)照应。
(2)考查两首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晚春景物。这时,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它们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各逞姿色,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机能,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 同时寄寓着一定的哲思,即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所以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一致。
【点睛】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紧盯诗歌的“眼睛”。题目是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直捣诗歌的“心脏”。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20.(1)D
(2)诗歌的最后两句,意为怎么能够登上长梯去采摘玉井莲,把它们在天下所有的泽塘种满。表达诗人由己及人,表达出希望天下众生免受疾病困扰的美好愿望。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同样推己及人,希望天下饱受磨难的、贫寒的读书人能得到庇护,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两诗所表达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导语】韩愈此诗以神话意象“玉井莲”为载体,通过“十丈藕如船”的夸张描写展现其非凡特质,继而以“冷比雪霜甘比蜜”形成感官对比。尾联“安得长梯”之叹,与杜甫“广厦”之愿相似,皆由个人求索升华为济世情怀,体现了儒家知识分子心系苍生的精神境界。
【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开花十丈藕如船”,“开花十丈”体现莲花形体巨大,“藕如船”突出藕的硕大,说明玉井莲形体硕大,该选项符合;
B.“冷比雪霜甘比蜜”,“冷比雪霜”直接表明玉井莲的“冷”,如同冰霜般,该选项符合;
C.“冷比雪霜甘比蜜”里“甘比蜜”,清晰体现出藕实(可理解为莲花相关果实等)甘甜,该选项符合;
D.诗中“太华峰头玉井莲”,“太华峰头”说明玉井莲长在华山峰顶,是高处,并非“长在低处”,该选项不符合;
故选D。
(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韩愈诗里“安得长梯上摘实,下种七泽根株连”,诗人先因玉井莲能治重病、自身求而不得,进而畅想借长梯摘莲种满诸泽,让这有神奇功效的莲广泛生长,愿天下人都能借此摆脱沉疴。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在自身为秋风所破、居无定所的困境中,生发对天下寒士的关怀,渴望广厦庇佑众人。二者均是诗人突破个人遭遇局限,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下众生,把个体对美好事物(莲的治愈、广厦的庇护)的需求,升华为对天下人的深切关怀,以朴素且真挚的畅想,传递出愿世间苦难者皆得解脱的博爱情怀,在由己及人的情感递推中,彰显出文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精神底色,所以情感表达有同工之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