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苏轼诗歌(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苏轼诗歌(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苏轼诗歌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①
苏轼
其一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其二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②。
杳杳天低鹘③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④。
【注】①1100年徽宗继位。曾被贬儋耳(今海南儋县)的苏轼得诏于5月内迁廉州。这两首诗是诗人赴廉州途中离儋耳过澄迈(今海南省北部)时作。澄迈驿:设在澄迈县的驿站。通潮阁:一名通明阁,在澄迈县西。②此句出自《楚辞·招魂》,暗指苏轼得诏内迁一事。③鹘:一种乌鹰。④中原:可用来指远处的故国河山。
下列选项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句“倦客愁闻归路遥”中,“倦”字既写旅途劳顿,又暗含长期贬谪的疲惫,与“归路遥”形成情感呼应。
B.“眼明飞阁俯长桥”以“眼明”凸显通潮阁的壮丽景象,使诗歌基调从倦怠转为豁朗,紧扣题目中的“通潮阁”。
C.“帝遣巫阳招我魂”化用《楚辞·招魂》典故,借“天帝遣使”暗指奉诏北归,语言含蓄,意蕴深厚。
D.两首诗均以“海南”为背景,抒发了诗人贬谪漂泊、北归无望的孤寂与对中原故土的深切思念。
请发挥想象和联想,将“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所展现的画面描写出来。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①。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②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③春耕。
【注】①铜钲(zhēng):一种青铜打击乐器。②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③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东风”为“我”的出行吹散阴云,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B.颔联通过视觉、听觉,运用比喻描写晴云、初日,形象生动。
C.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静景清新秀丽,动景活泼自在。
D.全诗运用了实虚结合的写法,绘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图景。
请结合诗的内容,简析本诗的写景顺序及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上片叙事,写词人密州出猎的盛大场面:下片抒怀,写词人请战,情豪志壮。
B.上片中“卷平冈”三个字,极言速度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上片结尾两句,写词人在猎场驰骋,像孙权那样英勇无比,亲自射杀了老虎。
D.下片结尾词人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狂”贯穿全词,词人的“少年狂”,狂在外形,狂在语言,狂在内心。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
宋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①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②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②酒贱:酒质量低劣,并非好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首句“世事大梦一场”以比喻开篇,将人生比作一场虚幻的梦境,奠定了全词深沉悲凉的基调。
B.“人生几度秋凉”一句,通过季节更迭的追问,抒发了词人对人生短暂、年华易逝的悲慨。
C.下阕“酒贱常愁客少”暗含世态炎凉之叹,“月明多被云妨”则借明月意象隐喻人生困境。
D.结尾“北望”以动作作结,呼应上阕“夜来风叶”的萧瑟之景,使全词在结构上形成首尾圆合之势。
(2)在《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与《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两首词的下阕,月都成了苏轼笔下的抒情载体,请分析两首词借“月”所抒发的不同情感。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节选)
苏轼
江云有态清自媚,竹露无声浩如泻。
已惊弱柳万丝垂,尚有残梅一枝亚。
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
不惜青春忽忽①过,但恐欢意年年谢。
[注]①忽忽:倏忽,急速,形容时间快速飞逝的样子。
前四句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月夜怎样的特点?
后四句抒发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六月二十七日①望湖楼②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①六月二十七曰: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②望湖楼:古建筑名,位于杭州西湖畔。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云,把乌云比作“翻墨”,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渲染暴雨即将来临的气氛。
B.第二句写雨,运用比喻把飞溅的雨点比作“跳珠”,形象地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C.第三句写风,狂风席卷大地,吹得雨散云飞。“忽”字用得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
D.最后一句写天和水,由自然推及人生,表现出诗人经历风云变幻后内心的惆怅和伤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序写时间、地点及词人出游的独特感受,交代写作缘由。
B.词的上阕写雨中情形,诗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C.“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过天晴的喜悦之情。
D.词末句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阕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诗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
结尾句中的“晴”“雨”分别喻指什么?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歌子·湖州作①
苏轼(宋)
山雨潇潇过,溪桥浏浏清。小园幽榭枕苹②汀。门外月华如水、彩舟横。
苕岸霜花尽,江湖雪阵③平。两山遥指海门青。回首水云何处、觅孤城④。
【注】①这首词是在湖州钱氏园词人为送别友人刘撝写下的。②苹:苹草,也叫作四叶草。③雪阵:此处指钱塘江潮水。④孤城:钱塘江两岸有山峰对起,称作海门。孤城:这里指湖州。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描写的是词人为友人送别时的环境,“山雨”“幽榭”等营造出了清幽伤感的意境。
B.“枕”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池中水草拥着清幽亭榭的样子,也暗示此时天色已晚。
C.整首词融情于景,无一字言情,却又处处流露出伤情别绪。
D.末尾词人从自己的视角回望湖州,仿若“孤城”,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
词的下阕中“回首水云何处、觅孤城。”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栏①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②。
【注】①东栏:指诗人当时居住的庭院门口的栏杆。②清明:清澈明朗。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北宋熙宁十年,当时苏轼已经四十一岁,经历了众多的家庭变故,母亲、妻子、父亲相继辞世。在政治上,因为王安石变法而引起的新旧党争,苏轼离开京城,带着淡淡的忧愁,在地方为官。熙宁九年冬天,苏轼离开密州,接任苏东坡密州知府职位的是孔宗翰。第二年春天,苏轼到徐州赴任,写了五首绝句给孔宗翰。这是其中的一首。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句用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烘托出春意之浓,春愁之深,同时柳絮点出梨花盛开的季节,衬托出梨花盛开的欢喜心情。
B.第三句写诗人惆怅地站在东栏旁,梨树上满是洁白的梨花,同时柳絮在飘,落在作者身上,作者也成了“一株雪”。
C.本诗的诗眼是“惆怅”一词。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惆怅”一词中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
D.最后一句,人生看得几清明,人生能有几次清明,这是补足前句“惆怅”的内容,更增添悲凉的气氛。
本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梨花?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
[宋]苏轼
夜饮东坡①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②?夜阑风静毂纹③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②营营:周旋、忙碌,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③毂纹:比喻水波细纹。
词的上片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请作赏析。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在词中流露出归隐江湖的念头,你认为苏轼真的会归隐吗?并结合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诗文内容来分析。
临江仙·风水洞作
苏轼
四大①从来都遍满,此间风水何疑。故应为我发新诗。幽花香涧谷,寒藻舞沦漪。
借与玉川②生两腋,天仙未必相思。还凭③流水送人归。层巅余落日,草露已沾衣。
【注】①四大:佛教以地、水、火、风为四大,认为此四者广大,能产生一切事物和道理。②玉川:唐代诗人卢仝(tóng),号玉川子。卢仝诗云:“一碗喉稳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四碗发轻汗,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③凭:烦请。
下面对诗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紧扣题目中“风水”二字落笔,用佛家的眼光观照自然,是对“风水洞”得名的一种诠释。
B.“幽花香涧谷,寒藻舞沦漪”这两句结合词人的嗅觉感受和视觉感受,写出了一个藏娇蕴秀、清美绝人的意境。
C.下片“借与玉川生两腋,天仙未必相思”,运用想象、比喻的手法,实际上表达了词人对“风水洞”中“水”的极度赞赏。
D.该词将写景、抒情、议论结合起来,结尾处既是游览情绪的归宿,也是词人的终生追求。
下片“还凭流水送人归”的“归”字有什么妙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②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③后,酒醒却咨嗟④。休对故人思故国⑤,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释]①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②壕:护城河。③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④咨嗟:叹息、慨叹。⑤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江南”是词牌名,“超然台作”是题目,与《登幽州台歌》均是咏史题材。
B.苏轼有“诗神”之称,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
C.寒食节禁烟火,有祭扫、踏青、秋千、蹴鞠、斗鸡等习俗。
D.诗人写景,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表达出来。
“一切景语皆情语”,上片写景运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句子加以分析。
对这首词的情感,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落寞惆怅,一种是超然洒脱。请结合“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两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D 2.示例:极目远眺,广漠的天空与苍莽原野相接,高飞远去的鹘鸟正消逝在天际;地平线上连绵起伏的青山犹如一丝纤发,那里,正是中原我的故乡啊。
【导语】苏轼《澄迈驿通潮阁二首》以羁旅视角展开空间叙事,第一首通过“白鹭横秋”“青林没潮”的瞬间凝视,将贬谪倦意消解于自然意象;第二首借《招魂》典故构建神话维度,“鹘没青山”的远眺将地理距离转化为心理感受,展现赦还途中特有的苍茫感与家园意识。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D.两首诗情感并非“北归无望”。注释①明确诗人此时已奉诏得诏从海南于5月内迁廉州,第二首“帝遣巫阳招我魂”更直接表明获赦归乡的欣喜,尾句“青山一发是中原”抒发的正是眺望故土的期待。因此本项中“北归无望的孤寂”错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意思是:高飞的鹘鸟逐渐消逝在广漠天空与苍莽原野的相接之处,而地平线上连绵起伏的青山犹如一丛黑发,那里可正是中原故地啊。
据此句意,发挥想象和联想,描写出这一画面即可。
示例:苍茫暮色中,天幕低垂,与无垠的海面融为一体。一只矫健的鹘鹰展翅掠过,渐渐化作黑点,最终消失在辽远的天际线尽头。就在鹘鹰隐没的方向,唯见一痕细如发丝的青山轮廓,若隐若现地浮于海天相接之处——那便是我魂牵梦萦的中原故土啊!
3.B 4.顺序:按空间顺序,依次写“檐间积雨”的近景(听觉)、“岭上晴云”的中景(视觉)、“西崦人家”的远景(想象)。
作用:将现实场景与理想境界相拼接,揭示诗人欢乐心情,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导语】这首《新城道中》展现了苏轼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诗中以拟人化的东风开篇,赋予自然灵性;中二联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山间景致,晴云如絮、初日似钲,野桃溪柳各具情态;尾联由景及人,勾勒出农家春耕的淳朴欢乐。全诗写景由远及近,动静相宜,虚实相生,语言清新明快,表达了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3.本题考查赏析诗歌。
B.不正确。颔联“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从视觉的角度,把岭上晴云比作棉絮帽子,将初日比作铜钲,生动形象地写出晴云的形状和初日的形态,但此联未从“听觉”的角度描写。
故选B。
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分析。
要求分析本诗的写景顺序及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本诗写景按照由近及远的空间顺序。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从听觉角度写屋檐下的积雨,这是近景。颔联“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从视觉角度写岭上晴云、树头初日,这是中景。颈联“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从视觉角度写竹篱野桃、溪柳沙水,这是近中景结合。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是想象中的景致,遥想西崦人家生活,这是远景。
四联写景由近及远,层次分明地展开画面,使读者跟随诗人视角逐步深入自然,增强身临其境之感。按由实到虚的联想顺序进行描写,前六句实写途中所见的檐间积雨、晴云、初日、野桃、溪柳等,尾联虚写想象中农家的春耕生活,虚实相生,既表现眼前美景,又寄托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深化愉悦闲适的情感。
作用:移步换景,烘托愉悦心情。如“东风知我”拟人化开篇,奠定轻松基调;野桃“含笑”、溪柳“自摇”以动衬静,表现诗人山行时的畅快。尾联虚写农家乐,由景及人,将现实场景与理想境界相拼接,由自然景物过渡到对淳朴民风的赞美,突显诗人对和谐生活的热爱。层层递进的写景顺序,展现春意盎然的景象,烘托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5.C 6.①狂在外形:词人行为举止狂,劲装出猎且带领千骑随从席卷山冈,声势浩大。②狂在语言:词人语言口气狂,自比孙权,挽弓射虎。③狂在内心:词人心态狂,两鬓微霜仍不服老,运用冯唐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导语】《江城子·密州出猎》笔力雄健,上片绘出猎之壮阔,“千骑卷平冈”见豪迈气象;下片抒报国之壮怀,“射天狼”显英雄本色。以典故托志,借“狂”字统摄全篇,既展词人老当益壮之姿,又抒渴望建功之情,豪放词风尽显,读来荡气回肠。
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C.结合上片“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可知,这是词人以孙权自比,表明自己像孙权一样有射杀猛虎的豪情,并非实指已经射杀了老虎。此句是虚写壮志,而非实写猎场场景,选项理解有误。
故选C。
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及情感理解。
①狂在外形:结合“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可知,词人左手牵黄犬、右手擎苍鹰,身着华美猎装,率领千骑人马如疾风般席卷山冈。由此可知,其行为举止尽显豪迈张扬,以盛大的出猎场面展现出“狂”的外在气势。
②狂在语言:结合“亲射虎,看孙郎”可知,词人以孙权自比,直言要像孙权那样亲自射杀猛虎。由此可知,其语言口气狂傲不羁,借典故凸显自己的英武胆气,充满自信豪迈之感。
③狂在内心:结合“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可知,词人虽两鬓微白,却直言“又何妨”,以魏尚自喻,反问朝廷何时派遣冯唐来重新起用自己。由此可知,其内心狂放不羁,虽年近半百仍壮志不减,渴望重获重用、杀敌报国,展现出强烈的建功立业之志。
7.(1)D
(2)《水调歌头》借“共婵娟”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与美好祝愿,情感在豁达中见温情;《西江月》则以“共孤光”“凄然北望”抒发贬谪中的孤寂悲凉,暗含人生困顿之叹。两词均写中秋,前者超然中不失希望,后者则沉郁苍凉。
【导语】这首苏轼的《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借景与事抒情表意。上阕以梦喻世事,借秋凉、风叶鸣廊,叹人生短暂、容颜易老。下阕由酒贱客少感世态炎凉,以月明被云妨暗指人生遭际。中秋独酌北望,将个人境遇与家国情怀融合,于悲凉中见其对人生、世事的深沉思索。
【详解】(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北望”是词人因想起北方的朝廷而向北眺望,蕴含着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朝廷的眷恋,并非是呼应“夜来风叶”的萧瑟之景使结构首尾圆合。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比较。
根据《水调歌头》下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知,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苏轼希望亲人能长久平安,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体现出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其的美好祝愿,情感基调豁达又饱含温情。
根据《西江月》下阕“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可知,意思是: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谁与共孤光”直白地写出了他的孤独寂寞,“凄然北望”中,“凄然”强调了其心境的凄凉,向北眺望,结合苏轼被贬的经历,这里既有着被贬谪后的孤寂悲凉,也暗含有对人生陷入困境的喟叹,整体情感沉郁苍凉。
8.江云、竹露、弱柳、残梅。表现了月夜清冷幽静、朦胧迷人的特点。 9.独酌无侣、知音难觅的孤独之感,青春易逝、欢意难久的怅惘之情。
【导语】这首小诗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月夜清幽之景:江云自媚、竹露无声、弱柳垂丝、残梅独亚,展现空灵静谧的意境。后四句转入抒情,独吟自和的孤寂、酒尽无伴的怅惘,与“不惜青春”的洒脱形成张力,最终落于对时光易逝的深沉忧虑。苏轼将即景生情的手法运用得含蓄隽永,在清冷月色中寄寓了复杂的人生况味。
8.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及特点。
结合“江云有态清自媚”可知,诗人描绘了江上云朵姿态优美,自带清雅之态,展现出一种朦胧而迷人的景致。结合“竹露无声浩如泻”可知,竹叶上的露珠悄然滑落,虽无声却如浩荡倾泻之状,以声衬静,凸显出环境的幽静。结合“已惊弱柳万丝垂”可知,柔弱的柳树枝条万千垂下,增添了月夜的静谧之感。结合“尚有残梅一枝亚”可知,还有一枝残梅斜倚着,在月夜下更显清冷。由此可知,前四句所写的江云、竹露、弱柳、残梅等景物,共同表现了月夜清冷幽静、朦胧迷人的特点。
9.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结合“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可知,诗人独自吟诵清诗,只能自己应和,白酒饮尽却无人可借酒共饮,生动展现出诗人独酌无伴、身边缺少知音的孤独处境。
结合“不惜青春忽忽过,但恐欢意年年谢”可知,诗人并非吝惜青春匆匆流逝,而是担心欢乐的意趣一年年消逝,直接表达出对时光飞逝、青春不再,且欢意难以长久留存的怅惘心绪。由此可知,后四句抒发了诗人独酌无侣、知音难觅的孤独之感,以及青春易逝、欢意难久的怅惘之情。
10.D
【导语】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绘了夏日西湖骤雨初歇的瞬间景象。诗中通过“黑云翻墨”“白雨跳珠”等生动比喻,展现了暴雨的猛烈与急促,而“卷地风来忽吹散”则突显了天气变化的迅速。最后一句“望湖楼下水如天”以平静的水面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豁达,而非惆怅伤感,体现了苏轼在自然变幻中依然保持的从容与超然。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诗歌描绘了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先是乌云翻滚、大雨倾盆,接着狂风骤起,雨过天晴,湖水如蓝天般清澈平静。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生动描写,表现出一种自然变化的奇妙和美好,并没有由自然推及人生,也没有表现出诗人经历风云变幻后内心的惆怅和伤感;
故选D。
11.D 12.结尾的“晴”“雨”分别象征人生的顺境和逆境。苏轼借此表达了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无论得意失意,都应保持平和的心态,顺其自然,不为外物所动。(还可以答:豁达乐观)
【导语】苏轼于《定风波》中通过雨中游行的描绘,体现出旷达从容的人生态度。词中运用对比手法,展现同行者的狼狈与自我的怡然自得。借“雨”与“晴”隐喻人生逆境与顺境,传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精神和在风雨中自得其乐的哲学思考。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D.题干中“归隐田园的决心”表述有误,词人并没有归隐田园的决心。“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达的是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故选D。
12.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回首向来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意思是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心生感慨,故作此词。这里的“晴”“雨”分别指生活中官场上的顺境与逆境。由“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一蓑烟雨”,可知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在此基础上,苏轼进一步彻悟人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归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微不足道。他在此劝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可见,本诗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13.D 14.词人通过想象(虚写)友人乘船离去时,定会回头在水云相接的江河远方找寻我和送别他的湖州孤城,从朋友的角度表现自己的惜别之情。
【导语】苏轼这首词整体意境清幽又略带怅惘。上阕写园中所见雨过溪桥、月华如水等景,营造出静谧氛围。下阕将笔触伸向远方,描绘苕岸、潮水等,视野开阔。结尾回首寻觅湖州,从朋友的角度表现自己的惜别之情。借景抒情,情韵悠长,尽显苏词韵味。
1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末句从朋友的角度表现自己的惜别之情,并非“词人自己”的视角。
故选D。
14.本题考查句子作用。
“回首水云何处、觅孤城”意思:是回头远望水天相接,湖州城隐约可见。“回首”一词生动地描绘出友人在离开途中可能会有的动作,“水云何处”则营造出一种浩渺迷茫的意境,而“觅孤城”中的“孤城” 指代湖州。通过想象友人在离去时会回头在水云相接之处寻觅湖州孤城这一情景,从友人的视角来写,委婉而深切地表现了词人对友人的不舍以及自己的惜别之情,将送别时的惆怅之感表现得更加细腻动人。
15.A 16.①用“淡白”直接描写梨花颜色,②用“雪”比喻梨花,突出其洁白和繁盛,③“花满城”写出梨花的繁盛。④动静结合:第二句写满城飞舞的柳絮,既点出梨花开放的季节,还突出了梨花不轻狂的特点。
【导语】《东栏梨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此诗前二句写春末夏初梨花盛开、柳叶飘飞的情状,后二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以及感叹美景易逝、人生短促的愁情,也流露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情感。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却涵蕴甚深,引人深思。
15.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内容。
A.“衬托出梨花盛开的欢喜心情”理解赏析不正确。结合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可知,苏轼作此诗时已经四十一岁,经历了众多的家庭变故,在政治上,因为王安石变法而引起的新旧党争,离开朝廷。在这种人生境遇下,苏轼的诗中流露出忧愁和感慨。据此可知,诗人用柳絮点出梨花盛开的季节,是为了突出梨花坚持自我,不像柳絮飘飞般轻狂的特点,并没有“衬托出梨花盛开的欢喜心情”。
故选A。
16.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表现手法。
结合“梨花淡白柳深青”可知,先用“淡白”写造梨花的颜色,雪般的梨花颜色淡淡;写梨花,却写出“柳深青”,其实是以深青状柳叶和衬托雪白的梨花,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突出梨花的洁白、不娇艳的特点。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衬托,景色立刻就鲜活了。
结合“惆怅东栏一株雪”可知,诗句意为: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诗人又用“雪”比喻梨花,突出其洁白和繁盛;
结合“柳絮飞时花满城”可知,柳树已长得郁郁葱葱,柳絮飘飞的时候梨花也已开满城,用“花满城”表示花的繁盛,是静态描写,而“柳絮飞时”则为动态描写,柳絮飞时也是梨花开放的季节,也是典型的环境描写,用“柳絮飞” 烘托“花满城”,突出梨花坚持自我,不像柳絮飘飞般轻狂的特点。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17.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如雷的鼻息声、自己的敲门声和谛听江水声,衬托出夜的幽静和诗人心情的孤寂。(结合诗句分析,大意写出即可) 18.示例:我认为苏轼不会归隐。“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只是诗人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本词中有“长恨此身非我有”句,表明自己身不由己;《定风波》表露出来的也是屡遭挫折而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面对逆境愈挫愈勇的苏轼不可能归隐。
【导语】这首词写的是苏轼夜饮归来的情景,表现其豁达超脱的心境。上片以动衬静,描绘夜归时的幽静氛围,通过夜晚的江声对比家童的鼾声,表现内心的孤寂。下片抒发无奈感慨,希望随自然漂泊,寄情江海,表达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与归隐之志。
17.本题考查诗歌写法理解分析。
上片“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意思是“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反复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微波荡漾、舒缓扑退滩岸的隐约轻叹声”,通过写家僮如雷的鼻息声、自己的敲门声和谛听江水声,这些动态的声音行为,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衬托出夜的幽静;再联系“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可知,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诗人心情的孤寂尽显。
综上所述,概括作答即可。
18.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意思是“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看起来好像是诗人不满世俗,向往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表达出渴望自由的心声。但联系本词“长恨此身非我有”句,可知,诗人认为“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从而可看出他身在仕途也是身不由己,即便有归隐江湖的念头,客观上也无法真的会归隐;
《定风波》从“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可知,诗人认为“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从现实的道路隐射生活之路,表露出来的也是屡遭挫折而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再联系写作背景可知,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所以,面对逆境愈挫愈勇的苏轼不可能归隐。
19.C 20.“归”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流水”以人的情感,表达了词人对风水洞的喜爱和此行的满足快乐。
【导语】这首《临江仙·风水洞作》通过描写风水洞的优美景色,表达了作者苏轼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全词融合了佛教思想与自然观察,借助卢仝的诗意,赞美了风水洞的独特魅力和幽静氛围。结尾以流水送人归,象征着人生的自然流逝和归隐之意,呈现了苏轼超然物外的心境。
19.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C.“运用想象、比喻的手法”的理解不恰当。“借与玉川生两腋,天仙未必相思”意为:洞中清美的泉水要是借给卢仝泡茶喝,他一定会觉得两腋习习生风,有飘飘欲仙之感,这样,恐怕他连天仙都不会恋慕了。作者在想象卢仝用泉水泡茶喝之后的飘飘欲仙的感受,这是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
故选C。
20.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结合“还凭流水送人归”可知,诗句的意思是还烦请流水把我送回家。“归”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流水的动态,把流水以至风水洞都写得富有人情味,表达了词人此行的满足和快乐与对风水洞的喜爱之情。
21.A 22.从“春未老”写起,写春风、春柳、春水、春花尚未老去,充满春意,生机勃勃;同是也是针对自己老大无成所写,春未老而人空老,“以乐景衬哀情”;寄寓诗人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惆怅。 23.示例:我同意第二种说法。这首词中词人为摆脱思乡之苦,用“茶”“诗”“酒”排遣苦闷,使自己进入“超然”的境界。“诗酒趁年华”表达了词人豁达乐观,超然洒脱的思想感情。
【解析】2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望江南·超然台作》一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寄寓了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因此并不属于咏史题材;
故选A。
2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结合“风细柳斜斜”“半壕春水一城花”可知,春风柔和、春柳随风起舞,春水微微闪动,春花缤纷绽放,以春风、春柳、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满城春光,生机勃勃,正是映照了“春未老”一句;然而“春未来”而“人先老”,结合一句“诗酒趁年华”可知,作者认为应当作诗醉酒都要趁着年华尚在,那么建功立业更应当趁着年华尚在,如今春意尚盎然,人却先老去,可见明艳欢快的春景反衬诗人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正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作手法。
23.本题考查词句和主旨的理解。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意思是: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结合“休对故人思故国”可知,一方面,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诗酒趁年华”,则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至此,诗人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可见词人超然洒脱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结合“寒食后,酒醒却容嗟。休对故人思故国”可知,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正是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落寞惆怅、难以解脱的苦闷,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示例:我同意第一种说法。清明时节,词人欲归不得,只能煮茶、作诗和饮酒来派遣内心的惆怅孤寂以及对家乡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因此“且将新火试新茶”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