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王安石诗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半山①春晚即事王安石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②路静,交交园屋深。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惟有北山③鸟,经过遗好音。【注】①在江苏江宁,由县东门到钟山,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新法失败后,作者晚年退居江宁,并于宋元丰年中营建半山园,自号半山。②陂(bēi)路:湖岸,塘堤。③北山即钟山,六朝时周颙曾隐居于此。下面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甚为奇妙,寥寥十字,写尽春色的变化,展现出一派绿肥红瘦的景象。春风的和煦跃然纸上。B.酬,本义“报酬,赠答”,这里是“赐予,带给”的意思,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酬”是指实现(愿望)。C.三、四句中,“翳翳”,是形容树木茂密的状貌,“交交”,则是形容树木相互覆盖交加的样子。D.五、六句笔锋一转,截取两个生活片段,或居家凭几小憩,或寻幽拄杖独行,一静一动,尽显风神。清代《宋诗钞》中,说:“安石遣情世外,其悲壮即寓于闲淡之中。”请结合你的理解赏析尾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葛溪驿①王安石缺月昏昏漏②未央③,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注】①皇祐二年秋天,诗人从临川赴杭州,途经弋阳葛溪驿,写下此诗。②漏,漏壶,古代计时器。③未央,未尽。合理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首联呈现的画面。你在这首诗中读出了诗人的哪些情感?阅读下面宋诗,完成各题。南浦①宋·王安石南浦东冈②二月时,物华撩我有新诗。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注释】①南浦:王安石晚年隐居江宁(南京)钟山,南浦是城郊的小河。②东冈:一名白上冈,也在城郊。王安石在《道人北来》五言诗就提到“道入北山来,间松我东岗。”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在这首绝句小诗里,采取白描手法,直直落落写来,浅显易懂。B.首句写南浦风光旖旎,“南浦东冈二月时”,点明时令,时临二月,早春刚至。C.“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这两句诗对仗工整,状物精妙。用词精妙而意韵悠长,色彩清丽而对比分明,不仅使景物形、色兼备,更添演一丝情趣。D.本诗用“鸭绿”代水,用“鹅黄”代指迎春花,通过对水和花的着意描绘,来表现春临南浦的美景。小语在“悦读悦写”课上向同学们推荐本诗时,尤其提到“物华撩我有新诗”中的“撩”字,看似平常,实则非常传神。你同意她的说法吗?为什么?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各题。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题壁诗,不仅写出了湖阴先生生活情趣的高雅,也赞美了其品质的高洁。B.诗歌前两句写庭前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优美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C.一个“畦”字不仅交代了花木的整齐,还说明了花木品种和数量之多,既整齐又不单调。D.诗歌景物描写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表达对主人的赞叹,又具体写出了山水的情态。从修辞角度理解“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的“绕”字。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定林所居[宋]王安石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临溪放艇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诗歌一、二句诗中“溪水”和“山”分别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溪鸟山花共我闲”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简要作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起句紧扣诗题,点明登临地点,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应天塔的高峻。B.承句从传说入手,写“鸡鸣”就能“见日升”,直接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C.转句使用典故来抒发情感,表现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以及不畏奸邪的勇气。D.合句以理入诗,意蕴丰富,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即事①王安石(宋)径暖草如积②,山晴花更繁。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③。【注】①即事:以当前事物为题材写诗。②积:积聚,堆积,形容草丛茂盛。③武陵源:即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一处世外桃源,其中有“鸡犬相闻”之语。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由小径写到山色,由远到近描摹了绿草如茵,烂漫的野花在阳光下更显得繁茂艳丽的图画。B.颔联“纵横”与“高下”相对,对仗工整,而且经纬交错,构成了一幅和谐匀称的画面。C.尾联运用典故,写诗人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D.全诗语言质朴清新、简洁自然,从构图谋篇到遣词造句都颇具匠心。这首诗的颈联运用的 写作手法,用鸡鸣、犬吠来表现乡村环境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金陵即事①王安石水际柴门一半开,小桥分路入青苔。背人照影无穷柳,隔屋吹香并②是梅。【注】①即事:就眼前的事物、情景(做诗文或绘画) 。②并:都。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在金陵根据眼前所见,即兴而作,描绘静谧美好的春景。B.诗中用溪流、柴门、小桥、青苔小路、垂柳、梅香等景物,营造了清幽雅致的氛围。C.“背人照影无穷柳”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写出垂柳摇曳的美丽姿态。D.“隔屋吹香并是梅”一句,写梅似乎是有意与人保持距离,实则赞扬了梅花的高洁。本诗通篇写景,似乎不见人,却又处处充满人的动作、人的行踪、人的气息,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菩萨蛮①王安石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②,午醉醒来晚。 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注释】①此词是词人受旧党打击,晚年被迫隐居金陵半山面作。②月偃:即偃月,半弦月。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两句,词人对自己隐居的环境和现在的装束打扮(“窄衫短帽”)进行了描写。B.上片后两句实际上是指一夜的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花,不过没有去年那样红。C.下片前两句是对往昔官宦生涯的反省:为官之时,天天醉生梦死,辜负了良辰美景。D.最后两句写隐居后,黄鹂的声声鸣叫最牵动词人的情怀,最让他动心。有人说首句“闲”字用得极妙,那么词中哪些内容能够表现这个“闲”的意趣?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午枕①【宋】王安石午枕花前簟②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③宛转愁。【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805),当时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辞职退居江宁(今南京),一日午睡醒来觉得光影动人便作此诗。②簟(diàn):竹席。③供:引起。诗人写到了许多景物,如清凉的竹席、晃动的花影、 等,写出了环境 的特点。结合三、四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过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金陵怀古四首(其一)王安石霸祖①孤身取二江②,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黍离》《麦秀》③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注】①霸祖:指在金陵开创基业,取得霸权的历朝开国君主。②二江:宋代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的简称,也是建都金陵诸国的主要统辖区域。③《黍离》《麦秀》:西周灭亡后,周朝士大夫路过旧都,见昔日宫殿成为长满禾黍的田地,作《黍离》诗哀之。商朝灭亡后,商纣王的叔父箕子路过殷商旧墟,看到宫室毁坏,长满禾黍,作《麦秀歌》以示慨愤。二者都是哀国伤亡之辞。诗的首联运用 手法,揭示建都金陵的诸国兴亡相继,创业艰辛但难守成的历史现象,引发怀古之情。颔联中诗人认为国家遭遇灾祸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沉迷于“ ”(用诗中词语填空)。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文章,回答问题。贾生[宋]王安石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将贾谊的谋略“略施行”和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言尽废”相对照,褒贬分明。B.本诗实际上是诗人自己的真实写照,写自己的变法得到了宋朝君王的推崇。C.诗中采用两个反诘句,寓答于反问之中,突出贾谊才能与文帝的爱惜贤才。D.诗中贾谊的谋议都被汉文帝采纳并施行了,说明只有“爵位自高”才可以受到君王的重视。(2)王安石与李商隐的同题诗《贾生》,虽然都是咏贾谊,但各自的着眼点不同,见解也各异。试简要分析。答案1.B 2.尾联写北山的鸟儿经过时留下悦耳的声音。诗人退居半山,看似悠闲,实则内心有着壮志未酬的悲壮。鸟儿的叫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也触动了诗人的内心。在闲淡的氛围中,诗人借鸟声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孤独与落寞,以及对往昔的怀念,将悲壮之情寓于闲淡之中。【导语】这首诗以简淡笔墨勾勒出王安石晚年隐居生活的闲适与孤寂。春风换绿荫的意象暗含政治失意后的自我宽慰,陂路幽深、园屋静谧的景物描写烘托出超然世外的心境。尾联北山鸟鸣的点缀,在空寂中平添一丝生机,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悲壮寓于闲淡”的艺术境界,展现了诗人历经沧桑后的淡泊与坚守。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这里的“酬”是“赐予、带给”的意思,符合诗意;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酬”是“酬谢、答谢”之意,并非“实现(愿望)”。故选B。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尾联“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诗人晚年隐居时的孤寂心境。北山鸟的鸣叫,既是自然之景,亦是诗人内心的映照。王安石退居半山,表面上寄情山水,实则暗含政治失意后的落寞。鸟声虽“好”,却更衬托出环境的幽寂,暗示诗人虽远离朝堂,却仍难掩对往昔抱负的追忆。钟山曾是六朝隐士周颙的栖居之地,鸟鸣在此不仅是自然之声,更带有历史回响,使诗人的孤独与不甘在闲淡的笔调中愈发深沉。此联以鸟声为媒介,将个人悲慨融入静谧的山水,正是“悲壮寓于闲淡”的绝佳体现。3.一钩残月挂在天空,月色昏昏,漏声滴答,黑夜正长;一盏油灯,忽明忽暗,寂寂地照着我的床。 4.疾病缠身的痛苦,对家乡的思念,羁旅的困顿,对时局的担忧。【导语】《葛溪驿》是王安石在旅途中的即景抒情之作。诗中通过“缺月”“明灭灯”等意象,描绘了秋夜的孤寂与凄凉。诗人以病身、归梦、鸣蝉等细节,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无奈。全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王安石细腻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3.本题考查诗歌画面。做答此题,首先理解诗句含义。首联“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缺月昏昏”描绘出月亮残缺且月色昏暗的状态,“漏未央”表明漏壶中的水还未滴尽,意味着黑夜漫长。“一灯明灭”写出油灯闪烁不定的样子,“照秋床”则点明灯光所照之处是诗人所在的秋夜之床;从视觉角度,先写天空中的残月,再写室内的油灯,最后聚焦到床上的诗人,按照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进行描写;为使画面更生动,可适当添加如“静静地”“孤独地”等修饰词,描述残月、油灯所处的氛围,同时对“漏声”进行简单描述,如“传来单调的滴答声”,让读者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示例:在这寂静的秋夜,抬头望去,一钩残缺不全的月亮挂在暗沉的天空,散发着昏黄黯淡的光。远处,漏壶正传来单调的滴答声,仿佛在诉说着黑夜的漫长,那漏壶中的水似乎永远也滴不完。而在这小小的驿馆内,一盏油灯孤独地立在桌上,火焰忽明忽暗,灯光在黑暗中摇曳闪烁,静静地照着诗人所躺的秋床。床上的诗人,在这昏黄灯光的笼罩下,身影显得愈发孤寂,周围的一切都沉浸在这朦胧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之中。4.本题考查情感理解。结合“病身最觉风露早”可知,“病身”直接点明诗人身体抱恙,“最觉风露早”表明因为生病,身体较为虚弱,所以对秋风寒露的感受更加敏锐,比常人更早地察觉到了寒意。由此可知,从这句诗中能体会到诗人疾病缠身的痛苦。结合“归梦不知山水长”可知,“归梦”体现了诗人在梦中都渴望回到家乡,“不知山水长”则表明在梦里诗人忘却了家乡与自己所处之地之间那漫长的山水阻隔,一心只想回到家乡。由此可知,这句诗表达出了诗人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结合“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可知,“缺月昏昏”营造出一种昏暗、凄凉的氛围,“漏未央”说明黑夜漫长,“一灯明灭”描绘出油灯闪烁不定的状态,“照秋床”则显示出诗人独自躺在秋夜的床上。整体画面描绘出诗人在驿馆中,在这样孤寂、昏暗的环境下,难以入眠的情景。由此可知,从首联所描绘的情境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羁旅在外的困顿与孤寂。结合“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可知,“坐感岁时”表明诗人因时光流逝而感慨,“歌慷慨”体现出诗人内心情绪的激昂,“起看天地色凄凉”中“天地色凄凉”不仅仅是描写自然景色的黯淡,更象征着当时社会时局的动荡与不安。诗人由自身的感慨起身看到这样的景象,心中不免对国家的时局感到担忧。由此可知,从这两句诗中能够体会到诗人对时局的担忧之情。5.D 6.“物华撩我有新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撩”字将“物华”人格化,赋予了它人的情态和动作,既从侧面烘托了南浦风景之美,又点明引发诗歌创作激情的原因,令人遐思。【导语】这首《南浦》通过描绘二月初春南浦的旖旎风光,展现出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由衷热爱。诗中运用白描手法,简洁明快,描绘了波光粼粼的河水和鹅黄色的嫩柳。以“撩”字传达自然美景唤起诗兴的瞬间感受,表现出作者晚年隐居时的闲适与宁静。5.本题考查诗歌赏析。D.该诗中“鹅黄”通常指新柳而非迎春花,原因主要有:一是色彩上,“鹅黄”是鲜嫩淡黄色,与早春新柳颜色相符,迎春花颜色更鲜艳浓烈;二是形态上,“袅袅垂”描绘的细长轻柔下垂姿态与柳树枝条特点一致,与迎春花短小紧凑形态不同;三是文化意象上,古代诗词中“鹅黄”常与柳树相联系,指代柳树更为常见。故“用‘鹅黄’代指迎春花,通过对水和花的着意描绘”应改为:用“鹅黄”代指新柳,通过对水和柳的着意描绘。故选D。6.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撩”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物华”也就是眼前美好的自然景物人格化,赋予了它们主动撩拨、招惹诗人的人的情态和动作,好像这些景物特意来招惹诗人,要与诗人互动一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活泼与灵动。一个“撩”字从侧面烘托了南浦风景的美丽动人。正是因为南浦的自然风光如此美好,如此富有魅力,才会像一个充满活力的精灵一样主动来撩拨诗人,让诗人感受到它们的吸引力,从而体现出景色的独特魅力和强大的感染力。此字还点明了引发诗人诗歌创作激情的原因。诗人看到如此撩人的美景,内心的诗情被激发,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创作的欲望,所以才有了后面“有新诗”的结果,在景与诗之间建立了一种紧密的联系,让读者更能理解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契机和心境。故应同意小语的说法。7.D 8.拟人。“绕”字将水拟人化,写出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和自然景物对主人的爱融和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导语】《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是题壁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7.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D.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由近及远,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选项中“由远及近”表述有误;故选D。8.本题考查词语赏析。要求从修辞的角度理解“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的“绕”字。“一水护田将绿绕”意思是:一条流水护着田将丛绿缠绕如带,“绕”字通过拟人手法,将流水描绘得仿佛有意识地环绕田地而行,犹如护卫一般。“绕”字将河流围绕田地的动态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它描绘出河流蜿蜒曲折地围绕着田地流淌的样子,让读者能够想象到那一幅田园风光图:清澈的河流像一条丝带,轻柔地缠绕着肥沃的田地,田地仿佛是被河流精心呵护着的珍宝。这个字使得整个画面富有动感,将自然景色描写得鲜活生动,既展现了主人与自然相互之间的融洽和谐,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喜爱。9.蜿蜒曲折 高 10.诗人在山野中尽享“溪鸟山花”等美景,闲适而自得。【导语】王安石的《定林所居》描绘了一个宁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屋舍被溪水和竹林环绕,山水在白云间显得悠远。诗人通过“临溪放艇依山坐”的闲适姿态,表达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闲适与宁静,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满足。9.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屋绕湾溪竹绕山”的意思是:房屋被溪水环绕着,竹林环绕着青山,写出了溪水的曲折;“溪山却在白云间”的意思是:溪水和高山又直插白云间,写出了山势之高。所以,诗歌一、二句描绘了溪水曲折环绕、山势高耸的特点,营造出一种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10.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溪鸟山花共我闲”表现了诗人置身于自然之中,与溪鸟、山花共享闲适时光,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宁静。联系“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可知,全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通过“溪鸟山花共我闲”一句,表现诗人在山野中尽享“溪鸟山花”等美景,情感闲适而自得。进而也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亲近。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11.B 12.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意思对即可)【解析】1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B.“闻说鸡鸣见日升”的意思是: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这是间接地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不是“直接”。故选B。12.本题考查诗文中蕴含的哲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为: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本句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这本是咏物抒怀之句,却也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而人类社会这座高峰上又有多少“遮望眼”的“浮云”,包含的哲理:无论生活或学习,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13.A 14. 反衬(以动衬静) 静谧(宁静、安静)【解析】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有误,首联“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的意思是:幽曲径道上长满了浓密柔软的青草,朗朗晴空下的山上花儿开得更显繁密。由小径写到山色,由近到远,描摹了绿草如茵,烂漫的野花在阳光下更显得繁茂艳丽的图画。此项“由远到近”有误。故选A。14.本题考查使句赏析。这首诗的颈联“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意思是:午间静憩传来几声鸡鸣,访寻幽境又遇犬吠暮烟。鸡在正午休息的时候长鸣,可见其地的宁静安谧,而村民的悠闲恬适也从中可以想见。“荒寻犬吠嚣”一句说狗在荒野里东寻西找,看到了昏暗的阴处就叫个不停,由此可以推知山村远离尘嚣,难得有生人过访。所以这两个字运用以动衬静的写法,即反衬手法,突出地表现了山村宁静安谧的生活景象。15.C 16.示例:首句写隔水望见茅屋柴门半开半闭,这是“人”看的结果;第二句写“人”穿过小桥,走近屋前,只见满地青苔;第三句写“人”俯视水面,见柳背人照影;第四句写“人”闻到了风吹送来的梅的香气。【分析】15.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与赏析。C.不正确。“背人照影无穷柳”一句,并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而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垂柳像人一样背对着人,柳影倒映水中,摇曳生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垂柳的婀娜多姿和风情万种。故选C。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水际柴门一半开”中,“柴门一半开”暗示了有人居住在此,门虽半开,但不见人迹,可能是屋主刚刚离开,或者正在屋内忙碌,没有出来。这种微妙的细节让人感觉到人的存在。“小桥分路入青苔”中,“小桥”是人为建造的,而“青苔”的生长也需要一段时间,这表明这里有人经常走动,小桥和青苔共同构成了一个幽静而有人气的场景。“背人照影无穷柳”中,“背人”二字表达了柳树的姿态仿佛在避开人,而“照影”则暗示了有人在观赏这些柳树,或许正有人站在水边,静静地看着柳树的倒影。“隔屋吹香并是梅”中,“隔屋”说明梅花并非近在眼前,而是需要绕过屋子才能看到。而“吹香”则表达了梅花的香气随风飘散,这种香气能够被人闻到,进一步证明了人的存在。同时,“并是梅”也暗示了有人能够辨认出这是梅花的香气,进一步强调了人的作用。因此,虽然本诗通篇写景,但处处流露出人的动作、行踪和气息。这些微妙的细节和暗示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富有情感,也让人更加能够感受到金陵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和生活气息。示例:首句暗示了人的居住和活动。第二句中,小桥作为人为建筑,以及青苔的生长,均表明这里有人经常走动,形成了幽静而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第三句通过“背人”和“照影”两个词,传达出柳树仿佛在避开人,同时又有人在观赏柳树的倒影,这暗示了人的观赏行为。第四句中,“隔屋”和“吹香”表明梅花并非近在眼前,暗示了有人能够辨认出梅花的香气。17.C 18.结草作舍临水而居,轻衫短帽行走于垂杨中,透露出生活的“闲适”;醉酒昼寝,不必为政事忙碌,透露出生活的“闲逸”;“最关情”的“黄鹂”更表现了作者寄情鸟语花香的“闲情”。【分析】17.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C.理解不正确。“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意思是“可是今夜的新月在那树梢上仰卧着,我中午喝酒一喝也就醉倒了,直到醒来便是这夜晚”,表现的是生活的闲逸,而非对往昔官宦生涯的反省。故选C。18.本题考查词语赏析。“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意思是“几间茅草屋临水而建,我穿着利于行动的便装,戴着短小的帽子漫步在垂杨的树丛里”,作者结草作舍临水而居,轻衫短帽行走于垂杨中,透露出生活的“闲适”;“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意思是“新月斜卧在树梢上,中午酒醉后睡到现在才醒来”,醉酒昼寝,不必为政事忙碌,透露出生活的“闲逸”;“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意思是“什么东西最容易使人动情呢?是那深藏在那树丛里面的黄鹂鸟叫唤的两三声”,用“最关情”的“黄鹂”表现了作者寄情鸟语花香的“闲情”。19. 悠扬的鸟鸣(隔水的高山) 幽静(静谧) 20.诗人正沉浸在悠远美妙的梦境(开心地做着美梦),被鸟鸣唤醒情绪有些低落(感到有些失落),再远处眺隔着江水连绵起伏的山峰,触发了婉转的、难以言说的清愁(因变法失败,引发壮志未酬的无穷愁绪)【解析】19.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根据“簟欲流”得出:清凉的竹席;根据“红影上帘钩”得出:晃动的花影;根据“鸟唤悠扬”得出:悠扬的鸟鸣;根据“隔水山”得出:隔水的高山。据此得出描写了:清凉的竹席、晃动的花影、悠扬的鸟鸣、隔水的高山等景物,“悠扬梦”给人以美的朦胧感,“隔水山”则展示了美的距离感,写出了一种幽静、静谧的环境特点。20.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的意思是:窥视人的小鸟声声啼鸣,惊起飘忽的梦,它去得悠悠。只看见水那边青山重重叠叠,引惹起心头深隐难言的清愁。写醒来后心理的落差和变化,醒来耳中听得鸟鸣,却怀疑美梦正是被鸟鸣唤醒,寻声望去,似乎鸟儿也在窥望自己,于是主观感情倾向认为是鸟儿有意唤醒自己,心头生起一种惆怅之感,再往远处眺望,一水之隔的青山映入眼帘,于是愁绪变得更无穷无尽了。“青山”在这里可说是现实生活的象征,因为它稳定不变并朝夕与自己相伴,看到它,才意识到令人迷恋的梦已飘远,思绪猛然回到现实中,想起自己变法失败、壮志未酬,引起无穷的愁绪。21. 对比 逸乐 22.对千百年来人们无力左右兴亡更替的慨叹和只能借酒排遣伤感的无奈。【解析】21.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赏析。第一空,首联“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意为:昔日在金陵开创基业,取得霸权的历朝开国君主,凭借一己之力便能攻下建都金陵诸国的主要统辖区域;如今作为子孙一辈人却用多座城池投降苟且存活。据此可知,首联将开国君主与子孙后代进行对比,运用对比的手法揭示建都金陵的诸国兴亡相继,创业艰辛但难守成的历史现象,引发怀古之情。第二空,颔联“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大意为:功成名就后就会享受荣华富贵,但只知安逸享乐又怎能料到祸患就会接踵而至呢。据此可知,颔联中诗人认为国家遭遇灾祸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沉迷于“逸乐”。22.本题考查情感主旨。尾联大意:当年东周的大夫和殷朝的旧臣悯伤故国,眷怀旧都,因而作了《黍离》《麦秀》之歌,然而千百年来,兴亡更替,人们对此既无能为力,那还是置之不论,一切付之酒杯,以免徒然的伤感吧。“从来事”表达诗人对历朝历代兴盛衰亡的感慨,“且置兴亡近酒缸”抒发诗人对无力改变现状,只能借酒消愁聊以慰藉的无奈之情。23.(1)D(2)李商隐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仕途得失,而在于指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用贾生隐示自己,慨叹贾生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唱自己的生不逢时,王安石认为,自伤之意尽在不言中。意在表明,君王待臣厚薄,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D.有误,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故选D。(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比较阅读理解。《贾生》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借贾谊的不幸命运,来表达他对现实的忧虑。前四句咏史,写贾谊遭遇之不幸。首联道其才学,年少而明悉天下治乱。颔联言其性格,忧国忧民,坚持立场,突出了贾谊形象的最主要特点。后四句伤今。颈联以为贾谊可为异代知音,而现实中罕有其匹,微露孤独之感。尾联则将情感直推向上,呈现悲愤色彩。全诗以前半映衬后半,以历史映衬现实,以贾谊映衬自身,看似曲折,实则主旨分明。《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咏史诗。此诗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开明,实则昏聩。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结句则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全诗借古讽今,寓慨于讽,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李诗以小事而见大节,王诗则因大事而忽小节。王安石认为贾谊的政略,文帝基本都有采用,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官职的高低与否不重要;李商隐抱负难申,乃为贾谊悲,王安石得宋神宗宠遇,乃为贾谊喜,正是不同的遭际,才产生出不同的议论来。就诗歌艺术而言,此诗纯是议论,褒贬分明,对比强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