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辛弃疾诗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宋·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①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注释】①“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官员,对作者有知遇之恩。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山”两句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青山有意,表达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B.“烟雨”两句双关,写烟雨弥漫凄迷,无情阻断了青山的脚步,也指自己的抱负受阻。C.“人言”两句,词人借人们的通俗说法——人的头发因为愁苦可以变白,为下句铺垫。D.结尾词人拍手嘲笑那些浑身白色的沙鸥一身是愁,表现词人看见沙鸥后愉悦闲适的心情。辛弃疾的词以豪放见长,但本词却含蓄抒情,请结合内容,说说你的理解。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B.“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词人梦见将士们庆祝胜利,在欢快的军乐声中论功行赏的场景。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运用比喻,描绘出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D.这首词上下两片共十句,节奏紧凑,绘声绘色,形象生动。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与本诗中“可怜白发生”的“白发”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鹅湖①归病起作宋·辛弃疾枕簟②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注】①鹅湖:山名,在今江西铅山县东北。辛弃疾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②簟:竹席。枕簟是夏秋乘凉的卧具。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通过描绘夏秋之交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词人对政治失意和个人境遇的感慨。B.“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中的“红莲”和“白鸟”分别象征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内心的忧愁。C.“书咄咄,且休休”表现了词人对现实不满,但又无奈接受现实,选择暂时放下抗争的心态。D.整首词的语言风格豪放,情感表达直接,与词人辛弃疾一贯的词风一致。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精妙之处。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①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注释】①创作背景:此词当作于公元 1174 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首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月亮比作磨过的铜镜,表达了别后重逢的无限喜悦。B.词人在第二句忍不住问月中姮娥:白发不请自来,这不是欺负人,又是什么?C.词人在下阕展开想象,思绪万千,想要到高空去看一看魂牵梦绕的锦绣山河。D.整首词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将问月的情趣与隐喻的含意融为一体,耐人寻味。词中“斫去桂婆娑”这一典故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卜算子·千古李将军①南宋·辛弃疾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芸草去陈根,笕竹②添新瓦。万一朝家③举力田④,舍我其谁也□【注释】①这首词是庆元六年(1200),作者61岁,被迫退隐于铅山时所作。②笕竹:用对剖并内节贯通的毛竹连接成引水的管道。③朝家:朝廷。④力田:乡官名,掌管农事。你认为“□”中应该用什么标点?请从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词牌名相同,但寄托的情感却不尽相同。如:苏轼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借“(1) ,(2) ”表达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借“(3) ,(4) ”表达无论遭遇怎样的困境,都要坚守高洁的人格。阅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与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①南宋·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注】①作者遭弹劾后,闲居上饶带湖时所作。两首词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在艺术风格上却表现为一豪放一婉约。请简要说明。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题鹤鸣亭辛弃疾林下萧然一秃翁,斜阳扶杖对西风。功名此去心如水,富贵由来色是空。便好洗心依佛祖,不妨强笑伴儿童。客来闲说那堪听,且喜新来耳渐聋。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自称“秃翁”,在夕阳晚照中独自扶杖面对西风而感伤。B.颔联诗人心如止水,淡泊名利,认为富贵荣华只不过是一场幻梦。C.颈联诗人希望洗却尘心,皈依佛门,哪怕与孩童相伴而强颜欢笑。D.尾联诗人表现出盼与客闲聊的欣喜,而自己却又受年老耳背所扰。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下列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小令,是著名的怀古咏志之作。“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B.“不尽长江滚滚流”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此句化用了杜甫的名句“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苏轼的名句“长江滚滚空自流”。C.词的上阙借景抒情,作者登楼远眺,想到中原沦陷,思接千载,慨叹历史兴亡之事远逝难追,情感沉郁悲怆。D.词的下阙意在说明只有像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才能与孙权一决高低,表达对英雄的仰慕和对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失望和愤慨。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围绕主题“登北固楼”,将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从大处落笔,视野开阔,气势壮阔。B.“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中“悠悠”一词,一语双关,既指时间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C.“生子当如孙仲谋”,化古人之语入词,通过用典,暗示词人自己有发愤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D.全词三问三答,自相呼应,由眼前之景到报国无门的追忆,再到对英雄人物的呼唤,层次分明,意境深远。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小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yǎn jiǎn):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下列选项中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偃蹇”一词用来形容西岩的状貌很恰当,也可以理解为词人的孤傲清高。B.“谁怜汝”在修辞上使用了设问的手法,更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C.“岁晚”一句,既写山,又写人。如是写山,指山逢寒冬;如是写人,指人的年华逝去。D.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同样是闲居期间的作品,但本篇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些不同,请你进行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①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②,白酒床③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注】①本词写于词人被罢官免职后闲居江西带湖期间。检校:巡视游览。山园:词人在带湖的住宅。②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分享祭社神的牲口肉。③床:指酿酒的“糟床”。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木葱笼的清幽环境,让人内心感到非常知足。开篇两句确定了全篇基调。B.“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写作者同邻里分肉饮酒,关系融洽。C.词作最后的“闲看”,隐晦地表达了作者被罢官后闲居在家的愤慨和无奈。D.全词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故,语言生动自然,如同家常语般简淡。请从“儿童偷把长竿”中挑选一个最有韵味的字进行赏析。阅读南宋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送人① (南宋)辛弃疾唱彻阳关②泪未干,功名馀③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④人间行路难。【注解】①这首词是辛弃疾江上送别友人之作,作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春作者自豫章赴行在临安途中。这时候,他在仕途上已是经过不少挫折,因作此词抒发感慨。②阳关,即琴歌《阳关三叠》。后入乐府,名《渭城曲》,别名《阳关曲》,为送别之曲。③馀:多余。④别有:另有,更有。这首词中的“ , ”和李白《行路难》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意思、情感相似。“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两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哪些思想感情?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卜算子·漫兴①辛弃疾千古李将军②,夺得胡儿马。李蔡③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芸草④去陈根,笕竹⑤添新瓦。万一朝家⑥举力田⑦,舍我其谁也?【注】①这首词是庆元六年(1200年),作者61岁,被罢官退隐于铅山时所作。②李将军:指李广。③李蔡:李广堂弟,才能平庸,元朔五年被封为乐安侯。④芸草:锄草。芸:同“耘”。⑤笕:jiǎn,引水的长竹管。此作动词用。⑥朝家:朝廷。⑦力田:选拔人才的科目。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漫兴”,是罢官归田园居后之作。作者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抒发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失意和心中郁闷。B.词中的李广,实则是词人的自我写照。作者为其鸣不平只是表面,真正的矛头是指向南宋统治集团。C.下阙四句,作者既根除园中杂草,又修葺乡间住宅,词人准备长期在此经营农庄,认为朝廷举“力田”,非自己莫属。D.词中诗人心境之悲慨与众不同,呈现出旷达乃至玩世不恭的外观,话说得极其风趣,实则是带泪的微笑。结合该词的内容,分析词人在本词中流露的情感。答案1.D 2.示例1:上片将青山人格化,借烟雨阻路,含蓄表达诗人想报效国家而不得的愁绪;示例2:下片借调侃白色沙鸥浑身是愁,含蓄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愁绪。【导语】这首词借景抒情,含蓄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愁绪。“青山欲语”暗喻报国热忱,“烟雨阻隔”象征现实困境,结尾以“笑沙鸥”抒写深沉忧愤。全词在婉转的笔法中蕴含豪放词人特有的郁勃之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D.有误,结尾“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并非真的愉悦闲适。辛弃疾一生渴望收复失地,却壮志难酬,满心愁苦。写沙鸥“一身都是愁”,实则是以沙鸥自比,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深沉愁绪,并非嘲笑沙鸥,也未体现愉悦心情。故选D。2.本题考查抒情方式。由上片“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可知,词人将青山拟人化,写青山仿佛要向“高人”倾诉,如万马奔腾般奔赴而来,却被烟雨阻拦,始终无法靠近。这里的青山象征着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烟雨则暗指阻碍理想实现的现实因素,含蓄表达了他想追随主战派施展抱负却受阻的愁绪。由下片“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可知,词人先借人们常说的愁能使头发变白起兴,再转而调侃沙鸥一身雪白,仿佛满是愁绪。看似在笑沙鸥,实则是以沙鸥自喻,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深沉愁绪寄托其中,不说自身愁,却句句含愁,尽显含蓄抒情之妙。3.B 4.示例:《渔家傲》借“白发”表现将士们长期戍守边疆怀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思想感情;《破阵子》则体现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却又壮志未酬之情。【导语】《破阵子》以醉里看剑起笔,梦回军营的壮阔与现实白发的悲戚形成撕裂。八百里分炙、沙场点兵的豪情,马快弓鸣的激战,终落于“可怜”二字。壮与悲交织,写尽英雄壮志未酬的苍凉,力透纸背。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B.有误,结合“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可知,这几句描绘的是战前将士们分食烤肉、军中奏起塞外乐曲、在秋日沙场上检阅军队的场景,展现的是战前的准备与气势,并非 “庆祝胜利,在欢快的军乐声中论功行赏”。故选B。4.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及情感。结合《渔家傲·秋思》中“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可知,“人不寐”点出将士们因戍边辛苦、思念家乡而难以入眠,“白发”既体现了长期戍守的艰辛,也暗含着他们渴望建功立业、守护边疆的责任感,“泪”则直接流露思乡之情。由此可知,此处“白发”抒发了将士们怀念家乡又渴望保家卫国的复杂情感。结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可怜白发生”可知,前文描绘了词人梦回军营、渴望建功立业的壮阔场景,而“白发”与前文的豪情形成强烈对比,点出词人壮志未酬的现实。由此可知,此处“白发”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却终未如愿的壮志未酬之情。5.D 6.示例:运用拟人手法,红莲盛开相互依偎,如同喝醉了酒的美人,白鹭无言兀立着,仿佛在发愁,赋予了红莲和白鹭以人的情态,颇有情趣。【导语】此词借夏秋之景抒怀,上阕以“冷欲秋”“断云”等绘清冷之境,“红莲”“白鸟”拟人化见情致;下阕用典叹人生失意,结句“懒上楼”含筋力衰颓之慨,景中藏情,典中寄意,于含蓄中见稼轩落职闲居之愁。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D.有误,结合全词“冷欲秋”“断云”“白鸟无言”等意象及“不知筋力衰多少”的沉郁感慨可知,语言风格并非豪放,而是借景抒情、含蓄委婉地抒发失意之愁,与辛弃疾一贯“豪放”词风(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不同。由此可知,选项赏析不正确;故选D。6.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结合“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可知,“相倚”“如醉”将红莲拟人化为相互依偎、醉态可掬的美人,“无言”“自愁”则赋予白鸟静默含愁的人的情态。由此可知,词人运用拟人手法,不仅让红莲与白鸟的形象更鲜活灵动,还借景物的醉态与愁绪,含蓄映射自身因政治失意而沉郁顿挫的心境,使情与景在拟人化的描写中自然交融,颇有寓情于景的艺术情趣。7.A 8.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导语】这首词以中秋月夜为背景,通过“飞镜”“姮娥”等意象,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愤懑。“斫去桂婆娑”暗喻铲除朝中奸佞,让清光普照山河。全词将个人身世之悲与家国之忧融为一体,在浪漫想象中寄寓深沉的政治感慨,体现了辛词豪放中见沉郁的特色。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赏析。A.词首句“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将月亮比作磨过的铜镜,是为了描绘中秋月亮的明亮,为下文抒情做铺垫,而非表达别后重逢的无限喜悦;故选A。8.本题考查词句理解与赏析。“斫去桂婆娑”写的是作者想象自己直入月宫,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让月光洒满人间。这是运用了想象的手法。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这又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作者希望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委婉地表达了希望铲除阻碍,让国家重现光明,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和愿望。同时也体现出词人坚定的抗金决心和对理想境界的执着追求。9.示例一:问号。李广屡立战功,但官位不到九卿,而他的堂弟李蔡人品在下中等,却能封为列侯。诗人以怀才不遇的李广自比,写自己被迫隐于铅山过着田园生活,最后以反问作结,以自嘲的口吻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示例二:感叹号。诗中写李广“皆以力战为名”,但官位不到九卿,而李蔡才干不高却被封为列侯。诗人对李广怀才不遇表示不公与惋惜。他联想到自己亦是如此,想报效朝廷,却只能在乡间过着除草、灌溉的生活,诗人对自己的遭遇十分悲愤,对南宋当局者任用人才不公表示强烈不满,所以用感叹号更合适。示例三:句号。诗中写李广屡立战功,但官位不到九卿,而他的堂弟李蔡人品在下中等,却能封为列侯。再写自己虽有壮志却报国无门的境遇,只能过着平淡的田园生活。最后用一句“舍我其谁也”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却又无可奈何的情感。 80.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解析】9.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意思是:千古扬名的李将军,能够在战斗中夺得匈奴的战马;李蔡的人品才干都极平常,却被封侯拜相。由此可知,词的上片写李广英勇无比,曾夺得胡儿马,却未封侯,而才能平庸的李蔡却封侯了,这里通过汉代李广李蔡才干高下有别然而遭遇却恰恰相反的强烈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李广怀才不遇的惋惜之情,借以痛斥南宋当局在人才使用上执行的佞谀升迁、真虎不用的原则。“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意思是:我在田里锄草,把老根挖扒,剖开竹筒,刮制成新的竹瓦;如朝廷诏令举荐“力田”,则非我莫属。由此可知,下片写词人在田园中除草、修葺房屋等生活场景,最后说万一朝廷选举力田之官,舍我其谁,看似自信实则饱含无奈。因此,词人表面写田园生活琐事,实际以“力田”自比,是反语,是在政治失意后的自我解嘲,表达对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懑。综合以上分析,再结合“【注释】①这首词是庆元六年(1200),作者61岁,被迫退隐于铅山时所作”可知,这首词借用典故从对古代不公平用人现象的感慨,转到自身处境及调侃般的自许,进一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和无奈。用问号:“舍我其谁也?”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自嘲,描写自己被迫隐居在铅山的乡间除草、灌溉,表达自己如李广一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用叹号:“舍我其谁也!”用感叹号并非是自信的宣告,而是反语,带着心酸、自嘲和愤慨。“!”能更好地体现出作者这种复杂又强烈的情绪,用感叹号来加强反语效果,表达对朝廷不识人才的讽刺和不满。用句号:“舍我其谁也。”用陈述的语气作结,回应上片李广难封侯的典故,由对历史不公的愤慨转到对自身遭遇的无奈自嘲,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以及只能隐居乡间除草、灌溉消磨时光的无奈,用句号能体现这种情感的转折与层次。示例一:句号。从内容看,上下片分别借李广事迹与自身田园劳作,展现古今人才境遇。用句号,使上下片相对独立又有联系,自然衔接。从情感讲,句号表达出作者在无奈自嘲后归于平静,接受自身退隐现状,将愤懑藏于平淡叙述中。示例二:问号。内容上,以问号结尾,使“舍我其谁”成反问句,强化作者对朝廷选拔人才的质疑和讽刺,与上片对不公现象的批判呼应。情感上,体现作者的愤懑不平,质问朝廷能否真正识才,凸显其怀才不遇的痛苦。示例三:感叹号。内容方面,用感叹号强调作者“舍我其谁”的语气,突出自身在农事上的能力。情感上,是作者壮志难酬后的激愤之语,以夸张表达对朝廷不用自己的不满,宣泄内心积压的情绪。10.本题考查诗文默写。默写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本题中的“拣、沙洲、碾”等字词容易写错。11.①《南乡子》风格豪放。全词放眼中原大地,思接千古兴亡,境界高远。②《清平乐》风格婉约。全词着眼细小景事,抒壮志难酬之情,描写细腻,平淡中蕴含深情。【导语】辛弃疾两首词皆以景寄情,却风格迥异。《南乡子》豪迈激越,以历史风云抒抗金之志,气魄雄浑;《清平乐》则婉约沉郁,借破庵秋夜之景写壮志难酬,苍凉中见家国襟怀。一显英雄气,一藏悲怆心,刚柔相济,共铸词人赤子丹心。【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艺术风格。诗歌的风格可以从用词、意境、情感等方面去分析、比较。《南乡子》词作以问句开始,“千古兴亡多少事”,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悠悠,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接着词人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天下英雄谁敌手”,词人自问又自答曰“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意在说明只有像曾操、刘备那样的英雄,才能与孙权一决高低。其实,暗示了只有孙权才是天下第一英雄。词人赞赏孙权,就是要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感叹如今南宋当下没有像孙权这样的人来扭转乾坤。于是,词人末句写道“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叹雄壮,意境高远,风格豪放。《清平乐》上阕描绘环境,渲染气氛,下阕词人抚今追昔,对自己的出生地——北方沦陷感慨万千,表现了词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可贵精神。该词是词人贬官为民,闲居带湖期间投宿博山脚下一户王姓人家时所作。这儿只有几间破旧的小草庵(茅房),屋后是一片竹林,环境十分荒凉冷落。词人即景生情,百感交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写成了这首寄寓很深的词作,风格婉约。12.D【导语】这首《题鹤鸣亭》展现了辛弃疾晚年的超脱心境。诗中“秃翁”形象与“斜阳”相映,勾勒出苍凉意境。颔联以佛理入诗,体现对名利的彻悟;颈联“洗心”“强笑”的矛盾,暗含壮志难酬的无奈。尾联“耳渐聋”的自我解嘲,在豁达中透出孤寂,形成含蓄深沉的艺术张力。【详解】本题考查诗句赏析。D.尾联“客来闲说那堪听,且喜新来耳渐聋”,意思是客人来闲聊那些世俗之事,实在不堪入耳,而自己渐渐耳聋了倒觉得是件可喜的事。这里并不是表现诗人盼与客闲聊的欣喜,而是通过“且喜”来表达对世俗闲言的厌烦和不屑,所以 D选项理解不正确;故选D。13.B 14.D【解析】13.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B.“‘不尽长江滚滚流’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有误。本词是词人辛弃疾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就犹如眼前长流不息的江水一般。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因此,“不尽长江滚滚流”是作者眼见实景,而不是想象之景。故选B。14.本题考查诗词与赏析。D.“报国无门的追忆”“对英雄人物的呼唤”有误。“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意思是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词人热情歌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的精神,讽刺当朝统治者的懦弱无能,苟且偷安。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祖国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作者通过赞美年轻的孙权雄踞江东,与曹操、刘备抗衡,意在表达渴望建功立业(收复失地)的壮志,同时也暗含年华老去、报国无门的愤懑,以及对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慨叹。应改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对英雄人物的歌颂敬佩”。故选D。15.B 1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描写了战斗的激烈场面,抒发了作者收复失地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本首诗词描写了作者被诬罢官,只有明月相伴,用屈原的典故来抒发自己孤寂与怀才不遇的郁愤之情。【分析】1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写作手法。B.“‘谁怜汝’在修辞上使用了设问的手法”有误。设问是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反问是运用疑问的语气来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和强烈感情。“谁怜汝”在修辞上是使用了“反问”而不是“设问”的手法;故选B。16.本题考查情感对比。《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意思是: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诗人通过描写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以及他自己的心愿和现实的情况,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生查子·独游西岩》“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意思是:明月每晚都回来到这清溪边,静听我朗诵《离骚》。说这从天而降的明月,是因为被词人读《离骚》的声音所打动和吸引,该句表达了只有明月陪伴和理解自己苦楚的孤独之情。同时运用屈原的典故,借以表达自己也同屈原一样有着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激愤之情。而“明月”的意象代表孤高之意,因此诗句中用这一意象烘托了诗人内心的高洁与孤傲。17.C 18.①“偷”字最有韵味。②“偷”指瞒着别人悄悄行动。在这里贬词褒用③写出了一群儿童蹑手蹑脚、东张西望地扑打梨、枣,既馋嘴又怕被人发现的慌张模样。④体现了孩童的天真可爱和闲适的词人对童真童趣的欣赏。【解析】17.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内容。C.“隐晦地表达了作者被罢官后闲居在家的愤慨和无奈”理解分析不正确。“老夫静处闲看”的“闲”字,在轻快笔调之中,展现出作者的悠闲,透露出对当前生活的喜悦之情。故选C。18.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结合“儿童偷把长竿”可知,这是词人所见的一个场面,甚似特写镜头:一群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在偷着扑打梨、枣。“偷”字贬词褒用,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梨、枣,一边东张西望地提防随时准备拔腿逃跑。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表达了词人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19. 江头未是风波恶 别有人间行路难 20.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思想感情:①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②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③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解析】19.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意思是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人间的道路才更是艰难。作者以江头风波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险,正应辛弃疾的身世遭遇,并包容如今带湖闲居种种生活体验在内。李白诗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这两句诗所抒发的感情是类似的,都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感慨。20.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意思是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这是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所以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这是一首送别诗,情感应与友人相关,作者送别友人翘首远望,表现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关切关心之情;同时联系作者自己的仕途经历,可以看出诗句中还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之情,以及壮志难酬前途渺茫的激愤之情。21.C 22.上片用典,将李广英勇善战难封侯与李蔡才能平庸却封侯进行对比,表面上为李广鸣不平,实则是词人的自我写照,表达了词人对南宋统治者不重用人才的强烈不满。(对南宋统治者不重用人才的强烈不满。)下片描写自己的农居生活:除草耕耘、修葺农宅,通过诙谐、自嘲的口吻说明自己事农的能力可以担任掌管农事的“力田”之职,实则表现了自己不能挥师北伐,完成壮志,却埋没于稼穑蓬蒿之中的无奈辛酸之情。(壮志难酬的无奈心酸之情或怀才不遇,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解析】21.本题考查理解辨析选文内容能力。C.“词人准备长期在此经营农庄,认为力田之职非我莫属”错误。“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句子意思是我在田里锄草,把老根挖扒,又剖开竹筒,刮制成新的竹瓦盖房子。如朝廷诏令举荐“力田”,除了我,还能是谁?本句描绘了词人罢官闲赋时在园中根除杂草、修葺乡间住宅的田园生活景象。依据写作背景可知,诗人表面上很自信,其实是自我解嘲。表达了词人对南宋统治者不重用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之情。故选C。22.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上片:句意是千古扬名的李广将军,受伤被俘后还能夺得匈奴的战马,南驰以整残部。李蔡的人品才干都极平常,却被封侯拜相,这多么不像话!上片内容全是化用了《史记》中有关李广的典故。李广为大汉抗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夺得胡儿马”即是此意,“千古”表现了词人对李广将军由衷的钦佩之情,也为其一生未得封侯而愤愤不平。对比的手法的运用。“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李蔡此人才能平庸,却能封侯拜相。对比李广战功赫赫却不得封侯,突出了李广的不得志。这里词人看似为李广鸣不平,实则是以李广自比。自己也是一心为国,英勇多谋,却不被南宋统治者重用,壮志不得申,心中抑郁不平。下片:依据句意可知,作者描绘了词人罢官闲赋时在园中根除杂草、修葺乡间住宅的田园生活景象。依据写作背景可知,这是诗人自我解嘲之语,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对朝廷不重用人才的愤懑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