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论语》十二章精读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论语》十二章精读 教案

资源简介

读圣贤书,获得成长路标
——《论语》十二章精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掌握重点词语、通假字的读音和汉字音义结合的特点,培养语感。
2.理解“习”“愠”“罔”“殆”“夺”等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体会古今语义的差别。
3.结合对孔子生平和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每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学习和修身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读准字音,掌握重点词语,体会古今语义的差别。
教学难点
使学生正确理解每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学习和修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进入“回眸童年——成长中的故事和启示”系列的最后一场阅读讨论活动,本场讨论活动将以课文《<论语>十二章》为核心。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见许多学习、与人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应该怎样面对?如何解决?应该遵循什么原则行事?你考虑过吗?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给过他的学生很多充满智慧的教导。这些都被记录在《论语》一书中。
今天,我们就通过书中一些章节,一起探讨他的思想,看看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有怎样的启示。
二、预习回顾
1.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圣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2.作品简介
《论语》共20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宋代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说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还有叙事体,其中有一点情节,但也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三、课堂活动
任务一:充分诵读,体会谆谆教诲
1.听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欣赏情境课文(诵读版),在听朗诵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课本上标记好自己容易读错的读音,并划分好节奏。
课件展示划分好的节奏,学生对照课件内容自查。
展示内容: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ɡ),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yōnɡ)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ɡōn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dǔ)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2.学生诵读
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富有节奏、读出情感。
任务二:疏通文意,理解先师用意
诵读《论语》十二章时,孔子与学生交流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那么他们具体在讨论什么?请你结合课下注释及提示问题理解文意,小组内讨论交流。
1.第一章
结合课下注释,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的意思,重点理解“君子”的含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重点字词: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说:同“悦”,愉快。
愠:生气,恼怒。
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点拨:
“君子”与“小人”相对,有二义:一指身份,即出身贵族;二指修养,即有德行学问。孔子所说的“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2.第二章
圈画本章关键字,并谈谈如何理解“忠”“信”这两个字的含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重点字词: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预设:这一章的关键字是“省”,“省”就是自我检查、反省的意思,曾子(孔子的学生)强调的就是要加强自我反省,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忠”是竭尽自己的心力替别人办事,“信”是真诚地与人交往,这些是为人的原则,“习”是指老师传授的知识要不断地温习和实践。
拓展问题:“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句能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
点拨:不能。因为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是先“他人”,继而“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及己的关系,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这种高尚的品格。
3.第三章
这一章是孔子自述了他一生的发展过程。“志学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天命之年”“耳顺之年”分别是十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的代名词。你能说说它们的含义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重点字词:
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命,命令。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意旨是什么,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我就可以顺从意愿,但也不会越过法度。”
点拨:“志学”就是立志求学的意思,少年时代正是发愤求学的年纪;“而立”就是自立,孔子的意思是男子到了三十岁,要有所成就;“不惑”意为不迷惑,到了四十岁,内心不再感到迷惘;“知天命”强调“知命”,这里的“天命”含有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禀赋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耳顺”意思是到了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这样到了人生古来稀的七十岁,就可以随心所欲,却不会越出规矩。
拓展问题: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点拨: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环境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客观规则融合协调。
4.第四章
“温故”与“知新”,哪一个更重要?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点拨:
示例一:“温故”更重要。在孔子那里,古代典籍及礼仪习俗等都是“故”,只有不断地温故,在温故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才能产生新知。
示例二:“知新”更重要。“温故”是指温习学过的知识,“知新”是指在温故的过程中,对以往学过的知识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新的感悟,能从新的角度去分析事物。因此,“知新”重在思考、重在领悟,只有不断思考并产生新的理解的人,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5.第五章
第五章是讲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学”与“思”的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重点字词: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
译文: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点拨: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实实在在地学习,则终究会疑惑而一无所得。所以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
6.第六章
结合本章,试言在众多弟子中,为何颜回能得到孔子的盛赞?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重点字词: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也有用芦苇制成的。
堪:能忍受。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
点拨:第六章主要讲的是个人修养。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这一章叙述了颜回艰苦的日常生活,孔子将普通人“不堪其忧”与颜回“不改其乐”的生活态度作了对比,表现出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那么,颜回的“乐”从何而来呢?从学习中来,从个人的道德修为中来。因此孔子盛赞颜回。
7.第七章
第七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知之”“好之”“乐之”这三重学习的境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重点字词:
之: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者:代词,……的人。
好:喜爱,爱好。
乐:以……为快乐。
译文: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这种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点拨:这一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知之”只是一般了解,“好之”则会有更大的热情投入,“乐之”才能全身心的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才能有所成就。
8.第八章
请结合本章内容,试言其中“义”的内涵是什么?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重点字词:
饭:吃。
疏食:粗粮。
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于:介词,对,对于。
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点拨:“义”是指公正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孔子讲的是当“富”“贵”与“义”产生矛盾时,他宁愿贫贱也要坚守“义”,守住“义”,即便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也乐在其中。孔子告诫自己的学生要坚守道德底线,不要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
9.第九章
第九章讲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重点字词: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在其中。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也有),那就加以改正。”
点拨:这一章讲的是学习态度。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和优点的人,也往往是善于向他人学习的人。孔子无常师,向每一个人学习他们的优点。所以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可见只要抱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学习态度,无论什么环境,无论什么人,都可从中得到提高。
10.第十章
课文其他章节都与学习、做人有关,这一章似乎并没有涉及相关内容。编者为什么选了这一章?请在研读后说明原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重点字词:
川上:河边。川,河流。
逝:往、离去。
斯:代词,这,指河水
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点拨:孔子站在大河边,面对滚滚不尽的河水,发出了感慨:时间如同流水,一去不复返啊;生命短暂,一去不复返啊。孔子想借此告诉弟子:一是要珍惜时光;二是要用积极的心态来看人生,要不断进步。人生如河水一样,要不断向前流动,思想、观念都要不断地进步,如果满足于今日的成就,就会落伍。这既是学习之道,也是为人之道。
11.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如何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重点字词:
三军:指军队。
夺:改变。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译文: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点拨:这一章讲个人修养,强调坚守志向。
孔子以三军之帅与匹夫之志作对比,一个“可”一个“不可”,态度鲜明地强调了志向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告诉人们一个人要有志向并要坚守志向。
12.第十二章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仁”在这里是指“仁德”,那子夏是如何解读“仁”的呢?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重点字词:
笃志:坚定志向。笃,坚定。
切:恳切。
仁:仁德。
译文: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点拨: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子夏认为这就是“仁”的体现。很多人以为这一章讲的是如何探求知识,在今天看来,“学、志、问、思”这四个字确实是求学的关键。但孔子所说的学,并不仅仅指书本上的知识,他强调要关注现实社会。广泛学习并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联系现实思考当前的情况,他主张的“仁”就在其中了。
任务三:探究运用,获得学习成长启示
活动1:归纳汇总,巧分十二章
请你从治学和修身两方面,对《论语》十二章进行分类。
示例:
点拨:教师教学时需注意,分类不要绝对化,同一章可能包含不同的主题。如“吾日三省吾身”“博学而笃志”既是治学,也关乎修身。“逝者如斯夫”既可以讲要做珍惜时间的人,也可以说是要抓紧时间学习,甚至可以说是抓紧时间做应当做的事情。
活动2:何以治学,何以修身
1.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孔子说了什么。但孔子所言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作出判断或选择,现在请结合所学的知识以及下面的问题,说说如果是孔子,他会怎么做?
(1)别人因为不了解你的为人,听信了他人的话,对你冷言冷语。你会怎么做?孔子认为面对这种情况,君子应当怎么去做呢?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教师引导学生,为人做事应当在能力范畴内尽力。)
(2)有人向你询问建议或请你帮忙谋划时,你觉得应该怎么做?《论语》中有哪句话提到过类似的内容?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教师引导学生,为人做事应当在能力范畴内尽力。)
(3)当你听完一个月的课,课后一直没有复习思考,只记住了答案,换个问法就不会。你的同桌一直在思考要怎么高效学习,却连基本的作业都完不成。这时候你觉得孔子说的哪句话,特别能警醒你俩?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你曾看到过身边的人的优点和缺点吗?面对这些优缺点,你会怎么做?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假如你的朋友总是无所事事,任由时间匆匆而过,你会用《论语》中的哪句话规劝他?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你还知道《论语》中哪些其他的相关句子?
例:
(1)治学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为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译: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他为‘文’?”孔子说:“他聪敏灵活,爱好学问,又谦虚下问,不以为耻,所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2)修身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译: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任务四:拓展阅读,领会“君子”风范
阅读以下两则材料,说说分别印证了《论语》十二章中的哪些内容。结合学习过的内容,你认为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君子?

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
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李白《苏武》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有时)夜昏怠,辄以水沃(洗)面;食不给,啖(吃)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欧阳修《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点拨:
甲:坚守道义
乙:安贫乐道、勤于学习
综合启示:心怀天下,意志坚定,博学善思,宽仁谦逊可为君子。
3.《论语》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如果从《<论语>十二章》中选择一章作为你的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章呢?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说说你的理由。
四、梳理总结
课文从《论语》中节选了十二章,从治学和修身两方面,对人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进行了阐释。文字精确、简明,句式整齐、和谐,行文流畅,富有感染力。
相互交融·共同促进
修身 治学
结果
成为君子
心怀天下,意志坚定,博学善思,宽仁谦逊
五、布置作业
1.本课学到的很多句子,都是经典名句,请你摘抄到积累本上。
2.《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再搜集一些源自《论语》的成语,与同学分享。
3.你还知道《论语》中有哪些经典的论述?通过查阅资料(譬如:杨伯峻《论语译注》)等方式进行了解,并分享给你的同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