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无题》知识点梳理与拓展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无题》知识点梳理与拓展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无题》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练习
一、知识点梳理
(一)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 813— 约 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著名诗人。其诗歌风格深情、隐晦,多写爱情、身世感慨,尤擅 “无题诗”,以意境朦胧、用典精妙著称,与杜牧并称 “小李杜”,与温庭筠并称 “温李”。
创作背景
李商隐的无题诗多因不便明言的情感(如爱情、政治失意等)而作,具体背景难以考证。此诗大概率写于诗人与亲友或恋人离别之际,通过描绘离别场景与思念之情,寄托了对真挚情感的珍视与无奈。
(二)原文及注释
原文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重点注释
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春风)微弱,百花凋零。暗示离别时的暮春时节,烘托伤感氛围。
丝方尽:“丝” 与 “思” 谐音,指思念之情至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尽成灰,蜡油(比喻泪水)才停止流淌。以蜡炬自喻,表执着奉献之情。
晓镜但愁云鬓改:清晨对镜梳妆,只怕容颜(如云的鬓发)变得憔悴。写对方因思念而容颜憔悴。
夜吟应觉月光寒:夜晚吟诗时,应会觉得月光凄寒。写对方深夜难眠,处境孤寂。
蓬山:神话中海上的仙山,此处指对方所在之地(或理想中的归宿),暗含距离遥远之意。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消息的神鸟,此处指信使。
(三)主旨与情感
本诗以 “离别” 为核心,通过描绘相见的艰难、离别的痛苦,以及离别后双方的深切思念,抒发了对真挚情感的执着追求,同时暗含着对现实中 “相见难” 的无奈与怅惘。其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两句,后被引申为对事业、爱情的无私奉献精神,成为千古名句。
(四)艺术特色
意象鲜明,情景交融
以 “东风”“百花残”“春蚕”“蜡炬”“月光”“蓬山”“青鸟” 等意象,将离别之愁、思念之苦融入景物,如 “东风无力百花残” 既写暮春之景,又暗喻情感的凋零与无力。
谐音双关,含蓄深沉
“丝” 与 “思” 谐音,将 “蚕丝” 与 “思念” 巧妙关联,使情感表达更隐晦,符合李商隐 “无题诗” 朦胧含蓄的特点。
对仗工整,语言凝练
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对仗工整,词性相对,节奏鲜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用典巧妙,意蕴丰富
“蓬山”“青鸟” 均出自神话传说,既暗示了对方的遥远与难以触及,又寄托了诗人对重逢的期盼,拓展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五)重点句子赏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开篇点题,两个 “难” 字叠加,强调 “相见” 的珍贵与 “离别” 的痛苦。“东风无力”“百花残” 以暮春衰败之景烘托离别时的伤感,奠定全诗凄婉的基调。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春蚕吐丝至死、蜡炬燃尽成灰为喻,将抽象的 “思念” 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写出情感的执着与绵长,是全诗的核心句,体现了李商隐诗歌 “寄情深婉” 的特点。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从对方角度设想思念之态:清晨担忧容颜憔悴,夜晚孤寂难眠,通过细节刻画,展现了双方相互牵挂的深情,使情感表达更细腻动人。
(六)拓展延伸
“无题诗” 特点: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不标明主题,内容多写爱情、身世,语言隐晦,意象朦胧,留给读者丰富的解读空间。
名句应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常被用来赞美教师、医护人员等的奉献精神,成为跨越时代的情感符号。
二、拓展练习
一、(2025·陕西·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中有两“难”,诗人想突出的是哪一种难?请简要分析。
2.有人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评价老师的敬业精神,你觉得合适吗?为什么?
【答案】
【小题1】示例:诗人想突出的是第二种“难”,以“相见时难”衬托“别亦难”,表达分别时的难舍难分。
【小题2】示例:合适。因为此句写诗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现在也常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而老师就像春蚕和红烛一样,奉献自己,成全别人。
【详解】
【小题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结合“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可知,前一个“难”指客观上见面的困难,因种种现实阻碍,两人难以相见;后一个“难”则强调主观情感上分别时的痛苦煎熬。暮春时节,东风微弱,百花凋零,这样衰败的景象营造出伤感氛围,在此情境下分别,更显痛苦。诗人先提及“相见时难”,这是为“别亦难”做铺垫,用见面的不易来衬托分别时的难舍难分,突出分别时内心极度的痛苦与不舍。由此可知,诗人重点想突出的是“别亦难””,通过层层递进与相互衬托,将恋人之间离别的缠绵悱恻、痛苦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深切感受到那种浓重的离愁别绪。
【小题2】本题考查诗歌赏析及主观表达。
结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知,在原诗语境中,这两句诗以春蚕吐丝至死方休、蜡烛燃烧成灰泪才干涸为喻,生动展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贞,将情感的深沉与持久表达得淋漓尽致。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这两句诗的内涵被拓展,因其所体现出的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精神极具感染力,逐渐被人们用来赞美各种无私奉献的行为,由此可知,老师在教育事业中,倾其一生心血,将知识与爱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学生,如同春蚕耗尽生命吐丝、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默默奉献,成全学生的成长与未来。所以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评价老师的敬业精神十分合适,既延续了诗句蕴含的奉献内涵,又精准契合老师无私奉献的形象与精神品质。
二、(2025·河南周口·一模)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后人评价“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表达离别之情颇有新意。请结合以下诗句,分析此句新在何处。
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 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
【答案】“别日何易会日难”“别时容易见时难”两句,都是写离别的容易和重聚的艰难。而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新在连用两个“难”字,突出强调了“别亦难”。第一个“难”指相见困难,是客观之难;第二个“难”指离别时及离别后二人心境的痛苦难耐,是主观之难。两个“难”字连用,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更显深沉与缠绵。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曹丕在《燕歌行》中写“别日何易会日难”,李煜在《浪淘沙》中写“别时容易见时难”,这两句诗主要是从时间和客观现实的角度,强调离别与相聚在难易程度上的对比,突出相聚的不易。而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前一个“难”字,从客观角度描绘了两人相见面临着诸多阻碍,如距离、身份、世俗等因素,致使相见极为不易。后一个“难”字,则着重从主观情感出发,刻画了离别时双方内心的痛苦、不舍与煎熬这种情感上的折磨让离别变得更加难以承受。两个“难”字前后呼应,层层递进,不仅涵盖了客观现实的艰难,更深入挖掘了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将相见之苦与离别之痛融为一体,使离别的情感表达得更为深沉、细腻且缠绵,在表达离别之情上更具新意。
(2025·云南文山·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乙)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下面对甲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指离别时的难舍难分。
B.颔联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也常被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
C.颈联写诗人的顾影自怜,从“晓镜”到“夜吟”,道尽自己相思的悲苦和无奈。
D.全诗借用春风不再、百花凋零的景象,以象征的手法,托物寓意,借景言情。
2.甲篇中的“青鸟”和乙篇中的“孤鸿”分别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小题1】C
【小题2】甲篇诗人渴望“青鸟”能跨越山海为自己传递情意,借“青鸟”意象表达出对爱情的执着与期盼。乙篇借“孤鸿”意象表达了诗人被贬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详解】
【小题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意思是女子早晨对镜梳妆,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男子夜晚吟诗,想必会觉得月光寒冷。这两句是从对方角度设想,写女子因相思而担心容颜老去,写男子因相思而在寒夜吟诗,并非诗人的顾影自怜。故选C。
【小题2】本题考查赏析主旨情感。
甲篇“青鸟”:“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是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这里代指诗人思念之人的住处。诗人认为对方居住的地方离自己并不遥远,希望青鸟能够殷勤地为自己去探望对方,传递自己的情意。在古代神话中,青鸟是西王母的信使,代表着传递信息和希望。李商隐在这里借用青鸟这一意象,巧妙地表达了自己虽然与爱人分离,但仍然渴望能够与对方沟通,对爱情充满了执着与期盼之情。即使面临着相见困难的处境,也没有放弃希望,而是寄希望于青鸟能够带去自己的思念和关怀。乙篇“孤鸿”:“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诗人以孤鸿自比,将自己的身影与孤鸿相融合,描绘出一个孤独的幽人在月光下独自徘徊如同缥缈的孤鸿一般。“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孤鸿被惊起后回头张望,心中的怨恨却无人能理解,这也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被贬黄州,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无奈,却无人可以倾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鸿宁愿选择在寒冷、寂寞的沙洲栖息,也不肯随便落在其他树枝上,表现出孤鸿的高洁和坚守。诗人借孤鸿这一意象,深刻地表达了自己被贬后的孤寂处境,同时也体现了自己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坚守自己理想和操守的心境。
四、(24-25九年级上·福建福州·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下列各项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春风不再、百花凋零的景象象征了爱情的艰难。
B.颔联巧用比喻和双关,以春蚕吐丝和蜡烛燃烧比喻思念之情,“丝”与“思”谐音,表达对爱情的至死不渝。
C.颈联作者从青春易老到顾影自怜,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应”字写出了极为肯定的语气,表明对方对自己的了解之深。
D.尾联化用神话传说,表达自己渴望与恋人相见的心愿,语气中充满了期待之情。
2.“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字有何含义,表达什么情感?
【答案】
【小题1】C
【小题2】两个“难”字,一指相会之难,二指离别的痛苦难堪,突出强调了“别亦难”,写出了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双方经受的情感煎熬,体现了爱情的艰难和坚贞。
【详解】
【小题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前一句写女子早晨对镜梳妆,担心自己的容颜因为思念而憔悴,后一句想象对方在夜晚吟诗时,应该会感觉到月光的寒冷。“应”字在这里是“大概、也许”的意思,是一种猜测的语气,并不是极为肯定的语气。这两句诗体现了双方的相思之苦,是一种相互的牵挂和担忧;
故选C。
【小题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意为: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相见时难”的“难”点明相聚机会的稀缺与珍贵。在封建礼教森严的时代,青年男女自由交往受限,李商隐与恋人见面阻碍重重,或许相隔甚远,又或受世俗规矩桎梏,要寻得共处时刻极为不易,饱含无奈与期盼。“别亦难”之“难”则着重凸显离别时的痛苦。“东风无力百花残”为此渲染悲戚氛围,暮春时节,东风绵软,百花凋零,恰似美好爱情遭逢摧折。分别瞬间,往昔相处点滴浮现,眷恋不舍如潮水漫上心头,想到此后山高水远,相见无期,那揪心之感更甚,好似心被撕裂,每一寸光阴都煎熬难耐,从相聚艰难到分别苦痛,尽显爱情波折,却也衬出二人情之坚贞。
五、(24-25九年级上·陕西咸阳·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东风无力百花残”具有凄美的意境,请用形象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2.王晓明朗读此诗时将尾联读得急速高昂、喜悦兴奋,你认同他的朗读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
【小题1】示例:暮春时节,习习东风无力地拂过面颊,百花凋零,好的春光即将逝去,眼前多么凄然。
【小题2】不认同、尾联表达的是诗人无望中的希望,故应读得舒缓低沉,而不应读得急速高昂、喜悦兴奋。
【详解】
【小题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
“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思是: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运用优美的语言把“东风”“百花”等意象,围绕暮春描绘出百花盛开凭借的是春风之力,而春风力竭,则群芳凋逝的意境即可。示例:春风乏力,百花凋零,如同温柔的抚慰渐渐消逝,花瓣轻落,满地残红,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哀愁。
【小题2】本题考查朗读设计。
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意为:蓬莱山距离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此句意致婉曲,诗人在刻骨的思念与忧伤中故作宽解,谓离居不远,尚能藉青鸟传书致意,更见内心的悲痛和情之不能自己。因此朗读时要低沉舒缓,抒发作者内心的惆怅感伤,并非“急速高昂、喜悦兴奋”,可据此作答。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无题》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练习
一、知识点梳理
(一)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 813— 约 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著名诗人。其诗歌风格深情、隐晦,多写爱情、身世感慨,尤擅 “无题诗”,以意境朦胧、用典精妙著称,与杜牧并称 “小李杜”,与温庭筠并称 “温李”。
创作背景
李商隐的无题诗多因不便明言的情感(如爱情、政治失意等)而作,具体背景难以考证。此诗大概率写于诗人与亲友或恋人离别之际,通过描绘离别场景与思念之情,寄托了对真挚情感的珍视与无奈。
(二)原文及注释
原文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重点注释
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春风)微弱,百花凋零。暗示离别时的暮春时节,烘托伤感氛围。
丝方尽:“丝” 与 “思” 谐音,指思念之情至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尽成灰,蜡油(比喻泪水)才停止流淌。以蜡炬自喻,表执着奉献之情。
晓镜但愁云鬓改:清晨对镜梳妆,只怕容颜(如云的鬓发)变得憔悴。写对方因思念而容颜憔悴。
夜吟应觉月光寒:夜晚吟诗时,应会觉得月光凄寒。写对方深夜难眠,处境孤寂。
蓬山:神话中海上的仙山,此处指对方所在之地(或理想中的归宿),暗含距离遥远之意。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消息的神鸟,此处指信使。
(三)主旨与情感
本诗以 “离别” 为核心,通过描绘相见的艰难、离别的痛苦,以及离别后双方的深切思念,抒发了对真挚情感的执着追求,同时暗含着对现实中 “相见难” 的无奈与怅惘。其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两句,后被引申为对事业、爱情的无私奉献精神,成为千古名句。
(四)艺术特色
意象鲜明,情景交融
以 “东风”“百花残”“春蚕”“蜡炬”“月光”“蓬山”“青鸟” 等意象,将离别之愁、思念之苦融入景物,如 “东风无力百花残” 既写暮春之景,又暗喻情感的凋零与无力。
谐音双关,含蓄深沉
“丝” 与 “思” 谐音,将 “蚕丝” 与 “思念” 巧妙关联,使情感表达更隐晦,符合李商隐 “无题诗” 朦胧含蓄的特点。
对仗工整,语言凝练
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对仗工整,词性相对,节奏鲜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用典巧妙,意蕴丰富
“蓬山”“青鸟” 均出自神话传说,既暗示了对方的遥远与难以触及,又寄托了诗人对重逢的期盼,拓展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五)重点句子赏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开篇点题,两个 “难” 字叠加,强调 “相见” 的珍贵与 “离别” 的痛苦。“东风无力”“百花残” 以暮春衰败之景烘托离别时的伤感,奠定全诗凄婉的基调。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春蚕吐丝至死、蜡炬燃尽成灰为喻,将抽象的 “思念” 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写出情感的执着与绵长,是全诗的核心句,体现了李商隐诗歌 “寄情深婉” 的特点。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从对方角度设想思念之态:清晨担忧容颜憔悴,夜晚孤寂难眠,通过细节刻画,展现了双方相互牵挂的深情,使情感表达更细腻动人。
(六)拓展延伸
“无题诗” 特点: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不标明主题,内容多写爱情、身世,语言隐晦,意象朦胧,留给读者丰富的解读空间。
名句应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常被用来赞美教师、医护人员等的奉献精神,成为跨越时代的情感符号。
二、拓展练习
一、(2025·陕西·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中有两“难”,诗人想突出的是哪一种难?请简要分析。
2.有人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评价老师的敬业精神,你觉得合适吗?为什么?
二、(2025·河南周口·一模)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后人评价“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表达离别之情颇有新意。请结合以下诗句,分析此句新在何处。
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 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
(2025·云南文山·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乙)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下面对甲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指离别时的难舍难分。
B.颔联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也常被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
C.颈联写诗人的顾影自怜,从“晓镜”到“夜吟”,道尽自己相思的悲苦和无奈。
D.全诗借用春风不再、百花凋零的景象,以象征的手法,托物寓意,借景言情。
2.甲篇中的“青鸟”和乙篇中的“孤鸿”分别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24-25九年级上·福建福州·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下列各项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春风不再、百花凋零的景象象征了爱情的艰难。
B.颔联巧用比喻和双关,以春蚕吐丝和蜡烛燃烧比喻思念之情,“丝”与“思”谐音,表达对爱情的至死不渝。
C.颈联作者从青春易老到顾影自怜,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应”字写出了极为肯定的语气,表明对方对自己的了解之深。
D.尾联化用神话传说,表达自己渴望与恋人相见的心愿,语气中充满了期待之情。
2.“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字有何含义,表达什么情感?
五、(24-25九年级上·陕西咸阳·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东风无力百花残”具有凄美的意境,请用形象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2.王晓明朗读此诗时将尾联读得急速高昂、喜悦兴奋,你认同他的朗读吗?请说明理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