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识点梳理与拓展练习一、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首。因郡望为昌黎,世称 “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又称 “韩吏部”。其散文气势雄健,被苏轼赞为 “文起八代之衰”。创作背景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 年),韩愈因反对唐宪宗迎佛骨入宫廷,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这首诗是他在被贬途中所作,写给侄孙韩湘(传说中 “八仙” 之一韩湘子的原型),抒发了悲愤与不舍之情。体裁七言律诗(八句,每句七字,颔联、颈联对仗工整,押平声韵)。(二)原文与注释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重点注释左迁:贬官(古代以右为尊,左迁即降职)。蓝关:地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是韩愈被贬潮州的必经之地。侄孙湘:韩愈的侄孙韩湘,此时赶来送行。九重天:指皇宫(皇帝居住的地方,代指皇帝)。潮州:今广东潮州,当时是偏远蛮荒之地。弊事:指唐宪宗迎佛骨的迷信行为(韩愈认为这会劳民伤财,危害国家)。肯:岂肯,怎肯。衰朽:指自己年老体衰(韩愈当时 52 岁)。秦岭:横亘于陕西南部的山脉,是韩愈家乡(河南河阳)与贬谪地的分界。瘴江:指潮州附近的江水,因湿热多瘴气而得名,代指潮州(暗示当地环境恶劣,自己可能客死他乡)。(三)主旨与情感主旨全诗通过叙述被贬的原因、途中的艰难处境以及对侄孙的嘱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对 “除弊事” 的坚定信念,同时也流露出被贬的悲愤、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命运的忧虑。核心情感忠诚不屈(欲为圣明除弊事)→ 悲愤不平(夕贬潮州路八千)→ 思乡绝望(家何在?马不前)→ 凄凉嘱托(好收吾骨)。(四)诗句赏析首联: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对比手法:“朝奏” 与 “夕贬” 对比,极写时间之短、变化之快,突出皇帝的震怒和贬谪的突然,暗含诗人的悲愤与无奈。“路八千”:以距离之遥远,暗示潮州的荒僻,反衬诗人处境的艰难。颔联: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直抒胸臆:明确写出被贬的原因是 “除弊事”(反对迎佛骨),表现诗人以国家为重、不计个人得失的忠诚与勇气。“肯将衰朽惜残年”:反问语气,强化了诗人为理想献身的决心,即使年老体衰,也绝不退缩。颈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情景交融:“云横秦岭”“雪拥蓝关” 既是实景(途中所见的恶劣天气与险峻环境),也象征诗人内心的迷茫与绝望。“家何在”:设问,写尽对家乡的思念和无家可归的悲苦;“马不前”:借马的犹豫,烘托诗人前途未卜的凄凉心境(马尚不愿前行,何况人乎?)。尾联: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细节抒情:对侄孙的嘱托看似平静,实则饱含凄凉与绝望 —— 诗人预感自己可能无法生还,只能托付侄孙收敛尸骨,将悲愤与无奈推向极致,也暗含对命运的悲叹。(五)艺术特色叙事与抒情结合全诗以叙事起(被贬缘由),以抒情承(忠诚与悲愤),以写景转(途中困境),以嘱托合(后事安排),层层递进,情感真挚。对比与反衬“朝奏” 与 “夕贬” 对比,突出贬谪之快;“圣明”(理想中的皇帝)与现实的贬谪对比,暗含对皇帝的失望;“除弊事” 的初心与 “惜残年” 的矛盾,反衬诗人的忠诚。情景交融颈联的 “云”“雪”“秦岭”“蓝关” 等景物,不仅是旅途实景,更承载了诗人的思乡、绝望之情,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六)文言现象(重点字词)古今异义“左迁”:古义指贬官;今义无此义(现代汉语中 “左”“右” 多表方位)。“弊事”:古义指有害的事情(此处特指迎佛骨的迷信行为);今义泛指不好的事情。词类活用“惜残年”:“惜”,动词,吝惜(此处为意动用法,“以…… 为惜”)。重要虚词“肯将衰朽惜残年” 中的 “将”:介词,把。(七)拓展与思考韩愈的 “文以载道” 思想:他主张文章要承载儒家之道,反对形式主义。这首诗虽为抒情诗,但字里行间体现了他以儒家思想匡扶社稷的理想(反对迷信、忠君爱国)。与《岳阳楼记》对比: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 与韩愈 “欲为圣明除弊事” 均体现了士大夫的家国情怀,但韩诗更多个人悲愤,范文则更显豁达旷达。思考:如何理解韩愈 “冒死进谏” 的行为?这体现了古代文人怎样的精神品质?(提示:体现了 “以天下为己任” 的担当精神和 “威武不能屈” 的气节。)二、拓展练习一、(24-25九年级上·广东广州·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唐)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瘅江边。诗题中“左迁”的意思是什么?(2)颈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赏析“横”“拥”两字的表达效果。二、(24-25九年级上·四川南充·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表达了诗人被贬谪的突然和无奈。B.颔联“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表现了诗人不畏老朽、勇于担当的精神。C.尾联“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表达了诗人对侄孙的感激之情,希望侄孙能将自己的遗骨安葬在风景秀丽的瘴江边。D.诗歌以叙事开篇,以抒情收尾,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情感真挚动人。(2)请简要分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两句诗在表达上的妙处。三、(24-25九年级上·四川内江·期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 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在首联中,“朝”和“夕”、“九重天”、“路八千”都包含有鲜明的对比之意,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处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颈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赏析“横”“拥”两字的表达效果。四、(20-21九年级上·福建泉州·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唐)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间接含蓄写出被贬原因,“朝奏”与“夕贬”对比,突出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B.颈联即景抒情,“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C.“马不前”其实是写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路之悲。D.尾联写诗人从容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愤激之情。2.这首诗的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精神品格?(23-24九年级上·甘肃定西·期中)古诗词鉴赏(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这两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__。请写出(甲)诗押的韵:_______________。(2)(乙)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涉及到的两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被人称赞,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4)请你简要分析(甲)(乙)两诗在情感方面的异同。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识点梳理与拓展练习一、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首。因郡望为昌黎,世称 “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又称 “韩吏部”。其散文气势雄健,被苏轼赞为 “文起八代之衰”。创作背景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 年),韩愈因反对唐宪宗迎佛骨入宫廷,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这首诗是他在被贬途中所作,写给侄孙韩湘(传说中 “八仙” 之一韩湘子的原型),抒发了悲愤与不舍之情。体裁七言律诗(八句,每句七字,颔联、颈联对仗工整,押平声韵)。(二)原文与注释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重点注释左迁:贬官(古代以右为尊,左迁即降职)。蓝关:地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是韩愈被贬潮州的必经之地。侄孙湘:韩愈的侄孙韩湘,此时赶来送行。九重天:指皇宫(皇帝居住的地方,代指皇帝)。潮州:今广东潮州,当时是偏远蛮荒之地。弊事:指唐宪宗迎佛骨的迷信行为(韩愈认为这会劳民伤财,危害国家)。肯:岂肯,怎肯。衰朽:指自己年老体衰(韩愈当时 52 岁)。秦岭:横亘于陕西南部的山脉,是韩愈家乡(河南河阳)与贬谪地的分界。瘴江:指潮州附近的江水,因湿热多瘴气而得名,代指潮州(暗示当地环境恶劣,自己可能客死他乡)。(三)主旨与情感主旨全诗通过叙述被贬的原因、途中的艰难处境以及对侄孙的嘱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对 “除弊事” 的坚定信念,同时也流露出被贬的悲愤、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命运的忧虑。核心情感忠诚不屈(欲为圣明除弊事)→ 悲愤不平(夕贬潮州路八千)→ 思乡绝望(家何在?马不前)→ 凄凉嘱托(好收吾骨)。(四)诗句赏析首联: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对比手法:“朝奏” 与 “夕贬” 对比,极写时间之短、变化之快,突出皇帝的震怒和贬谪的突然,暗含诗人的悲愤与无奈。“路八千”:以距离之遥远,暗示潮州的荒僻,反衬诗人处境的艰难。颔联: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直抒胸臆:明确写出被贬的原因是 “除弊事”(反对迎佛骨),表现诗人以国家为重、不计个人得失的忠诚与勇气。“肯将衰朽惜残年”:反问语气,强化了诗人为理想献身的决心,即使年老体衰,也绝不退缩。颈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情景交融:“云横秦岭”“雪拥蓝关” 既是实景(途中所见的恶劣天气与险峻环境),也象征诗人内心的迷茫与绝望。“家何在”:设问,写尽对家乡的思念和无家可归的悲苦;“马不前”:借马的犹豫,烘托诗人前途未卜的凄凉心境(马尚不愿前行,何况人乎?)。尾联: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细节抒情:对侄孙的嘱托看似平静,实则饱含凄凉与绝望 —— 诗人预感自己可能无法生还,只能托付侄孙收敛尸骨,将悲愤与无奈推向极致,也暗含对命运的悲叹。(五)艺术特色叙事与抒情结合全诗以叙事起(被贬缘由),以抒情承(忠诚与悲愤),以写景转(途中困境),以嘱托合(后事安排),层层递进,情感真挚。对比与反衬“朝奏” 与 “夕贬” 对比,突出贬谪之快;“圣明”(理想中的皇帝)与现实的贬谪对比,暗含对皇帝的失望;“除弊事” 的初心与 “惜残年” 的矛盾,反衬诗人的忠诚。情景交融颈联的 “云”“雪”“秦岭”“蓝关” 等景物,不仅是旅途实景,更承载了诗人的思乡、绝望之情,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六)文言现象(重点字词)古今异义“左迁”:古义指贬官;今义无此义(现代汉语中 “左”“右” 多表方位)。“弊事”:古义指有害的事情(此处特指迎佛骨的迷信行为);今义泛指不好的事情。词类活用“惜残年”:“惜”,动词,吝惜(此处为意动用法,“以…… 为惜”)。重要虚词“肯将衰朽惜残年” 中的 “将”:介词,把。(七)拓展与思考韩愈的 “文以载道” 思想:他主张文章要承载儒家之道,反对形式主义。这首诗虽为抒情诗,但字里行间体现了他以儒家思想匡扶社稷的理想(反对迷信、忠君爱国)。与《岳阳楼记》对比: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 与韩愈 “欲为圣明除弊事” 均体现了士大夫的家国情怀,但韩诗更多个人悲愤,范文则更显豁达旷达。思考:如何理解韩愈 “冒死进谏” 的行为?这体现了古代文人怎样的精神品质?(提示:体现了 “以天下为己任” 的担当精神和 “威武不能屈” 的气节。)二、拓展练习一、(24-25九年级上·广东广州·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唐)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瘅江边。诗题中“左迁”的意思是什么?(2)颈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赏析“横”“拥”两字的表达效果。【答案】(1)诗题中“左迁”一词是“降职、贬官”之意。(2)“横”“拥”分别是横陈、阻塞的意思,云横雪拥,境界雄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横”与“拥”既写路途艰难,亦写仕途险恶,借景抒情,情悲且壮,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心系家人的愁苦悲戚的心情和深感前途渺茫的抑郁与忧思。【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诗题中“左迁”一词是“降职、贬官”之意。在中国古代的官场制度中,古人尊右而卑左,所以称官吏被贬降职为“左迁”(2)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字词。“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意思是: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家又在哪里 立马蓝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横”和“拥”是动词,分别是横陈、阻塞的意思。云把秦岭隔断了,看不到家在哪里,雪把蓝关堵塞了,马也不能前进了“云横”、“雪拥”,运用拟人修辞,既是实景,又具有象征意义。“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这两个字分别从广度与高度两个层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在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借景抒情,同时“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景物描写中显露出英雄失路之悲以及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和依恋。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二、(24-25九年级上·四川南充·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表达了诗人被贬谪的突然和无奈。B.颔联“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表现了诗人不畏老朽、勇于担当的精神。C.尾联“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表达了诗人对侄孙的感激之情,希望侄孙能将自己的遗骨安葬在风景秀丽的瘴江边。D.诗歌以叙事开篇,以抒情收尾,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情感真挚动人。(2)请简要分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两句诗在表达上的妙处。【答案】(1)C(2)示例:这两句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通过描绘秦岭云雾缭绕、蓝关大雪封路的艰难景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既表现诗人被贬途中的艰辛,又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前途的迷茫与忧虑。【详解】【小题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C.“表达了诗人对侄孙的感激之情,希望侄孙能将自己的遗骨安葬在风景秀丽的瘴江边”错误,结合“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可知,我知道你远道而来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边把我的尸骨收清。结语沉痛而稳重,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愤激之情,并非“表达了诗人对侄孙的感激之情,希望侄孙能将自己的遗骨安葬在风景秀丽的瘴江边”故选C。【小题2】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意思是: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 在白雪厚积的蓝田关外,马也停住脚步。“云横秦岭”描绘出秦岭山脉被云雾层层环绕的样子,“雪拥蓝关”展现出蓝关这个地方被大雪封堵的艰难画面。这两个景象都突出了路途环境的恶劣。诗人此时正处于被贬谪的途中,如此艰难的路途,意味着他前行之路充满坎坷,体现出被贬途中的艰辛。而“家何在”直接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眷恋;面对前路被大雪阻挡,马匹都不肯前行,结合诗人当时的处境,反映出他对未来前途感到迷茫与忧虑。三、(24-25九年级上·四川内江·期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 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在首联中,“朝”和“夕”、“九重天”、“路八千”都包含有鲜明的对比之意,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处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颈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赏析“横”“拥”两字的表达效果。【答案】【小题1】对比反映了诗人命运急剧变化的处境;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忠心为国却遭贬谪的无奈、怨愤之情。【小题2】“横”“拥”两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贬谪途中遭遇高山阻隔、大雪阻路和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同时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深感回朝廷无望、前途渺茫的愁思。【详解】【小题1】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和情感主旨分析。第一问考查句子理解。“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干”意思是: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去。此联通过“朝奏”(早晨上书)和“夕贬”(晚上就被贬官),以及“九重天”(象征皇帝和朝廷)与“路八千”(形容被贬之地遥远)之间的对比描绘出韩愈因为直言进谏而迅速遭到贬谪时命运急剧变化的处境,写出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第二问考查情感主旨分析。在“朝”“夕”和“九重天”“路八千”强烈的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自身遭遇的无奈与悲愤。早上还是在京城为国效力,傍晚却被告知要前往遥远的潮州任职,这一转折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震惊、失望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小题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意思是: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 在白雪厚积的蓝田关外,马也停住脚步。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壮丽而又略带凄凉的画面。“横”字形象地表现了云雾缭绕秦岭山脉的景象,给人一种雄浑而辽阔的感觉;同时,它也暗示了诗人远离家乡,不知归处的心情。“拥”字用来描述大雪覆盖蓝关的道路,使得行进变得困难重重,马儿也不愿意前行。这个字不仅传达了自然条件的恶劣,还隐喻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无力感和艰难处境,这两个动词的选择非常精准,既增强了诗句的画面感,又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此外这样的描写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层忧郁而又不失坚韧的色彩。四、(20-21九年级上·福建泉州·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唐)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间接含蓄写出被贬原因,“朝奏”与“夕贬”对比,突出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B.颈联即景抒情,“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C.“马不前”其实是写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路之悲。D.尾联写诗人从容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愤激之情。2.这首诗的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精神品格?【答案】【小题1】A【小题2】诗歌颔联表达的愿望是诗人想要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体现了诗人的一片忠心和坚强的信念,同时也体现了诗人不屈不挠、刚正不阿的品格。【详解】【小题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朝奏”与“夕贬”对比,让人感觉到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本项“间接含蓄写出被贬原因”有误。故A.首联直接写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选A。【小题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领联“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意思是: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诗人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富有胆识。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仍旧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又遭贬,但仍念念不忘为国效力的愿望,体现了诗人无怨无悔、忠君爱国、甘愿奉献的精神。(23-24九年级上·甘肃定西·期中)古诗词鉴赏(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这两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__。请写出(甲)诗押的韵:_______________。(2)(乙)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涉及到的两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被人称赞,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4)请你简要分析(甲)(乙)两诗在情感方面的异同。【答案】(1)七言律诗an(2)向秀王质(3)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有万木争春。运用比喻,用“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意旨自己虽遭贬谪,但新人辈出。蕴含哲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表现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4)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不同点:(甲)诗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整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乙)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什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详解】(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第一空:这两首诗的体裁都是七言律诗。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在押韵、对仗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故填写:七言律诗。第二空:在这首诗中,韵脚是“天”“千”“年”“前”“边”,这些字的韵母都是“an”。故填写:an。(2)本题考查典故。第一空: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向秀经过嵇康、吕安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他因政治改革失败而被害致死的旧友王叔文、柳宗元等人。故填写:向秀。第二空:“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刘禹锡借这个典故表达自己遭贬二十三年的感慨。故填写:王质。(3)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诗人以“沉舟”和“病树”自比,生动地展现了自己在人生困境中的状态。诗人因参与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谪,历经坎坷,就如同那沉没的船只和生病的树木一般。然而,在沉舟的侧畔,有干帆竞渡而过;在病树的前头,是万木争春的景象。这里的“干帆”和“万木”则象征着在新的时代环境下蓬勃发展的新生力量。通过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的鲜明对比,突出了新旧事物的交替。沉舟和病树代表着旧的、衰败的事物,而千帆和万木则代表着新的、充满活力的事物。这种对比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所处困境的清醒认识,也暗示了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是不可阻挡的。尽管诗人自身处于困境之中,但他并没有陷入悲观绝望的情绪。相反,他能够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自己的遭遇,并从自然景象中汲取力量。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和宽广的胸襟。他没有因为自己的不幸而怨天尤人,而是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诗人通过对干帆竞渡、万木争春的描写,表达了对未来的信心。他相信,尽管自己目前处于困境,但新的时代必将带来新的机遇和希望。这种信心不仅是对自己的鼓励,也是对他人的激励。它告诉人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未来会更好。“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以其深刻的哲理、生动的比喻和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成为了千古名句,被人们广泛传颂和称赞。它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在人生哲学方面给人以深刻的启示。(4)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甲诗中,韩愈因"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干”,早上刚呈上奏书,晚上就被贬谪到遥远的潮州,这种巨大的落差必然带来强烈的悲愤。他直言“欲为圣明除整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自己是为了国家利益而进谏,却遭到如此不公的对待,内心充满了委屈和激愤。乙诗中,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在巴山楚水这样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其内心的痛苦和愤懑不言而喻。不同点:甲诗情感特点:甲诗虽充满悲愤,但同时也有悲壮之感。韩愈明知进谏可能会带来灾祸,却依然“欲为圣明除弊事”,毫不顾惜自己“衰朽”的身躯,表现出一种为了国家大义不惜牺牲的坚强意志。“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这句诗既表达了对前途的迷茫和对家人的牵挂,又有一种虽处困境却不屈不挠的气概,整首诗体现了韩愈对朝廷的忠诚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进谏的目的是为了去除朝廷的整端,即使被贬也毫无怨言,展现出强烈的忠君爱国之情。乙诗情感特点:刘禹锡在经历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后,并没有沉浸在痛苦之中无法自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以沉舟和病树自比,却又看到了干帆竞渡和万木争春的景象,表现出他对世事变迁的豁达态度。他能够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看待自己的遭遇,对未来充满信心。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既表达了对日友的怀念,又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极颓废,而是在与友人的交流中“暂凭杯酒长精神”,体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甲乙两诗在情感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特点。它们都反映了古代文人在被贬官后的复杂情感,同时也展现了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识点梳理与拓展练习-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识点梳理与拓展练习学生版-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