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2课时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导学案(解析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2课时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导学案(解析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2课时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2.了解观察、实验,以及对事实进行归纳概括、分析解释等认识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3.理解物质性质决定用途,能举例说明物质性质的广泛应用及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化学观念:通过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生能够建立起对物质基本属性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化学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化学反应和物质结构打下基础。
2.科学思维: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差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学会从现象中抽象出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来解释和预测物质的行为。
3.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物质的变化,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这种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物质性质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在教学中强调实验的安全性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负责任的科学态度。通过讨论化学反应对环境的影响,学生学会在科学实践中考虑社会责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一、学习重点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及区分。
2.性质与变化、用途的关系。
二、学习难点
1.准确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
一、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
物质在 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化学性质。例如,铁 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铜 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木炭 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发光、放热,硫酸铜溶液 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大理石 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等。
2.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 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物理性质。物质的颜色、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它的物理性质。
当外界 改变时,物质的某些性质也会随着变化。因此,描述物质性质时往往要注明 。
物质 颜色(通常状况) 熔点/℃ 沸点/℃
水 色( 体) 0 100
铁 色( 体) 1538 2861
铝 色( 体) 660 2519
一、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活动一: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概念
问题思考1:下列与酒精有关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酒精挥发、喷洒酒精、酒精燃烧、酒精消毒
问题思考2:阅读材料,结合生活常识,说一说酒精有哪些性质?
乙醇,俗称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有特殊香味。易挥发,能与水互溶,密度约为0.8g/ml,易燃。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 。
水溶性: 是否挥发: (能/不能)燃烧 。
问题思考3:以上我们提到的酒精的这些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哪些是物理性质?
活动二:探究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实验探究】观察实验1-2,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氧气 二氧化碳
①分别观察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颜色,闻一闻气味
②分别将燃着的木条放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问题思考1:结合生活经验和知识,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问题思考2: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瓶气体?
活动三:典例精讲
典例1:下笔、墨、纸、砚并称文房四宝,其中“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炭黑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可燃性 B. 难溶于水 C. 熔点高 D. 常温下呈固态
典例2:根据物质的性质可简单直接鉴别物质,写出根据物质的什么具体性质鉴别下列各组物质。
(1)厨房里的糖和食盐
(2)酒精和水
(3)铜丝和铁丝
二、性质与变化、用途的关系
活动一:性质与变化的关系
问题思考:变化和性质分别强调的是什么呢?描述性质时通常会有哪些关键词呢?
活动二: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问题探究:我们知道了物质有各种性质和变化,那性质和用途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活动三:典例精讲
典例1: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或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 碳能在空气中燃烧——化学性质
B. 湿衣晾干——化学变化
C. 硝酸银见光易分解——物理性质
D. 苹果腐烂——物理变化
典例2:关于生活中木炭的描述:
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②能燃烧;③可用于取暖;
④将木炭敲碎;⑤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木炭燃烧。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
属于用途的是______。(填序号)
1.填涂答题卡需要用2B铅笔,铅笔芯中含有石墨。下列属于石墨化学性质的是( )
A. 灰黑色 B. 质软 C. 可燃性 D. 润滑性
2.下列“家庭小实验”中,根据物质的性质差异,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A. 尝味道——鉴别白糖和食盐 B.观察颜色——分辨空气和氧气
C. 闻气味——鉴别白酒和白醋 D. 观察颜色——分辨铁片和铜片
3.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
A. 利用氮气的性质不活泼作保护气 B. 利用木炭的可燃性作燃料
C.利用醋酸与碳酸钙反应去除水垢 D. 利用铜的导电性制作导线
4.硫化氢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可燃性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由上述信息可知硫化氢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A. 无色 B. 有刺激性气味 C. 可燃性 D. 密度比空气大
一、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概念 物质在 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 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举例 能与什么物质反应、能发生分解、可燃性、助燃性、还原性、活泼性、腐蚀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颜色、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吸附性等
本质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 表现出来
性质确定 通过 得知 由 直接感知或 测知
二、性质与变化的关系
(1)性质:是物质 ,叙述物质的性质一般用“能、会、易、是、具有”等表示能力或者属性的用语。
(2)变化:是物质 ,叙述物质的变化往往用“已经”、“了、在”等现在时等表示时态的词。
(3)性质和变化的关系: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性质。
三、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 物质的性质。
考点1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判断
1.广西博物馆馆藏文物有青铜器、陶瓷、书画等。下列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青铜强度高 B.陶瓷耐腐蚀 C.书画易燃烧 D.墨迹难氧化
2.下列是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自己化学性质的是( )
A.我是紫红色固体 B.我是透明的
C.我在常温下是气体 D.我会生锈
3.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列对青蒿素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受热易分解 B.无色晶体 C.熔点为156℃ D.难溶于水
4.在常温下,不适宜运用物理性质区别的物质组是( )
A.高锰酸钾固体和石灰石固体 B.酒精和食醋
C.食盐和面粉 D.二氧化锰和木炭粉
考点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用途的关系
5.下列物质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用钨制作灯丝 B.用铜制作导线 C.用石墨制铅笔芯 D.用焦炭冶炼铁
6.下列叙述中,前者属于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
B.镁在空气中燃烧;食物在夏天变质了
C.氢氧化铜受热能分解;汽油燃烧
D.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蜡烛在空气中能燃烧
7.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用生铁铸成铁锅 B.稀有气体用于制作霓虹灯
C.用冰水降温 D.用高能燃料推动火箭升空
8.下列是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室里完成硫磺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所做的笔记。查阅资料可知:①硫磺有可燃性;②可用于制作火药;③硫磺是一种淡黄色固体,不溶于水;④取少量硫磺,加热,硫磺熔化成黄色液体;⑤继续加热,硫磺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特殊气味的气体,上述关于硫磺的描述属于(填序号):
(1)物理性质: 。
(2)化学性质: 。
(3)物理变化: 。
(4)化学变化: 。
(5)用途: 。
答案和解析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2.了解观察、实验,以及对事实进行归纳概括、分析解释等认识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3.理解物质性质决定用途,能举例说明物质性质的广泛应用及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化学观念:通过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生能够建立起对物质基本属性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化学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化学反应和物质结构打下基础。
2.科学思维: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差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学会从现象中抽象出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来解释和预测物质的行为。
3.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物质的变化,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这种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物质性质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在教学中强调实验的安全性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负责任的科学态度。通过讨论化学反应对环境的影响,学生学会在科学实践中考虑社会责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一、学习重点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及区分。
2.性质与变化、用途的关系。
二、学习难点
1.准确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
一、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化学性质。例如,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木炭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发光、放热,硫酸铜溶液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大理石可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等。
2.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物理性质。物质的颜色、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它的物理性质。
当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某些性质也会随着变化。因此,描述物质性质时往往要注明条件。
物质 颜色(通常状况) 熔点/℃ 沸点/℃
水 无 色(液体) 0 100
铁 银白色(固体) 1538 2861
铝 银白色(固体) 660 2519
一、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活动一: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概念
问题思考1:下列与酒精有关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酒精挥发、喷洒酒精、酒精燃烧、酒精消毒
答案:酒精挥发和喷洒酒精属于物理变化,酒精燃烧和酒精消毒属于化学变化。
问题思考2:阅读材料,结合生活常识,说一说酒精有哪些性质?
乙醇,俗称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有特殊香味。易挥发,能与水互溶,密度约为0.8g/ml,易燃。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 。
水溶性: 是否挥发: (能/不能)燃烧 。
答案:无色 液体 有特殊气味 0.8g/ml 能与水互溶 容易挥发 能燃烧
问题思考3:以上我们提到的酒精的这些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哪些是物理性质?
答案:酒精能燃烧属于化学性质,酒精无色、液体、有特殊气味、0.8g/ml、能与水互溶、容易挥发属于物理性质。
活动二:探究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实验探究】观察实验1-2,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氧气 二氧化碳
①分别观察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颜色,闻一闻气味
②分别将燃着的木条放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答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氧气 二氧化碳
①分别观察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颜色,闻一闻气味 无色,无臭 无色,无臭
②分别将燃着的木条放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木条燃烧得更旺 木条火焰熄灭
问题思考1:结合生活经验和知识,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答案:物理性质如无色、无臭等,化学性质如氧气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等。
问题思考2: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瓶气体?
答案:用燃着的木条,也可用澄清石灰水。
活动三:典例精讲
典例1:下笔、墨、纸、砚并称文房四宝,其中“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炭黑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可燃性 B. 难溶于水 C. 熔点高 D. 常温下呈固态
答案:A 可燃性是物质在燃烧这种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难溶于水、熔点高、常温下呈固态,这些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所以答案选A。
典例2:根据物质的性质可简单直接鉴别物质,写出根据物质的什么具体性质鉴别下列各组物质。
(1)厨房里的糖和食盐
(2)酒精和水
(3)铜丝和铁丝
答案:(1)尝味道,糖有甜味,食盐有咸味
(2)闻气味,酒精有特殊气味,水没有
(3)观察颜色,铁丝为银白色,铜丝为红色
(1)厨房中的糖有甜味,食盐有咸味,故可用尝味道的方法区分;
(2)酒精具有特殊的酒香味,水是无味的,闻气味可以区分;
(3)铜丝是紫红色的,铁丝是银白色的,可用观察颜色的方法区分。
二、性质与变化、用途的关系
活动一:性质与变化的关系
问题思考:变化和性质分别强调的是什么呢?描述性质时通常会有哪些关键词呢?
答案:变化强调发生的过程,是动态的,重在“变”;性质强调具有的属性,是静态的,表示“能力”。描述性质时,常有关键词:能/易/可以/会/难等。比如“碳能在空气中燃烧”,这里“能”体现的就是碳的化学性质;“湿衣晾干”是一个水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活动二: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问题探究:我们知道了物质有各种性质和变化,那性质和用途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答案: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比如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所以可以利用铜的这一物理性质制作导线;氮气的性质不活泼,就可以利用这一化学性质作保护气。
活动三:典例精讲
典例1: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或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 碳能在空气中燃烧——化学性质
B. 湿衣晾干——化学变化
C. 硝酸银见光易分解——物理性质
D. 苹果腐烂——物理变化
答案:A 碳能在空气中燃烧,“能”体现了碳在燃烧这种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湿衣晾干是水的状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硝酸银见光易分解,“易分解”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属于化学性质;苹果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典例2:关于生活中木炭的描述:
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②能燃烧;③可用于取暖;
④将木炭敲碎;⑤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木炭燃烧。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
属于用途的是______。(填序号)
答案:①;②;④;⑤;③ 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这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能燃烧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将木炭敲碎只是形状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木炭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可用于取暖是木炭的用途。
1.填涂答题卡需要用2B铅笔,铅笔芯中含有石墨。下列属于石墨化学性质的是( )
A. 灰黑色 B. 质软 C. 可燃性 D. 润滑性
【答案】C
【解析】A、灰黑色,颜色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B、质软,硬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C、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D、润滑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故选C。
2.下列“家庭小实验”中,根据物质的性质差异,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A. 尝味道——鉴别白糖和食盐 B.观察颜色——分辨空气和氧气
C. 闻气味——鉴别白酒和白醋 D. 观察颜色——分辨铁片和铜片
【答案】B
【解析】A、白糖有甜味,食盐有咸味,在厨房中可用品尝的方法鉴别食盐和白糖,则能达到预期目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空气和氧气均是无色,看颜色无法识别,则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故B符合题意;
C、酒精具有酒香味,白醋具有醋酸味,气味不同,能用闻气味的方式鉴别,则能达到预期目的,故C不符合题意;
D、铁片是银白色的,铜片是紫红色的,颜色不同,看颜色能够识别,则能达到预期目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
A. 利用氮气的性质不活泼作保护气 B. 利用木炭的可燃性作燃料
C.利用醋酸与碳酸钙反应去除水垢 D. 利用铜的导电性制作导线
【答案】D
【解析】氮气性质不活泼作保护气,利用的是氮气的化学性质;木炭可燃性作燃料,利用的是木炭的化学性质;醋酸与碳酸钙反应去除水垢,利用的是醋酸的化学性质;铜的导电性制作导线,导电性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4.硫化氢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可燃性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由上述信息可知硫化氢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A. 无色 B. 有刺激性气味 C. 可燃性 D. 密度比空气大
【答案】C
【解析】硫化氢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可燃性气体,物质的颜色、气味和密度属于物理性质,可燃性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体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故选C。
一、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概念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举例 能与什么物质反应、能发生分解、可燃性、助燃性、还原性、活泼性、腐蚀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颜色、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吸附性等
本质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性质确定 通过化学变化得知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仪器测知
二、性质与变化的关系
(1)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叙述物质的性质一般用“能、会、易、是、具有”等表示能力或者属性的用语。
(2)变化:是物质运动的过程,叙述物质的变化往往用“已经”、“了、在”等现在时等表示时态的词。
(3)性质和变化的关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体现物质的性质。
三、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 物质的性质。
考点1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判断
1.广西博物馆馆藏文物有青铜器、陶瓷、书画等。下列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青铜强度高 B.陶瓷耐腐蚀 C.书画易燃烧 D.墨迹难氧化
【答案】A
【解析】A、青铜强度高,不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符合题意;
B、陶瓷耐腐蚀,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书画易燃烧,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墨迹难氧化,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下列是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自己化学性质的是( )
A.我是紫红色固体 B.我是透明的
C.我在常温下是气体 D.我会生锈
【答案】D
【解析】A、颜色、状态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颜色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生锈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3.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列对青蒿素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受热易分解 B.无色晶体 C.熔点为156℃ D.难溶于水
【答案】A
【解析】A、分解是物质生成新物质的化学反应,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B、颜色和状态可直接观察,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熔点仅改变物质状态,未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难溶于水是溶解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在常温下,不适宜运用物理性质区别的物质组是( )
A.高锰酸钾固体和石灰石固体 B.酒精和食醋
C.食盐和面粉 D.二氧化锰和木炭粉
【答案】D
【解析】A、高锰酸钾固体(紫红色)和石灰石固体(一般是白色),通过颜色可以区分,颜色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酒精和食醋的气味不同,酒精有特殊的香味,食醋有酸味,可通过闻气味的方法鉴别,气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食盐能溶于水形成溶液,面粉不溶于水,食盐和面粉通过加水,观察是否溶解可以区分,溶解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锰和木炭粉都是黑色粉末,不溶于水,因此不适宜用物理性质区分;木炭具有可燃性,二氧化锰不具有可燃性,用点燃的方法可以区分,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故选:D。
考点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用途的关系
5.下列物质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用钨制作灯丝 B.用铜制作导线 C.用石墨制铅笔芯 D.用焦炭冶炼铁
【答案】D
【解析】A、不用钨制作灯丝是利用钨的熔点高,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用铜制作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用石墨制铅笔芯利用石墨质地软、滑腻,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焦炭具有还原性,能将铁的氧化物还原为铁,发生了化学反应,体现了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故选D。
6.下列叙述中,前者属于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
B.镁在空气中燃烧;食物在夏天变质了
C.氢氧化铜受热能分解;汽油燃烧
D.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蜡烛在空气中能燃烧
【答案】D
【解析】A、铁丝燃烧、铜生锈过程中,均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镁燃烧、食物变质过程中,均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铜能分解,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汽油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蜡烛能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7.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用生铁铸成铁锅 B.稀有气体用于制作霓虹灯
C.用冰水降温 D.用高能燃料推动火箭升空
【答案】D
【解析】A、用生铁铸成锅,是因为生铁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延展性,导热性和延展性属于物理性质;
B、稀有气体通电发出特殊颜色的光用于制作霓虹,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体现物理性质;
C、用冰水降温,是因为冰融化吸热,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质;
D、用高能燃料推动火箭升空,利用的是燃料的可燃性,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
故选:D。
8.下列是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室里完成硫磺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所做的笔记。查阅资料可知:①硫磺有可燃性;②可用于制作火药;③硫磺是一种淡黄色固体,不溶于水;④取少量硫磺,加热,硫磺熔化成黄色液体;⑤继续加热,硫磺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特殊气味的气体,上述关于硫磺的描述属于(填序号):
(1)物理性质: 。
(2)化学性质: 。
(3)物理变化: 。
(4)化学变化: 。
(5)用途: 。
【答案】(1)③
(2)①
(3)④
(4)⑤
(5)②
【解析】①硫磺有可燃性,是在硫燃烧这一化学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化学性质;
②可用于制作火药,属于物质的用途;
③硫磺是一种淡黄色固体,不溶于水,描述了硫的颜色、状态和溶解性,该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④取少量硫磺,加热,硫磺熔化成黄色液体,硫磺由固态转化为液态,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⑤继续加热,硫磺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特殊气味的气体,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