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写作《如何突出中心》课件(共3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写作《如何突出中心》课件(共37张PPT)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回眸童年,分享我的成长故事
————《如何突出中心》
七上第三单元写作
分享时不能泛泛而谈,要围绕中心来说。你知道什么是文章的中心吗?下面我就从认识中心入手,学会如何突出中心,如何更好地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
情境导入
时光飞逝,我们一天天长大,在这个过程中,你是否收获过成功,是否经历过挫折,是否遇到过困惑不解的问题……这些经历是否触动了你的心灵,促进了你的成长?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回忆童年时期的经历,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
完成写作练习。
3
学习突出中心的方法。
2
通过回顾单元内容,理解中心的含义,学习如何明确文章中心。
1
通过本次写作活动,我们将达成哪些目标呢?
任务一:认识中心,明确中心
中心,是文章中传达出来的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每篇文章都要有一个相对集中而明确的中心。有了中心,写文章也就有了主心骨;没有中心,或者中心不明确,文章就会像一盘散沙,叫人不知所云。
请你回顾本单元课文,说说各篇课文的中心是什么,以思维导图形式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的关系。想一想,如果让你以一个话题确立中心,你会怎么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往事依依》《再塑生命的人》三篇课文分别围绕着一个中心记叙了几件事。全班分成六组,每组选择一篇课文,小组合作先明确文章的中心,再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的关系,形式不限。
活动1:回顾本单元课文中心
示例
第一次提起“看花”,我强烈拒绝
第二次提起“看花”,我勉强接受
第三次提起“看花”,我乐观面对
中心:
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同时表明面对生活的不幸,人更应懂得对美好生命的珍惜与感恩,顺境时笑迎春风,逆境时乐对风霜。
《秋天的怀念》
百草园:赏美好景物、听“美女蛇”的故事、雪地 捕鸟。
三味书屋:行礼拜师、提问受斥、读书生活、课间玩耍、偷偷画画。
中心:
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心理和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兴趣,表现童真童趣的珍视和怀念。
活动1:回顾本单元课文中心
《百草园与三味书屋》
点拨
《往事依依》
读《评注图像水浒传》
好读书,善品味
看山水画
热爱自然
听国文课
酷爱文学,关注时代
读《千家诗》
爱国、爱美、爱生活
点拨
“我”生活在黑暗无声的世界中
活动1:回顾本单元课文中心
点拨
《再塑生命的人》
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
老师教“我”认识和理解大自然
老师教“我”理解爱的含义
中心:
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情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如果让你以一个话题确立中心,你会怎么做?请你结合下面这道题展开思考。
我的
书包
我是
书包
我和
书包
活动2:学习确立中心
书包是我们每个人都必备的学习用品,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它与我们形影不离。假如要以“书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想一想:可以有哪些确立中心的角度?试将你想到的填写在下图中。
活动2:学习确立中心
我的
书包
我是
书包
我和
书包
将“书包”视作客观事物,着眼于介绍、说明,可以写书包的功能、外观设计和内部构造等。
化身为书包,去听听它的心声:是为主人负担重而鸣不平,还是因主人乱扔乱放而暗自委屈?设身处地,发挥想象,看看你能想到些什么。
着眼于书包和“我”的关系。你第一个书包是谁送给你的?你和书包之间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提示:
活动2:学习确立中心
我的
书包
我是
书包
我和
书包
我看
书包
我说
书包
他们的书包
1.除了题目中给出的确立中心的角度,你还能想到哪些?
……
不再将“书包”视作客观事物,而是把它看作有生命有性格的对象,发现它的品质。
讲一些特别群体的书包,他们的书包,与通常学生的书包不太一样,通过书包,表现人群的特殊。
讲讲听到的有关书包的趣事,古今中外、大大小小的事,它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思考事物或事情发展变化的原因,得到启发,形成中心。
2.从以上这些角度入手,小组内交流讨论以下两个问题,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1)关于书包的故事。
(2)通过这个故事,你产生了怎样的思考?对你有什么启发?
我发现我的书包变了。他不再像小学那样粉粉嫩嫩,印着各种卡通图案,他简约大方的外表下却有着更宽广的内心去容纳日益增多的课本:语文书带我领略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数学书让我学会了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技巧,英语书则为我揭开了异国文化的神秘面纱。这些书本不仅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此时的书包已不仅仅是我求学和生活的工具,更是承载我梦想的基石。
每当我背上书包走出家门时,我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安心和力量。我知道,无论前方有多少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他陪伴着我,我就有勇气去面对一切。
示例
活动2:学习确立中心
活动2:学习确立中心
方法小结
如何确立中心
围绕给定话题打开思维,从尽可能丰富的角度展开,可以增加或替换话题中的某些词语来寻找确立中心的角度。
选定某一角度,思索相关事件。
根据对事件的思考与感悟明确中心。
活动2:学习确立中心
写作实践(二)
亲爱的同学,你一定有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的经历:或参观,或访问,或考察,或旅游,或做志愿者……其间的一幕场景、一个细节、一件物品、一段对话或一首民谣都可能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请以“走出校园”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3.实践运用
写作实践(二)让你突出社会实践中触动你的内心、启发你思考的地方,这个就是能突出文章中心的部分。下面我们通过回顾自身相关经历,思考并完成:
(1)在思维导图中自选一个角度并勾画出来,如果没有你想选择的,就在空白处补充。
(2)结合自选角度思索相关经历,运用刚才所学确立中心的方法填写表格。
活动2:学习确立中心
走出校园 经历 中心

走出
校园
访问
考察
旅游
参观
做志愿者
示例

在参观国家博物馆时,我跟在爷爷身后聆听着他对这些承载着国家历史的文物、艺术品的介绍,他滔滔不绝的话语中蕴含着对祖国的热爱,让我心潮澎湃。
表达我对爷爷的敬佩,培养了我的家国情怀。
活动2:学习确立中心
走出校园 经历 中心
旅行途中,我通过不断努力登上了泰山山顶,在看到“一览众山小”的壮阔景色时,疲惫感一扫而空,心胸豁然开朗。 在见识到泰山山顶的壮阔景色后,我明白了坚持的意义,也深刻理解了诗句的内涵,收获了成长。
在地铁站作为志愿者为大家服务时,我亲眼看见一位志愿者不顾自身安危飞身去救摔倒在扶梯上的老人。老人被成功救起,这位志愿者却擦伤了膝盖。当我看到他见老人无碍而露出笑容时,心头不由得为之一振。 在看见其他志愿者英勇救人的行为后,我深刻体会到了善良的力量以及负责的重要性,为我今后的成长道路点亮一盏灯。
参考示例
活动2:学习确立中心
走出校园 经历 中心
在到敬老院访问时,一位老人正入神地作画,她运笔行云流水,画作令人震撼。采访后得知,她60岁才开始绘画,勤学苦练,几年来笔耕不辍。虽然她眼角的皱纹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是她对绘画的热爱,让她的眼中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我被她的精神感染了,一股敬意从心中升起。 表达我对老人的崇敬,明白了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的道理,收获了成长。
在对学校附近的一处公园进行环境考察时,我看见了草丛中随处可见的垃圾,池塘中被塑料袋困住慌张乱窜的鱼儿。 激发我对环境保护的思考,明白了环保的重要性。
参考示例
任务二:学习方法,突出中心
文章的“中心思想”,对整篇文章的材料取舍、结构层次、语言表达起着统率作用,人们常把中心思想比作文章的灵魂。因此,在写作时要学会突出文章中心。
中心
思想
结构层次
材料取舍
语言表达
……
活动1:围绕中心,甄选材料
1.“歌颂母爱”和“成长感悟”是极为常见的中心,同学们围绕这两个之中心,完成以下选择题。
(1)围绕中心“赞颂母爱”,以下材料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天气恶劣,风雨交加,妈妈冒雨给我送伞。
B.小时候,我半夜发烧,妈妈深夜带我去看急诊。
C.春节返城工作,妈妈用家乡的特产塞满了孩子的后备箱。
D.妈妈是个热心肠,邻居有事,她总是跑前跑后去帮忙。
(2)围绕中心“成长感悟”,以下材料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通过努力学习并取得好成绩,我明白了勤奋的重要性。
B.看到巴黎奥运会上为国争光的奥运健儿,我感受到了拼搏的力量。
C.在食堂看到同学边吃饭边讨论学习,我感受到了学习热情的重要性。
D.暑假爬泰山,我看到了美丽的风景。
D
D
体现了母亲助人为乐品质,没有体现母爱。
仅体现欣赏风景,没有成长的感悟。
2.刚刚你在写作实践(二)中结合一个事件确立了一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你还想到了哪些事件?
提示:可以是正面的事例,也可以是反面的事例,重点在于能够体现文章中心。
经历 中心
在地铁站作为志愿者为大家服务时,我亲眼看见一位志愿者不顾自身安危飞身去救摔倒在扶梯上的老人。老人被成功救起,这位志愿者却受伤。当我看到他见老人无碍而露出笑容时,心头不由得为之一振。
经历补充:在我眼里他们的工作也就是在红绿灯切换的瞬间提醒过往的路人注意安全,在公交地铁进站之前提醒乘客有序乘车,或是在会展中心门口协助检票引路。
在看见其他志愿者英勇救人的行为后,我深刻体会到了善良的力量以及负责的重要性,为我今后的成长道路点亮一盏灯。
活动1:围绕中心,甄选材料
要围绕中心选择合适的材料,舍弃无关的内容,并对选定的材料进行一定的剪裁和加工。
示例
活动2:理清思路,安排材料的次序
选择好的材料先写哪个,后写哪个,还是要根据中心来安排,用一条线索贯穿起来,使材料从不同方面突出中心。那么,不同类型的文章中,用什么作为线索呢?
1.结合《散步》《济南的冬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秋天的怀念》等课文来回顾线索类型。
《散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济南的冬天》
《秋天的怀念》
以事情的发展变化或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以地点或空间的转换为线索
以事物的特点为线索
以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可以有两条线索,同时有时间线索和感情发展变化线索
活动2:理清思路,安排材料的次序
2.学习用大纲或思维导图方式展示思路。在《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中,作者用下面导图所展示的思路来安排材料。
雪后的小山
总写:
重点写山
由水写到天空
收束全文
阳光朗照下的小山
城外的远山
水藻绿
河水清
蓝水晶
济南冬天的天气
选取了不同状态下的山和水,用“温晴”这个总特点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清晰的内容层次突出了文章中心。
活动2:理清思路,安排材料的次序
3.请你就实践(二)中选择好的材料进行整体思路的安排,用思维导图展示出来。
开篇点题
先写平时看到志愿者工作
再写志愿者救人
突出中心
工作内容简单,辛苦但无需额外技能。
亲眼目睹志愿者不顾自身安危救人,促使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志愿服务的意义。
示例
活动3:整体感知,分析详略
1.阅读表格里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几件事的划分与概括,判断本篇文章在选材上的详略,并从篇幅长短和与中心的关系角度说明理由,填写表格。
层次划分 主要内容 详略 判断理由
第一件事(10-11段) 入学见闻,行拜师礼 略 篇幅较短,简要介绍刚到三味书屋时的见闻。
第二件事(12-15段) 问“怪哉”虫
第三件事(16段) 读书生活
第四件事(17-20段) 课间玩耍
第五件事(21-24段) 偷偷画画

篇幅较长,能体现孩童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

篇幅较短,简要介绍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篇幅较长,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天真活泼的心理。

篇幅较长,表现了儿童天真活泼的心理。
离中心较近内容详写,离中心较远的内容略写。
围绕中心,我们可以甄选出合适的材料。在这些材料中,能够强化中心的应该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描写、细致刻画;与中心关系较远或者不太典型的内容则简略叙述。
经历 中心
在地铁站作为志愿者为大家服务时,我亲眼看见一位志愿者不顾自身安危飞身去救摔倒在扶梯上的老人。老人被成功救起,这位志愿者却受伤。当我看到他见老人无碍而露出笑容时,心头不由得为之一振。
经历补充:在我眼里他们的工作也就是在红绿灯切换的瞬间提醒过往的路人注意安全,在公交地铁进站之前提醒乘客有序乘车,或是在会展中心门口协助检票引路。
在看见其他志愿者英勇救人的行为后,我深刻体会到了善良的力量以及负责的重要性,为我今后的成长道路点亮一盏灯。
示例
活动3:整体感知,分析详略
2.请你为在写作实践(二)中梳理的材料定详略。
详写
略写
在写作中,我们还可以运用许多具体的方法来突出中心,常用的具体方法有开门见山、卒章显志、前后呼应、铺垫渲染、抑扬对比。同学们分为五个小组,各小组选择一个具体方法(不重复),说说你对这一手法的理解,并结合所学文章举例分析所使用的手法。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以补充。
开门见山: 。
原文: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春》
分析:文章开头使用反复和拟人的修辞,开门见山地表达人们盼春的急切心情和看到春天临近的喜悦,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现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活动4:运用技巧,突出中心
示例
开门见山:在文章的开头部分,直接点明中心思想,让读者一开始就明白文章要表达的主题。
小组一:开门见山
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济南的冬天》
点拨
文章开头“宝地”一词的使用,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雨的四季》
点拨
文章开头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地直接表达对各季节雨的喜爱与赞美。
篇末点题: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再次点明中心思想,达到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升文章的思想境界目的。
小组二:篇末点题
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往事依依》
点拨
作者在结尾处直抒胸臆,在追忆往事的基础上,点明了文章“美好往事,催人奋进”的中心思想。
前后呼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内容或形式上相互关照,形成一种首尾相连、相互支撑的格局。这种技巧能够让文章看起来更加协调、统一,同时也能够让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思想更加深刻。
小组三:前后呼应
开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结尾: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秋天的怀念》
点拨
反复出现的“好好儿活”。结构上,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内容上,既是母亲对“我”的期盼,也是“我”对母亲的承诺,将母子之间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更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铺垫渲染: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营造氛围,突出事件或人物的重要性。
小组四:铺垫渲染
你是否有过在海上被浓雾包围的经历?那些似乎可以触摸得到的白色的黑暗将你吞噬,而那艘大船则无比焦急而紧张地摸索着向岸边行进,能依靠的只有测深锤和测深绳,你呢,心脏剧烈地跳着,等待着什么。在我的教育开始之前,我就像这条船一样,不过我连罗盘或测深绳都没有,我茫然无措,根本不知道哪里才是港湾。“光明!给我光明!”这是我灵魂深处无声的呼唤。就是在那个时刻,爱的光亮照射到了我身上。——《再塑生命的人》
点拨
作者在描写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以“在大海中没有罗盘、测深绳航行的船”自比,使读者切身感受到作者在黑暗和孤寂中的状态,为莎莉文老师的到来做好了铺垫,也突出了莎莉文老师给作者带来的巨大改变。通过铺垫渲染,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前后状态的巨大反差,进而突出了教育对作者人生的重大影响。
对比:将两种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对比,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小组五:对比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点拨
作者将百草园的自由快乐与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进行对比,展现了百草园生机勃勃的景象与作者童年时期的快乐和无忧无虑。突出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旧式教育制度的批判,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更加鲜明,也引发读者对不同教育方式的思考。
任务三:写作实践练习
请你结合刚才的学习,完成写作实践(二)。
亲爱的同学,你一定有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的经历:或参观,或访问,或考察,或旅游,或做志愿者……其间的一幕场景、一个细节、一件物品、一段对话或一首民谣都可能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请以“走出校园”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描述这些变化。
提示:
1.写作时不要贪多求全,面面俱到。从小处着眼,抓住一件事、一个场景或者一个方面写开去,要学会取舍。当然,将多件事情、多个场景组合起来,表达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面,也是一种新颖的写法。
2.“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是这件事、这幕场景或这件物品等的写作价值所在,也就是你确立中心的立足点。
3.对这个场景或物品作些细致的描写,对这段对话中的某些语句作些强调,或者拿这首民谣与其他歌曲作些对比,都会使读者目光聚焦,文章就会显得中心突出,条理清晰。
漫漫人生路,我们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收获各种各样的感悟,这些感悟犹如屹立在海中的灯塔,照亮了我们人生的航路。于我而言,最刻骨铭心的感悟便是在做志愿者服务时收获的。
曾几何时我对志愿者的印象停留在他们只是一群穿着五颜六色的马甲,出现在十字路口、地铁站、会展中心的引导人员。在那时的我眼中,他们的工作无非是在红绿灯切换的瞬间提醒过往的路人注意安全,在公交地铁进站的前夕提醒乘客有序乘车,或是在会展中心门口协助检票引路。在我的认知里他们的工作可能辛苦,但似乎也没觉得需要什么额外的技能。
直到时光脚步不经意的来到那天,我才意识到曾经的自己对志愿者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
示例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末,我和同学为了完成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任务,加入了地铁志愿者的行列。周末地铁的早高峰相较平时延后了不少,人流也相较平时小很多,工作自然也轻松许多,我甚至都觉得这是志愿者“休息”的最佳时间,心中一阵窃喜。
我俩在岗位上东看看,西望望,期盼这一天早点结束。这时,一位背着巨大行囊的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在背包的压迫下,他步子缓慢,神情疲惫,艰难地走上了扶梯。可能是因为沉重的书包让他重心不稳,也可能是突然运行的扶梯让他措不及防。他先是摇晃着坚持了一会儿,最终还是摔倒在扶梯上。眼看着他就要滚落下来,我心中虽紧张万分,但脑中是一片空白!就在这危急的时刻,不知从哪儿蹿出来一位志愿者。他飞身向前,不料却被楼梯绊了一下,摔倒在地,来不及犹豫,他
示例










又立刻挺身向前,先是按下扶梯急停按钮,再用身体挡住向下滑落的老人。扶梯停下了,我也终于反应过来,赶忙上前和这位志愿者一起把老人扶了起来。
这位志愿者的飞身一跃保证了老人的安全,尽管他的身上和腿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擦伤,但当看到老人平安无事,他还是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这一幕深深震撼了我。这位志愿者的行为,不仅让我明白了志愿服务的意义,更让我对善良与责任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他因职责所在,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又因一颗善良的心,赋予了他为别人挺身而出的勇气。他用自己的善良之心,切实地承担起了身为一名志愿者的责任。
这位志愿者如同一道耀眼的光芒,为我的成长之路点亮了一盏灯,善良与责任的明灯。
示例










课堂小结
明确中心
文章的主旨。
材料选择
选择合适材料,对选定的材料剪裁和加工,合理排序。
详略得当
对强化中心的主要内容,进行详写;与中心较远的内容略写。
手法运用
开门见山、篇末点题、前后呼应、铺垫渲染、抑扬对比、设置线索。
布置作业
回想一下,家里人一起吃饭时,大家在餐桌前都会谈论些什么?也许是当天发生的事,也许是正在看的电视节目……以《餐桌前的谈话》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地点是“餐桌前”,内容是“谈话”。参与的人有谁?谈话的内容是什么?是一次内容宽泛的聊天,还是一次有针对性的对话?题目有很大的开放性,需要结合你自己的生活,确定写作内容。
2.内容确定了,需要考虑你想表现什么,也就是立意的问题。比如,要写爸爸在餐桌前跟你语重心长地谈话,立意可以放在生活的启示上;要写一家人热烈地讨论电视节目,立意可以定在展现温馨的家庭氛围上。
3.作文写好后,试试对你自己或同学的本次习作进行评价,看看有没有突出中心,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修改。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