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知识点梳理与拓展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知识点梳理与拓展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练习
一、知识点梳理
(一)作者与背景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其词风格豪放悲壮,多抒发爱国情怀、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并称 “苏辛”。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辛弃疾被弹劾罢官后,闲居江西上饶博山之时。此时他已过中年,历经官场沉浮,壮志未酬,内心充满抑郁与感慨。词题 “书博山道中壁” 意为 “写在博山道中的墙壁上”,可见是触景生情、即兴抒怀之作。
(二)原文与释义
原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 “天凉好个秋”。
逐句释义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年少时不懂得忧愁的滋味,总喜欢登上高楼(眺望)。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正因为爱登高楼,(为了)写一首新词,便勉强说自己有愁绪。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如今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又终究不说。
欲说还休,却道 “天凉好个秋”:想说又不说,却只说 “天气凉爽,好一个秋天啊”。
(三)核心赏析
对比手法
上片写 “少年”:“不识愁” 却 “强说愁”,体现年少轻狂、无病呻吟的状态。
下片写 “而今”:“识尽愁” 却 “欲说还休”,对比突出成年后历经沧桑的沉重与无奈。
对比的作用:通过年龄与心境的反差,展现人生阅历对情感表达的影响,深化 “愁” 的内涵。
“愁” 的内涵
表面:少年时的闲愁(无实际依据的愁) vs 成年后的真愁(历经挫折、壮志难酬的愁)。
深层:辛弃疾的 “愁” 不仅是个人的失意,更包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南宋偏安,收复中原无望),但因现实压抑,无法直接抒发,只能 “却道天凉好个秋”,将深沉的愁绪转化为平淡的感叹,更显悲凉。
语言特色
口语化:“爱上层楼”“欲说还休” 等短句,简洁明快,如日常对话,却蕴含深意。
含蓄蕴藉:结尾 “天凉好个秋”,避开直接抒情,以景代情,将无法言说的愁绪藏于平淡的秋景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主旨总结
这首词通过少年与成年对 “愁” 的不同体验和表达,抒发了作者历经世事沧桑后,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无奈,以及对现实的压抑感。全词以朴素的语言展现了深刻的人生感悟,是辛弃疾抒情词中 “以俗为雅” 的典范。
(五)拓展延伸
辛弃疾的 “愁”: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词中,也有类似的壮志未酬之愁,可对比赏析。
同类情感的诗词:李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直白抒情) vs 辛弃疾 “欲说还休”(含蓄抒情),体现不同的抒情风格。
二、拓展练习
一、(22-23九年级上·四川广安·期中)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宋代〕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愁”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的“愁”在上下两片中的寓意分别是什么?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二、(24-25九年级上·陕西汉中·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南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2.请你从人生经历的角度,说说词人为什么会有“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感叹?
三、(24-25九年级上·陕西延安·期末)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为赋新词强说愁”一句中,“强”字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2.作者在词的上下两片都采用了叠句的形式,其作用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四、(24-25九年级上·陕西榆林·期末)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从“而今识尽愁滋味”的“尽”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2.这首词是如何表现立意的?请结合诗词简要分析。
五、(24-25九年级上·河南濮阳·阶段练习)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下列选项中的“秋”与“天凉好个秋”的“秋”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B.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C.沙场秋点兵 D.鬓先秋,泪空流
2.这首词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对此简要分析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练习
一、知识点梳理
(一)作者与背景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其词风格豪放悲壮,多抒发爱国情怀、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并称 “苏辛”。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辛弃疾被弹劾罢官后,闲居江西上饶博山之时。此时他已过中年,历经官场沉浮,壮志未酬,内心充满抑郁与感慨。词题 “书博山道中壁” 意为 “写在博山道中的墙壁上”,可见是触景生情、即兴抒怀之作。
(二)原文与释义
原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 “天凉好个秋”。
逐句释义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年少时不懂得忧愁的滋味,总喜欢登上高楼(眺望)。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正因为爱登高楼,(为了)写一首新词,便勉强说自己有愁绪。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如今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又终究不说。
欲说还休,却道 “天凉好个秋”:想说又不说,却只说 “天气凉爽,好一个秋天啊”。
(三)核心赏析
对比手法
上片写 “少年”:“不识愁” 却 “强说愁”,体现年少轻狂、无病呻吟的状态。
下片写 “而今”:“识尽愁” 却 “欲说还休”,对比突出成年后历经沧桑的沉重与无奈。
对比的作用:通过年龄与心境的反差,展现人生阅历对情感表达的影响,深化 “愁” 的内涵。
“愁” 的内涵
表面:少年时的闲愁(无实际依据的愁) vs 成年后的真愁(历经挫折、壮志难酬的愁)。
深层:辛弃疾的 “愁” 不仅是个人的失意,更包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南宋偏安,收复中原无望),但因现实压抑,无法直接抒发,只能 “却道天凉好个秋”,将深沉的愁绪转化为平淡的感叹,更显悲凉。
语言特色
口语化:“爱上层楼”“欲说还休” 等短句,简洁明快,如日常对话,却蕴含深意。
含蓄蕴藉:结尾 “天凉好个秋”,避开直接抒情,以景代情,将无法言说的愁绪藏于平淡的秋景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主旨总结
这首词通过少年与成年对 “愁” 的不同体验和表达,抒发了作者历经世事沧桑后,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无奈,以及对现实的压抑感。全词以朴素的语言展现了深刻的人生感悟,是辛弃疾抒情词中 “以俗为雅” 的典范。
(五)拓展延伸
辛弃疾的 “愁”: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词中,也有类似的壮志未酬之愁,可对比赏析。
同类情感的诗词:李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直白抒情) vs 辛弃疾 “欲说还休”(含蓄抒情),体现不同的抒情风格。
二、拓展练习
一、(22-23九年级上·四川广安·期中)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宋代〕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愁”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的“愁”在上下两片中的寓意分别是什么?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1)上片的“愁”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的“愁”是关心国事、怀才不遇的悲愁。
(2)这首诗通过“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期与“识尽愁滋味”的“而今”两相对比,抒发了词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郁激愤之情。
【详解】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彼时辛弃疾年少,未经生活磨难,涉世尚浅。所谓“愁”,不过是少年人模仿文人墨客的做派,为了能填出词句,特意登上高楼,佯装深沉、惆怅,硬挤出几分愁绪。这愁是脱离现实、无切身痛感的闲愁,源于少年对愁的懵懂模仿,多是春花秋月引发的浅淡情绪,无实质忧患,是无病吟式的感慨。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此时辛弃疾历经仕途坎坷、家国动荡,看遍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壮志难酬的乱象。满心悲愁无从言说,政治理想被现实打击,收复失地无望,自身才华不得施展,满腔爱国热忱被搁置,这般愁绪沉重、复杂,是关乎国家命运、个人前途的悲愁,再非年少时的闲情。
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情感理解。首先明确: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绘少年时的情形,“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那时的少年辛弃疾未经世事沧桑,生活顺遂安逸,为了写词而佯装愁苦,登楼觅愁,这是一种懵懂青涩、无实质内容的“闲愁”,尽显年少纯真。下片则笔锋一转,“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如今历经岁月打磨,辛弃疾目睹南宋朝廷偏安苟且,自己一心报国却请缨无路,仕途坎坷,一腔热血、满腹才华无处施展。往昔与今朝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如今“愁”的深沉,厚重,借由这种对比,词人将内心郁积的愤懑、对社会现实的失望不满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尽显无遗,往昔强说之愁与如今难言的悲愁反差巨大,强化了情感表达,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他内心的忧郁激愤。
二、(24-25九年级上·陕西汉中·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南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2.请你从人生经历的角度,说说词人为什么会有“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感叹?
【答案】
【小题1】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愁苦无法言说的无奈,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小题2】示例:年轻时不懂什么是忧愁,但随着年岁的增长,对“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真正的痛苦是说不出来的,当人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愁苦的时候就再也不想诉说了。
【详解】
【小题1】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诗句。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这两句的意思是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两个“欲说还休”构成了重叠,是反复修辞,强调了作者“愁”之深沉博大。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表现了愁苦无法言说的无奈,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壮志难酬的悲愤溢于言表。
【小题2】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表达了词人内心复杂的情感,他积累了很多想说的“愁”,却因现实的无奈与时局不定,不知道如何表达只能止住。秋天在诗词中常被用来表现萧瑟、凋零,这里的“天凉好个秋”象征着词人面对生活的失意与淡然之心,以秋天的凉意传达出一种成熟后的沉郁与苍凉之感。词人从当年的少年意气转变为如今对愁滋味的彻底理解,体现了人生的无奈与沧桑。同时,因为随着年岁的增长,人生各种体验增多,真正的痛苦是无法与人言说的,只能自己慢慢消解,只能淡淡说一句天气情况“天凉好个秋”。
示例:年轻满腹抱负,不懂真正的忧愁,但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积累了很多想说的“愁”,却因现实的无奈与时局不定不知道如何表达,只能止住。词人明白真正的痛苦是无法与人言说的,只能自己慢慢消解,于是转而淡淡感叹一句“天凉好个秋”。
三、(24-25九年级上·陕西延安·期末)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为赋新词强说愁”一句中,“强”字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2.作者在词的上下两片都采用了叠句的形式,其作用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小题1】“强”字有勉强、硬要的意思。少年本没有真正的忧愁,却为了写词而故意说愁,表现出少年的天真和对忧愁的懵懂理解。
【小题2】作用不相同。上片的叠句“爱上层楼”强调少年的行为,表现出少年的好奇和对“愁”的追求;下片的叠句“欲说还休”强调作者的心情,表现出作者历经沧桑后对忧愁的复杂情感,既有想说又不想说的矛盾,也有对忧愁难以言说的无奈。
【详解】
【小题1】本题考查炼字。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是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强”字指的是故作或勉强之意,反映了写作过程中的刻意性。体现了青春时期为创作而故意装作愁苦的傻气与天真,带有虚构和夸张成分,与成长期后的真实“愁”形成对比,揭示了人生阅历对情感表达之深入的影响。
【小题2】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
上片的叠句将“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单纯表现得更加直接,通过反复强调“爱上层楼”状态,呼应了当时的轻狂和对表面愁绪的执着求索。下片叠句“欲说还休”则通过反复延续内心的矛盾与压抑,把成年后经历世事沧桑的复杂心绪展现得更加深刻,最终在“天凉好个秋”的写意中表达出内心的沉重与无言叹息。不同的情感导向,使叠句在两片词中取得了不同的表达效果。突显成熟后的内敛与清醒,以及从个人忧愁到感怀自然的转变。
四、(24-25九年级上·陕西榆林·期末)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从“而今识尽愁滋味”的“尽”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2.这首词是如何表现立意的?请结合诗词简要分析。
【答案】
【小题1】“尽”字概括了辛弃疾半生的艰辛历程,包含着诗人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意近即可)【小题2】本词运用对比,以少年“不知愁”而“强说愁”突出了“而今识尽愁滋味”,从而表现了今之愁之深。(意对即可)
【详解】
【小题1】本题考查炼字。“而今识尽愁滋味”句意:如今尝尽了忧愁的滋味。“尽”是所有的意思,从“尽”字可看出,诗人经历了从少年不知愁到如今深深体会愁的转变。如今的“愁”是历经沧桑后的感悟,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故“尽”字包含着如“为赋新词强说愁”时无法想象的种种磨难,还有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也暗含着对南宋统治集团不能重用人才的讽刺和愤懑之情。
【小题2】本题考查诗词手法赏析。
上阕“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句意:少年时不懂得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勉强说些忧愁之语。
下阕“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句意:如今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该词通过“少年时不知愁强说愁”与“而今历经沧桑识尽愁却欲说还休”的强烈对比,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更加凸显出如今愁之深沉,从而深刻地表现了立意。
五、(24-25九年级上·河南濮阳·阶段练习)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下列选项中的“秋”与“天凉好个秋”的“秋”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B.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C.沙场秋点兵 D.鬓先秋,泪空流
2.这首词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对此简要分析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小题1】D
【小题2】词的上片“少年不识(不识)”写少年时代不谙世事,不懂愁苦,为写新词勉强说愁,与下片“而今识尽(识尽)”成年后历尽世事。
艰难,满腔愁苦,却无从诉说,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历经沧桑之后欲说还休的痛楚,写尽了人生的无奈。
【详解】
【小题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却道天凉好个秋”中的“秋”指代秋天。
A.出自曹操的《观沧海》,意思是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秋”指代秋天;B.出自王维的《山居秋暝》,意思是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秋”指代秋天;C.出自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意思是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秋”指代秋天;D.出自陆游的《诉衷情》,“鬓先秋,泪空流”中的“秋”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暗喻诗人自己头发如秋霜,年迈体衰,不是指季节上的秋天;故选D。
【小题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
这首词中,辛弃疾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鲜明地展现了他随着年岁增长而产生的心境变化,深刻地表达了他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上阕中,“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通过描绘少年时期的懵懂无知,不懂得真正的愁苦,却为了写出新的词句而勉强说愁,展现出少年时期的天真与故作深沉。
下阕“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与上阕形成强烈对比。此时的词人历经沧桑,真正领略了生活中的愁苦,然而却不再轻易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只是用一句“天凉好个秋”来带过。这种欲言又止,体现出词人内心的愁苦之深、之重,已经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这种对比,既反映了词人人生经历的巨大变化,也反映了他对生活和命运的深刻感悟。从少年时的无愁强说愁,到如今的有愁而难言愁,表达了词人对青春流逝的感慨,对人世沧桑的无奈,以及对无法言说的秘苦的压抑和隐忍。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和自嘲,在饱经忧惠之后,只能以一种看似平淡、实则饱含苦涩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痛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