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声音的特性 教案 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声音的特性 教案 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和实例,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通过探究声音的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发展科学归纳能力。用声音的波形图研究声音的音色时,体会运用图像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3.在研究声音的特性实验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现象,真实、准确地记录观察到的信息,养成科学观察的习惯。
4.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严谨求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音乐,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
二、教学步骤
探究点1 音调
[阅读课本]P37“音调”
[演示]播放两段声音:①牛与蚊子发出的声音;②一位男低音与一位女高音两位歌唱家分别发出的声音。让学生听声音,比较两次声音有什么不同?
[总结]牛发出的声音低沉、粗壮,蚊子发出的声音尖细、刺耳;男低音发出的声音低沉、浑厚,女高音发出的声音婉转、高亢。
[归纳提升]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
[思考]如何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分析](1)分组实验:①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的快慢及声音的特点。②用快慢不同的硬纸片拨动梳子,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2)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归纳提升](1)物理学中用物体振动的次数与所用时间之比——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符号为Hz。
(2)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分析]音调波形图。
[思考]人的听觉范围是多少?低于20 Hz和高于20000 Hz的声波我们能听见吗?
[分析]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 Hz。一般情况下,我们听不见低于20 Hz和高于20000 Hz的声音。
次声波:发声频率低于20 Hz的声波。
超声波:发声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波。
探究点2 响度
[阅读课本]P40“响度”
[思考]如何探究决定响度的因素?
[分析]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音叉,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更强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强弱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提升]声音的强弱可以用响度来衡量。响度跟发声体发声时的振幅有关,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分析]响度波形图。
[思考]响度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示]距发声体的远近、声音的聚散程度、传播介质等。
探究点3 音色
[阅读课本]P40“音色”
[小组讨论](1)播放用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歌曲,让学生指出是哪种乐器演奏的该歌曲。
(2)让后排的几个学生说同样的一句话,前排学生不回头说出说话学生的姓名。
如何区分哪种乐器和判断哪位同学?
[提示]通过音色区分哪种乐器和判断哪位同学。
[归纳提升]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在声音的波形图中,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波的形状不同。
三、板书设计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1.音调
(1)定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
(2)决定因素:频率。频率高则音调高,频率低则音调低。
(3)超声波:高于20000 Hz的声波。
次声波:低于20 Hz的声波。
2.响度
(1)定义: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可以用响度来衡量。
(2)决定因素:振幅。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3.音色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教学反思◇
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学生的直观感性思维较好,而对音调、音色等的抽象思维不够熟悉。因此,在教学中,最好以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组织教学,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