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五县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开封五县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南省开封五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据考古发现,在良渚贵族墓葬中有祭祀功能的玉琮、玉璧、三叉形器、玉石钺和带有短柄的权杖;在陶寺遗址的大墓中随葬品有陶鼓、木鼓、石磬、龙盘、玉石钺等礼器;在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墓葬中随葬的成套陶礼器,器物组合与摆放位置固定。这些发现可用于说明( )
A.人类社会历史起源于阶级分化 B.中华文明呈多元一体特征
C.历史研究须与考古发掘相印证 D.古代礼制文化已初现端倪
2.汉高祖“复故爵田宅”,提倡教化;惠帝“举民孝弟(悌)力田者,复其身(免除徭役)”;高后“初置孝弟力田二千石者一人”;文帝更是倡导“孝悌,天下之大顺也”。此后,孝悌、力田、三老成为郡县、乡里常制,孝也成为选官的首要标准。这些举措( )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B.使王国问题得以解决
C.表明汉承秦制的成效较为显著 D.导致了豪强势力崛起
3.唐开元十一年(723年),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尚书省仍具有“天下政本”的地位。但是,从高宗、武后时期开始的六部体制独立化和使职化趋势却日益加强。这一发展趋势表明当时( )
A.君主专制统治得到了强化 B.封建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C.宰辅机构丧失中枢决策权 D.三省分权制衡逐渐完善
4.下面为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23路部分地区城市密度、人口密度、税额比较表。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城市密度排序 人口密度 (户/km ) 排序 税额(贯) 排序
梓州路(四川) 1 7.09 14 163790 15
成都府路 2 17.03 1 246330.8 12
河北东路 3 11.09 6 476718 1
京畿路(开封) 4 13.87 3 287593 8
利州路(四川) 5 4.17 19 124092.8 18
河北西路 6 9.42 8 382249 5
京西北路(开封) 7 7.35 13 280017 9
京东西路(开封) 8 12.15 5 248028 10
淮南西路 9 7.69 11 461593 3
两浙路 10 15.30 2 475556 2
A.城市规模得以迅速扩大 B.经济发展呈东移和南移趋势
C.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D.货币税成为国家税收的主流
5.顾炎武把明朝被清朝所灭亡这一历史解释为“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的历史阶段,而其《郡县论》主要论述的是如何协调好君臣之间的关系。据此可知,顾炎武( )
A.以人文启蒙为其根本追求 B.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
C.史学思想受制于社会环境 D.与李贽思想一脉相承
6.洋务运动时期,有官员指出,“二百年来,英商之所以横行四海、独擅利权者也 公司一也”。20世纪初,清廷颁布《公司律》,中外经济战遂拓展为“商品战”“矿权战”“资本战”等多个战场。这可用来说明(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益于洋务运动 B.西学东渐助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发展
C.近代中国传统生产模式退出历史舞台 D.中国近代工业化起步与西方国家类似
7.如图是美国《PUCK》杂志1901年3月发表的漫画《个个都是夏洛克》。这里的夏洛克不是福尔摩斯,而是莎士比亚著作《威尼斯商人》中,要割人家胸口一块肉的犹太奸商夏洛克。画面从左至右分别为拿着秤的俄国、日本、德国、英国以及站在远处一脸不满的美国。给美国递法官外套的小孩说:“山姆大叔,那个可怜虫看样子需要一个鲍西亚(剧中在法庭上击败夏洛克者),为什么你不来帮帮忙呢?”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社会舆论左右美国对华政策 B.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存在一定共识
C.美国放弃了“门户开放”政策 D.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民族共同追求
8.有学者研究称:五四时期,中国是“主义”满天飞。用时人的话来说:“什么主义都有人谈”,以致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大声疾呼“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欲为“主义热”降温醒脑。这反映了当时( )
A.人们对国家前途和社会变革的探索 B.民众的政治意识与觉悟得到提高
C.知识分子在革命手段方面存在分歧 D.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思潮的主流
9.下面为1931~1936年中国国民收入及分配情况表(单位:百万元法币)。这表明( )
年份 能支配的收入 消费 投资 消费和投资占所能支配的国民收入的比重(%)
消费 投资
1931 23212 24173 —961 104.1 —4.1
1932 23597 23014 +583 97.5 +2.4
1933 20044 20441 —397 102.0 —2.0
1934 18394 20060 —1666 109.0 ——9.0
1935 21293 21675 ——382 101.8 —1.8
1936 26908 25282 +1626 94.0 +6.4
A.中国的国民经济结构渐趋合理 B.列强在华利益争夺日益尖锐
C.中国近代化缺乏相应制度保障 D.该时期经济发展动力明显不足
10.新中国某一外交方略的确立,缘于汲取近代中国革命斗争的深刻教训,顺应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本质要求。其亮点凸显在“三新”:确立建交新基础;平等友善对待新中国;恪守彼此尊重领土完整即主权独立之原则。这一外交方略( )
A.使新中国外交空间得到了全方位拓展 B.推动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出现
C.体现出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D.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11.《汉谟拉比法典》允许个人土地买卖、出租、抵押、赠与,同时规定地租限额;允许私人经商,但不准抬高物价;规定卖酒妇擅自抬高酒价者“投之于水”。由此可知,古巴比伦( )
A.制定统一法律彰显君主权威 B.注重保护个人的私有财产和权益
C.重视并维护商业活动的秩序 D.力图缓和社会矛盾扩大政权基础
12.西方的启蒙运动起初表现为古今之争,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家都试图用古代的权威来取代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17世纪以后,启蒙思想家们才把眼光投向了未来,明确地以一个先进的新时代来与落后的旧社会相抗衡。这一转变( )
①否定了天主教存在的价值 ②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③致使理性主义精神的发展 ④得益于技术革命的推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巴黎公社起义时,部分妇女直接参与了革命,一些妇女延续1789年和1848年的政治主张,继续组织女权运动。1871年5月,巴黎公社发布开办工艺美术女子职业学校的通告,开设泥塑、木雕和牙刻等专业课,文学、理化、历史和科学常识等普通课。这反映了巴黎公社( )
A.与妇女解放运动相互促进 B.深受自由平等启蒙思想的影响
C.顺应了工业化的发展要求 D.探索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新途径
1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皇威廉二世对即将出征的将士们说,到秋天叶落,大家就能回家。俄国将领满怀希望在六周之内打到柏林。只有英国名将基钦纳说,这场战争至少要打三年,大家都觉得他简直是莫名其妙。这反映出( )
A.殖民扩张是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 B.民族主义狂热掩盖战争非正义性
C.乐观的战争观是战事扩大的关键 D.一战爆发刺激欧洲民族国家形成
15.1948年至1962年,有超过27.9万名西印度群岛人、超过7.9万名印度人和超过6.8万名巴基斯坦人、近1.9万名西非人和近2.4万名塞浦路斯人,以及数量庞大但没有记录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罗得西亚和南非移民涌进英国。这一移民潮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联邦移民弥补英国劳动力匮乏 B.国际贸易促进多元文化交流
C.冷战之下地区间冲突动荡加剧 D.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持续发展
二、材料题
16.【唐朝两税法】
材料一 丁租庸调,并入两税。
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
——摘编自(宋)王溥《唐会要》
材料二 唐朝元和时江淮八道49州144万户,总税额应为1056.96万贯。其中供京师与留州使的比率若以《吴地记》所载56%计,上供部分约为592万贯。大中年间税钱859万余贯,江淮八道的592万贯若保持不变,则占69%,国家财政对江淮的仰赖一目了然。
——据(唐)陆广微《吴地记》
材料三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
——摘编自(唐)白居易《重赋》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唐朝两税法的价值。
(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唐朝两税法的影响。
(3)除上述史料之外,研究唐朝两税法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17.【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斗争】
材料一 巴黎和会期间,中国代表团正式提出废除势力范围、领事裁判权、关税协定权等外人在华特权,中国国内不同的政治力量也力主废除不平等条约。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号召“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的政策,中国民众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至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宣布放弃在华治外法权。《解放日报》社论强调,治外法权的废止使中国与英美等国的关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
——摘编自金光耀《民国外交史视野下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 人民解放军要求英国、美国、法国在长江、黄浦江和在中国其他各处的军舰、军用飞机、陆战队等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力量的关系,并且把它在中国的武装力量撤回去。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为英国军舰暴行发表的声明》(1949年4月30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斗争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为英国军舰暴行发表的声明》发表的意义。
18.【近现代英国城市发展的变化】
材料一 18世纪以前,曼彻斯特是一个教区小镇,人口很少。从18世纪60年代起,以机器生产为主的纺纱业和织布业在曼彻斯特及其周围地区发展起来以后,把周围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吸引过去。1760年,曼彻斯特开凿了通向附近煤区沃斯利的运河。1825年,连接曼彻斯特和斯托克顿的铁路通车。1830年,又建成通往港口城市利物浦的铁路。与纺织业有关的其他制造业和服务业随之发展起来。其人口从18世纪20年代的1.2万人猛增到1841年的40万人,跻身全国大城市之列。城市建筑沿着公路向周围延伸,把附近的奥尔德姆、阿什顿安德莱恩、海德、杜肯菲尔德等城镇连接起来。1851年,曼彻斯特成了拥有106.3万人口的集合城市。
——摘编自俞金尧《城市发展与经济变革》
材料二 1998~2008年曼彻斯特市就业结构变化
——摘编自曹晟等《英国传统工业城市的转型:曼彻斯特的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曼彻斯特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98~2008年曼彻斯特市就业结构变化所折射出城市发展的新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转型的重要因素。
19.【中国科技现代化】
材料 下表是新时代科技现代化的历史性新成就。
四个面向 主要成就
世界科技前沿 重大原创成果如中微子振荡、量子信息、铁基超导、干细胞、脑科学、类脑芯片、纳米材料、合成生物学等。世界级科研利器如中国天眼、中国散裂中子源、上海光源、磁约束核聚变装置、中国空间站等
经济主战场 超级计算、5G、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高速列车、北斗导航系统等;深海油气、新型核电、特高压输电等技术
国家重大需求 煤炭清洁高效燃烧、钢铁多污染物超低排放控制等;港珠澳大桥、川藏铁路等
人民生命健康 Ⅰ类新药从2012年前的5个增长到2021年的97个;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磁共振、彩超、CT等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正电子磁共振扫描系统等国产高端医疗器械投入临床使用
——摘编自刘雷等《科技现代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过去、现在与未来》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所学知识,围绕“四个面向”(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自拟论题,并展开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D
2.A
3.A
4.B
5.B
6.B
7.B
8.A
9.D
10.C
11.C
12.C
13.A
14.B
15.D
16.(1)价值:材料一是文献资料中的原始档案类史料,可以用来研究两税法与前代税制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以及两税法征收标准、特点和创新之处。材料二是文献资料中的地方志史料,可以用来研究两税法实施时期,中央与地方,以及各地方财政税收分割与征收情况。材料三是文献资料中的诗文类史料,虽属于文学作品,但由于作者是历史见证者,仍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有助于研究两税法实施情况和局限性。
(2)影响:推动了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向资产为主转变,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一定程度改变了贫富负担赋税不均的情况,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两税法在制度设计上为农民提供了一定的人身自由空间,减轻了他们的人身依附关系;国家财政对江淮地区的依赖,造成这些地区赋税沉重,农民负担沉重,极易引发这些地区人们的不满和社会危机。
(3)补充史料:补充两税法当事人或当时言论类的原始文献史料,以了解当事人或当时人对赋税改革的认识与看法;补充唐代墓志类史料、《唐书》等史书,以了解唐代各地两税法实施情况。
17.(1)
特点:政府积极推动;民众广泛参与;取得一定成效;方式多样;不同政治力量参与;受到国际形势影响。原因: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观念的转变;民众的推动。
(2)意义:宣告了列强在中国炮舰政策的结束;宣示了中国共产党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建立新中国的决心;对英国制定新的对华政策有着深远的影响。
18.(1)主要原因:工业化的推动(或工业革命的推动);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工商业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
(2)新变化: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政策引导,投资支持);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服务业人口比重增加;传统制造业衰落。
(3)重要因素: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集聚。
19.论题:新时代,科技创新助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阐述:科技创新对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使生产流程更加智能化、自动化,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在服务业,互联网技术催生了众多新兴业态,如电子商务、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改变了传统的服务模式,拓展了服务领域。科技创新还促进了产业融合,推动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同时,科技创新推动了资源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集聚,优化了经济结构,使经济发展更加可持续。科技创新不仅为本国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也为世界带来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中国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订了116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开放合作新格局。未来,科技创新将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将深度融合,催生更多新业态和新模式。
总之,科技创新推动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