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
(分值;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1.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某制度,“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是( )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通判制度 D.行省制度
2.唐朝诗人皮日休对隋朝大运河这样评价:“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他意在强调大运河的开凿( )
A.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C.加速了隋朝政权的灭亡 D.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3.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以下哪一历史事件造成了这种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景象?(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张角起义 D.黄巢起义
4.“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唐朝灭亡以后进入的分裂时期是( )
A.春秋战国 B.魏晋南北朝 C.辽宋夏金 D.五代十国
5.唐诗《凉州行》中写道:“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诗歌反映了唐朝时期( )
A.农业技术的高超 B.科学技术的发展 C.民族交融的加深 D.音乐艺术的繁荣
6.唐朝诗人刘长卿的诗作“怜君异域朝周远,积水连天何处通。遥指来从初日外,始知更有扶桑东。”有助于了解隋唐时期的( )
A.经济生活 B.对外交往 C.商业贸易 D.政治制度
7.868年,王玠用雕版印刷了一部《金刚经》。其年代可表述为( )
A.公元8世纪60年代 B.公元8世纪80年代
C.公元9世纪60年代 D.公元9世纪80年代
8.宋代名将狄青虽功勋卓著,但因文官集团弹劾其“武臣掌国机密,非国之福”,最终被贬黜至地方。而韩世忠也战功显赫,仍需向秦桧等文臣妥协以保权位。这反映出宋代( )
A.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 B.节度使的拥兵自重
C.程朱理学的广泛传播 D.皇帝多沉迷于享乐
9.辽推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南北面官制;西夏基本模仿北宋制度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金沿袭唐末制度,保留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体系,叫作猛安谋克制。以上制度体现出( )
A.恩威并施 B.因俗而治 C.兵民合一 D.相互制衡
10.史明辨同学偶然找到一副残损的古代王朝形势图,从图中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可以看出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 )
A.秦 B.汉 C.唐 D.元
11.据史书记载,在元朝存在的98年里,全国各行省主政官员发动的叛乱仅有3次,而且多半是在皇位发生动荡之际。这一记载表明行省制度( )
A.拓展了元朝疆域 B.杜绝了政权分裂 C.影响了后世发展 D.维护了国家稳定
12.《宋史 范祖禹传》中记载的“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句话反映出当时( )
A.中央集权加强 B.土地兼并严重 C.经济重心南移 D.商品经济发达
13.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万计。”由此可知,宋代朝廷重视( )
A.发展海外贸易 B.巩固中央集权 C.技术发明创新 D.边疆地区治理
14.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评价中国古代的三种发明时指出,“人类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在航行方面……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据此推测,他评述的三种发明是( )
A.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B.造纸术、曲辕犁和秧马
C.水排、筒车和青铜技术 D.丝绸、纸币和冶铁技术
15.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立内阁和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这说明明朝(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特务统治逐步加强
C.丞相权力遭削弱 D.统治机构日益完善
16.16世纪,我国出现了一股创作东南海防图的热潮,这些图对海洋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解说,有的还研究了东北季风与潮汐、风浪、流速等海洋环境的关系。这一热潮( )
A.为遣唐使来华提供支持 B.抗击葡萄牙殖民侵略
C.缘于东南地区倭患严重 D.抵御强大的清军入关
17.郭沫若写的一副对联“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夷,一代英雄”这副对联赞颂的民族英雄是( )
A.林则徐 B.戚继光 C.邓世昌 D.郑成功
18.“脱离罗刹入乐土,自此畜牧安升平。渥巴锡汗识向背,迁莺出谷兹为荣。”诗歌反映的历史事件(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雅克萨战争胜利
C.土尔扈特部回归 D.平定准噶尔叛乱
19.清政府规定出海贸易只准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员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龄、面貌、履历、籍贯等。这一现象( )
A.抵御了西方侵扰 B.限制了海外贸易
C.维护了法律秩序 D.终止了中外交流
20.明代南京唐姓刻书坊最为有名,所刻戏曲本子多达二三百种。除了出版大批戏曲文本之外,该刻书坊还相继出版印刷了许多小说。这些现象的出现( )
A.冲击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B.表明中国戏曲艺术已经成熟
C.得益于雕版印刷术的实用性 D.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二、材料题(共计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东晋至北宋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图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东晋至北宋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变化及其原因。(4分)
材料二 贞观中,文皇帝(唐太宗)尝私幸端门(皇宫的正门),见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控制范围)中矣。”
——摘编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2)据材料二、三,指出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什么?(2分)谈谈科举制的创立对中国历史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
材料三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摘自宋代·汪洙《神童诗》
(3)有人说“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逐渐陷入了僵化和衰落的境地。”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
22.民族认同·多元一体。唐宋元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持续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日趋完善。(20分)
【盛世下的民族关系】
(1)根据下面的知识结构图,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唐朝对边疆地区的不同管理方式。(4分)
【并立下的民族交往】
(2)根据时间轴呈现的史实,概括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关系的主要特征。(2分)并简述“和议”带来的影响。(4分)
【大一统下的民族交融】
(3)请根据下面示意图中①②③④处的提示,简述元朝边疆治理的举措和人口流动的表现。(6分)
(4)如何理解元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4分)
23.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因此,发展经济是每个国家的重要举措。某校七年级的同学围绕“中国古代经济”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参与。(16分)
【隋朝经济篇】
材料一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把黄河中下游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连为一体。运河通航后,江南的粮食布帛可以很便捷地运输到都城长安及洛阳。自隋唐以后,运河两岸兴起了一批商业都市,杭州、镇江、扬州、开封等地,逐渐发展成为新兴商业都会。这些城市历经宋、元、明、清而不衰,不仅是一方繁盛都市,而且成为物资和人文荟萃之所。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参考书》(岳麓版)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谁主持开凿隋朝大运河,并分析隋朝大运河的作用。(6分)
材料二
(2)材料二中的图一和图二是唐朝时广泛使用的农具,分别写出名称,并分析其共同作用。(6分)
材料三 北宋和南宋南北方赋税对比图
朝代 项目 南方诸路 北方诸路 南北比例
北宋1045年 赋税 35811000 45095000 44∶56
南宋1196年 赋税 60000000 14319000 81∶19
材料四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范祖禹传》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变化的内涵。(4分)
24.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下表为某同学整理的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大事年表
朝代 事件 在国际上的地位
汉朝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领先
唐朝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领先
元朝 马可·波罗来华 领先
明朝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领先
清朝 闭关锁国 逐渐衰落,最后遭多国侵略
根据上述表格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从“开放与发展”的角度,选取至少两个史实,自拟一个观点,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答案
(分值;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A D C B C A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A A A C D C B D
二、非选择题
21.(1)变化:不断上升;原因: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
(2)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给平民子弟提供了相对公平的进入仕途的途径,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等。
(3)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严格规定考试范围与答题格式,八股文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人们思想,日益僵化的科举制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走向衰落是必然的。
22.(1)和亲: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中宗时期,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迎娶唐朝金城公主。会盟:唐穆宗时,唐蕃订立友好盟约,刻立唐蕃会盟碑。册封:唐太宗击败东突厥汗国,各首领及继位者接受唐廷的册封;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设置机构: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2)特征:民族政权并立;民族间有战有和;和平是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
影响:促进了边远地区的贸易发展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岁币与岁赐加重了中原地区人民的负担;民族政权间边境相对和平稳定;加强了各族友好关系与民族交融;等等。
(3)①: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②: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事务,地方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屯驻军队。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③: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④:朝廷调集大批军民迁移到边疆地区,从事农业生产;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人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已同汉人没有什么区别;来自中亚、西亚的人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人,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回,这是我国回族的前身。
(4)发展: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各族间的了解与联系,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问题:元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益,实行“四等人制”,随着时间推移,民族矛盾减弱,但阶级矛盾日益严重,引发社会动荡,最终导致元朝灭亡。
23.(1)主持者:隋炀帝。
作用: 推动运河沿岸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交融。
(2)图一:曲辕犁。图二:筒车。
共同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粮食增产;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为唐朝的繁荣奠定基础。
(3)变化趋势: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24.示例1:
观点:开放促进发展,闭关导致落后。
论述: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为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提供条件,扩大中国在世界的影响,也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繁荣;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扩大了明朝的国际影响,提高了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实行闭关锁国,导致中国错失学习的机会而落后于世界。
结论:开放促进国家繁荣,要主动学习他人先进文明成果。
示例2:
观点: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条件。
论述: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局面,吸引众多国家使者,扩大中国在世界的影响,也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繁荣;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郑和七下西洋提供坚强基础,创造了世界航海史的空前壮举,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结论:开放促进国家繁荣,国家强大是开放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