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常州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末质量调研历史2025年6月注意事项:本试卷共6页,为开卷书面考试,可查阅所带资料,但不得相互讨论和互借资料。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请在规定范围内答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不使用答题卡的学校,答案填写在下表中)1. 613年,隋炀帝“征天下兵,募民为骁勇,集于涿郡”。当时,隋炀帝从洛阳到涿郡督师出征,最可能采用的交通方式是( )A. 乘坐马车艰苦跋涉 B. 通过永济渠乘船前往C. 依靠人力步行前往 D. 通过通济渠乘船前往2. 《国史大纲》中说:“太宗一朝君臣,每每以有隋相警惕,不敢骄纵荒佚,而成治世。”此处“治世”指的是( )A. 隋朝统一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康乾盛世3. 关于下列两幅图反映的史实,说法正确的是( )A. 唐初节度使权力过大,形成“外重内轻”局面B. 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导致了安史之乱C. 为了结束五代十国局面,唐朝被迫设置藩镇D. 五代十国的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4. 唐朝出现了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高低,控制耕土深浅的新型农业生产工具。该工具是( )A. 曲辕犁 B. 筒车 C. 秧马 D. 翻车5. 唐朝诗人元稹有诗云:“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这一时期,中原的茶叶也大量输入吐蕃与回纥地区,这说明唐朝时( )A.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B. 民族交融,互相学习C. 经济繁荣,国库充盈 D. 文教昌盛,人才辈出6. 唐代诗坛名家辈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诗圣”对“诗仙”的评价。“诗仙”“诗圣”分别是( )A. 韩愈、李白 B. 李白、杜甫 C. 韩愈、柳宗元 D. 李白、白居易7. 《宋史》中说“(宋太祖)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据此判断宋朝推行的方针是A. 强干弱枝 B. 守内虚外 C. 重武轻文 D. 崇文抑武8. “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领着她的儿子耶律隆绪,率大军南下攻宋。……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北上抗辽……”材料所述史实为( )A. 澶州之战 B. 宋夏战争 C. 靖康之变 D. 郾城大捷9. 元朝时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当时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中国台湾省)的是( )A 中书省 B. 宣政院 C. 都元帅府 D. 澎湖巡检司10. 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西汉2年至南宋1187年北方人口由974万户减少至679万户,南方人口由262万户增加至1238万户。这说明西汉至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是( )A. 商业贸易日益繁荣 B. 海外贸易更加兴盛C.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 中外交通不断扩展11. “操练雄兵,抗倭驱虏,壮志凌云扬剑气;探研战法,造械撰书,宏才酬国尽衷心。”这副楹联颂扬的英雄人物是( )A. 岳飞 B. 文天祥 C. 戚继光 D. 郑成功12. 有学者认为,《尼布楚条约》使清朝对疆域、边界的认识从漫无边际的“天下”向近代国界观念转变。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 )A 国界意识日益模糊 B. 民族关系和谐稳定C. 疆域面积不断缩小 D. 国家主权意识萌发13. 明清时期的江南,南浔镇“烟火万家”,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这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 )A. 商品经济逐渐衰退 B. 市镇经济繁荣C. 雇佣生产关系普及 D. 农业全国领先14. 《天工开物》中说:“凡火药以硝石、硫黄为主,草木灰为辅。”该材料记载的是( )A. 火药的制作原料 B. 火药的传播途径C. 火药的应用领域 D. 火药的世界贡献15. 北京城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将主要的建筑物安排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构建出一个“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布局。这体现了北京城的建造理念是( )A. 以民为本 B. 皇权至上 C. 和谐之美 D. 科学合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4分,共30分16.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材料二 雍正皇帝明确指出:“从俗从宜”“从安其俗”,强调了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摘编自余梓东《论清朝的民族政策》材料三 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人们要分别开发和利用不同的自然资源,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有不同,这使得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众多民族和多元的文化。不同的地域与文化,既有隔阂的一面,又有互相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的需要。自古以来,各地区与民族之间尽管山河阻隔,却一直进行着日益密切的经济交流。——摘编自杨圣敏、丁宏《中国民族志》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实行民族政策。结合所学,列举唐太宗统治时期民族友好交往的一则典型史实。(2)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时遵循的原则,列举史实说明清朝是如何运用此原则治理西藏地区的。(3)据材料三,简析中国民族众多及各民族交往频繁的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请你谈谈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17.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历经变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唐代对外文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出”指唐代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大进”指唐代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摘编自张国刚《唐朝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材料二 郑和的船队每到一处,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礼物,表达友好交往的意愿。同沿途国家发展贸易,宣扬明朝国威。所到之处,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材料三 面对西方人强韧持久的进取之势,中国的最后一个王朝却越来越自觉地走向抵拒。“宁可求全关不开”当作一种国策,表现了对西方人叩关的深深疑忌。——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列举一例史实说明唐朝文化“大出”和“大进”的特点。(2)据材料二,指出郑和航海活动的目的,并概括其影响。(3)材料三反映清朝实行了怎样的对外政策,并分析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造成的严重后果。(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发展的特点。三、综合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计25分18. 我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两千多年中,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某班围绕此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加相关学习任务。(1)据下列表格,归纳三位皇帝治国思想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任选一位皇帝,写出反映其治国思想的措施。皇帝 治国思想唐太宗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明太祖 此有国家者,所以厚民生而重民命也清康熙帝 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安生乐业,方可称太平之治【主题二:选官制度篇】(2)阅读下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科举在宋代“转变”和明代的“定型”的主要表现。材料 科举越来越以一种尽量客观、中立、平等的标准来对待所有投考者,宋代的转变可说是决定性的。……科举在明代实际上已经基本上完备定型。各级科举的层次、细则在明代得到了越来越精确的规定。——摘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主题三:中央集权篇】(3)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就提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三大纲领”,即“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据此并结合所学填写下列表格。“三大纲领” 具体措施稍夺其权 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A__________。 在地方:派B__________担任各地长官,三年一换; 设置C__________,牵制知州。制其钱谷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收其精兵 通过D__________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使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定期换防。【主题四:皇权运行篇】(4)请从下列材料中选取一则,结合所学自定一个观点,加以简要阐述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字数50-80字)材料AB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首章》C(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赵翼《檐曝杂记》卷一《军机处》我选取的材料是(写序号字母):观点:阐述:常州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末质量调研历史2025年6月注意事项:本试卷共6页,为开卷书面考试,可查阅所带资料,但不得相互讨论和互借资料。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请在规定范围内答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不使用答题卡的学校,答案填写在下表中)【1题答案】【答案】B【2题答案】【答案】B【3题答案】【答案】D【4题答案】【答案】A【5题答案】【答案】B【6题答案】【答案】B【7题答案】【答案】D【8题答案】【答案】A【9题答案】【答案】D【10题答案】【答案】C【11题答案】【答案】C【12题答案】【答案】D【13题答案】【答案】B【14题答案】【答案】A【15题答案】【答案】B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4分,共30分【16题答案】【答案】(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史实:文成公主入藏。(其他符合题意也可)(2)原则:从俗从宜,从安其俗。史实:册封达赖和班禅;确立金瓶掣签制度;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等。(1点即可)(3)原因:地域辽阔,环境复杂多样;各地区、各民族生产与生活方式不同,产生多元文化;各民族需要互相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任意2点)(4)主流:和平友好交往。做法: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思相近即可)【17题答案】【答案】(1)大进:玄奘西行天竺;大出:鉴真东渡日本。(其他符合题意也可)(2)目的:宣扬国威,友好交往。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3)政策:闭关政策。后果: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4)特点:①和平方式为主;②从开放到保守封闭。(1点即可)三、综合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计25分【18题答案】【答案】(1)相同点: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唐太宗的措施:关注民间疾苦,减轻百姓的田租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2)转变: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严格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定型:严格规定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等为标准;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以及文意,都有严格规定(形成八股文)。(3) ①. 相权 ②. 文臣(文官) ③. 通判 ④. 杯酒释兵权(4)【示例1】(选取材料A)观点: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阐述: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皇帝的诏令由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相互协调。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各项诏令的执行。通过三省的分工与相互制约,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示例2】(选取材料B)观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加强了皇权。阐述: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职权,使其直接向皇帝负责。此举消除了丞相专权威胁,有利于强化皇权,巩固统治,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示例3】(选取材料C)观点: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阐述: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执行。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中枢机构。全国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