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 教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复习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总结文章蕴含的学习之道。
2.研读本单元课文,整理课文中的成语,并能正确运用。
3.归纳朗读与默读的区别,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在鲁迅的回忆中感受他童年快乐时光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他强烈的求知欲,在于漪的追忆里感受她对祖国文化与生活的深情厚爱,从海伦·凯勒的文字里领悟到了她对恩师的感激和对求知的热切希望。《〈论语〉十二章》阐述的道理,启迪我们学习修身要有端正的态度、正确的方法。今天我们将通过复习课文,积累文章中的成语,掌握默读技巧,挖掘蕴含在文章中的学习之道并运用到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二、单元重点复习
任务一:温故知新,总结学习之道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重要途径,本单元的文章均出自名家之手,通过对本单元文章情节的梳理复习,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今中外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他们的学习之道。
1.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各小组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往事依依》《再塑生命的人》《〈论语〉十二章》中任选一篇,交流归纳所选文章蕴含的学习之道,按照示例以表格的形式梳理。
示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文内容 学习之道
“我”在百草园观察动植物。 保有好奇心,善于观察生活,要有求知和实践精神。
…… ……
2.小组展示
小组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文内容 学习之道
“我”在百草园观察动植物。 保有好奇心,善于观察生活,要有求知和实践精神。
听美女蛇的故事。 要发挥想象。
捕鸟的经历。 不能急躁,要耐得住性子。
问“怪哉”虫的经历。 勇于发问,善于发问。
对课的经历。 循序渐进,从易到难。
小组二:
《往事依依》
课文内容 学习之道
看山水画和读《水浒传》。 多看、多观察艺术作品,从中获得精神熏陶;要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锻炼形象思维。
读《千家诗》的经历。 在读诗时要将诗与生活联系起来,感受其意境美,从而陶冶自身情操、提升自身修养。
听老师讲课的经历。 要善于运用朗诵法,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课外要有计划地多读书,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增添智慧。
小组三:
《再塑生命的人》
课文内容 学习之道
“我”通过手指游戏学习单词。 善于发掘学习中的乐趣,寓乐于学,积少成多。
“我”理解“水”的过程。 学会通过实践和实验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要对新鲜事物保有求知欲。
小组四:
《〈论语〉十二章》
主要内容 学习之道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传不习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习的知识要及时消化,及时复习,反复温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思结合,不能死记硬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从学习中发现乐趣,以学习为乐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善于学习他人的优点,以他人的缺点为戒,反省自己。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飞逝要珍惜时间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坚定理想志向,多发问求教、多思考。
3.小结
对各篇文章的学习之道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并填写下表:
篇目 学习之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探本溯源、善于联想、善于观察、尚奇好问、循序渐进、戒骄戒躁
《往事依依》 勤于观察、善于想象、联系生活、博览群书
《再塑生命的人》 乐趣优先、求知探索、重视实践
《〈论语〉十二章》 及时复习、学思结合、以学为乐、学习他人、珍惜时间、坚定理想
任务二:积累成语,体会要义
成语是中国语言的一大特色,它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特定的意义,在表意时是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成语的来源,有些是古代的故事、寓言,有些是古代文章里的语句,还有一些来自人们口头常说的习惯用语。成语含义丰富,形象鲜明,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表达更简洁,更生动。复习本单元课文,完成对成语的积累,并做到学以致用。
活动1:展示成语积累
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积累了许多好词好句,其中肯定有很多成语。请展示自己的积累。
展示要点:
1.课文中运用的成语及其含义。
2.《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里仁为美”等,课前已布置搜集任务,请展示你搜集到的源自《论语》的成语。
示例:
成语积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指偏僻荒凉的地方。 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 高枕而卧:意思是垫高枕头安心地睡觉。形容无忧无虑。平安无事。
《往事依依》 搜索枯肠:比喻作诗文冥思苦想 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记忆犹新: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 乐在其中:意思是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河海,水面极其辽阔。 无边无际:没有边际。形容非常广阔。 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现多指未加注意。 走投无路:形容走到无投身之地,前无生路。 身历其境:意思是指亲身到了那个境地。 津津有味:形容趣味特别浓厚。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壮丽而多变化。 风云变幻: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春花秋月:春花秋月指春秋季节的美景。也泛指美好的时光。 眼花缭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入情入理:形容合乎常情和道理。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感慨万端:意思是指因深有感触而有许多慨叹。 滚瓜烂熟:形容读书、背书流利纯熟 。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再塑生命的人》 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不能忍受。 小心翼翼:本是虔诚,庄严的意思,现在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不求甚解:现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混为一谈:将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一样事物。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就明白了,突然醒悟。 油然而生: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也比喻花色繁多,华美艳丽。 美不胜收:美景多得看不过来;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论语〉十二章》 不亦乐乎:现常用来表示程度极(多用在“得”字后做补)。 三十而立:三十岁能有所成就。指人开始走向成熟。 四十不惑:意思是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 五十而知天命:形容人到了一定年龄(特别是五十岁)后,开始深刻理解并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命运。 六十而耳顺:意思是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够正确对待。 从心所欲:泛指任凭自己的意愿,想要怎样就怎样。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指应随时随地学习别人的长处。 箪食瓢饮:一竹筐饭,一瓢水。比喻安贫乐道。 逝者如斯:多用于感叹时光像流水一样流逝而去。 博学笃志:形容学识渊博,志向坚定。 切问近思:问自己所未领悟的事,思考自己所未触及的事。
《论语》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里仁为美: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最好。 后生可畏:年轻人使人敬畏。指年轻人朝气蓬勃,成长很快,很容易超过前辈。
小结:
积累成语时不能只是一味抄写,要理解着记忆:
①要切实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不要望文生义。
②要注意成语的感彩,不要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
③要注意成语的适用范围,不要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④要注意成语的词义轻重,不要轻词重用或重词轻用。
⑤要注意成语的双重含义。
⑥要注意成语的适用对象。
活动2:学以致用
1.阅读下面语段,在A、C处根据提示填写恰当成语,在B处选择语义合适的成语。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应是我们主动为之、不断思考与领悟的过程,泛舟书海不觉枯燥,能够A (意思是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学习也应是用睿智启迪心灵,以智慧探究奥秘的过程,求索路上虽有困难但仍觉得B (津津有味/味同嚼蜡);学习更应是合作探究的过程,对于学习能力强的人,我们要做到见贤思齐,对于学习能力不如自己的也应做到C (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参考答案:A乐在其中;B津津有味;C不耻下问。
2.阅读下面语段,填写语义合适的成语。
家乡风景如画,A (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当我们驻足江边,看江面开阔,和风轻轻吹过脸颊之时顿感B (心境开阔,精神愉快)。当我们登临山巅,凭高远眺之际不禁C (意思是指因深有感触而有许多慨叹)。既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气魄,也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念。
A美不胜收;B心旷神怡;C感慨万端。
3.片段写作
本单元我们了解了古今中外有关学习生活的文章,相信同学们一定感慨良多。或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或是对祖国的深情厚爱,或是对恩师的感激与求知的渴望,或是古人关于学习的智慧与方法。请同学们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写一个片段。要求:运用本单元所学的成语,字数200-400。
示例:
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我曾遇到过许多困难,但幸运的是,我得到了老师的悉心指导。
每当我在阅读理解上遇到瓶颈,老师总是耐心地为我讲解文章的主旨和要点,让我豁然开朗。在写作方面,老师更是手把手地教我如何构思文章,如何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正是有了老师的帮助,我逐渐找到了学习语文的方法,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升。与过去的愁眉苦脸不同,现在我真是乐在其中。我深知,这份进步离不开老师的辛勤付出,我会继续努力,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任务三:阅读课文,对比朗读、默读
在第一、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重点学习了“朗读”的技巧,如重音、停连、语气、语调、节奏等。“默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不出声的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活动1:回顾默读知识要点
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过程,总结默读方法。
点拨:
关注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开头、结尾、过渡段等关键段落;首句、尾句、过渡句等关键语句)
关注文章线索,把握议论抒情句。
做到“三到”。
“三到”——眼到、心到、手到。
眼到。眼睛离书距离要适当,保证一行字都在视觉范围内。眼皮要少眨动,最好看完一句或几句才眨动一次。要一句一句地读。
心到。眼睛看到哪儿,脑子就想到哪儿。一边默读,一边提出“为什么”的问题,通过“读”和“思”领会文章的内容。
手到。提起笔来,边读、边画、边写,学会圈点。画重点词语,重点句子,重点内容,佳词妙句。写自己的看法、疑问。(一边读,一边思考,还要做旁批。)
2.快速阅读下列文章并回答问题(阅读限时3分钟)。
擦星星的人
①那是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晚自习放学后,我孤单一人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抬眼望去,窗外满天的星星都在冲着我眨眼睛。
②我好想出去看星星,只是潘老师交给我的任务还没有动笔呢——写一份不少于500字的书面检查。
③个头瘦小、身子单薄而面孔严肃的班主任潘老师是教数学的,偏偏我感到最难学的便是数学应用题。我越学越差,越差越怕,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我逃课跑去山上挖蝎子,不幸被潘老师抓住,狠批一通。最后,他脸一沉,说:“检查写完送到我办公室!我一会儿通知你爸,晚上在我这里补课。”可是检查怎么都凑不够字数,我磨磨蹭蹭地来到潘老师的办公室,准备挨批。潘老师不在,我松了口气,拿出作业本开始做作业,解那些可恨的应用题。
④一会儿,潘老师回来,看到我老老实实在解题目,就什么都没说,坐下来批改作业,批累了,他也会抬头凝神看一会窗外的星空。
⑤等他忙定,我的作业也写完了,他看过后,脸上竟然难得地浮现出笑容,说:“做得不错嘛!很聪明的孩子,不过有一道题搞错了。”然后,仔细地给我讲解,一遍不行就两遍,直讲到听懂为止,潘老师的办公室里放着一张小床,有时候批作业、备课晚了,他就直接睡在办公室。或许是忘记了。他竟没有再提要我交检查的事情。
⑥天色更暗了,潘老师泡了一碗方便面给我,说:“饿了吧,赶紧吃!”回想起来,那碗泡面味道实在不错。那年头,泡面在乡下也不易得,我狼吞虎咽,还没品出味道就见了底儿。
⑦从那之后,不知道为什么我不再怕潘老师,也不再逃课了。潘老师总是在放学后给我补课,看我狼吞虎咽地吃泡面,我则看着他聚精会神地批改作业。渐渐地,我从那些应用题中体会到了乐趣,期末考试成绩也大有起色。
⑧潘老师他从不缺课。记得深秋的一天,大雨如注,上午第三节课,踏着铃声,他匆匆赶来,裤腿挽得老高,裤子上溅满了黑黝黝的泥巴,黄胶鞋里不时“吧唧吧唧”朝外冒泥浆,或许是刚从田里赶来。他在讲台上边走边讲,不时哈气搓手。我发现,他的衣服甚是单薄,又湿湿地贴在身上,手指冻得甚至难以握住细小的粉笔头。
⑨那堂课,我无心听讲,一直盼望着下课铃快些响起,这样,潘老师就能去办公室换换湿衣服和鞋子。我都能感觉到他身上的冷。要知道,潘老师已是50多岁的人了。他坚持把那节课上完了,下课铃响,布置完作业,才踩着泥泞的黄胶鞋,匆匆而去……
⑩多年后,我大学毕业,在外辗转漂泊,也做了老师。课堂上,我始终不敢忘记潘老师对这方讲台的敬重,从不缺课,从不迟到,也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很淘气的孩子。在我心里,他是永远的恩师。
某天,有老同学打来电话告诉我,潘老师去世了,走时被病痛折磨得全身只剩下一把骨头。我走进阳台,默默地遥望星空。窗外的星星,时隐时现。让我想起来多年前在潘老师办公室的那一晚,想起那好吃的泡面……
那夜,我梦到了星空,上面繁星点点,也梦到了潘老师,他还是那么瘦削单薄,满身粉笔尘,他使劲擦着什么。
“潘老师,您干什么呀?”我问。
“擦星星呀!”潘老师停下来,回身说,“瞧,那颗星星,还有那颗,灰扑扑的,我得去把它们擦亮!”
请梳理并概括“我”与潘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补充相应的内容。
潘老师给“我”解题并请我吃泡面,“我”不再怕潘老师,成绩有大进步。
老同学告知“我”潘老师去世,我梦见潘老师擦星星。
参考答案:
(1)“我”逃课,潘老师叫“我”写检查,“我”写不出来,等着挨批。
(3)潘老师冒着大雨,忍着寒冷坚持给我们上课,“我”心疼他的身体。
点拨:
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在默读文章时抓住关键句分析理解,提取信息,简洁准确概括。根据已提供的信息确定文章位置,据此确定前后位置,并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活动2:归纳朗读、默读差别
1.回顾朗读知识,将朗读与默读进行对比,并完成下表:
角度 朗读 默读
特点 发声阅读,需要眼看、口读、耳听并用。 不发声阅读,以“看”为主,即通过视觉与思维活动对读物进行理解阅读。
作用 ①多感官综合运用,有助于强化记忆。 ②提升语文素养,密切读和写、语和文的联系。 ③增强语言的感受力,提高对语言规范化的敏感程度和鉴别能力。 ①速度快。可以直接用眼睛扫视文字符号,并整体识别,速度一般比朗读快。②理解率高。默读的注意力集中在形意的辨识和理解上,理解率高。 ③应用广。不受场合限制,随时随地阅读。
适用场合 适用于读短小的、抒情性较强的作品(如散文、诗歌、散文诗等),以及叙事类作品(如小说、戏剧等)中的对话部分。 适用于读篇幅较长的,侧重叙事、议论、说明的作品。 不受阅读环境、场合的限制,随时可以进行。
注意事项 ①读准字音:发音正确,吐字清晰,要注意多音多义字,不添字,不少字,不读破句,朗读清晰完整。 ②语速适当,要抓住文章特点,使节奏流利和谐,缓急结合。 ③语调生动,轻重适宜,节奏变化,传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①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否则容易注意力容易转移。 ②动眼不动嘴,不回读,提高阅读速度。 ③边读边圈点勾画关键内容,把握文意。
2.请同学们根据朗读和默读的区别,自选一篇写学习生活的文章,先运用默读把握大意,理解内容,然后带着对作品的理解朗读作品,加深对两种阅读方法的认识。通过默读和朗读,你分别感悟到了怎样的学习之道。
示例:
唯读书声最美(节选)
黄维生
读小学时,我父亲就立了一个规矩:一早我们兄弟姊妹必须起床,每个人坐在饭桌边,各自读书。父亲还要求,读书要读出声来,声音要大,以至于我家的读书声,成为左邻右舍的起床声。轮到我为人父时,也要求儿子早起读书,也需大声地读出来。后来去我姐弟家,她们也是早早就叫醒孩子,要他们坐在桌子边大声地读书。
读书声中,童蒙之声最为悦耳。我居住的小区,一到星期五清晨,就会听见楼下传来一两声稚嫩的喊声:“小燕,快点!”顶楼小燕的妈妈会答应:“要得,马上下来,”叫唤小燕的那位同学,在院子等着。一会儿,我听到她念课文的读书声……在宁静的早晨,太阳才喷红,栖鸟才噪林,童蒙的读书声在安静的小区中犹如天籁之音,清脆亮堂,如从窗外飘过的一阵清风淌进心扉,唤醒我清晨慵懒的情感,很是美。
……
现在,满花甲的我已不会读出声来了:双目咬字,如春蚕的细嚼,把字句给嚼化了。时有长句短词,用排比,用质疑,用峰峦般的感叹号,用令人无限遐想的省略号……书中的美好仍能把我燃烧起来。到这时,读书的无声,便会在我心中腾空而起,我总感到有一种声音,如钟磬之击,激越昂扬;又如寺钟之声,空旷清远。
读书声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鸟声、泉声、雨声、风声、春柳摇曳声、江河奔腾声、山谷啼啸声……它们是一种自然之声,有着各自的特点和美妙,而唯有读书声在我心中最动听……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全面的复习了第三单元文章中蕴含的学习之道,对我们的日后学习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还积累了本单元课文中的成语,并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做到了成语的灵活运用,在复习朗读的基础上掌握了默读的技巧,为我们进行阅读理解训练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布置作业
阅读以下文章,总结文章中蕴含的学习之道(阅读限时2分钟)。
悬崖边的树(节选)
林清玄
我的高中生活大致是快乐的,除了功课以外。学校的功课日渐令我厌烦,赤字一天一天增加,到高一结束时,有一大半的功课都是补考才通过的。
这时,我默默地准备辍学或转学,当我把这想法告诉爸爸,他气得好几天不和我说话,有一天他终于开口了:“你再多一学期,真的不行,再转回来吧!”
升入高二,我换了导师,是一位七十岁的老头,听说是早年北京大学毕业的,因为在省中退休,转到私校来教。他就是后来彻底改造我的王雨苍老师。
开学不久,他叫我去他家包饺子,然后告诉我:“你在报纸上的文章我看过,写得真不错。”这是第一位确定那些文章是我写的老师,以前的老师都以为只是同名同姓的人。
然后,王老师告诉我,他从事教育工作快五十年了,差不多学生的素质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他之所以退而不休,转到私立学校教书,不只是为了兴趣,也是为了寻找沧海遗珠。
吃完师母的饺子告辞的时候,王老师搂着我的肩膀说:“你有什么想法,随时可以来找老师谈谈,林清玄,你不要自暴自弃呀!”我从未被老师如此感性地对待,当场就红了眼睛。
接下来就像变魔术一样,我把一部分的心力用在课业上,功课虽然不好,都还在不及格边缘。
由于王老师的鼓励,我把大部分心力用在写作上,不仅作品陆续发表在报章杂志上,还连续两次得到全台南市中学作文比赛的第一名,使我加强了对自己的信心,也更确定日后的写作之路。
不管是学作文或周记,或是发表在报上的文章,王雨苍老师总是仔细斟酌修改,与我热心讨论,使我在升学至上的压力还有喘息的空间,渴望成为作家的梦想是我在高中生活中,犹如大海里的浮木,使我不致没顶,王老师则是和我一起坐在浮木上的并为我导航的人。
在我高中毕业的时候,我不再对前途畏惧了,虽然大学的考试一直不顺利,我知道,我的写作不会再被动摇了。
一直到现在,我只要想起中学生活,王雨苍老师那高大的身影、红润的双颊就会在眼前浮现,想到他最常对我说的:“你一定会成功的,不要自暴自弃呀!”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王老师寻找的沧海遗珠,但我知道好老师正如同悬崖边的树,能挡住那些失足坠落的学生。
现在时空远隔了,老师的灵魂已远,但我反复看到最陡峭的悬崖边,还长着翠绿的大树。
点拨:
坚持自己的热爱与梦想,坚定信念、不自暴自弃,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树立信心,坚持不懈。
3 /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