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2025届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2025届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
1.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①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②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③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④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952年夏,农民孙老汉分到了三亩地、一头牛、一把锄头,使他受益的中央文件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3.读农家春联,忆农村往事。在下列农家春联中,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是( )
A.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
B.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
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4.1953年,《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社论,写道:“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人民的最高利益。”与此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第一个五年计划 D.三大改造
5.这是一场交战双方力量对比极其悬殊条件下进行的现代化战争,首战两水洞、鏖战长津湖、血战上甘岭都是这场战争中的典型战役。这场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是
A.邓世昌 B.张自忠
C.黄继光 D.雷锋
6.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下列先进人物与称号搭配正确的是( )
A.王进喜——“铁人” B.焦裕禄——“共产主义战士”
C.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 D.钱学森——“党的好干部”
7.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客观评判。 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中共八大分析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B.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促进了民族地区发展
D.中国共产党确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8.20世纪50年代后“四大件”是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和电风扇,到80年代升级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和录音机。这一变化说明改革开放( )
A.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B.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
C.增强了我国外交实力 D.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9.下面是某同学在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整理的学习笔记,★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1.邓小平理论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科学发展观 4.★
A.马克思主义 B.列宁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0.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1.电影《横空出世》中有这样一个镜头:1964年10月,在我国西部地区,随着一声巨响,硕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该镜头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神舟一号”发射成功
C.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D.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
A.饮食结构单调 B.自驾出游流行 C.衣着丰富多彩 D.上网淘宝购物
13.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是
A.莫言 B.袁隆平 C.邓稼先 D.屠呦呦
14.20世纪70年代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突破期和转型期,实现了由区域性向全球性影响的转变。下列能说明这一结论的史实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
15.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B.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与发表,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
D.截至2023 年3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2个国家建交
二、综合题
16.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大家庭,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7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创造了彪炳千秋、利泽万代、亘古未有的历史功绩。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西藏社会的面貌日新月异,西藏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
——《西藏和平解放与繁荣发展》(2021年)
材料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材料三 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
材料四 习近平说:“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建设共有精神家园、铸牢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共同的责任……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各民族更要守望相助,铸牢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建构一个共有的精神家园,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的价值基石,是各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纽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从祖国统一方面来看,西藏的和平解放有何重要意义?
(2)材料二体现出我国实行的哪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我国提出了什么战略?取得了哪些成就?请试举一例。
(3)材料三反映的香港能够顺利回归祖国的因素有哪些?请分别写出香港和澳门两地的回归时间。
(4)根据材料四,你认为我们要怎样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7.一个国家的外交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实力、对国际制度的理解和参与的程度以及世界对其认可的程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解读外交政策】
材料一 新中国在成立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对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摘编自《中国外交史》
【聆听外交声音】
材料二 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科书
【重温外交胜利】
材料三 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表决刚一结束,纽约联合国会议大厅里立刻一片沸腾……支持中国的亚非拉国家代表纷纷起立,高举双手用不同的语言欢呼:“我们胜利了!”新闻媒介评论道:“中国是在自己不在场的情况下,受到联大三分之二以上国家的祝福,使联合国发生根本变化。”
——摘编自李颖《文献中的百年党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制定了什么外交政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该会议指的是什么会议?周恩来就此提出怎样的方针?
(3)根据材料三,指出该项外交成就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取得该外交成就的主要原因。
18.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砥砺奋进,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某班同学以“建国辉煌”为主题开展了项目化学习,下面是各小组承担的不同任务,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展览科技成就——讲解贡献】
(1)一组同学整理出以下两组为科技文化成就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展览,请你任选其一介绍其重要贡献。
任务二【梳理法治建设——制作表格】
法律文献 内容摘要 地位与作用
1949年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规定了我国的国体和政体,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②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
③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是中国立法史上的一大壮举,它将凝聚全体中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成为反对分裂,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利器。
(2)二组同学归纳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法治成就,请将表格内容补充完整。
三、材料题
19.某班开展了“不懈奋斗·砥砺前行”为主题的探究性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见证·国家独立】
材料一 经历过无数次深重灾难的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将永远记得这个可珍贵的时刻:它宣布了旧中国完全死亡,宣布了人民的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与殖民地奴隶的代名词,而要永运地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的人民的尊敬了。
——林书《记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
材料二 新中国诞生刚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的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写出材料一“这个可珍贵的时刻”的时间。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诞生”的世界意义。分析材料二反映的事件与材料一的事件有何内在联系?
【探索·特色道路】
重要讲话(部分)
时间(年) 内容
1978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1982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92 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2)上表是哪一领导人的重要讲话?“1978年”的讲话为哪次会议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论证·改革伟力】
(3)请以“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为观点,从以下史实中任选两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规范)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特区的建立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参考答案
1.A
2.B
3.B
4.C
5.C
6.A
7.C
8.A
9.D
10.D
11.D
12.A
13.D
14.C
15.B
16.(1)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部大开发战略、青藏铁路等。
(3)因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中英两国的共同努力。(任答两点即可)香港,1997年7月1日;澳门,1999年12月20日。
(4)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各民族更要守望相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任答两点即可)
17.(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
(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18.(1)选择图片一。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
选择图片二。我国药物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推广。屠呦呦获利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2)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②: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③是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
19.(1)时间:1949年10月1日:
世界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联系: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或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2)邓小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观点: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
史实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论述: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我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史实二:经济特区的建立
论述:1980年,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建立,而后发展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史实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论述: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助于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对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
总结:由此可见,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