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节 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深化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2.通过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进一步发展演绎推理的科学思维能力。3.通过经历测量液体和固体密度的过程,增强设计实验方案、利用测量工具进行规范测量以及收集证据的能力。4.通过经历测量物质的密度实验的全过程,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养成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液体和固体密度的原理和方法。2.教学难点:用天平和量筒测液体和固体的密度。◇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怎样才能测定液体密度的大小?用什么测量液体的体积?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又该如何测量它的密度?二、教学步骤探究点1 量筒的使用[阅读课本]P149“对于液体……与液面相平”[思考]下图为量筒和量杯,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归纳提升]量筒上下同粗,刻度均匀;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不均匀。[思考]如何正确读数?[分析]三观察:观察单位标度、最大测量值、分度值。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若仰视,读数偏低,若俯视,读数会偏高。[归纳提升]读数时,量筒一定要放在水平台上。若液面(例如水银面)为凸形,视线应与凸形液面的最高处相平;若液面(例如水面)为凹形,视线应与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如图所示。探究点2 测量盐水的密度[阅读课本]P149“测量盐水的密度”1.提出问题:怎样测量盐水的密度?2.实验步骤:方案一:(1)用天平测量出空烧杯的质量m。(2)向烧杯中倒入一部分盐水,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3)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示数为V。(4)根据公式计算盐水的密度ρ=。3.误差分析:烧杯里的盐水能不能倒干净?如果倒不干净会给测量结果带来怎样的影响?那么要消除这种影响,实验需要如何改进?启发学生想出更好的实验方案。方案二:(1)用天平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2)将烧杯里面的盐水倒一部分到量筒里,测量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3)用天平测量剩下的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4)根据公式计算盐水的密度ρ=。4.实验数据记录:烧杯和盐 水的总质 量m1/g 烧杯和剩 余盐水的 总质量 m2/g 量筒中盐 水的质量 m(=m1- m2)/g 量筒中盐 水的体积 V/cm3 盐水的密度 ρ/(g·cm-3) [归纳提升]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不能放在天平上测量质量。对于学生用量筒代替烧杯放在天平上测质量的实验方案应予以否定。探究点3 测量小石块的密度[阅读课本]P150“测量小石块的密度”1.提出问题:如何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2.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量出小石块的质量m。(2)在量筒中放入适量的水,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为V1。(3)把用细线吊着的小石块浸入到量筒的水中,读出小石块和水的总体积为V2。(4)小石块的体积为V=V2-V1。(5)利用公式计算小石块的密度为ρ=。[归纳提升]量筒中放入适量水的含义:(1)物体放入后水能完全浸没物体。(2)物体放入后量筒中的水上升高度不超出量筒的最大测量值。3.实验数据记录:石块的 质量 m/g 水的体积 V1/cm3 小石块和 水的总体 积V2/cm3 小石块的 体积 V(=V2- V1)/cm3 小石块的 密度 ρ/(g·cm-3) 4.误差分析:如果利用量筒先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再利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测量结果偏大还是偏小?[提示]小石块沾有水,测出小石块的质量偏大,导致计算出的密度偏大。三、板书设计第3节 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1.量筒的使用使用量筒时,应先观察量筒的单体标度、最大测量值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中的液面相平。2.测量盐水的密度(1)实验原理。(2)实验器材。(3)实验步骤。(4)实验记录与分析。3.测量小石块的密度(1)实验原理。(2)实验器材。(3)实验步骤。(4)实验记录与分析。◇教学反思◇通过前面的探究实验——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学生已经熟悉了天平的使用方法。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能力,对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节课应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思考、去探究、去交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