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估测及阅读,了解物质世界的一些长度和时间的尺度,形成初步的时空观。
2.在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活动中,体会测量实际上是将一个待测的物理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3.通过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活动,掌握刻度尺和秒表的正确使用方法,初步具备获取证据的能力。
4.通过经历测量的过程,体会收集证据的重要性,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会如何与人合作。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选择和使用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单位换算,误差的理解。
2.教学难点:长度测量中估读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经常要比较距离的远近、时间的长短……人们常常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感知外界的情况,但我们的感觉可靠吗?图中的两条线段哪个较长?先观察,再用尺子量一量。
为了正确地认识周围的世界,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点,人们发明了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在测量中最基础、最常用的部分是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二、教学步骤
探究点1 长度的单位
[阅读课本]P11“长度的单位”
[思考]长度的单位有哪些?这些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归纳提升](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长度的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2)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换算规则:大单位→小单位,乘以进率;小单位→大单位,乘以进率的倒数。
[视野延伸]长期以来,世界各国沿用的单位各不相同,以长度的单位为例,就有尺、英尺、米等。为了便于各国间的科技、文化交流,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作国际单位制。
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就是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的。根据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的规定,1 m等于光在真空中经过 s传播的路程。
探究点2 长度的测量
[阅读课本]P12“长度的测量”
[小组讨论]观察如图刻度尺,回答下列问题:
(1)该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
(2)该刻度尺的测量的范围是多少?
(3)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多少?
[提示](1)该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零刻度线没有磨损;(2)该刻度尺的测量的范围为0~8 cm;(3)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 cm。
[思考]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哪些?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归纳提升](1)测量长度最基本的工具是刻度尺,测量长度常用的工具还有卷尺、直尺、三角尺、游标卡尺等。
(2)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
①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精确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②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
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中间不要有间隔(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则可将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进行测量(如图丁所示),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
③读,即读数。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戊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图中铅笔长度为6.85 cm,其中6.8 cm是准确值,0.05 cm是估读值。
④记,即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测量单位。
[归纳提升]生活中我们常常利用人体的“尺”估测物体的长度。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拃”,大约15 cm;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大约60 cm;“一庹”即成人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之间的距离,大约等于身高。
[拓展提升]对于较大的物体或无法直接测量的距离,我们可以采用间接测量的方法。例如,使用步长、自行车轮周长等作为“尺子”来测量距离。
探究点3 时间的测量
[阅读课本]P14“时间的测量”
[思考]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时间的单位有哪些?这些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归纳提升](1)生活中通常使用钟、表来测量时间;运动场和实验室常用秒表来测量时间。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除了“秒”以外,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等。
(2)时间单位间的换算:
[思考]如何正确使用机械秒表?
[归纳提升]机械秒表的外形如图所示,A为归零按钮,B为计时秒针控制按钮。使用时,应先进行调节,即按下归零按钮,使秒针指在“0”处。再按动秒针控制按钮开始计时。计时结束时,按动秒针控制按钮,此时秒针会停在最后计时处,则可以读出时间值。
探究点4 误差
[阅读课本]P15“误差”
[思考](1)什么是误差,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2)错误与误差有什么区别?
[归纳提升](1)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
(2)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等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三、板书设计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1)国际单位:米,符号是m。
(2)单位间的换算:1 km=103 m;1 m=10 dm=102 cm=103 mm=106 μm=109 nm。
2.长度的测量
(1)工具:刻度尺。
(2)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选、放、读、记”。
3.时间的测量
(1)国际单位:秒,符号是s。
(2)单位间的换算:1 h=60 min;1 min=60 s。
(3)测量工具:秒表。
4.误差
(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2)减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设计了一些简易的探究活动,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设疑引发学生思考测量需找到公认的标准——单位,在此基础上介绍长度的单位、单位间的换算,深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在刻度尺使用的基础上再介绍时间单位和秒表的使用,最后通过阅读课本引出误差的概念。考虑到学生对本节课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建议教师适当引导,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