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节 速度的测量◇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尝试用速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2.经历测量小车运动速度的过程,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思维。3.在测量速度的过程中,进一步熟练掌握刻度尺、秒表的使用,学会利用从实验中获得的证据完成实验目的,发展实验探究能力。4.在测量小车运动速度的实验过程中,体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养成尊重事实、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利用实验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2.教学难点:正确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学校即将召开秋季运动会,初二(3)班的李老师和本班四位参加4×100 m接力赛跑的同学到运动场进行赛前训练。训练一会儿后,同学们开始讨论:甲、乙两位同学都认为丙同学跑步途中的速度越来越慢;丙同学则认为甲、乙两位同学的观察不准确,他感觉自己跑步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李老师看到同学们争论起来,笑了笑说:“同学们,证明自己或别人的看法是否正确,需要收集有说服力的证据才行,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证明丙同学跑步的速度是越来越慢,还是越来越快呢?”二、教学步骤探究点 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阅读课本]P25“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1.提出问题:如何测量小车在斜面上下滑时的平均速度?2.实验目的: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验证速度是否变化。3.设计实验:将长木板的一端用木块垫起,搭建一个斜面,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再将路程分成两段,分别测出速度并进行比较。[思考]如何准确测量小车前进的距离?[提示]选取小车上同一个点测量距离。[思考]如何准确测量出小车经过sAB的时间?[提示]在B处放一个金属挡板,小车与挡板碰撞发出声音,马上按表,这样测出的时间比较准确。4.实验步骤:(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总路程s1。(2)用秒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计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5.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根据上述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将以上测量和计算所得数据填入下表中。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s1= t1= v1=s2= t2= v2= 6.数据处理与分析:将几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对比每组的实验数据可知,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逐渐增大。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7.误差分析:[思考]要减小误差,应注意什么?[提示](1)安装实验装置时,斜面倾斜度要小一点,但不能过小,过小则小车不动,过大则小车运动过快,计时不准确。起止点距离适当长一点。(2)测时间时,释放小车与开始计时要尽量同步。[思考]如何准确测量出小车在斜面下半程的速度?[提示]如图所示,小车下滑时下半程长度为s3=s1-s2,下半程所用时间等于总时间减去上半程所用时间,即t3=t1-t2,再用公式v=求出平均速度。三、板书设计第4节 速度的测量1.实验目的: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2.实验原理:v=。3.实验器材:斜面、小车、木块、刻度尺、秒表、金属片。4.实验步骤(1)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全程和上半段的路程s1和s2。(2)用秒表分别测出所用时间t1和t2。(3)用v=求出平均速度。5.实验结论:小车沿斜面从顶端滑到底端,速度越来越大。◇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实验探究课,要求学生掌握利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基本方法。在实验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并积极参与实验。在安排实验时,注意要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方式,进行合理的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交流讨论、质疑和完善。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在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时间或哪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离开了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求平均速度是无意义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