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了解它们的成像原理。
2.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进行比较与分类,发展科学思维能力。
3.经历制作简单模型照相机的过程,初步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及成像特点。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4.通过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乐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的习惯,初步形成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2.教学难点:能简单描述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节假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拍出的美丽风光、动人场景,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到美的享受和启迪。这就需要照相机,你们想了解它吗?让我们通过本节课程走近它、认识它。
二、教学步骤
探究点1 照相机
[阅读课本]P118“照相机”
[小组讨论]照相机主要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归纳提升](1)照相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镜头和胶片,但其余部分还包括光圈环、调焦环、快门等,这些也是不可或缺的。
(2)①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②胶片:相当于光屏;③光圈环: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④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间的距离,即像距;⑤快门:控制曝光时间。
[思考]物体是怎么通过照相机成像并记录下来的?
[分析]来自物体上每一点的光经过胶片照相机的镜头后都在胶片上会聚成一点,所有会聚的点就形成了被照物体的像。胶片照相机的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这种物质在受到光的照射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现在生活中常使用数码照相机,数码照相机用一种电荷耦合器件作为感光元件代替胶片。这种电荷耦合器件能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从而更方便地记录物体的像。
[思考]照相机的成像特点是什么?
[归纳提升]照相机成像时物体离镜头比较远,像离镜头近,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像。
[动手实践]自制简易相机。用硬纸板做两个粗细相差很小的纸筒套在一起,并能前后滑动。在一个纸筒的一端嵌上一个焦距为5~10 cm的凸透镜,在另一个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薄膜。学生拿着自制简易相机看向窗外景色,尝试调节凸透镜和薄膜间的距离,直到出现清晰图像为止。
[思考]为什么当目标的位置改变时,需要同步调节两段纸管之间的间距呢?
探究点2 投影仪
[阅读课本]P119“投影仪”
[思考]投影仪的主要构造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分析]如图所示,投影仪由平面镜、凸透镜、透明胶片和螺纹透镜组成。
[思考]投影仪所成的像是缩小的还是放大的?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
[提示]物体(投影片)离投影仪镜头比较近,投影仪成放大、倒立的像。
[小组讨论]在投影仪中,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路。
探究点3 放大镜
[阅读课本]P120“放大镜”
[思考]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放大镜成的像是缩小的还是放大的?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
[归纳提升]放大镜也是一个凸透镜,通过放大镜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像。
[小组讨论]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相当于放大镜的作用?
[提示]盛有水的球形鱼缸、水珠等。
探究点4 实像和虚像
[阅读课本]P120“实像和虚像”
[思考]对比凸透镜成实像、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虚像的光路图,它们有什么区别?
[归纳提升](1)如果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就能够承接到所成的像。这种像叫作实像。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而成的实像。像和物体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放大镜所成的像也是虚像。凸透镜成虚像时,通过凸透镜出射的光没有会聚,光屏不能承接到所成的像,物体和虚像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三、板书设计
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2.投影仪: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3.放大镜: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着重解决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应用及成像问题,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探究,而是演示、观察、探究的混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目的是总结成像的特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