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能说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能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释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2.通过对基于实验获得的证据进行分析、推理与论证,发展科学思维能力。
3.通过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过程,深化对于问题、证据、解释、交流这些要素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4.通过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过程,增强对物理学的热爱,体会收集证据的重要性,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愉悦。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蝴蝶杯,古代饮器之一,以杯中“酒满蝶显,酒干蝶隐”的奇特视觉效果而千古流传,被世人美誉为“千金之宝”。注入酒后的蝴蝶杯为什么会显示出蝴蝶栩栩如生的画面呢?
二、教学步骤
探究点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阅读课本]P122“照相机……关系呢?”
[思考]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猜测凸透镜成像可能与什么有关?
[提示]凸透镜成像时像的性质可能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归纳提升](1)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2)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阅读课本]P12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提出问题: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怎样的关系?
2.实验目的:改变物距,比较凸透镜成像的性质。
3.实验器材: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器材主要有光具座、发光物体、凸透镜、光屏等。
[思考]如何保证发光物体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提示]调节发光物体、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思考]如何找到像的位置?
[提示]移动光屏找到发光物体清晰的像,确定像的位置。
4.进行实验:使发光物体位于凸透镜前的不同位置,调节光屏分别找到像,观察像的性质,记录凸透镜的焦距f,将实验中得到的物距、像距及像的正倒、大小、虚实分别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 次数 物距u/cm 像的性质 像距v/cm
正倒 大小 虚实
1 50 倒立、缩小、实像 13
2 40 14
3 30 15
4 20 倒立、等大、实像 20
5 15 倒立、放大、实像 30
6 14 40
7 13 50
8 10 圆形光斑(不成像) 不存在
9 8 正立、放大、虚像 像物同侧 v>u
10 5
11 3
  5.数据处理与分析:(1)u=f时不成像;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物异侧;f(2)u>f时成倒立像,uf时成实像,u2f时成缩小的像,u<2f时成放大的像,所以2f是成放大的像与缩小的像的分界点。
(3)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总是异侧倒,虚像总是同侧正,物近像远像变大,焦点以内反变化。
[归纳提升](1)u>f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2)u三、板书设计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正倒 大小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f2f
u=f 不成像
uu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在于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验设计,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在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时,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