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节 眼睛和眼镜◇教学目标◇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通过实验模拟近视眼和远视眼,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形成的原因,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矫正的方法。2.能基于眼睛的结构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根据已知的事实和证据,建立模型,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发展科学思维能力。3.通过观察模拟眼睛和眼镜的实验,发展收集证据和解释现象的能力。4.能从物理学的角度认识眼睛的重要性,养成健康用眼的习惯,具有保护视力的意识。◇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用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了解。 2.教学难点:掌握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方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要感谢自己的眼睛,是它让我们看到如此美丽的画卷。你们知道眼睛是如何成像的吗?二、教学步骤探究点1 眼睛[阅读课本]P126“眼睛”[小组讨论]眼睛是怎样看到物体的呢?[提示]眼睛主要由睫状体、晶状体、瞳孔、角膜和视网膜组成。晶状体、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归纳提升]晶状体、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一个光屏。[思考]眼睛如何看清近处的物体?像距不可调,怎么办?[分析]我们的眼睛有强大的自动调节能力,能使远近不同的物体都成像在视网膜上。凸透镜焦距越短,凸透镜使光线偏折的程度越大,会聚光线的本领越强;眼睛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从而改变“凸透镜”的焦距,使远处或近处的物体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归纳提升](1)看近处物体:使晶状体变厚,焦距变小,从而使来自物体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2)看远处物体:使晶状体变薄,焦距变大,从而使来自物体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思考]什么是明视距离?[提示]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时,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叫作明视距离。[思考]为什么边走路边看书对眼睛有害?[归纳提升]因为边走路边看书,睫状体要不停地调节晶状体的厚度,以便看清物体,这样极易造成睫状体疲劳,减弱睫状体对晶状体的调节能力,对眼睛有害。探究点2 近视眼及其矫正[阅读课本]P127“近视眼及其矫正”[思考]近视眼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分析]由于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归纳提升]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太厚,焦距太短,远处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可配戴凹透镜矫正。探究点3 远视眼及其矫正[阅读课本]P127“远视眼及其矫正”[小组讨论]除了近视眼之外还有一种眼病——远视眼,有些老人在穿针线或读书看报时要距离针或报纸很远才能看到,这是为什么?[分析]远视眼的人在看近处的物体时,靠眼睛自身的调节已不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归纳提升]远视眼一般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思考]远视眼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分析]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因此来自近处某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归纳提升]远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太薄,焦距太长,近处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可配戴凸透镜矫正。三、板书设计第4节 眼睛和眼镜1.眼睛(1)结构。(2)工作原理。2.近视眼及其矫正(1)症状。(2)成因。(3)成像位置。(4)矫正方法。3.远视眼及其矫正(1)症状。(2)成因。(3)成像位置。(4)矫正方法。◇教学反思◇由于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掌握不熟,学生在分析眼睛是如何看清物体时,对于“睫状体放松时,可看清远处的物体;睫状体收缩时,可看清近处的物体”就难以理解了,尤其是逻辑思维不强的学生就更不知是怎么回事了。建议可以引入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来理解这部分知识,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也较容易、轻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